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2 / 3)

宋朝理學家程頤的胞弟程伊川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這段話包括兩層意思:其一,中不偏,庸不易;其二,中正平和,守成堅持。解讀開來就是中庸的中心思想,即大家熟悉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主旨在於修養人性。既包括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三達德”和“九經”等。

由於時代的變遷,中庸之道往往被現代人理解為平庸之道,或者說老好人之道,總是和窩囊無能聯係在一起。這實在是對古人的誤解,就好比是對聖賢的嘲弄。下麵,就從以下幾個方麵來理解中庸之道的精神實質。

1.“中庸之道”的“五達道”“三達德”和“九經”指的是什麼?

中庸之道的主旨是修身。其思想脈絡同儒家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相一致。其中提出的“五達道”要求的是處理好五種人際關係,可視作儒家思想當中的修身齊家篇;其中的“三達德”要求的是人應具備的三種品德,可視作儒家思想當中的正心修身篇;其中的“九經”講述的是九種政治主張,可視作儒家思想當中的治國平天下篇。下麵分別做介紹:

(1)五達道。

中庸之道中的“五達道”,即五典,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這五種基本人際關係,語出《禮記·中庸》第二十章:“天下之達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在《中庸》的第十三章,論述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達道。“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這是孔子所說的話,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君子所應遵從的中庸之道有四項,但他孔子連其中的一項也沒能做到:這些“道”就是,兒子應對父母孝順;臣民應對君王忠誠;弟弟要對哥哥恭敬;對待朋友要先替人家著想。一個人行走於社會上不改變品德,與人言談時不改變謹慎;自己有不足之處,就去勉勵自己改正彌補;有寬餘的時候,不去揮霍。

言談時考慮自己的能力,行動時顧及自己的言談,力求言行一致。這樣的人就是合乎中庸之道的君子。

《中庸》第十二章詳細論述了“五達道”之一的夫婦關係。文章中寫道:“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這段話的大意是:夫妻如果很愚昧,可以讓他們知曉中庸之道;當他們達到最高境界時,恐怕連聖人也沒他們知道得多。夫妻如果不賢明,可以讓他們去實踐中庸之道;當他們實踐到最高境界時,恐怕連聖人也做不到那些……君子所行的道,是從結婚成家時開始,當它達到最高境界時,就能將天地間的各種現象弄得清楚明白。

至此,所謂的五達道,就是指通過奉行中庸之道來調節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這五種人際關係。這其中,又把夫婦關係放到了立世之本的高度。可見,《中庸》將中庸之道歸為了天地通行的人際關係的處理方式。如何去實踐中庸之道,上麵孔子的話已講得很清楚,就是對內要加強自身修養,對外要保持謹言慎行。不過,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要求去說話辦事的話,這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必定會相處在沒有紛爭的安寧環境中。隻是,如此一來,誰都沒了鋒芒,沒了直言不公的勇氣,失去了鏟除邪惡的雄心,失去了冒險的精神,而這樣社會還能不能前進,那又另當別論了。

(2)三達德。

五達道著意在“道”,屬人道的範圍,講的是人與人共有的五倫人際關係,如何處理好這些關係,就需要三種品德:智、仁和勇,即三達德。

《禮記·中庸》緊承五達道,寫出了三達德:“……五者天下之達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也就是說,調節五倫人際關係,要靠人的智慧、善良和勇於擔當這三種品德。這三種品德不管是怎麼來的,隻要擁有就無所謂差別。比如說,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後天的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磨難後才知道它們,但隻要最終都知道了它們,也就是一樣的了。又比如說,有的人自覺自願地去實行它們,有的人為了某種好處才去實行它們,有的人勉勉強強地去實行,但隻要他們最終都實行起來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

由此可見,三達德重在個人修養方麵,其實質同儒家的正心修身觀念一致。最終,也就自然與“平天下”聯係在一起。

(3)九經。

《禮記·中庸》緊承三達道後,又提出九經之說:“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那就是:修養自身,尊崇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遠客,安撫諸侯。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禮記·中庸》接著說:“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修養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崇賢人,就不會思想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無措。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竭力報效。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忠心耿耿。招納工匠,財物就會充足。優待遠客,四方百姓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的人都會敬畏。怎麼做到這些呢?

