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用充滿愛與了解的人際關係使自己安寧從容(2 / 3)

科學家在研究動物時發現,動物往往用一些動作或姿態來表達自己和相互交流,這仿佛是種軀體的語言,例如公雞昂頭直觀是一種威脅的語言,意為“我要和你鬥”。

從而他們發現,人這種特殊動物也同樣有身體語言。

例如,兩臂抱胸表示“我很緊張”,或“我對你有敵意”,或“我不想理你”。伸手摸鼻子表示“我在說謊”,或“我不想說”。

身體語言比口頭語言更真實可靠。人說假話容易,而身體裝假難。因而有些書教人從身體語言去看人的情緒或心態。

但是人的身體姿勢千變萬化,要熟記每一個姿勢的意義是很難的。況且每個姿勢都有不止一種意義,如抱胸者有時是威脅別人,有時是他自己緊張。我們必須根據他身體其他部位的姿勢,他所說的話等綜合判斷,這就更難了。

猴子技術就可以簡化這一困難。具體做法是:當你難以判斷對方的情緒時,就模仿他的身體姿勢,然後體會你內心的情緒,你心裏的情緒就是對方的情緒。

猴子技術的原理是:當你準確地做出某種情緒帶來的身體變化後,你就會產生相應情緒。

如果你像一個真正快樂的人一樣,大聲地笑,輕鬆地向上彈跳著走路,兩眼靈活地東張西望,你就會快樂起來。

如果你像一個真正悲傷的人一樣,哭,皺眉,呻吟,收縮身體,用手扶著頭,你就會傷心。

因此當你模仿一個人的姿勢時,就會有與他相同的情緒,由此你就可以知道他的情緒了。

猴子技術也可以加上語言的模仿,即重複他的某些話。

用這種技術去了解別人,有一個好處是了解得更深切。假如你看到對方垂著頭而判斷出他很沮喪,這隻是理性的判斷。相反如果你也垂下頭,從而知道他很沮喪,你是感同身受。你不是用頭腦知道而是用心靈知道對方的情緒,這種知道當然更深切。

這種方法有時對對方有一種安慰作用。因為對方可以由你的身體語言感受到,你了解他。這時對方就會有不孤獨、有人了解我的感受。如果你再加上重複他的話的方法(意譯法),效果將更好。

“所謂朋友,就是在悲傷時和你一起哭的人。”這是我看到過的一句話。有人和你一起哭,這就是對你最大的安慰。

有這樣一句話:“模仿是最大的恭維。”研究身體語言的專家也發現:正在談話的兩個人身體姿勢趨向一致,是雙方關係融洽的表征。因此,在你模仿對方的身體語言時,對方會感到你和他之間的相處融洽。

適當運用猴子技術,也可以提高你對別人情緒的敏感或者說人際直覺。

有一點要注意,那就是不能誇張地進行模仿。一誇張就成了對對方的嘲笑了。用模仿對方舉止來嘲笑別人是最無禮的行為。

我們所要做的,是一種微妙的體態調節,要讓對方不明確意識到你在模仿。例如,你和一個豪爽的人談話時,像他一樣大聲笑,揚眉,用力做手勢,都可以。但是你不要不用自己的聲音說話而學他的聲音。

當你不了解對方內心時,模仿的目的是感受他,當你已了解對方內心時,模仿的目的是表達“我和你一樣”的態度。如果一個人能感覺到我的所感,能讓我覺得他與我的感受一樣,我會喜歡這個人的。

我們擁有共同點

培植友情,要善於尋找和創造共同點

人們都喜歡和自己有共同之處的人交往。因為和自己共同之處越多,就越容易相互理解,相互交往起來也就越容易。

性格相似的人容易成為好朋友。古語有雲:“白頭如新,傾蓋如故。”與有的人交往已久我還是不了解,但有的人我和他在車門口談了幾句就好像多年老朋友一樣了。傾蓋如故的,就是與我性格極為相似的人。

性格相似而不能成為朋友的情況也有,但是很少。一種情況是:兩個人都很好勝,互不相讓,所以不能做朋友。但是即便如此,這兩個人還是有一種暗地裏的相互欣賞。如曹操和孫權是敵人,但是當曹操看到孫權的軍容時,不禁感歎:“生子當如孫仲謀。”

