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條目一】初體驗
《尚書》是中國古代經典《十三經》中的一部。它最終成書是在戰國前期,“尚”即“上”,原稱《書》,到了漢代改名為《尚書》。在字典上對這本書的解釋是“上古曆史文件的彙編”,即一本記錄公文的集,但它又是一本散文集,與《詩經》屬於同一係列。《尚書》的出現,標誌了中國古代散文風格的初步形成。那麼,這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國學大師朱自清曾在他的《尚書第三》中這麼對尚書下定義:“《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曆史。所謂記言,其實也是記事,不過是一種特別的方式罷了。
記事比較間接,記言比較直接。記言大部分依照說的話寫下了,雖然也須略加剪裁,但是盡可以不必多費心思。記事需要化自稱為他稱,剪裁也難,費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今天人們讀到的《尚書》有一部分是真正的《尚書》,是經過秦始皇焚書之後保留下來的不完整版本。後來又有人偽造了二十五篇《尚書》合編進去,但當時的人們並沒有識破。所以現在通行的《尚書》是一本真假參半的著作,但這並不影響它崇高的曆史地位。
【條目二】《尚書》與《詩經》的關係那麼為什麼它會和詩經放在同一個係列呢?這又得引述朱自清同一篇文章裏的另外一段話:“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說出的、寫下的都可以叫做‘辭’。
卜辭我們稱為‘辭’,《尚書》的大部分其實也是‘辭’。我們相信這些辭都是當時的‘雅言’,就是當時的官話或普通話。但傳到後世,這種官話或普通話卻變成了佶屈聱牙的古語了。”
這樣一來,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了。《尚書》實際上記錄了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詩經》也是源於民間的傳唱,就像是辭一樣,所以二者風格相似。
【條目三】尚書寫什麼?
《尚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所記述的內容上至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春秋時期的秦穆公。《尚書》中的篇章共有六種體裁,分別是典、謨、訓、誥、誓、命。“典”記錄的是重大的曆史事件,如《堯典》記載了堯舜時期推舉君主的禪讓製度、大禹治水的故事等;“謨”記錄君主與大臣就某些問題發表的看法;“訓”記錄了大臣對君主的勸諫,如《伊訓》記錄商朝輔政大臣伊尹對商王太甲的教育;“誥”的內容是君主與臣下之間相互勉勵的言辭;“誓”記錄的是一些重要的演講詞,如《秦誓》便是秦穆公在“殽之戰”失敗之後對臣下發表的一篇帶有自我批評性質的演講;“命”記載的是君主的重要政令。
【條目四】堯的故事
【悅讀】
相傳很久以前,堯是一個大部落的首領,但是,他所領導的部落比周邊其他部落強了很多,所以被所有的部落共同推選為最大的首領。在他作為天下共主進行統治的時候,做了很多利於天下的大事。他虛心聽取臣民的諫言,有自己的主見,處理政務的時候,非常謹慎,把天下治理得太平繁榮,因此他的光輝事跡被全天下所稱頌。邊遠地方的人都認為他是一位仁義的君主而來投靠他,並且他思考的問題周到全麵,待人寬容溫和,懂得尊重他人。他發揚自己的才智美德,使家族內部和家族與家族之間親密和睦。這樣,使家族和睦以後,他又能明辨百官的善惡,在明辨了百官的善惡以後,又從而能使各諸侯部落協調和順,最後,天下眾人從此也就友好和睦了。天下在他的手上和平統一了很多年,後來,他老了,就把帝位禪讓給虞舜。史官們就根據這些情況寫了《堯典》這本書來歌頌他。
【原典】《尚書·堯典》
曰若稽古:
堯帝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條目五】堯帝洞穿人心的本領【悅讀】
堯帝是一個選賢任能的好帝王。有一次發大水了,堯帝為了民眾而擔憂,問:“四方諸侯的首領們,你們看,這滔滔的洪水危害了我的人民,水勢那麼高,包圍了山嶺,淹沒了丘陵,浩浩蕩蕩,彌漫接天。臣民百姓都在為此而煩惱,有人能使洪水得到治理的嗎?”底下的人都說:“鯀,他是個治理的人才。”堯帝還是歎了口氣說:“唉!他是個違背人意,不服從命令,危害族人的人啊!”底下的人眼見沒有人了,就說:“聖上,試試這個人吧,他可以用的。”堯帝就說,好吧,實在是沒有人選了,隻好用他了。去吧,希望他能做好。可是過了九年,治水一事沒有任何成效。
【原典】《尚書·堯典》
帝曰:“谘!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谘,有能俾乂?”僉曰:“於,鯀哉!”帝曰:“籲!咈哉!方命圮族。”嶽曰:“異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條目六】退位讓賢堯帝老了的時候,他說:“我已經在這個位置上七十年了,如果你們能夠做到像我這樣,就來接替我的位置吧!”四方的諸侯首領們自愧不如,說:“我們沒有你那樣的才幹,不配啊。”堯帝說:“那你們推舉一個人過來吧。”他又補充了一句:“就算他沒有什麼地位也可以,隻要他有才幹。”於是底下的人就說:“在下麵有一個窮困的人,名叫虞舜。”堯帝說:“我也聽說過這個人,他這人到底怎麼樣呢?”四方諸侯的首領回答說:“他是樂官瞽叟的兒子。他的父親是個不公正的人,母親是一個說話不誠實的人,他的弟弟很驕傲,跟人並不友好,而舜可以和這些人相處得很好,一定是一個很善良淳樸的人,這樣的人來治理一個國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於是堯帝就說:“好吧,我試試這個年輕人。”於是,他就讓兩個女兒去觀察舜的言行,最後十分滿意,命令兩個女兒到媯水灣,嫁給虞舜。堯帝對舜說:“請你謹慎地處理政務吧!”
