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納蘭性德原名成得,後來為避東宮太子之諱,改名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自幼生活在北京。我們以後便以容若來稱呼他了。
容若文武兼資,他和康熙皇帝同齡,後來作了康熙皇帝身邊的三等侍衛,又升遷為一等侍衛。容若幾乎擁有了世間的一切,但他很少快樂,他也是個情深不壽的典型,僅僅活到三十一歲。一個多情而深情的男人,一個風流自賞的公子,他的死亡就像錢塘蘇小小給人的感覺一樣,說不清的惆悵。
4.
我們喜歡一個人、一幅畫、一本書、一首詩,真正喜歡的往往不是那人、畫、書、詩本身,而是從中看到的我們自己。人是一種自戀的動物,總在其他人身上尋找著適合自己的鏡子。
容若就是這樣的一麵鏡子,一麵適合許多人的鏡子。
5.
詩該如何解?
弗羅斯特說:"所謂詩,就是翻譯之後失去的東西。"這話說得一點不錯,但是,這是在美感意義上而言的,而不是在表意的層麵。
我們看到一首詩詞,覺得很美,卻說不清這詩詞寫的究竟是什麼內容。覺得很美,這屬於審美層麵;看不懂意思,這屬於表意層麵。意思真的也是無解的嗎?當然不是,成熟的詩詞作品,其表意都是很流暢的,我們之所以看不懂,隻是因為詩歌的年代太久遠,我們的水平又很有限而已。
比如,李商隱的詩向來以難於索解著稱,但其實真正難於索解的往往隻是詩歌背後的故事,至於字麵上的表意,並不難解。
以李商隱最著名的《錦瑟》為例: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雖然沒有什麼生僻的用典,可如果逐字逐句來讀,確實不易理解。但是,隻要你知道律詩的章法,就可以一目了然。
律詩,五律和七律,每兩句話構成一組,一共是八句四組,這四組分別是:起、承、轉、合、也就是說:前兩句是開頭,接下來的兩句要承接上文,再接下來的兩句要轉折,最後兩句作總結。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