其實,性格不必很相似,有一點相似就足以讓人們成為朋友了。我們愛朋友,往往是愛朋友身上和我們共同的性格特點。

不僅共同的性格特點可以把人們變成朋友,共同的觀點、態度、思想也可以。這種朋友我們稱為“同道”。當你驚訝地聽到一個人的觀點和自己一模一樣時,會感到喜悅,會樂於和他交往。相反,當你遇見一個和你觀點不同的人,你會有說服他的願望。如果他固執地堅持己見,你難免會對他產生不滿。因此,好抬杠的人總是不受人歡迎的。

哪怕共同的東西不重要,它也可以使人們之間產生一種親切感。所以同鄉在外地相見,總有一份親切,因為他們有共同的家鄉、共同的方言和關於同一個地方的知識。比如同姓的人在社交場合總可以多說幾句話—特別是當你們的姓比較少見的時候。

共同的情感經曆是聯結朋友的最牢固的紐帶。共同的情感經曆越多、情感越強烈,朋友感情就越深。它與情感本身是快樂的還是不愉快的倒沒有關係。老朋友往往比新朋友更親,就是因為和老朋友共同的情感經曆多。小時候經常打架的同學,長大後往往也會成為好朋友,打架越多,長大後越親切,情感越強烈,友誼越牢固;旅遊的夥伴容易成為朋友,因為旅遊時,人們快樂的情感最強;戰友之間的友誼更是牢不可破,因為戰鬥中人們的情感最為強烈。所以,我們最重視“同甘共苦”的朋友。心理學家做過實驗:讓一對男女一起走過一座平坦的寬橋,另一對男女走過獨木橋,結果一起走獨木橋的男女之間的情感比較深。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知道,懂得建立和培植友誼的人,一定善於尋找和創造共同的事物。

在社交訓練班中,我們用一個統一的框架指導這一練習。框架為:

1.尋找自我介紹中的共同點。包括職業、姓名、家鄉、學校、家庭等方麵的共同點。

2.尋找經曆中的共同點。

3.尋找思想和感受的共同點。

4.尋找外貌、性格的共同點。

打招呼後,中國人習慣互問一些個人情況。比起西方人來說,我們問的個人情況更多,以至於有人稱之為“查戶口”。“查戶口”方式很有利於尋找共同點。如果你們同姓,你可以以此為由拉近相互距離,“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在輕鬆親切的氣氛中,甚至可以說“這麼說我是你大哥了”。同一家鄉的認老鄉,不是同一家鄉也無妨。例如我,祖籍河北,在東北出生,在北京長大,在上海讀書,因此我見到北京人、河北人都可以認老鄉,見到東北人和上海人稱“半個老鄉”,見到其他地方的人我就講我到那個地方的旅遊經曆。

同校的認校友,有孩子可以談孩子。

在談到經曆時,如果你發現有共同經曆,可以說出來。例如:

對方因為乘車不順利來遲了,你可以說一說以前的類似經曆。當然,如果你們有一些更奇特的共同經曆就更好了。

當你發現對方的觀點、感受和你一樣時,你一定要表達出來。

你在心裏默默讚同他是沒有用的,哪怕你感到對方和你一樣緊張拘謹,也可以說:“這個環境有一點讓人緊張,我也有一點緊張。”

找出對方性格、外貌和你的共同點。性格相同時不妨馬上說“我們的性格都是……”,但是外貌的相同卻隻有在兩人已經較為親密時才適宜說,否則你會讓人感到“過分熱情”。

這個練習熟練後,在任何交際場合都可以用。朋友的熱情交談,雖然主題內容不同,但是大多數時候都在表達:“我們有共同的……”

朋友不是玻璃做的

用“和解”的態度,去應對友誼中的衝突

朋友當然不是玻璃做的,但是有許多人卻總是把朋友當作玻璃,小心翼翼,恐怕把朋友碰壞了。

有的時候,明明對朋友的行為很不滿意,卻不敢表達出來,害怕一旦表達了不滿,就會發生衝突;一旦發生衝突,就會傷害感情;一旦傷害感情,就會失去這個朋友。而為一件小事失去一個朋友,太不值得了,於是就忍耐了朋友的冒犯,偷偷地在肚子裏生氣。

一個大學裏的女孩說,她的好朋友特別不像話,這個朋友大學4年幾乎從來不打水,都是讓她替她打,而且這個朋友還經常在大庭廣眾下,把自己告訴她的悄悄話說出來。她很希望這個朋友有一天能意識到不應該這樣做,但是,這個粗心的朋友卻一點改變的跡象都沒有。

我問這個女孩:“你是怎麼對待她的這些行為呢?”

