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以前,“學在官府”,隻有貴族子弟才有權接受教育,也隻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到了孔子的時代,具備了私人辦學的政治環境。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孔子才開始了創辦私學,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實現他的政治思想。在教育對象上,他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而他自己就是這麼做的。他的三千弟子分別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而且,他的弟子中有來自貴族階層的,也有很多來自平民家庭的。所以,有教無類,是孔子針對受教育的對象提出來的。從《論語》中來看,它體現了孔子以下的教育觀:(1)人性相近。
在《論語·陽貨篇》中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其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生活中從事的內容和接觸的對象不同才相互間有了差別。這句話包含人性發展中的先天和後天兩個方麵。
從先天來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既包含有真誠、善良、寬容、諒解的純真成分,也包含有貪婪、利己、狹隘之類自私的成分。不過,這一切都是藏在本性中的,因個體幼弱的原因並不會對社會帶來什麼影響。
對他們的心性產生影響的就是後天成長過程中的人際因素和環境因素。
如何讓他們在後天的生活或成長過程中能抑製人性中的自私成分而發揮純真的成分,這就得靠教育。教育能改變人的心性,能給人性注入美德的成分,而且人性可教。這就是孔子的一個教育觀。在中國,最能印證孔子的這種教育觀的,莫過於孔融讓梨的故事了。
孔融是東漢時期的人。他四歲的時候,有一天正好是他祖父的六十大壽,來客很多。母親叫他分梨給大家吃。他就按長幼次序來分,分給自己一個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你為什麼分給別人的都是大梨,而給自己的卻是小梨?”孔融回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父親聽了很高興,就又問道:“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一個四歲的幼兒,能做到不貪私利,懂得孝敬老人長輩,懂得謙讓,這種美德自然不會是先天而來的,而隻能是後天接受教育的結果。既然人性是相近的,而教育又能塑造他們的美德,那麼,誰都應該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人性的無差別以及人性的可塑性,是教育的依據。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世上沒有無師自通,一看就會的天才。任何人,都是經過後天的學習,才擁有文化知識、掌握技能並適應社會發展的。所以,教育就是種瓜得瓜的過程,對受教育的人來說,隻有接受程度深淺的問題,而沒有勝任不勝任的問題,所以才有《三字經》中所說:“人之初,性乃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孔子人性相近的教育觀,既是一種平等仁愛的意識,也可作為普及教育的理論依據,就其本身來說自然是一種美德。
(2)人皆可以為堯舜。
“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說法出自《孟子》。其意思是說人人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包括政治方麵的。在《中庸》中,孔子將人格修煉分為三個檔次,從常人之道修身為君子之道,再從君子之道修身到聖人之道的最高境界。如何修身,當然是通過受教育了。所以,人皆可以為堯舜,同孔子的修道的觀點是相同的,都體現了人可以通過接受教育來成才的教育觀。
人性相近,讓接受教育成為可能。那麼,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毋庸置疑的是,教育除了讓人學到一些生活技能外,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人性向善,從不為害於社會發展到有益於社會。另外,在教育形式上,尤其是道德教育方麵,也不應該拘泥於學校教育這一區域,家庭和社會本身就是一大課堂。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中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意思是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所以,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在中國曆史上,通過社會教育讓人性由惡轉向善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妨舉一下周處的故事。
周處是西晉時期吳國人,還沒到二十歲,就臂力過人,好騎馬驅馳、田獵,不修小節,縱情肆欲,州裏鄉曲的人都把他視作禍患,把他和南山的白額猛虎、長橋下的蛟龍並稱為三害。後來,周處進入深山射死了猛虎,又到水中與蛟龍一起遊了幾十裏,搏鬥了三天三夜。鄉親們認為周處死了,就彼此祝賀。周處殺死蛟龍回來,知道鄉親們厭惡自己,就去吳國找到了陸雲。陸雲就告訴他:“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誌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於是,周處大受教育,決心悔過自新。最終,他成為了於國於家有用的忠臣孝子。
將相本無種,隻是後天的諸多因素才導致人性的分野,從而形成差異的。教育就是讓人性的分野趨同到善的一麵,從而讓人成為有用之材。
既然教育能讓好的錦上添花,能讓壞的趨善,那麼就不應該把任何人拒之於教育門檻之外,誰都應該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
