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曆代文學,大家都說唐詩、宋詞,至於清代詞人,在當今能夠名世的也隻有一個納蘭性德了。納蘭性德的詞風,可以稱為南唐後主李煜的傳人,直抒胸臆,獨發性靈。以王國維這樣的大家,也推崇納蘭性德為北宋之後的詞壇第一人。
這個人卻不是漢人。
納蘭性德,他的姓是納蘭,這兩個漂亮的字可不是漢人的複姓,而是滿語的漢譯。舊時譯作納蘭,後來改譯那拉——如果叫那拉性德,似乎有損於這位濁世佳公子的形象了,就像林黛玉不能叫林翠花一樣。但納蘭和那拉確實是一家人,這個姓的最著名的人物還不能算是納蘭性德,而是慈禧太後。
如果作一次尋根之旅,納蘭或那拉也不是滿姓,而是蒙古姓,原本是蒙古的土默特姓。土默特消滅了一支滿人,占領了他們的地盤,卻不知為什麼改稱了這些被征服者的姓氏——納蘭(那拉)。後來,他們又舉族遷徙到了今屬遼寧省的葉赫河岸,建立葉赫國。葉赫,是蒙語"偉大"的意思。我們在清史裏邊經常遇到的一個詞"葉赫那拉",源頭便在這裏。
同在東北,那拉氏和愛新覺羅氏之間既有姻親,也有血仇——前者,皇太極的皇後就是納蘭性德的高祖姑;後者,葉赫兵曾在薩爾滸戰役中策應明軍,並隨著明軍一起被努爾哈赤擊敗,隨後,努爾哈赤消滅了葉赫,納蘭性德的曾祖父便被努爾哈赤的軍隊所殺。祖先的仇恨與親情,糾纏不清。
2.
清朝定鼎之後,大學士明珠成為一個權傾朝野的人物,正是他,給了納蘭性德這個家中長男以人見人羨的貴公子的出身和精英級的滿、漢兩種傳統的教育。出身始終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最強有力的因素,這是命定的,也是很難擺脫的。這種天生的富貴造就了納蘭性德一副貴公子的氣質與風骨,正如普希金論詩的時候所說的:"詩歌要有貴族氣",所以,納蘭性德的詩詞便天然帶有了這個"貴族氣"。詩歌,就其精神意義來講,是高貴的,它需要高貴的聲音和高貴的情懷,而不僅是高貴的出身——在這層意義上,納蘭性德更加符合貴族的標準。
王國維曾說,納蘭詞之所以高妙絕倫,正因為"未染漢人習氣"。其實王國維的話應該這樣理解:納蘭性德兼具了漢文化的深厚修養和滿人的質樸天真,正是質勝文則史,文勝質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