“我能怎麼樣?我假裝不在意。”

“那麼她怎麼會知道你不高興呢?”

“她應該知道呀。”

“你認為她應該有特異功能,知道你在想什麼?既然你做出不在意的樣子,她當然以為你不在意;既然她以為你不在意,當然她也就不會改了。”

我這樣說了之後,這個女孩沉默了。過了一會兒,她說:“我知道我應該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我害怕她生氣,害怕影響我們的友誼。雖然她有這些不好的地方,但畢竟她也有很多好的地方。為了這些事情失去一個朋友不值得,所以我就忍了。”

我發現這樣的問題在青少年中經常出現。他們害怕發生衝突,害怕友誼被破壞,他們對友誼有一種很美好的期望:希望朋友最好永遠沒有爭吵、沒有憤怒,永遠相互理解。在他們心目中,一旦出現了衝突就意味著友誼的破滅。因此,他們便隻好回避衝突,結果反而讓自己和對方都不愉快。

而成熟的人都知道,友誼中出現衝突是很正常的現象,並不是一有了衝突,友誼就隻有告終一條路。因為我們還有一種社交技巧,就是“和解”。即使是發生了很嚴重的衝突,也有可能通過和解的技巧挽回友誼。

友誼是一幅雙方共同描畫的圖畫,畫上出現問題時,和解就是我們手裏的橡皮擦或者刮去油彩用的刮刀。如果你沒有橡皮擦和刮刀,那麼你畫錯了一筆就意味著這幅畫作廢,而有了橡皮擦和刮刀,你的畫就可以繼續畫下去。

為什麼有些人把朋友當玻璃一樣不敢去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會使用橡皮擦和刮刀,甚至他們不曾意識到有橡皮擦和刮刀。他們的友誼就像玻璃,一旦破了,隻有拋棄,所以他們隻好小心翼翼。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願望被壓抑,從而感到很多不愉快。

在許多青少年的交際意識中,很少注意到“和解”技巧的價值,所以他們的確在發生一次大的衝突後就會分道揚鑣。不會和解的他們,不僅在交友時如此,戀愛結婚後,也很可能為了一些小事、小衝突而分手,並在以後的生活中,為此悔恨不已。

因此,和解是交友中必須學習的技巧。在交往中懂得如何和解,你就有了更大的自由。你會敢於表達自己對朋友的意見,敢於堅持自己,敢於冒發生衝突的危險。因為你知道,即使友誼一時受到傷害,你也有辦法通過和解消除這個後果,讓友誼恢複到從前。

和解是非常簡單的,它是僵持後你主動說的一句閑話,是你錯了之後送給她的一枝黃玫瑰,是一個友好的微笑,是一個小禮物……隻要你們真的有友誼,和解就這樣完成了。

不會和解的人,害怕表達對朋友的意見,結果是縱容了朋友的缺點,這樣的友誼是不牢靠的,總有一天會維持不下去。

而恰恰是不害怕衝突的人,能及時把不滿表達出來,通過交流解決了朋友間的不和諧,才會有真正長久的友誼。他們維護了自己的自尊,也並沒有傷害到友誼,即使因為方式不熟練而一時傷及友誼,和解的行為也可以使這些傷害彌合。