人本是各具天賦的。所以,孔子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教育觀,既可視作對人格的尊重,又可作為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的理論依據。
(3)泛愛眾。
在《論語·學而篇》中,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其意思是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這是孔子教育的內容,而換個角度來看,這恰又是孔子本人的教育思想。這種思想簡單來說就是守禮知仁。在《論語·顏淵篇》中,孔子回答樊遲,仁就是“愛人”。
禮在於尊重,仁在於愛。這種愛,不是偏愛,而是“泛愛”;不是私愛,而是“愛眾”。泛愛眾,就是以同等的態度看待受眾,十分貼近於今人所說的博愛。這是孔子的又一種教育觀,是從教育者本身的角度提出的,強調的是教育者本身的道德修養。
由於社會分工的不同,還有人自身的條件的不同,這世上也就有了貧富的差異,有了權位的懸殊。這時,作為教育者本身,就是活的教科書,起到現身說法的作用。在他們的眼裏,每一位受教育者,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百萬富翁的孩子也好,貧民窟的孩子也好;首長的孩子也好,掃馬路的孩子也好;本地的孩子也好,外來的孩子也好;城市的孩子也好,鄉村的孩子也好,都應一視同仁。在人格對待上,不應區別對待,更不應抱有歧視。
度人者必先度己。所以,孔子泛愛眾的教育觀,既是教育的一項目標,也是對教育者本身所做出的要求。
5. 孔子的“文、行、忠、信”四教分別指的是什麼?
孔子大約在二十七歲時開始創辦私人學校。盡管出於戰亂等原因,他不得不周遊列國,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但是,他的一些弟子基本上也是舉身相隨的。所以,孔子的大半生都是與教育分不開的。他教過的學生,人稱“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那麼,拋去其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說,人們不禁會問,孔子都教他的學生一些什麼內容呢?
《論語·述而》中,提到了孔子的教學內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意思是說,孔子以四項內容教授學生:文、行、忠、信。除了該篇提及外,再無其他文字提及。下麵不妨著意於《論語》一書,從有關“文、行、忠、信”的描述中,看看能不能窺出一些孔子的教學內容來。
(1)文。
文,首先應該理解為文字。文字是思想的載體,是語言的記錄符號。
任何啟蒙教育,首先都是從教人識字開始的。識字並了解字中的含意,應是孔子教學的內容。其次,文,指的是文本中的文章。在《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說:“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其意思是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從這裏可窺出,孔子教授的課本中,應該含有古代的文化典籍。在《論語·顏淵篇》中,曾子就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其意思是說, 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做人做學問,都是通過文章來傳遞知識的。孔子的教育自然也繞不過這一環節。孔子曾撰修過《詩》《書》《禮》《樂》《周易》《春秋》,在《論語》中他就多次提到《詩經》等書。這些書,既有涉及思想道德的,也有人倫秩序規範的,還有自然和社會學方麵的知識的。可以想象,孔子一定會將它們傳授給自己的學生。所以,孔子教授的文,既指文章,也指文章的思想內涵。
另外, 文, 還應指的是學規之類的內容。在《論語· 公冶長》中寫道:“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其意思是說,子貢問孔子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回答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這其中,“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應是一種從學規當中摘錄的文字。
(2)行。
從《論語》中所提及的有關“行”的描述來看,行,應是孔子教科書當中有關如何參與社會實踐的內容,大多還應是禮教方麵的內容。
人的視、聽、動、言都屬行的方麵。在《論語·顏淵篇》中,顏淵問孔子仁的科目。孔子回答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呢?在《論語·鄉黨篇》中,孔子就現身說法地展示了各種“行”的規範。
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表現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裏,在朝廷上,卻很善於言辭,同時又表現得比較謹慎。孔子在上朝的時候,要是國君還沒有到來,他同下大夫說話,顯出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顯出正直而公正的樣子;國君來了時,他就顯出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但又儀態適中。國君召孔子去接待賓客,孔子臉色立即莊重起來,腳步也快起來。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後擺動,卻整齊不亂。快步走的時候,像鳥兒展開雙翅一樣。賓客走後,必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張望了。”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顯出謹慎而恭敬的樣子,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坎。經過國君的座位時,他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看了孔子的展示,就能聯想到中國曆史上各個朝代禮部所從事的內容了。可以這樣說,自從儒家成為正統思想後,孔子禮教的主張已由他的教科書上的內容變為了現實。還可想象的是,孔子率領龐大的弟子團隊周遊列國,他們衣食住行的經費從哪裏來?從各個諸侯國朝廷中來!