【原典】《尚書·堯典》
帝曰:“谘!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嶽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嶽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
女於時,觀厥刑於二女。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帝曰:“欽哉!”
《詩經》——史上最早種類最全的風物集【條目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悅讀】
也許,人間四月天的每一絲飛絮,每一縷暖陽,每一對雎鳩遙相呼應的啼叫裏都是愛的涵義。愛情真的存在嗎?人間卻有這愛情的鳥兒,它們不停地呼喚著彼此,摒卻了喧囂的紛紛擾攘,它們是彼此一生的唯一,也許,隻因他們懂得的隻是一呼一應一唱一和的默契,便沉醉在彼此契合的歌聲裏,連鳥兒尚且存在著如此專一的愛情,幸而為人,難道就沒有這樣的愛嗎?如果不是隔岸傳來愛的啼音,如果不是柔軟的柳絲搖曳,粼粼的春水蕩起層層的波浪,也許我不會感到心湖裏驀然激起一陣陣的漣漪,那位幽嫻貞靜的姑娘,你的影子在我的每一刻睡夢裏,每一絲水波裏,每一滴清晨的露水,每一脈清新的花香,都使我想起你。長長短短的荇菜啊,我該怎麼摘取?嫻靜美好的女子,我該怎麼得到你的愛情?我為你彈奏琴瑟能使你快樂嗎?或者,我們婚禮上的鍾鼓能打動你的芳心嗎?這個令男子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女子該是一顆多麼高貴的珠子。假使一個男子許心愛的女子以婚姻,他該是愛她的吧?這也許是天底下許許多多女孩子最美好最幸福的期盼。這其中的差別隻是有的女子不介意愛自己而自己不愛的人來娶她,有的女子拒絕不愛的人而隻要心愛的人來娶她。歸根結底,女子的愛,原來是那麼的卑微。幸好,《周南·關雎》隻讓我們沉浸在這一片美好真摯的追尋裏。
【原典】《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條目二】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悅讀】
生在人間,不知道是該歡喜還是悲愁,我心有戚戚焉。“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世界那麼大,而我們如此渺小,在無限延伸的空間裏,在茫茫的荒野裏,我們也不過是短命的蜉蝣,朝生夕死。可是,為何我們有限的生命卻向無限的時間裏趨行?有時候,一分一秒都那麼漫長,長得好像一個人能活到世界的盡頭。我們在辛苦於那些數不盡的情感糾結和未來的奠基策劃,可是我們的人生不過那麼幾十年而已,誰能抗拒死亡的到來!我將歸向何處?也許在時間的參照物上,我們把狹隘短暫的生命延伸、拓展了。《詩經》的千百年後,我們還在反省著生死。既然如此,我們別無選擇,隻有把生命的精彩演繹到極致吧!這些繽紛華美的日子將要永遠的別去了,我還記得,我也曾衣裳楚楚,也曾展翼迎風,也曾白衣勝雪,在最美的年華裏,甜美和疼痛使我感到:我曾存在過。而今,那個世界對我已經“隔絕如夢寐”!