畢竟,朋友不是玻璃做的,如果有一個朋友真的像玻璃一樣,不許你碰一下,這樣的“朋友”,破了就破了吧。

最溫和的批評

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更容易改變別人的態度

才子王俊幸運地被某著名公司錄用為廣告文案,實現和他極為佩服的廣告界奇才張一非、雲河做同事的願望。王俊真沒想到自己會有這種運氣。

公司老板其貌不揚,看起來老實憨厚卻不是多麼有才氣。這時老板正站在王俊桌前和他談話,無非是問問他剛來是否習慣,有什麼困難或不方便,對公司現在的工作方式印象如何,有什麼意見等。王俊很放鬆,他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很隨便地和老板聊著,也談了些對公司的看法和改進意見。兩個人朋友一般親切地談著。

才子容易驕傲,也容易粗心,他沒有考慮到這種交往方式在公司的情境下有一些不太合適。他舒服地坐著,高談闊論,而老板站在一邊,仿佛是個下屬。這會影響老板的身份感和權威感,使老板和旁觀的其他職員心裏不愉快—雖然老板表麵上若無其事。

實際上老板隻是想表示一下禮賢下士,表示自己很重視對方,並不想失去自己的權威。所以王俊的行為方式讓老板很難辦:拿出老板的架子來,就不好表示對新來者的關心和禮賢下士;任由下屬放縱,又怕他將來太放鬆不懂規矩而不好管理。這時老板的感受,正好像說了一句客氣話“有空來我家玩”,而對方真的有空就跑到你家來玩了。你要笑臉相待,心裏卻抱怨:“這個人怎麼這麼不懂事呀?”

其他人看到這一情景,都對王俊有些不滿。午餐時,有人甚至提議“開了”這個家夥。老板不同意。於是張一非決定,用“溫和的批評”讓王俊有所變化。

下午,在休息喝咖啡時,老板來到創意部主任張一非的桌前,和他打了個招呼問問情況。張一非忙站起來,認認真真地做了回答,態度顯得對對方十分敬重。王俊很驚訝,他本以為像張一非這樣才華橫溢的天才,這種名氣極響的大腕,又是這個公司的元老,滿可以在老板麵前不必這麼恭敬了。可是,如果說張一非是拍馬屁,卻又不像。張一非落落大方的舉止,毫無諂媚之態,給人的感覺是很懂禮節。

實際上,這就是張一非對王俊的“溫和的批評”,他以自己懂禮節的行為,讓王俊看到自己是多麼不知禮,不懂分寸,讓王俊能對上午輕浮的樣子感到慚愧,讓王俊知道一個有才氣的人做人也同樣不應該傲慢。這種“溫和的批評”方式和直接地批評王俊相比,效果要好得多。因為直接去批評王俊,會使王俊產生抵觸情緒,麵子上也下不來。而采取這種方式,王俊完全可以悄悄地改正自己的行為方式而不失麵子。

由張一非來做這個“榜樣”也是最恰當的。如果是一個普通職員這樣做,王俊不會受觸動。而張一非的才華、名聲在王俊看來都遠在自己之上。張一非尚且如此尊重的人,王俊自然不能輕慢。這在心理上是一種示範效應。

雲河和王俊閑聊說:“張一非這個人真懂禮節。按說以他的身份就是在老板麵前擺起架子來,老板又能拿他怎樣?老板在圈裏名氣還不如他呢。可是他如果那樣做了,讓老板怎麼管理別人?氣氛過於散漫,公司肯定也做不好。他這樣做,沒有人認為他是媚上,反而都認為他做人踏實不驕傲。而且他對下屬也毫無以上淩下、以老欺新的行為,所以人人對他都很服氣。”

王俊感到相比之下,自己的行為的確不成熟,從此有所改變。

雲河怕王俊對張一非的行為沒有注意或者產生錯誤的理解,所以說上幾句話,點一點他。心理學研究“如何改變別人態度”時發現,苦口婆心的教育、疾言厲色的指責,效果都不太好。反而是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更容易改變別人的態度。因而雲河這種看似無意的閑聊是最有作用的。

這種無意的、“溫和的批評”是很好的方法。在許多場合可以應用。比如,兩個人同去朋友家拜訪,一個人把食物包裝紙隨手扔到主人家的地上,主人不好說什麼,但是心裏不悅。另一個人也不說什麼,隻是隨手把包裝紙撿起來,過一會兒扔到了垃圾桶裏。第一個扔東西的人看到了,就會明白自己做錯了。這種批評想要有效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溫和的批評”實施者最好是對方尊重敬佩的人,至少也是與之同等身份的人。如果是保姆把地上的包裝紙撿起來,對扔東西的人就沒有什麼作用。

