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品德修煉到至誠的地步,就合乎天的意旨,這時候,也就達到了天人合一。所以,孟子所說的“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中的天和人,分別指的是品德修煉的兩個階段,也可說兩種境界,即天道和人道。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他的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就是天。孟子把天人格化為一個具有道德屬性的實體,並把“誠”這種道德品質歸結為天的本性。所以,天能運行,它的運行就是天道。因而,天道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指的是客觀的自然規律,是人類生產活動過程中必須遵守和服從的規則。按儒家的觀點,人在天麵前是無能為力的。任何欺天、逆天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也是必定會遭受天的懲罰的。不過,也不用怕,隻要順從天意,合乎天道,就不會招來天怒或天譴。並且,人隻要以一顆誠實的心修煉本性,提升道德素養,就能夠讓自己逐步接近天道,最終就能與天道合一。那如何修煉呢?或者說如何讓人道與天道合而為一呢?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而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因社會分工的不同有了工種和身份的差別,但是在人性方麵大家都是一樣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其意思是說,既然大家都一樣,凡夫俗子與聖人屬同一品種,那麼,從理論上來講,人人都可以修身成為聖人。所以,在修身之路上,誰也不必在意身份等級的差別,一切遵從心性所需。
作為一般的人,有惡者要趕快棄惡從善,然後像別人一樣,把誠實裝入心間,並切實做到表裏如一。這時候,他們的所作所為就稱為常人之道。當他們將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化為自己身上與生俱來的成分,並且做到“動必有道”“語必有禮”“求必有義”“行必有正”時,他們就能稱作為人稱頌的謙謙君子了。這個時候,他們如果能夠出麵為國家的建設大計出謀劃策,就又能被稱作賢人了。君子修煉到至誠階段,什麼事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答案,不用勉強就知道怎麼做,所有的言行舉止,全都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也就是天道,那麼,這樣的君子也就成了聖人了。
聖人是個什麼樣子呢?《中庸》中孔子做了說明:“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其意思是說,隻有天下崇高的聖人,才能做到聰明智慧,能夠居上位而臨下民;寬宏大量,溫和柔順,能夠包容天下;奮發勇健,剛強堅毅,能夠決斷天下大事;威嚴莊重,忠誠正直,能夠博得人們的尊敬;條理清晰,詳辨明察,能夠辨別是非邪正;他們的美德廣博而又深厚,並且時常會表現出來;德性廣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淵;美德表現在儀容上,百姓沒有誰不敬佩;表現在言談中,百姓沒有誰不信服;表現在行動上,百姓沒有誰不喜悅。孔子說到做到,身體力行,所以被後人尊稱為大成至聖。曆史上的堯、舜、周公等,大概也是這麼修煉來的。
這就是榜樣。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所以,他的人、天理論中自然繼承了《中庸》中的天人合一的理論。同孔子一樣,他的各種思想和主張都是以服務於政治為目的的。所以,他的天,著意在道德範疇,與君權神授中的神所居的天有著本質的區別。他的天道,是一種強化提升了的不可抗的最高級的意誌,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都是由它主宰的結果。而人,隻能是天意的承受者和感悟者,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的意誌是不可抗拒的。不過,在天意麵前,孟子並不是消極的,而是認為人可以掌握並利用天意,來為人本身服務。比如說,他就拿當年夏禹治水時根據水勢總是向下遊流動,可導不可遏的規律來說明如何尊重和利用規律的。
不過,人和天之間不是水天相隔的,而是有著溝通的橋梁的。這道橋梁就是誠。人隻要堅守信念從誠走到至誠,就可以與天相語,與天相親了。
