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在2002的新年寄語中指出,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才是未來的關鍵。請細細閱讀他的寄語。
人們往往有這樣的經驗:過去帶來惆悵,現在帶來迷惘,未來帶來希望。
……
在我國報刊、雜誌上,在開會的發言中,人們確實已經提出了五花八門的希望。……然而獨獨沒有人,至少是很少有人提出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而我個人認為,這才是未來的關鍵。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我們不能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恩格斯真不愧是馬克思主義奠基人之一,在一百多年以前,當時自然界對人類的報複還不太顯著或者隻能說是初露端倪;可是偉大的恩格斯已經注意到了,而且給世人敲響了警鍾。對這樣天才的預見和警告,我們能不五體投地地讚佩嗎?
眼前世界的形勢已經充分地證明了恩格斯預見之偉大與睿智。許多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現象已經充分證明了自然界正在日益強烈地對我們人類進行著報複。稍有頭腦的人都能看到,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
我虔誠希望,我們人類要同大自然成為朋友,不要再視它為敵人……這就是我的新千年寄語。
我們從自然中開辟出了一個社會,其中有城市有高樓,但是自然依舊無處不在,它有著獨立於我們之外的生命,像天空,像大海。有它的地方,就有心靈的棲息地,它的美,需要我們細細地品味和尊重。自然賜予我們藍天白雲、綠樹紅花,也給我們提供創造財富的資本,我們建設城市的礦石煤炭等原材料無不來源於自然。你會想到今天的生活是因為大自然在我們身後默默地支持嗎?自然不需要我們做什麼。周敦頤的《愛蓮說》裏寫荷花“可遠觀而不可褻玩”,自然也是如此。我們隻需要把愛留在心中,給自然一個自己的空間,就是最好的感恩方式。
學以致用,用知識建設美麗家園
誰學到知識而不付諸實行,就像犁了地而不播種的人一樣。
——薩迪
用知識的力量重建我們的家園
——寄語地震災區複學的孩子們
孩子:災難已經過去
經曆風雨才能昭示出生命的愈加可貴擦幹眼淚
把書讀起來
琅琅的書聲是對遠去天國的親人莫大的告慰用知識的力量重建我們心靈的家園孩子:災難已經過去
小家也許不複存在
可是我們還能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擦幹眼淚
帳篷裏搭設的簡陋課堂雖失去往日的平靜安逸但琅琅的書聲可以撫慰我們失去家園的徹骨疼痛讓教育的光芒驅除心底的黑暗和恐懼讓知識的溫暖與厚重撫平心頭的憂傷和無助讓我們用堅定的語氣向昨天的災難和悲傷訣別讀書會使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白旭峰)
2008年5月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使我國遭受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慘重的自然災害,無數的生靈被掩埋在廢墟底下。但是在抗震救災期間,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再次高度地激發起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萬眾一心、眾誌成城”並不僅僅是口號,而是給我們信念、鼓勵我們要堅強的巨大的精神支柱。你是不是曾經把自己攢了一個月的零花錢投入了捐款箱?那小小的愛心,是你對祖國的一份心意。
昔日的家園,如今是一片廢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再建。原來的學校,坍塌了,難以認出舊貌,沒有關係,我們也可以再建。隻要有愛就有希望,隻要我們在,就能重建美麗家園。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家,我們要建造的隻是建築物,隻要有了人,就能有一個有生命力的家園。災後重建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財力,更重要的是知識的力量。地震發生後,很多大學畢業生們都選擇去災區,用自己的知識幫助災區恢複往日的麵貌。這種善舉,正是學子們對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認識。“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今不正是知識分子回報國家的大好時機嗎?
河北理工大學的王子平教授在唐山地震後主持撰寫了《瞬間與十年——唐山地震始末》、《地震文化與社會發展——新唐山崛起給人們的啟示》以及《地震社會學初探》三部著作,概括總結了唐山地震救災、恢複建設的經驗,其中許多內容對於汶川地震救災、安置災民、解決震後社會問題,以及麵臨的全麵複建任務,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借鑒作用。王子平教授發表感言時說,災情發生後,他對於自己能夠用知識、經驗提供給災區人民抗震救災感到非常榮幸。學如果不能致用,又為什麼要去學呢?
重建家園,需要人才。而所謂的人才,不就是學有所成的人嗎?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十年寒窗,用知識武裝自己,不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回報祖國嗎?房屋會倒塌,橋梁會斷裂,但是隻要有人,就會有知識,就有了力挽狂瀾的資本和自信。現在,我們能做的或許不多,最重要的是要好好地讀書,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並把對祖國的愛和責任放在心裏,等將來某一天祖國召喚我們的時候,可以自信地帶上知識的行囊,衝往那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學以致用。
愛護我們的地球,從少用一個塑料袋開始人啊,不要因為它微不足道而不顧,我們是借著學習小小的事,才體會到使不幸盡量減少,使幸福盡量增大的偉大技術。
——約翰生
從2008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製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當你在超市購物的時候是否會習慣性地向售貨員要一個塑料袋呢?你還能不能回想起來,那些袋子在幫你把東西裝回家後都去哪裏了呢?你還能找得到嗎?我相信很多時候隨手就扔了。就算是扔進垃圾箱裏,它們的命運如何,相信你也不知道吧?塑料袋和樹葉或者你果皮果核不一樣,那些東西可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被大地吸收。但是塑料袋就不一樣了,它不僅不能被大地吸收,而且會破壞土壤的結構。每天都有那麼多人去超市、商場,許多人不隻用一個袋子,那些袋子最後都會被當做垃圾丟棄在大地上,大地該多麼辛苦啊!
不要小看塑料袋,它所造成的危害可不小呢!“白色汙染”主要指廢棄的塑料袋、塑料膜等包裝材料和製品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包括“視覺汙染”和“潛在危害”兩個方麵。“視覺汙染”是指散落在城市中,人們隨手丟棄的塑料廢棄物對市容、景觀的破壞,例如散落在鐵道兩旁、江河湖泊中大量的塑料餐具和漫天飛舞或掛在枝頭上的超薄塑料袋,這些都給人們帶來不好的視覺刺激,人們對此反應強烈。“潛在危機”是指塑料廢棄物進入自然環境難以降解而帶來的環境問題,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不易回收。因為回收再利用的成本高,利用率低,商家無利可圖,而且它的回收價格很低,很難吸引廣大市民進行“白色回收”工作。 所以,導致不易回收的現象發生。
其次,難以降解。回收回來的白色廢棄物不易處理。現階段主要處理方法有焚燒和填埋。若將其焚燒,則會產生大量的有毒煙霧,汙染大氣,並且促使酸雨的形成;而填埋,就算是將其埋葬100年,還是原狀,無法被自然所吸收,而且對土地有極大的危害,改變其酸堿度,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業減產。那些拋棄在水裏或陸地上的塑料製品,不僅影響環境,而且若被動物吞食,就會導致其死亡。這樣就破壞了生態平衡。高溫分解出有毒物質,塑料製品本無毒害物質,但因為工廠回收再利用的設備不夠完善,工藝簡陋,而且許多廠家無合法營業執照,導致再生產的塑料製品在溫度達到65℃時,毒害物質就會析出並且滲入到食品中,對肝髒、腎髒、生殖係統及中樞神經等人體重要部位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