第二,實施者的行動動作自然隨意,似乎無意。如果實施者做得太明顯,仿佛明明白白告訴對方,“我做事比你漂亮”,就會引起抵觸與反感。

第三,被批評者也是要有敏感性的人,一點就能通,如果此人極不敏感,“溫和的批評”就是“媚眼做給瞎子看”了。善用“溫和的批評”,你可以讓身邊的人變得更可愛。

社交訓練

用“現實檢測法”消除社交中的主觀亂想

社交中的種種心理問題有一個共同的原因:他們往往把自己的主觀推測或想象當成事實。

比如自卑。一個女孩認為自己醜得不能見人,因為兩眼一大一小,“像個怪物”。而事實是:同班男孩公認她是最漂亮的女孩,隻不過“太傲,不愛理人”。當我問他們是否注意到她的眼睛有什麼特別時,隻有一個男孩說“眼光太高”。

再如猜疑。一個男孩認為某人對他心懷惡意,至少也是很不滿,因而憤憤不平。而事實是:那個人在和別人談起這個男孩時,雖然說不上十分喜愛,卻也頗有幾分讚許呢。

在羞怯的人們心中自以為曾發生過的可怕經曆—被人嘲笑、輕視、出醜,事實上可能根本就沒有發生過。

有一篇短篇小說:寂寞的青年的隔壁住著一位美麗少女。青年暗戀著她卻不敢有所行動。一個晚上,青年聽到隔壁傳來床板的響聲和姑娘的呻吟,不禁哀歎:“她在享受雲雨之歡,而我卻隻能忍受

孤獨,生命還有什麼意思。”傷心之下他懸梁自盡。事實是:那個同樣孤獨寂寞的姑娘認為沒有人愛自己,生活沒有希望,在那個晚上服了毒。青年聽到的是她臨終時的痛苦掙紮。

在社交訓練中,我發現那些對社交緊張焦慮的人,無一不是把想象當事實。他們在想象中誇大自己的每一個小小缺點,誇張別人對自己的討厭,結果嚇得自己手足無措。

生活的最主要藝術之一就是不臆測,也就是用實證的方法來發現真實。在社交能力訓練中,實證的方法稱為現實檢測。

現實檢測的最簡單方式是直接詢問。“你覺得我的眼睛好不好看?”女孩問她的女友。“挺好的,怎麼了?”“我覺得醜死了,兩眼一大一小。”“誰的眼睛細看都有點大小不同,不信你看 ××,她的兩眼一大一小更明顯,可是男生們誰注意到了?都拿她當美人呢!”再如:“你覺得我在社交場合表現怎麼樣?”“你覺得我是不是受人歡迎?”

這樣坦率誠懇地向別人詢問,幾乎總可以得到坦誠的回答。有的人不問,是怕別人不如實回答,但是一試問就會發現,坦誠真實的回答占大多數,別人的真實想法和你原來的猜測常常大不相同,甚至還可能有令你吃驚的回答,這會是你過去沒有看到的真實。

現實檢測的另一種方式是非直接詢問。例如,我認為朋友甲很討厭。但是我想,如果我直接問大家“甲是不是很討厭”,大家也許會出於和平目的而說不是。於是我一個接一個悄悄地問大家:“如果要挑出一個你最討厭的人,這個人會是誰?”

如果大家一致認為是甲,那麼證實我的想法是對的,否則就說明我的想法可能是錯的。

再有,就是問同伴對別人的評價,從中推斷他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別人拘束緊張時,你的同伴沒有嘲笑他,隻是說:“他有點緊張。”那麼他對你的看法也絕不會是“蠢貨、笨蛋、廢物”。

現實檢測還可以根據別人的行動來檢測。

約某個朋友一起玩,看他是否願意來,就是對他是否討厭你的檢測。和別人談天,看對方是不是借故離開,就是對你口才的檢測。當然,這並不就是絕對的,比如你們聊天的時候他要離開,也可能是他真的有事要處理。

