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蔣出兵,美國為何拒絕?(1 / 2)

1950年6月27日,杜魯門發表武裝幹涉朝鮮及侵略台灣的聲明。聲明指出:“據此,我已命令第7艦隊阻止對台灣的任何攻擊。作為這一行動的應有結果,我正要求台灣的中國政府停止對大陸的一切海空行動。第7艦隊將監督此事的實行。台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複,對日本問題的和平解決或聯合國的審議。”

如果說,美國把入侵朝鮮半島看作“抵製蘇聯共產主義擴張”,欲維護冷戰業已形成的格局和美在朝鮮半島戰略利益的話,那麼,它同時為何又要出兵台灣海峽,公然入侵我國台灣呢?杜魯門為什麼從他1月份發表的《關於台灣問題的聲明》中如此迅速地轉變呢?這一直是曆史學家想徹底弄清楚的問題。

戰後解密的檔案資料顯示,在戰爭爆發前10天,美國國防部部長約翰遜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從遠東地區視察回來,帶回了一份美國駐遠東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將軍的備忘錄。這份備忘錄在朝鮮戰爭爆發的那天由杜魯門在布萊爾大廈緊急召集的會議上做了宣讀。備忘錄詳細闡述了台灣的危機,說台灣將在7月15日前被中國共產黨占領,在台灣的美國人已經受到警告盡快離開。

麥克阿瑟以遠東最高司令官的名義闡明了不讓中國共產黨占領台灣對美國具有的重大戰略利益。現在無法確定麥克阿瑟的這份備忘錄在布萊爾大廈的會議上對美國的決策者們產生了多大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麥克阿瑟的一句話在杜魯門心中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分量,麥克阿瑟說:台灣是美國在遠東地區的“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

於是,由國務卿艾奇遜提出的一項武裝幹涉台灣的建議被杜魯門接受了。當天晚上,杜魯門要求國防部部長約翰遜就美國第7艦隊向台灣海峽調動一事向麥克阿瑟發出指示。杜魯門迅速改變美國對台灣問題政策的理由是,他認為朝鮮內戰的發生是蘇聯在朝鮮有計劃的擴張行動,中國共產黨與蘇聯是同一陣營的,對台灣的封鎖能夠顯示美國的力量,阻止共產黨的擴張。

可見,在美國當局心目中,朝鮮半島內戰與台灣問題的性質是一樣的。為了遏製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擴張”,出兵朝鮮的同時也要出兵台灣。

這項令人震驚的聲明是如此的不可理喻,以至於中國共產黨從此對美國政府喪失了一絲一毫的信任。正是這個杜魯門,幾個月前還信誓旦旦地宣稱:“美國對台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掠奪的野心。現在美國無意在台灣獲取特別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美國亦不擬使用武裝部隊幹預其現在的局勢。”

6月27日,美第7艦隊10餘艘軍艦侵入台灣基隆、高雄兩港口,並在台灣海峽進行“偵察巡邏”和作戰演習。第7艦隊在負責台灣防務的同時,還要擔負朝鮮戰爭中的作戰任務。以這種象征性的、有限的力量負責台灣地區的防務實際上是一種武力恫嚇的姿態。這些遊弋於台灣海峽的美國軍艦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為蔣介石承擔了防禦義務。8月4日,美國空軍第13航空隊一批飛機進占台北空軍基地。同時,美國駐遠東軍總部還設立了名為“駐台考察團”的指揮機構,統一指揮其侵台的海、空軍。

杜魯門關於“防衛台灣”的聲明,其邏輯如此荒謬,甚至並不像個有理智的正常人所能做出的。然而,這對已被杜魯門冷落的蔣介石來說,無疑是一個意外的“喜訊”。蔣介石以為朝戰爆發,必有連鎖反應,促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亦必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獲勝。如果如此,國民黨便可利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機,借美國之手,消滅中共軍隊,重返大陸。對此,蔣介石曾三次向美國提出派遣3.3萬精銳台灣軍隊赴朝鮮半島參戰的建議,但是令蔣介石感到沮喪的是,美國政府並未接受蔣介石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