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那正在讀高中一年級的表弟說,他們班有一位同學在初三畢業的暑假買了一支基金,一年多後的今天賺了不少的錢,這學期花的都是自己的錢,這令所有的同學都很羨慕。我表弟表示,他也很想了解一點經濟學,尤其是關於股票、基金之類能賺錢的知識。
我告訴一向花起錢來大手大腳的他,所有的投資,不論是股票還是基金,首先第一步,都需要一筆本金。我問他,你的小金庫裏有多少錢?
啊?他一下子傻了眼。
跟大多數在校學生一樣,還在讀書的他所支配的金錢都是父母提供的。每個月都有一筆生活費,每一次他都用得光光的,還會經常出現超支、預支的現象。在他聰慧的大腦裏,幾乎沒有“儲蓄”的概念——他從小就知道錢是用來花的,可是對於如何花錢,如何管理錢以及怎樣才能賺到錢的問題,沒有人教過他,他也從來沒有思考過……
這怎麼不讓人擔憂?!
我告訴他,在如今這個經濟時代,財商已經變得和智商、情商一樣重要,因為“經濟”滲透於生活中的方方麵麵,任何人都無法置身事外。從這一刻開始,他應該創造條件,有意識地學習一些經濟學方麵的知識。事實上,要想將來生活得好,每一位年輕人都要盡早學會必需的經濟知識,學會用經濟的方式去思考,用經濟的方式去行動,盡快讓自己成為一個懂經濟,會賺錢、會花錢、會管理錢的人。
在這方麵,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值得我們學習。筆者在英國初中生的數學課本上看到一道題目:“查理的農場向銀行借貸了2萬磅資金,利率是每年8%,查理計劃60個月償還貸款,請問查理每個月應該償還多少?假設查理每個月可以償還3000磅,請問查理多少個月可以償還貸款?”這道題所運用的數學知識並不難,中國小學四年級的在小學生就可以算出來,以下是中國四年級的數學作業:“一個水池有一個進水籠頭一個排水龍頭,如果關掉排水龍頭,則6個小時可以給水池注滿水。如果關掉進水籠頭,則3個小時可以排完水池裏的水。請問在在注滿水池後,同時打開兩個龍頭,2小時後水池裏還有幾分之幾的水?”
我把英國的題目拿給我表弟,讓他計算一下。已經會計算二次函數的表弟看了半天做不出來,因為他不懂得什麼叫利率,他也不知道如何把年利息換算成月利息。這就是教育的差別。
本書就是專門為像我表弟一樣的青少年朋友們編寫的,它同樣也適用於所有的不分年齡段的經濟學“門外漢”,以及作為大學裏經濟係相關專業的預科教材書,它起著開啟經濟學“大門”的作用。在這本書裏,你既能接觸到經濟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也能得到很多跟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性知識。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重點不在於要求你能掌握那些深奧的理論或者學會使用數學、圖表之類的工具分析經濟問題,而是在於逐步引導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也就是學會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現實經濟中的各種問題,並做出決策。“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換句話說,就是“用合理的方式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