他們周遊列國的目的就是為傳授“禮”的,這“禮”的內容就是教導人們(掌權者)如何推行“禮”。
所以,孔子教科書上的“行”的內容,應是教人如何推行“禮”的。
(3)忠。
從《論語》來看,孔子教科書上的“忠”的內容應該包括三個方麵:交友、事君和治民。
在《論語·顏淵篇》中,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其意思是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在《論語·子路》中,樊遲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其意思是說,平常在家規規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
孔子的觀點是,對待朋友要忠誠,不背棄。
在《論語·八佾》中,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其意思是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事奉君主。
這裏,君主所做的是體表行動,而臣子所做的是內心活動。
在《論語·顏淵篇》中,子張問如何處理政事,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其意思是說,居於官位不懈怠,執行君令要忠實。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說:“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其意思是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於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
由以上的摘錄文字中可以看出,忠,屬於人的內心中的一種自覺自願的為他人服務或效力的意識的外在表現,通常有為人正直、誠懇厚道、盡心盡力等內容。它是人的道德義務的體現,屬道德範疇。
(4)信。
在《論語》中,信,指的就是誠信。在《子路篇》中,更是對它有明確的解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其意思是說,君子做事時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這也就是常人說的,言必信,行必果。在該篇中,孔子又說:“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其意思是說,在上位的人隻要誠實守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所以,信,同樣屬於道德範疇,構成人的基本品格之一,自然也就成了孔子教學的內容。
另外,孔子不僅把“信”列入教學內容中,而且在多處還把它和“忠”並舉,並把它們放在教學的首位。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其意思是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
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仿佛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麵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在這裏,孔子把忠信當作行走於世的通行證了。
由以上闡述可知,孔子的教學內容:文、行、忠、信,就是以文化技能、生活實踐、忠實待人和誠信辦事來教育學生。
6. 怎樣理解孔子所說的“剛、毅、木、訥近仁”?