4. 如何理解孟子所說的“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九節。孟子說:“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其意思是說,尊崇道德以義為樂,就可以宣揚自己的主張了。所以士人再窮困也不要失去自己為人處事的操守,發達了也不要偏離自己的人生追求。窮困時不失去為人處事的操守,士人就能做到無愧於自己。發達了也不偏離自己的人生追求,百姓也就不會讓他失去威望。古時候的人,如果得誌,就會惠澤給百姓;如果不得誌,就修養自身以作為表率。窮困時獨自善待自身,發達時兼顧善待天下百姓。
孟子的這番話的重心在“道”和“義”。現在再回顧一下什麼是道。
“率性之謂道”,即遵從人的本性去從事各種活動。什麼是義?“義者,宜也,尊賢為大”,“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義也”,即尊重有賢能、有德行的人,行為合乎世道準則,懂得羞恥、善惡。道和義都是儒家推崇的個人自身修養方麵的內容,終極目標就是把人修煉成具有內聖外王人格的完人。在這裏,孟子針對的對象是“士”。
什麼是士?《後漢書·仲長統傳》上說:“以才智用者謂之士”,即因個人具有才能和知識而受到重用的人。所以,士在社會中都是具有一定職位和身份的人。以儒家修身的觀念來看,士當處在常人和君子之間。
從這裏就能看出孟子的用意何在了。士,通俗地理解,就是政府中的供職人員或為政府辦事的人員。這群人屬於國家的管理層,對天下的發展、社會的安定以及社會風氣的影響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的法令法規的推行要靠他們,儒家推崇的道德理想和禮儀形式能夠在天下得到宣揚也要靠他們。他們與君子不同。
對君子做出具體論述的始於孔子。儒家推崇的君子,是一種理想化的人格,以行仁、行義為己任,並且是一種自覺行為。一般來說,孔子心目中的君子首先是一個知書達禮的讀書人。而士,既可稱為有職業的人士,也可理解為一個社會階層。這個階層從社會地位上來看,在我國商、周時期指的是貴族的最低一級,介於卿大夫和庶民之間的一個階層;從儒家推崇的道德操守上來看,介於已經脫離小人趣味且具備一定品德操守的人與君子之間。他們距君子所差的就是沒有將仁融入心性。士是整個社會中的一種不可替代的階層,對於他們,儒家要想將自己的德治和禮治天下的目標實現,就不能繞過他們。對他們有何要求呢?與君子必須將仁融入心性不同,孟子對他們的要求是必須懂得什麼是“道”,而且在懂得“道”的基礎上再去行義。
孔子曾說過:“道不同,不相為謀。”那麼,士的行為取舍中,該選取什麼樣的道呢?這可從《孟子·滕文公下》中有關大丈夫的標準中化解出來。
首先要做到貧賤不能移,即在貧困卑賤的處境中不動搖和改變堅強的意誌。貧窮是人性中排斥的成分,但又是人生際遇中往往排斥不掉的一種生活狀況,其極端處能威脅人的生存。貧窮是人生的低潮部分,處在貧窮之中,人的心性無疑是受到壓抑的。這時,人的選擇無不是試圖改變它們,即常言說的窮則思變。但是,現實往往是,不論人懷著怎樣良好的願望,付出多大的努力,始終無法改變貧窮。當這種狀況無限拉長時,考驗人的意誌的時候就到了。這時,首先就讓人看到了人生的負麵,有了諸如人窮誌短、坑蒙拐騙之類的不良現象。這時,如果是君子呢?“君子固窮”,所以不用擔心會出現敗德背道甚至喪盡天良的事會發生。對於士呢?他們本該是有一定操守、有一定誌向的人,他們自然會有耐不住清貧的時候。所以,孟子就希望他們能做到“窮不失義”,要有羞惡之心,不去做違背世道準則的事。並且,還要學會“獨善其身”,不去做違背良心的事,不與道德敗壞的人同流合汙。
堅守貧窮,不改氣節,往往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一旦做到,無不讓人肅然起敬。比如說,戰國時齊國的那個不受嗟來之食的農夫,雖未留下名姓,但他往往比那些以聖賢自詡的人不知要高貴多少倍。
其次要做到富貴不能淫,即身處富貴之中不能放縱身心,不能暴殄天物。榮華富貴是人性中向往的成分,也可說是人追求的生活目標的最高情形。如何對待富貴?在這方麵,中國人似乎想偏了、走偏了,以致於把富貴當做了一種罪惡。儒家包括孔子的學說當中,從不排斥人們對富貴的追求,他們所反對的是追求手段上的不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和獲取方式上的無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所以,追求富貴是符合人的心性的。那麼,該怎樣對待富貴呢?孟子認為,對待富貴“不能淫”,通俗地講就是,有錢不能放縱,有錢不能任性,不能為富不仁。富貴了,就該把道義放在心頭,不做敗壞人倫道德的事,不做傷風敗俗的事,不做喪權辱節的事,不讓利欲熏心,而應該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有同情不幸的良知,更要有兼濟天下的心胸。這也是孟子對士的要求。
