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節: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3)(1 / 1)

這是唐代張籍的一首名詩,手法上也是擬古,擬漢樂府。全詩是一個女子對一個男子的表白口吻:你知道我是有丈夫的,但你還是送給我一雙明珠。我對你的情義非常感動,便把明珠係在了我的衣服上。但是,我家並不是小戶人家,我丈夫也不是販夫走卒,我雖然知道你對我好,但我誓要與丈夫同生共死。明珠我還是還給你好了,隻恨我們認識得太晚!——末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千古傳為名句,但這首詩,通篇是男女之情,實際卻和男女之情毫無關係。

這首詩的題目叫做《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當時,藩鎮李師道四處籠人,漸成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之勢,張籍也是個名人,也在李師道的籠絡之列,於是,張籍便寫了這首詩作為對李師道的婉拒,借節婦的口吻表白心誌:您的好意我心領了,但我這輩子是跟定中央政府了——這便是詩詞自《離騷》以來的一個重要傳統:以男女情事寄托別樣情懷。

所以,詩詞作品裏通篇寫男女的未必真是在寫男女,寫花草的未必是真寫花草,寫美女的未必是真寫美女,這便是《離騷》"美人香草"的傳統,把剛的東西柔化,把硬的東西軟化,把直的東西曲化,以一種富於審美意味的手法來表達那些不大含有審美意味的內容。

所以,話說回來,容若這首"人生若隻如初見"未必就是在寫男女情事的。

詞題"擬古決絕詞",有的版本在後邊還有兩個字:"柬友",這就是說,這首詞是以男女情事的手法來告訴某個朋友:咱們絕交吧!

這首詞,看似明白如話,實則用典綿密。"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秋風畫扇,是詩詞當中的一個意象符號——扇子是夏天用的,等到秋風起了,扇子又該如何呢?漢成帝時,班婕妤受到冷落,淒涼境下以團扇自喻,寫下了一首《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扇子材質精良,如霜似雪,形如滿月,兼具皎潔與團圓兩重意象,"出入君懷袖"自是形影不離,但秋天總要到的,等秋風一起,扇子再好也要被扔在一邊——這就是秋風畫扇的典之所出。"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人之與人,若始終隻如初見時的美好,就如同團扇始終都如初夏時剛剛拿在手裏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