【原典】《曹風?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條目三】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悅讀】
當愛情退卻了轟轟烈烈的迷炫,當花前月下山盟海誓的波瀾不再侵襲你的內心,一種像流水一樣綿延不斷的愛和關懷,一種用不著言語隻有眼神交換便了然於心的默契在彼此的心中浮起,“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愛,往往在最真的時候,便愈顯得純淨明澈,情,在最深的時候,便愈顯得踏實樸質。也許,我們的相遇隻是一個偶然,一個美麗的錯誤,走開了便永遠不會再繼續。在我們分開的時候,將再也找不到攜手的理由和當初的那一份純真的感動。既然,一起走過那麼多的青澀歲月和艱難險阻,我的每一寸時光裏都融進一個你,共同經曆過便難以割舍,你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少了你我便丟失一段歲月。這時候,我們還能在一起,就讓我們在生和死的見證下,立下愛的誓言,從此之後,我將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開,直到我們頭發斑白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愛情,原來隻屬於那些最終走到一起的伴侶。“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平平淡淡的表達,卻是我們聽過的最感動最偉大的誓言了。
【原典】《邶風?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條目四】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悅讀】
《衛風·淇奧》應該是《詩經》中第一首如此細致的描寫翩翩君子的詩。淇水湯湯,曲岸回折,綠竹青翠欲滴,陽光也灑落如一片碎金鋪地,這時叫我們想到的不是“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那位清寒的佳人,而是優雅從容、似霽月光風耀玉堂的一位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男子的美並不僅僅在於容貌上,若是容貌非常俊美,而神采卻庸俗不堪,也隻能流於紈絝小生的層麵。就如同一塊美玉,玉之美並不像其他寶石一樣發出璀璨的光芒,而是溫和柔潤,“君子比玉”是氣質,這種氣質是由家庭的教養、詩書的熏染和性情的優雅沉穩、品德的高貴清潔獲得的。
魏晉時期稱之為“風神”。但是君子並不像佳人,孤高自賞中帶著卿卿相憐的期盼和落寞,縱使無人,也多了些“瘦影正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的哀怨自憐,君子更多些矜持莊重和修身治國的誌向,因此,遇到君子,他並不會隨意吐露愛情交付內心,這時隻能憑空多些怨歎。若是能夠引為知音,明如心鏡,清如秋水,豈不更勝於顛倒衣裳!
【原典】《衛風?淇奧》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條目五】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悅讀】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我的美麗和哀愁都隻為你綻放。世界對於男人和女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有一句話說得好,男人靠征服世界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征服世界。男子可以無限地拓展自己的世界,可以請纓從戎,仗劍天涯,可以為知己者死,可以視女人為更衣。而女子的世界卻是因循男子的中心,再怎麼拓展也離不開這一原點。
因此說,在愛情和相思裏淪陷最深的往往都是女子。如果她的精神可以有無限的外物來填充,美酒佳人、功名利祿或者是沙場的廝殺呐喊,她細膩的內心也不會在狹窄的世界裏惆悵百折。畢竟天性決定了這一切,如果沒有這些細膩柔婉的心思和羈絆,人們將怎麼感受到一顆心不但充滿歡樂,而且還有不可避免的憂愁,而這憂愁比歡樂更深刻,更能使人感受到真真實實的存在。
一個對著鏡子懶於梳妝的憔悴人,一個對著一樹梅花便守住一輩子的人,也許她的世界並不比男人外麵喧囂複雜的世界少了多少動蕩。
【原典】《衛風?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條目六】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悅讀】
誰知道這場清新的邂逅在瑣碎的等候裏悄無聲息地醞釀了多久?恰好是清晨的原野,草葉上還綴滿了昨夜的露珠,那時候,我們的內心還無比柔軟,還有為著純真的幻想,為著真摯情緒波動的能力,在最有勇氣也最相信愛情的年紀,我們相遇了。你衣袂飄飄,清澈的眼睛裏還不曾為塵俗沾染,清亮的眸子裏似乎有一滴露水滑落,逸出。盡管有一天你會容顏憔悴,顏色枯槁,但我還會時常記起你曾把最美的瞬間、最好的年華給予我,這足以使我用一生守護你。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在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
張愛玲的《愛》曾經讓我們唏噓了許久,也許我們始終都沒有遇上他,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連我們都厭倦了這一場場虛空的等待。到底有沒有那個人,我們驀然相遇,用真心去感受愛的悸動,打開心扉來訴說最真的愛或憂愁,用不著計謀去計較盈虧,用不著猜疑來相互躲閃,用最真的心來指引我們的愛。
《詩經》裏怎麼有那麼多的邂逅?是我們迫不及待的節奏奪去了等待的浪漫?我們總是過不了愛情如此之多的關卡,邂逅了,還有相守。
【原典】《鄭風?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條目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悅讀】
蒹葭似雪,白露凝霜,在這個清冷雙絕的秋日裏,是誰還在水畔獨自徘徊,尋尋覓覓,追尋“伊人”?她似遠似近,若即若離,我們之間,總是隔著一道不可逾越的江水。如果這時請你同我一捧江水在手,如果我可以張開雙臂,讓風替我傳遞給你一個擁抱,像是擁抱一個多年未見的故友。可我並不願意如此,一水之隔,你是那麼的孤潔,迢遠而憂愁。我隻願意在長篙的撥動中,向青草更青處漫延,遠遠地追尋你如霜雪般潔白飄逸的身影,在水畔裏、水波裏、水中央,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也許他追求的愛不過如此,也許靠近了便失卻了這份愛。“人生若隻如初見”,誰能承載得了愛情的美好幻影,在嘈雜的日子裏,在瑣碎的計較中,在平鋪直敘的雍容中,漸漸退卻素淨的色彩,或許到最後隻剩下生活。而我的夢,仍然會徘徊在那一片淒冷的水畔,不斷地追尋,追尋……【原典】《秦風?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