貧賤和富貴可說是人生中兩種極端的生活狀況,處在其間的人自然有著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孔子對此的觀點是:“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這也是他對君子的要求。可以說,如果嚴格按照孔子和孟子的要求去對待,那麼,這樣的人生必然是坦蕩的、無愧的,也必是充實的。
另外,還要做到的就是威武不能屈。在強權、強勢麵前,個人的實力往往是極其有限的。這時,出現的情形往往就是,要麼順從權勢,要麼堅守氣節。做到前者,一時能獲得榮華富貴,但氣節有虧;做到後者,氣節雖保全了,但往往會付出身家性命的代價。這時,該怎麼取舍?孟子認為,應做到“舍生取義”。士可殺不可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曆史上,多少人做到了舍生取義,慷慨赴死,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荊軻別易水,舍身刺秦王;藺相如大義凜然,完璧歸趙;文天祥鄙視威逼利誘,英勇就義……
人生總有許多追求,總會遇到順境和逆境,總會處於各種變化之中。
在這些狀況之中,該如何麵對?孟子給出的答案就是,修養身心,固守本性,端正自我,以良好的精神風貌適應社會,以積極的進取精神奉獻社會,忘掉權勢,不畏權勢,不阿諛奉承,不讒諂媚俗,不為五鬥米折腰,窮困時獨善自身,發達時兼顧天下。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在今天對於人格修煉仍有積極意義,如今它也有必要成為普天下之人的一種處世信條。
5.“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反映了孟子什麼樣的思想?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節。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其意思是說,一味地相信《尚書》,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於《武成》這篇文章,隻不過取其中的二三個道理罷了。能愛民的人無敵於天下,以最愛民的政策征伐最不愛民的,怎麼會血流成河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來呢?
首先要明了,孟子所說的“書”,指的是《尚書》這本書籍。並且,他還舉例提到了其中的《武成》一文。《武成》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周武王在滅商取得重大成功後的重要政事。
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進殷都伐紂並殺了紂後,就命令召公把箕子從牢獄裏釋放出來;命令畢公釋放了被囚禁的百姓,表彰商容的裏巷,以褒揚他的德行;命令南宮括散發鹿台倉庫的錢財,發放钜橋糧倉的糧食,賑濟貧弱的民眾;命令南宮括、史佚展示傳國之寶九鼎和殷朝的寶玉;命令閎夭給比幹的墓培土築墳;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軍中祭奠陣亡將士的亡靈。然後才撤兵回西方去。
路上武王巡視各諸侯國,記錄政事,寫下了《武成》,宣告滅殷武功已成。孟子所要表達的意思是,既然是記敘政事,就沒有必要照本宣科,隻要記住它的中心內容就行了。而《武成》的中心隻有一個:愛民!以愛民為基礎,以愛民為前提,這就是周文王、武王能成功的道理。所以武王伐紂,心中裝著百姓,一切行動都是從愛民出發,這樣的戰爭怎麼會血流成河呢?這簡直就是不流血的戰爭。而據《史記》記載,當時武王伐紂時,所率兵力不到三萬人,而紂王派來對抗的軍隊多達七十萬人。
結果,武王的軍隊一到,紂王的軍隊無心抵抗,全都陣前倒戈投降了。
這就是愛民者無敵於天下的最好範例。
到這裏,孟子所說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用意就十分明朗起來:天下的書是讀不盡的,沒必要為讀書而讀書,隻需知道書的中心思想就行了——如果這些中心思想中沒有仁的主張,那這樣的書也就沒必要讀了,而且這樣的書還不如沒有好。所以,孟子所說的這句話,目的是為了引出他的仁政主張。
孟子的仁政主張是從孔子仁學的思想上繼承發展而來的,繼而成為一門學說,擴充發展成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的施政綱領,目的是希望統治者能夠寬厚待民,惠澤於民,從而安撫人心,安定天下。
