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即將打敗德、日法西斯的時候,美、英、蘇三國首腦帶著各自不同的目的,聚首蘇聯克裏米亞半島南部的雅爾塔,這就是國際關係史上有名的“雅爾塔會議”。蘇、美首腦各自心懷目的,斯大林想取得沙俄在遠東失去的領土與特權,報日俄戰爭的一箭之仇,羅斯福則是為了敦促斯大林兌現德黑蘭會議承諾的盡快對日開戰,以縮短日本投降的時間。
傍晚時分,雅爾塔的沙皇宮殿在晚霞的照耀下顯得分外美麗。海水、山色,還有雲朵、彩霞,這時已經融為一體了,來這裏的人們都禁不住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時的利瓦吉亞宮確實顯得漂亮至極,以至於羅斯福對斯大林說:“我想在退休之後,以個人的名義把它買下來。”
下午3時,斯大林準時出現在利瓦吉亞宮會議室門口。見到神采奕奕的斯大林,羅斯福灰暗的臉頰現出了笑容,說:“很高興見到您,自從德黑蘭會議之後,我一直在想同您見麵。”斯大林也高興地說他也一直期待著與羅斯福的私下會麵。
簡短寒暄之後,談話很快進入正題。
斯大林首先提出了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在戰爭結束時歸俄國”、大連作為“國際化自由港”和蘇聯“使用滿洲鐵路”等。
羅斯福不動聲色地說:“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完全沒有問題,不過,涉及滿洲鐵路和大連的方麵,還要同中國政府商量。”
斯大林毫不掩飾他對中國的輕蔑:“中國?他們最近對日作戰表現得很差勁,我覺得沒有同他們商談的必要。”
羅斯福會心地一笑:“也許事後可以通知他們。”
在就對日作戰達成交易後,美蘇之間又達成了中、美、蘇、英“四國托管朝鮮”的交易,最終“三巨頭”簽訂了《雅爾塔協定》。協定規定了蘇聯對日作戰條件,確定了包括外蒙古獨立、蘇聯使用中國大連港和蘇聯通往大連鐵路的優先權益、租用旅順為海軍基地等條款。這些協定是完全背著中國政府做出的,完全是赤裸裸的強權政治交易,嚴重踐踏了中國主權。
此時,連號稱“五大強國”的中國在主權問題上都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何況小小的日本殖民地朝鮮呢?朝鮮問題不僅沒有按照大國的安排發展,而且愈加複雜化,這為朝鮮戰爭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所謂的“四國托管朝鮮”,因英國此時國力軍力大衰,有些自顧不暇,中國的蔣介石政權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一心想著盡快占領國內各大城市和解放區,根本無暇顧及什麼朝鮮問題,實際上隻剩下蘇聯和美國“托管朝鮮”。隨著二戰結束後兩大陣營的對立,南北朝鮮作為美蘇對抗的抵押品,就必然地走向戰爭。所以說,雅爾塔會議實際上是朝鮮半島分裂乃至爆發戰爭的禍水釀造者、始作俑者。
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後,接替羅斯福出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與斯大林、丘吉爾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再次聚首,會後發表了《波茨坦公告》。在會議期間,蘇聯通報準備於8月8日對日本宣戰。蘇軍總參謀長還在會談中告訴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蘇聯在對日宣戰後將進攻朝鮮。馬歇爾回答說,在日本未被摧毀、日本在朝鮮的軍事力量未被消滅以前,美國不準備對朝鮮實施兩棲作戰。事實上,美國人有自己的如意算盤,企圖獨占朝鮮。美國雖然知道蘇聯將對日宣戰,但並未準備近期在朝鮮實施登陸作戰。會議期間,美蘇兩國隻劃定了空中和海上對日作戰分界線,而沒有劃定地麵部隊作戰的分界線。
日本戰敗投降後,美國認為,要保住在日本的利益,就必須占領朝鮮,這樣朝鮮既可作為掩護日本的前哨,又可作為前進的跳板。因此,搶占朝鮮就是當務之急。但是,當時美軍還遠在幾百公裏以外的衝繩作戰,沒有能力快速運送軍隊到朝鮮。如果勉強把主力搶先運到朝鮮,那麼就要減弱在衝繩等地的作戰力量,戰爭勢必拖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當夜,杜魯門給斯大林發出密電,通報了給盟軍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有關日本武裝部隊投降細節的“總命令第一號”,該命令經斯大林略做修改後,由麥克阿瑟於9月2日在日本東京灣密蘇裏戰艦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上正式發布。命令規定,美蘇兩國軍隊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各自接受當地日軍投降。就這樣,“三八線”作為美蘇兩國在朝鮮受降和實行軍事占領的分界線便被明確地規定下來。9月8日,首批抵達朝鮮的美軍第7步兵師在仁川登陸,對朝鮮“三八線”以南實施軍事占領。
幾十年來,這條著名的“三八線”一直存在。
“三八線”對於所謂受降的軍事意義隻是表麵和暫時的,蘇美兩國對“三八線”的確認包含著深遠的政治意義和戰略考慮。“三八線”對美國來說,其真實含義就是要阻止蘇聯利用參加對日作戰的機會,控製整個朝鮮。“三八線”作為軍事分界線的劃定,為朝鮮內戰及其所引發的多國戰爭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