推薦序 來,幹了這碗大補湯(2 / 3)

第一版《滋養和安頓我們的心靈》(以下簡稱《滋養》)出版於2006年,我遇到這本書是在 2009年,正在讀心理學研究生。那時候的我善於思考、喜歡精美繁複的心理學理論,故而對通俗類的心理學讀物非常挑剔,覺得這類讀物內容浮淺、言之無物。然而《滋養》一書從上手的那一刻起,就讓我有種放不下的感覺。它清澈通透,比山泉更加甘甜;同時它又濃厚深遠,比老湯更加韻味深長。

這是一種很有趣的閱讀體驗,在被滋潤和營養的同時,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內心是幹渴的、匱乏的,於是更加想去讀。

近十年後,我才逐漸明白這種幹渴與匱乏並不隻是我個人的,它相當普遍,是許多中國人共有的。這種幹渴與匱乏的原因,在於中華民族這棵大樹在近幾百年受了很重的傷,以至於許多樹葉和枝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係斷開了連接,華夏文明土壤中的養分輸送不上來。作為枝葉,我們因此而幹渴、匱乏,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也不知要到哪裏去。緣於此,心靈需要被滋養,心靈需要被安頓。

中國有句老話叫“七步之內必有解藥”,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在山林中被毒蛇咬了,那麼在附近一定有能解這蛇毒的草藥。引申一下,就是說人所麵臨的困難和問題,解決方案通常並不遙遠,而是就在身邊,就在日常生活所能接觸到的地方。對於當代中國人來說,許許多多問題的答案就存在於我們當下的文化環境中:一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比如儒釋道思想,《西遊記》《紅樓夢》等小說則是它們的通俗化表達。它們曾經蒙塵多年,許多當代中國人與它們“對麵相逢不相識”,而現在正是重拾文化自信,將其發揚光大的好時候。另一部分是近百年內彙入中國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等。它們有待進一步消化與融入中國本土。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們可以讓我們從一個新鮮的角度自我審視,乃至解決一些問題。

朱建軍先生在《滋養》幕後所做的,正是對這些東西方文化中的精華進行深度的體驗、理解與消化,再用最通俗的語言譜寫出來。此過程也仿佛一個高明的廚師,結合東方與西方特色食材的精華,融會貫通地熬製了一鍋“十全大補湯”。

說《滋養》是十全大補湯,並非單純的玩笑。事實上,書中四大章的內容牽扯到人性、人生中的幾個重要方麵,不偏不倚,全方位把握、滋養和調理人心會遇到的普遍問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