它的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民。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節中,孟子明確提出仁政的主張:“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製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故曰:‘仁者無敵’。”其意思是說,國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少收賦稅,深耕細作,及時除草;讓身強力壯的人抽出時間修養孝順、尊敬、忠誠、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尊敬長輩上級,這樣就是讓他們製作木棒也可以打擊那些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刀槍的秦楚軍隊了。所以說: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所以,孟子的仁政就是,讓民有產,有業,對民省刑罰,薄稅斂,讓民有德識修養……一句話,一切為了愛民。
具體如何施行仁政呢?孟子認為,仁政的基礎就是“製民之產”,讓民有“恒產”。讓老百姓在生活上有保障,能夠安居樂業。這樣,政權就能因老百姓的擁護而穩固。在具體措施上,有農業上的。比如,孟子主張施行井田製,讓一度遭到破壞的井田製恢複過來,讓流離失所的農民回歸土地並擁有土地。有政策上的。比如,孟子主張輕徭薄賦,征發徭役時要不違農時,以減輕百姓負擔。有教育上的。比如,孟子主張以禮來強化人倫秩序和社會秩序……所有的這一切,其出發點和動機都是愛民。這就是施仁政。
“仁者愛人”,其所取得的效果就是孟子所說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孟子說:“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其意思是說,以讓老百姓安逸舒適為目的來使用老百姓,老百姓雖勞累卻不埋怨;以讓老百姓能生存為目的而殺該殺的人,老百姓即使知道自己會死也不會埋怨殺害自己的人。道理很明顯,提倡、號召老百姓過上幸福的日子,國強民富,老百姓誰不願意呢?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誰對自己好,自己就對誰好。所以,當統治者讓自己的心性中融入仁德並以仁政行天下時,老百姓就會投桃報李,對統治者和國家也就充滿著愛心,對他們的施政措施也就會認同也就會擁護,即使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這恐怕也是孟子憧憬和希望看到的結果。
不過應該看到,孟子推崇的仁政,並不同於現代意義上的博愛,也不同於讓社會變成無階級差別的民主社會的主張,而是一種讓社會秩序回歸到有利於統治的良性發展層麵上的政治主張。畢竟,在形式上,他不過是模仿周製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製度;在理論上,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所以,他的仁政主張,並沒有消弭階段差別,並沒有鼓動人民當家作主,而隻是一種理想化的人治訴求:通過施行仁政,統治者就會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就像對待父母一樣自覺自願地去擁護和服侍統治者。
當然,也可以直接從字麵上來理解“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即,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思考,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反對教條主義。所謂的教條主義,指的是完全遵從書本上的規定,一切從定義、公式出發,照搬書本上的經驗,不和現實中的具體情況相結合來處理問題的一種思想作風。其實,在自然科學領域,如果能時刻考慮環境因素的話,則隻有人的思維的僵化,而無所謂的教條主義。所以,教條主義的危害多出現在社會學領域,尤其是政治和思想意識領域。
人的思想意識是千變萬化的,隨著時空的改變而改變。從社會存在的角度來看,每一種思想意識都是一種合理的現象,無所謂對錯之分。
錯就錯在,現實中有的人硬生生地把一家之言當做普遍的真理而淩駕於其他思想之上,並且讓別人去膜拜。所以,思想領域的教條越多,接受他的人所犯的教條主義錯誤就越多。從這個角度來說,倒是寧願看到人們做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人人都做到這一點,那麼,所犯的教條主義錯誤也就必然少之又少了。這樣說來,孟子的這句話,在今天反而更有普遍意義,更有推廣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