《禮記·中庸》繼續說:“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 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 舉廢國, 治亂持危, 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像齋戒那樣淨心虔誠,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不符合禮儀的事堅決不做:這是為了修養自身。驅除小人,疏遠女色,看輕財物而重視德行,這是為了尊崇賢人。提高親族的地位,給他們以豐厚的俸祿,與他們愛憎相一致,這是為了親愛親族。讓眾多的官員供他們使用,這是為了敬重大臣。真心誠意地任用他們,並給他們以較多的俸祿,這是為了體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誤農時,少收賦稅,這是為了愛民如子。經常視察考核,按勞付酬,這是為了招納工匠。來時歡迎,去時歡送,嘉獎有才能的人,救濟有困難的人,這是為了優待遠客。延續絕後的家族,複興滅亡的國家,治理禍亂,扶持危難,按時接受朝見,贈送豐厚,納貢菲薄,這是為了安撫諸侯。總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但實行這些原則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可見,九經就是用中庸之道來治理國家,以達到天下太平的九項具體工作主張。拋卻其中的等級觀念,對今天還是有借鑒意義的。

2.“中庸之道”對人的修養提出了哪些要求?

中庸之道的精神實質就是教育人們從本我出發,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完善,從而培養出合乎儒家道德和倫理觀的理想人格,讓天下治理達到“太平和合”的境界。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特性叫作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來做人和處事叫作道,聖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來修正過與不及的差別現象,使一切事物都能合於正道,這就叫作教化。

在修養人性方麵如何教化呢?下麵羅列出《中庸》中的一些觀點:(1)慎獨。

《中庸》在第一章寫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蔽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

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是後天在實踐中加強自身修養的結果。在廣庭大眾之下,誰都能表現出品德高尚的樣子來。但是,一旦處在無人發現的隱蔽環境中,人的本性中的一些陰暗麵就會跑出來,就會讓人產生作祟的念頭。這時,就是考驗一個人意誌的時候。麵對如花的美色,麵對唾手可得的財富,還有那令人垂涎的聲名,能做到不動心嗎?《中庸》於是告誡人們,要加強品德修養,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就要從自身開始,從“慎獨”開始。

(2)言顧行,行顧言。

這包含兩個方麵的內容:

其一,言行一致。俗話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又說,言必信,行必果。從做人方麵來說,就是要做到表裏如一;從社會角度來說,就是要講誠信。在曆史上,最著名的言行一致的人物莫過於秦末漢初時的楚國人季布。季布一生特別講信用,隻要答應辦的事情就一定要辦到,從沒有失信於人。他以俠義聞名,重守諾言,因此人們常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如何能做到言行一致,那就得靠加強自身修養。

其二,謹言慎行。所謂謹言慎行,即指人在說話辦事的時候要小心謹慎。在曆史上,關於謹言慎行,最著名的莫過於曾子殺豬的故事。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兒子哭鬧著要跟去。曾妻就戲哄兒子,讓他在家裏等著,等她回來就殺豬炒肉給他吃。於是兒子就很聽話地待在家中。曾參的妻子從街上回來,隻見曾參拿著繩子在捆豬,正準備殺豬。她趕快製止曾參,說她先前隻不過是哄孩子的,並不是真的要殺豬。

曾參就鄭重地告訴妻子,孩子是欺騙不得的,如果不殺豬,就等於教他說假話和欺騙別人。曾妻聽了丈夫的一席話,頗為後悔,於是就和丈夫一起將豬殺了。

人們常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所以,謹言慎行就是要求人們在日常行為中,克製自己,不給他人帶來傷害,不給社會帶來麻煩。

言顧行,行顧言,是互為因果的。孔子說:“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所以,加強自身修養,提升做人內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謹言慎行。這一點,古人的體會比我們深。明朝的朱國楨的《湧幢小品·篤行》詩就很有代表性:“八十年來識更真,深知言行切修身;謹言慎行無些過,細數吾鄉有幾人。”

(3)內省不疚,無惡於誌。

《中庸》第三十三章中寫道:“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誌。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君子隻求內省時沒有過失,無愧於心。君子之所以讓人佩服,覺得趕不上,正是在這種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每當看到這些話時,就會想起另一段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了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是蘇聯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句子。不必理會其中濃濃的政治色彩,單純從人性的角度來理解,二者是相通的。

“內省不疚”是人修養的一種方式,目的是“無惡於誌”。按儒家的觀點,人修身並不是為了貪生,好讓自己能長命百歲,而是為了“平天下”。這就是事業。當個人修養達到品德高尚的境界,他對自己的選擇不僅是無怨無悔,也是義無反顧的。因而,用儒家的觀點來解釋上麵的話就是:“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正心修身而悔恨,也不因正心修身耽擱了為社會多做貢獻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了平天下而奮鬥。”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在內省中,如果有什麼讓良心感到不安的東西,那麼,這必然是個人修養方麵存在缺失。麵對物欲橫流,麵對種種誘惑,心被吸引在所難免。怎樣才能做到端正自身呢?自然是接受道德教育,提升個人修養。通過嚴於律己,如果在內省中感到無愧於心,那麼,這修養的最高境界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