總的來說,現實檢測是一種很實用的方法。對成熟的人來說,這樣做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對那些沉浸於空想中,不知道去發現真實的人來說,現實檢測卻是十分必要的。

有了它,空想的人生才有可能變成實在的人生。

周末的“三角心理”

聽出別人的話外音,才能讓彼此舒服

突然收到女朋友的分手信,李昊覺得腦子嗡嗡地響,理智地想一想,分手就分手吧,反正自己很快要出國,這戀愛也不見得有什麼結果。他想照舊看自己的書,可是腦子不聽自己使喚,拿起什麼都看不懂。哎,好在是周末,一定要在這兩天搞定自己的情緒,下周事情多著呢。

吳天一和肖薇手拉手進來了。“走,打球去,晚了沒地方了。”吳天一說。“噢。”李昊模棱兩可地答應著。肖薇拉一下吳天一,對李昊說:“我們先去,需要的話,你到網球場找我們。”

社交中有沒有敏感性是極為重要的。吳天一較缺少敏感,他沒有注意到李昊的情緒低落。而肖薇注意到了,而且采取了較好的處理方式。她知道,在情緒低落時,李昊也許希望一個人待一會兒,獨自化解一些自己的不快,而且他也許不想被迫把自己不高興的事情告訴朋友,所以肖薇知趣地離開了。另一方麵,她也含蓄地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我已經知道了你心情不好,我不打擾你,但是我在關注你。如你需要幫助,我隨時可以幫助你。”這樣的方式,比吳天一的無感覺要好很多,無知無覺會讓李昊感到不被關心;也比馬上問“你怎麼了?不高興?為什麼?”要好,那樣會讓李昊感到被幹擾。

吳天一和肖薇拿著球拍走出門。“怎麼了?”吳天一問。

“李昊今天有心事,我看到他桌子上有一封信,是不是女朋友和他鬧翻了?”“不會吧?他女朋友上次來不是還和他挺熱乎嗎?”吳天一說。“你呀,最粗心了。”肖薇說。她在心裏還補了一句:“我最不滿意你這一點了。”吳天一沒有注意到肖薇的表情有一點黯淡。

我們想得到,肖薇平時對吳天一的粗心一定也積聚了許多不滿。“喂,你今天怎麼回事,心不在焉的?”看到肖薇大失水準的接球,吳天一禁不住大聲嚷道。“你這個人一點也不體貼別人。”肖薇的怒火夾著委屈被勾起來。

交際中要注意,人們說的話往往有不止一層含義。肖薇的這句話一方麵是說吳天一不體貼他的朋友李昊,另一方麵是借機表達她自己的不滿。她覺得吳天一對她不太體貼。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極為常見的現象:肖薇對待李昊的方式很恰當,而對待吳天一則不然。溝通不明確,把舊賬帶到現在,用非建設性的方式批評對方,這都是不恰當的社交。“一點也不體貼別人”這種說法顯然是以偏概全,更不符合“對事不對人”的批評原則,對方當然不可能接受。要注意:不要對親近的人隨便放縱自己的脾氣。

“我怎麼不體貼人了?我打給你的球都不難接。”吳天一說。“你怎麼不關心李昊,你們還是鐵哥們呢。”肖薇說。

肖薇攻擊吳天一,以證明“你的確是個不關心人的人”,而社交最忌這樣給別人“定案”。這最傷感情,而且對方也會很難接受。如果對方接受了你的指責,承認“我就是不關心人”,對方不是更不會關心你了嗎?人做事總會傾向於與自我概念一致。何況,肖薇的話也會讓吳天一生疑。

“天一!”李昊來到球場。“你來了。”吳天一的聲音有些別扭。疑心作怪。“我,”李昊想,別為了自己的事攪了他們的周末,就說,“我和你們打個招呼,我有點事今天不打球了,你們玩吧。 ”說完,腳步有些沉重地走了。“我累了,先回去了。 ”肖薇不等吳天一開口就轉身走了。吳天一看了看天空,本來多好的一個周末,他的心情也沉重起來。

