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丁玲的道路,她是五四之後第二代女作家的傑出人物。她不是冰心,不是廬隱,不是淦女士(馮沅君),她是左派作家、革命作家。但她身上的女性意識和立場並不比任何新女性作家來得差。與第二代女作家中最優秀的蕭紅相比,她沒有那麼多的詩意,不那麼柔弱,筆觸不含有那樣深長的寓意,她有的是飽滿的力透紙背的感情,細膩的雕鏤人物矛盾複雜心理的筆力。但是與魯迅稱蕭紅有“越軌的筆致”一樣,丁玲“越軌”的大膽更讓人記憶深刻,她更具有女性的獨立意誌,以及思想上按現代女性視野觀察生活而帶來的敏銳穿透力和不同凡響的立場。“獨立女性”,貫穿了她悲劇性的“英雄”一生。
這樣,我就找到了在有限的篇幅裏來解讀丁玲的一條線索:用表現五類女性形象的小說來編輯這本新的丁玲選集。
第一類是時代女性和知識女性的故事。《莎菲女士的日記》、《在醫院中》是出色的代表。莎菲的形象幾乎是對一切僵化的革命性評論的挑戰。因為莎菲是五四後的知識青年,她的苦悶、彷徨和叛逆,顯然是麵臨“大革命”失敗後一種普遍的頹廢和失意。但這個形象的特殊性在於她的“個性解放”的幻想性質,她尋覓人生意義而無出路,鄙視世俗而又有迷醉聲色或玩弄男性感情於股掌之間的危險,這使得她的反抗帶有病態,卻仍屬於反抗。莎菲的曆史內涵複雜得令人瞠目結舌,經常的情況是讓受中國文化浸染很深的我們不知如何闡釋才好,以至於在人物麵前失語。《在醫院中》的陸萍醫生,這樣一個按照舊的思想定勢自然要歸入“小資產階級”的女人,卻在小說裏與農民小生產者的思想習性,與官僚主義者衝突,構成了與解放區知識分子改造的主流相逆的主題。所以,每當丁玲挨批判的時候,總有人出來指責“丁玲是莎菲”,“丁玲是陸萍”。當然,如按法國作家福樓拜的名言“我就是包法利夫人”,一切作家都將自己的部分血肉融化到他的作品人物中去,說“丁玲是莎菲”、“丁玲是陸萍”也無妨,但小說總是虛構,莎菲與陸萍顯然是更廣大鮮明的被丁玲所創造出來的典型。
第二類由農村進入城市的女性,可以數出《夢珂》裏在都市遭遇坎坷的夢珂,《慶雲裏中的一間小房裏》的鄉村來的妓女如何在城市做著她們的夢。這些都讓人不禁聯想到今天生活裏每天都在發生的“農民進城”的現實情景。
第三類是“農婦”故事。丁玲來自湖南農村,她熟悉走出農村與留在農村的那些女性。《阿毛姑娘》裏的阿毛是一個在鄉村因聞到都市氣味而陷入絕境的女性(篇幅太長)。《我在霞村的時候》寫一個抗戰中遭日寇強暴、被迫做了“慰安婦”(據人考證),又反過來替抗日軍民做諜報工作,卻在返鄉時受到歧視的女性貞貞。寫貞貞,表現了作家的獨特女性立場和嗅覺。
第四類是丁玲“左聯”時期寫的工農人物。《水》因文字更長,無法選入。《法網》、《夜會》都直接表現了工人。我特意挑了較短的《消息》一篇,是寫工人母親的覺悟和深明大義的。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丁玲筆下各色女性形象的多姿多彩。
如果沒有第五類以《母親》中的曼貞為代表的中國近代曆史上第一代的婦女人物,那丁玲的女性係列也是不完滿的。這原是一部沒有完成的多卷小說,已經可以獨立成篇。所寫是以自己母親為原型,一個從舊式封建家庭走出,放開自己的小腳,勇敢地邁入新式學校接受教育的女性。其中有以向警予為原型的人物夏真仁。全書很有幾分《紅樓夢》的筆意。而曼貞的堅忍形象一點點地走進時代的光環。正是這樣一個母親才會有這樣一個丁玲。
丁玲晚年複出後,一部分的精力被消耗掉了,一部分的精力用來寫作、編雜誌、出國交流。她沒有再寫出重要的小說,先後發表的《牛棚小品》、《杜晚香》是其最後的重要著作。兩篇作品形成的不同評價,劃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許多人讚揚《牛棚小品》,認為它寫出大時代下男女個人情感的複活。丁玲自己當然不能說不珍惜個性化的《牛棚小品》,但她多次強調《杜晚香》,認為這個從偏僻農村走向工業建設的女人是她理想中的女性。她強調了個人走向集體。其實這兩條線索在丁玲的一生都前後貫串。我本人是更欣賞《牛棚小品》的,也因了此篇獲“十月文學獎”的時候,我曾與作者一起躬逢其盛。《杜晚香》是她晚年麵對社會信仰危機,而要表示的一種堅守。是眾人皆醉她獨醒也罷,是眾人皆醒她獨醉也罷,丁玲都是特立獨行的。說到底,誰能分毫不差地評價她呢?
2006年4月18日於京城小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