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基本上都是由孔子與他的弟子及傳襲者編纂完成,所體現的都是孔子所尊創的儒家思想。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禮崩樂壞,諸侯紛爭,社會動蕩不安。孔子的心性中,有心懷天下的抱負,而且他在年少時,就對國家治理的各種問題發表見解,進行思考。他也曾希望通過仕途之路來為國效力,但始終於仕途上不得誌,隻做了些小官。後來,因魯國發生內亂,他不得不逃往齊國。到了47 歲時,他退出了官場開始修著《詩經》《尚書》《禮記》《樂》,並率領眾多弟子走遍各國宣揚自己的儒家思想。到了68 歲時,他才結束周遊列國的行動。所以說,孔子的一生,都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些經曆,也成就了孔子思想的迸發。由此,我們也就知道了“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業前行的階梯,“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超脫……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得益於孔子,我們還能領略到純真的生活之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一種心靈之美。“桃枝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這何嚐不是一種情感之美!
到了漢代,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儒家學說被推到了無比尊崇的地位,進而成為曆朝曆代統治天下的思想基礎。它對中國的影響全麵而深遠,可以說已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元代延佑年間(1314—1320),隨著科舉考試的恢複,把出題範圍限製在“四書”之內後,“四書五經”便成為全社會必備的書本。明、清沿襲以“四書”內容限題並推出“八股文”考試製度後,“四書”就由儒學的重要經典,一躍變成了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成了全國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這些書,也就由官府普及到民間,以它的精神力量,影響和改變著社會。
如今,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回首過去,需要我們回味昔日的精神家園。
這也就讓我們有了曆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我們的《四書五經入門》也就應時而生。
本書在創作思路上,首先考慮的是讓廣大讀者領略到“四書五經”每篇中的精華。讓讀者首先了解到,“四書五經”中,比方說《尚書》到底是一部什麼性質的書,它有哪些內容,它的主要思想是什麼。其次,針對每部書的重要思想、最突出的觀點以及它的社會影響有側重地進行分析講解。
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幫助讀者快速了解書本,並對書本的內容產生興趣,從而為今後深入了解、研究書本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還希望,通過本書讓即使對傳統國學一竅不通的讀者也能找到登堂入室的鑰匙,從而讓更多的人關注和重視傳統國學。
需要指出的是,拋去儒家學說的博大精深不說,單就我們的選取來說,所涉獵的範圍也是相當有限的。我們希望通過本書,如同創造一種捷徑,引領著廣大讀者進入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去與先哲聖賢對話,去感受國學的魅力,進而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從而在弘揚和傳播傳統國學方麵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