在這場衝突中,吳天一和肖薇都不是贏家。吳天一的不足在於不敏感,肖薇在於太苛求。吳天一,或發現自己像吳天一的朋友,不妨鍛煉鍛煉自己的敏感性。在一開始,有意識地觀察別人的表現並分析其心理,熟練後這將成為你的第二本能。肖薇,或像她的人,則需要讓自己學會接納,不要總看別人的不足,而要多看他人的長處。否則,你的敏感反而不利於交際。

社交是終身的學問,如果你有進步,你也會終身受益。

遇到別人尷尬時

社交的高境界,是在別人出醜時假裝沒看見

在汽車上看到別人摔了一個大跟頭;餐廳裏有人碰翻了酒杯,灑了一身酒水;別人褲子開線或者滑脫……在我們遇到別人的尷尬情景時,最可以看出我們自己的社交境界。

最沒有境界的人會笑話別人:總算看見他出醜了,於是哈哈大笑。

在心態上,這樣的人骨子裏是自卑的人,他們總希望看到別人出醜。別人出醜了,他們在心裏就有一種優越感:“你出醜了,可笑了,我勝過你了。”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還是比較多的。因為大多數人都多少有一些自卑,所以都希望自己有優越感,喜歡笑話別人。但是,你不應該放縱自己這種笑話別人的欲望,因為這樣會破壞你的社交,降低你的人品,甚至會使你內心中自卑猥瑣的東西得到滋養。

境界稍高的人,雖然不笑話別人,但是不知道什麼是合適的行為。有的人心地很好,但是不知道應該如何做,所以會出現好心做壞事,讓對方更加尷尬的局麵。

昨天在電視劇中看到一個情節,洪熙官和女孩子嚴詠春比武,不小心把嚴詠春的衣服撕破了。洪熙官感到很內疚,於是鄭重地專程找嚴詠春道歉。這就是好心辦錯事的例子。因為撕破衣服的尷尬已經過去了,你重提此事,隻會再一次地讓她尷尬。當然,電視劇如果不這麼安排衝突,也就沒法往下演了。不過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類似這樣的尷尬事件,最好想清楚什麼才是合適的行為。

真正的好境界是裝作沒有看見別人的尷尬,視若無睹。

一個大學的水房中,一個女孩子不小心滑倒,狼狽不堪,但並沒有摔傷。旁邊的人仿佛沒有看見一樣。等到這個女孩子走了以後,水房裏爆發出一陣大笑。

從心理上來說,這些人不如“洪熙官”善良,但是從效果上看,他們卻比“洪熙官”做得好。有些很好的但年輕的男孩,經常會在愛情競爭中敗給一些心地不如他們善良的人。這些男孩往往對女孩會產生不滿,說女孩沒有眼力,分不出好壞。而實際上,還真怪不得這些女孩,因為他們自己經常會做出像“洪熙官”一樣的傻事情,女孩當然受不了。就像大學水房中的情景,裝作沒有看見別人的尷尬,不論如何,總歸體現了對尷尬者的體貼。

當然,如果你在裝作沒看見別人的尷尬的同時,能夠在心裏也不嘲笑別人,能同情別人,你的境界就更高了。因為對方在出醜的時候,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別人看到,你作為“別人”之一,裝作沒有看到,對方的尷尬也就少了一些。

即使你看到了,但你視若無睹的神態會給對方傳遞這樣的信息:“我對這件事情沒有大驚小怪,沒有當一回事情。”這樣對方的尷尬會少一點。不要直接跟對方說:“沒有關係,不要窘迫,我們不會笑你。”這樣會讓對方感覺到你在注意她(他),反而更難堪。

而這還不夠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下麵這個故事中男士的處理方式。

一個男士看到了一個女子的內褲滑到腳上,他當時手指天空,突然大叫一聲:“天上有東西!”於是街上的人們紛紛抬頭看天,以為有飛碟出現。女子趁此時機,趕快把內褲提起來,收拾好自己。

這才是既有風度又有智慧的紳士。他知道在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從出醜者身上引開,引到別處。這才是最體貼的幫助方式,即使要付出自己出一點小醜的代價。

如果有更多的人能達到這個境界,社會將會美好很多。

莫名其妙的轉折

在談判中輕易讓步,自卑是罪魁禍首

外資公司的中方雇員華小姐說了她經曆的一件事,她感到我國一些企業領導的行為,令她無法理解。

記得三年前,我經手了這樣一件事:我國一家中型企業與我們公司做一筆焦炭生意。幾輪談判下來,基本上已經談妥,這時中方企業打來了電話。

“如果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取得了共識,那麼,這筆生意就可以成交了……”這時,老板起身走過來,小聲說:“價格能否再降一點?哪怕一噸降 5美分也好!”