儒家的倫理道德的核心觀念就是“仁”和“禮”。二者間的關係就是,“克己複禮為仁”。也就是說,仁是手段,禮是目的。如何成仁,首先要從內心修煉起,讓內心中注入諸如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之類的內容。能達到這一步,不能成為聖人,成為君子是無疑的。那麼,作為一般的常人,要想在內心中培養仁德,該如何做呢?在《論語·子路篇》中,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
其意思是說,剛強、堅毅、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也就是說,具備剛、毅、木、訥品德的人,隻要再努力一把,身上也就具備仁德了。下麵,就對這四種品德做些解釋。
(1)剛。
什麼是剛呢?《論語·公冶長篇》中寫道:“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這是段對話。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就是剛強的。”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欲望太多,怎麼能剛強呢?”從孔子的回答中很明顯地看出,他所說的“剛”,指的是人內心的意誌。那什麼樣的意誌才算是“剛”
呢?無欲則剛。
在《論語·陽貨篇》中,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意思是說,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行為放蕩;愛好誠信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危害親人;愛好直率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這段話從反麵來理解就是,“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剛”,這些品德都還隻是培養仁德的起步階段,隻有通過學習才能得到提升。一個不愛好學習的人,是不能做到修身的。所以,它們都隻屬於儒家所倡導的倫理道德修煉的階段,距仁德的修成還存在相當的距離。
(2)毅。
在《論語·泰伯篇》中,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其意思是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這裏的“毅”與孔子在《中庸》中提到的“固執”以及《論語》中的“忠”和“信”在目標上是一致的,都要求人們執著、堅守。它們都屬於意誌範疇,屬於人格修煉中的必要成分,但從起步上看,“毅”屬於最初階段,處在最基層。
(3)木。
在《論語》中所提到的“木”字,它的意思基本上都同花草樹木中的“木”,指的是樹被砍伐後形成的材質。在花草樹木當中,前三者基本上都具有色彩,往往既醒目又悅目,有些還帶有讓人欣賞的芳香,所以能吸引人。而木除了實用外,沒有格外吸引人之處,尤其是在人的感官方麵。木的這種特點,如果拿來與人的品性來比擬的話,就是樸實。這也就是孔子的真實用意。
樸實,作為人的品性,當然是一個優點。但孔子所倡導的修煉人的品德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的,所以,樸實還僅是個人修身當中的一個可貴的成分,距仁德的全麵修成還有很多路要走。
另外,《論語·八佾篇》中寫道:“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其意思是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宣揚政教法令。這當中的木鐸,是鐸的一種,是古代告知民眾的一種警報器,它的體腔內有舌可搖擊發聲。舌分為銅製和木製兩種,銅舌的叫作金鐸,木舌的就是木鐸。當有戰爭出現或發生時,就使用金鐸,當宣布政教法令時,就使用木鐸。這段話拿木鐸來指代孔子,除去它的本義外,恐怕也是強調孔子的為人和他的思想樸素實用的一麵。
(4)訥。
在《論語·裏仁篇》中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其意思是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訥的本意是鈍於言,也就是說話沒鋒芒,不會傷害別人。這同《中庸》中所說的“行顧言,言顧行”
的觀點是一致的,屬於謹言階段。孔子一直把謹言慎行作為人格修煉的重要要求,他本人也是時刻這樣身體力行的。無論在廟堂、在朝廷還是接見外賓,他都“便便言,唯謹爾”。
在剛、毅、木、訥四種品德當中,前二者基本上還處在內心修煉階段,後二者已是內心修煉後的外在體現。孔子在《論語·學而篇》中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這是從反麵對木、訥兩種品德的推崇。在《論語·公冶長篇》中,孔子也有同樣的觀點,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勢,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這種人是可恥的。不過孔子認為,僅具有剛、毅、木、訥四種品德還不夠,它們都距修成仁德的完人相差很遠,都還處於起步階段,還沒達到仁。
在《論語·憲問篇》中,原憲就問過孔子:“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其意思是說,好勝、自誇、怨恨、貪欲都沒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 孔子回答說:“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其意思是說,能夠做到這些,可以說是很難得的,但至於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孔子的回答很客觀。因為仁,不是為修煉內心而修煉內心的,它的重要意義在於愛,對外在的人或物的愛。人們修身摒除了內心的不良品德,讓好的品德建立起來固然是好,但這隻具有個人意義。
“仁者愛人”,要將美德付諸到實踐當中,將愛施予到他人頭上,這樣的美德才是仁德。這個時候,美德才具有社會意義。
所以,剛、毅、木、訥四種品德,已經具有美德的性質,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將它們化作愛心,在社會中廣為播撒,這時,它們也就成為仁德的一部分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有了孔子說的“剛、毅、木、訥近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