關於價格,本著互利互惠的貿易原則,我和中方企業已經商定,並為此反複向老板陳述了理由。老板也原則上表示接受。但是為了從中提取更多的差額,所以臨到拍板成交,老板又想從中方企業身上再榨出點血來。

看來,愛國的華小姐對貪心的老板有些不滿,所以她的用字是“再榨出點血來”。

我打開電話的免提鍵,對著聽筒說:“張總,價格有沒有可能再降一點?”我用的完全是商量的口氣,語調和用詞都明白無誤地通過電波向對方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這無非是生意場上通常的討價還價,大可不必認真。

心理學中研究過,所謂“非語言的信息”對社交的影響遠遠大於語言,所以,你說話時的語調比你說什麼更加重要。“價格有沒有可能再降一點”這樣的話又由“商量的口氣”說出來,實際意思就是“你可以降也可以不降”。

果然,對方頗為瀟灑地把我踢過去的皮球又踢了回來:“你這位小姐喲,關於價格,已經定盤子了嘛!”我捂住聽筒,望望老板。老板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好,可以按商定的價格簽協議了!”

結果正如華小姐所料。

我點點頭,對著話筒說:“張總,祝賀我們的合作成功!”說完,把話筒遞給老板:“先生,您要說幾句話嗎?”老板接過話筒,很矜持地正了正領結,說:“張先生,我們的合作十分令人滿意,相信今後我們的合作會有更為廣闊的前景。”

免提鍵裏傳出了張總的聲音:“噢,大老板啊!在與貴商社的業務往來中,我們對您的工作效率和敬業精神深為欽佩!”

“哪裏,哪裏,”老板的臉上漾出笑容,“說到敬業精神,我倒要向張先生訴訴苦啦!這單生意,你們的價格壓得很低,我們可賺的利潤已經不多啦!哈哈哈……”

在商界,這不過是交往應酬的客套話,如同相聲表演中的打諢插科,無非是要使談話增加點詼諧幽默。精明睿智的談判對手,完全可以用一句冠冕堂皇的外交辭令搪塞過去。可不知是為了顯示自己所擁有的權力,還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慷慨與大方,電話裏傳出的卻是另一種聲音:

“噢,是這樣嗎?關於價格我們還可以再商量嘛!”

華小姐對張先生感到莫名其妙。我們也莫名其妙,如果說張先生笨,剛剛他和華小姐談話時明明不笨,為什麼要白白送錢給別人?

但是,如果你懂心理學,你就知道張先生的心理了。和外國老板的第一句話是:“噢,大老板啊!”在張先生心裏,他在“大老板”麵前有一種自卑感。在華小姐麵前,他沒有這種自卑。

由於自卑,他就產生了一種欲望,就是抬高自己。如何抬高呢?就是降價。通過降價,就可以顯示自己“擁有權力、慷慨大方”,可以讓“大老板”不輕看自己。

“您不是不肯再降了嗎?”老板握著聽筒,臉上浮現出一絲驚喜,仿佛筋疲力盡的泅水者,忽然發現眼前一片綠洲。

“看您的麵子,一噸就再降 0.2美元!如何?”

果然如此,在張先生的心裏,大老板成了受施舍的人,張先生的自卑感無影無蹤了。

站在一旁的我非常尷尬,我實在不明白,這位張總怎麼想的?如果企業是他個人的,想來不會順口一句話就將利潤拿來送人吧!更重要的是,老板曾經幾次希望我把價格進一步壓低,因為根據國際市場的行情,這個價格已經偏低了,我才說服了老板(理由之一當然是中方企業已經將價格封死,進一步壓價,買賣就可能“告吹”)。沒想到,老板的幾句戲言,竟“起死回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