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0671148046,6886382655709907982,6959122730679536676,7257088436480248890,7045214716116864037,720254090612834616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建立一幅經濟世界的科學圖像方麵,定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沃爾特·奧肯
騎士時代已經過去,隨之而來的是智者、經濟學家和計算機專家的時代。——埃德蒙·伯克
經濟學,一門讓人幸福的學問
“經濟學”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469~399年間的古希臘,用希臘文表示為“oikonomia”,是“家計管理”的意思,後用英文翻譯為“economics”,我國學者嚴複曾把它譯為“生計學”,翻譯成漢語“經濟學”的第一人是日本學者神田孝平。
經濟學的英文是“economic”,指的是家政管理。一般的經濟史專家都認為,西方經濟分析的鼻祖是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而這兩位偉大哲人所說的經濟學,從一開始,就貫注了濃鬱的人文關懷精神,使經濟學成為“講道德”和“講良心”的科學。
馬克思認為,近代資本主義經濟學的真正始祖是英國的威廉·配第爵士(1623~1687),一個給人看病的醫生。他有一種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利用業餘時間研究、調查社會經濟現象與問題,就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對英國的決策者經常提些經濟政策建議。而且他還認為應該盡快就此建立一門新學術,他稱之為“政治算術”。其實,從經濟學發展曆程來看,始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經濟學。
經濟學往大了說是“經世濟民之學”,往小了說是“經濟實惠之學”,人人都能從經濟學中淘到自己需要的寶貝。對個人來說,經濟學是一門高明的成功學與幸福學。
肖伯納,英國著名的戲劇家,192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說過一句名言:“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那麼研究人類的幸福也應該是經濟學的必由之路和歸宿點。
這種幸福感在經濟學大家身上可見一斑。美國著名非主流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幸福地生活了97年,新自由主義大師弗裏德曼幸福地度過了94年的光陰。“從這兩位大師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經濟學的魅力,可以感受到真正的經濟學精神對於我們的建設性作用。”中國經濟學家盧周來這樣評價兩位大師。
美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保羅·斯威齊也是94歲高壽,薛暮橋在經濟學王國生活了101年。我們會發現:經濟學思想巨匠竟然會普遍長壽。回頭看肖伯納的那句名言,我們可以認識到獻身經濟學研究的人是幸福的。而這種幸福來源於經濟學家用經濟學這個工具認清了紛繁複雜的人生與世界。因為擁有“心如明鏡”的境界,才使他們心情愉悅,得享高壽。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認為經濟學“不是一種教條,隻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結論”。一個優秀的教練員未必比運動員實戰水平高,但他能夠給運動員以理論、經驗和方法,使運動員的技能水平更高。一個優秀的經濟學家未必是一個理財能手、成功的企業家或政府官員,但他能給一個理財能手、成功的企業家或政府官員非常重要的指導。這就是經濟學的重要作用。
經濟學能解決生活中的疑惑,不僅能告訴人們“是什麼”,還能告訴人們“為什麼”以及“怎麼辦”。所以,使人幸福的經濟學不是陽春白雪,也不是停留在經濟學家的長篇巨著、經濟評論家的艱深高論和難辨真假的媒體評論上,它是平常人觸手可及的學問。
經濟學前提:經濟人假設
有一位婦人在紐約市的多家報紙上刊登了一美元賣寶馬車的廣告,人們並不以為然,因為一美元是不可能買到寶馬車的。一周過去了,沒有人去買這輛廉價的寶馬車。剛畢業的小夥子約翰看到這則廣告,滿懷希望地拿著一美元按報紙上的地址去買這輛寶馬車。很快,約翰就和賣車的婦人辦好了手續。約翰問:“為什麼這輛寶馬車隻賣一美元呢?”婦人說:“因為我的丈夫去世了,他的遺產全都是我的,隻有這一輛寶馬車屬於他的情人。根據他的遺囑,要把這輛車拍賣,拍賣所得的款項全部歸他的情婦。所以,一美元即可。”於是約翰高高興興地開著寶馬車回家了。
經濟人假設,也叫“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中最根本的一個假設,整個經濟學大廈就是建立在這個假設基礎上的。
經濟人假設認為,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每個人都受到資源稀缺的約束(如收入的限製、時間的限製、價格的限製等),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是在既定的約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如同上文中的約翰,他很樂意用一元錢就能購買一輛寶馬車。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於什麼地位,其人的本質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動機,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並為此可不擇手段。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一段話對理性經濟人有較為清晰的闡述:“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我們自己的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亞當·斯密的這段論述向我們表明:人和人之間是一種交換的關係,能獲得食物和飲料,是因為商家們要獲自己最大的利益。
大衛·李嘉圖提出來經濟人的“流氓假設”:社會是由一群群無組織的個人組成的,每個人以一種計算利弊的方式為個人的利益行動;每個人為達到這個目的,盡可能地合乎邏輯地思考和行動。
在經濟學家的眼裏,千差萬別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滿足的理性的人。顯然,經濟人都是自利的,以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作為自己的追求。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麵臨著若幹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因此,理性經濟人是自利的,但自利並不完全等於自私。舉個例子說:一個虔誠的教徒受到了感化,充滿了行善的願望,他人得到幸福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也幸福——他是自利的,但並不自私。
無論個體的行為時成功地為個體帶來正的經濟利益的流入,還是帶來負的經濟利益的損耗,在做出決策時,個體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在社會以及經濟活動中,人人都是理性經濟人。比如說買一件商品,都希望買到的是“物美價廉”的商品,絕不會希望買到“物次價高”的商品,因為在經濟活動中,人會保持最大的自利,也許在結果上買了“物次價高”的商品,但這個不會改變個體是理性經濟人這一事實。
可以說,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商品:有什麼物品不能買賣
太平洋上的瑙魯,是一個由珊瑚礁形成的島國,礦產十分豐富,但島上沒有供農作物生長的土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瑙魯一方麵出口礦石,另一方麵進口泥土,以便種植農作物。
世界上最奇特的商品,莫過於丹麥格陵蘭島出口的冰山了。這是10萬年前的冰,被認為是最純淨的,沒有汙染,雜質很少。
日本商人將田野、山穀和草地上的清新空氣,用現代技術儲製成“空氣罐頭”,然後向久居鬧市、飽受空氣汙染的市民出售,購買者打開空氣罐頭,靠近鼻孔,頓時香氣撲鼻,沁人肺腑。
商品對於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我們每天吃、喝、穿、住、用、行,樣樣離不開商品,隻要兜裏有錢,我們隨時買到想要的各種商品。但是,究竟什麼才是商品?
作為商品,首先必須是勞動產品。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勞動產品,就不能成為商品。比如,自然界中的空氣、陽光,雖然是人類生活所必需的,但這些都不是勞動產品,所以它們不能叫做商品。
作為商品,還必須要用於交換。商品總是與交換分不開。也就是說,如果不是用於交換的,即使是勞動產品,也不能叫商品。例如,在古時候,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家庭生產,種出來的糧食和織出來的布,盡管都是勞動產品,但是隻供家庭成員自己使用,並沒有用來和他人交換,因而也不是商品。
因此,商品可以簡單概述為: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商品並不是從人類出現之時就有的,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它的產生,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第一是社會分工。她是商品產生的基礎。因為社會分工,才提出了交換的要求,也就有了進行交換的可能。社會分工的特征,表現為每一個勞動者隻從事某些局部的、單方麵的勞動,隻生產某些甚至某種單一的產品,而人們的需求是多方麵的,為了滿足多方麵的需求,生產者必然要相互用自己生產的產品去交換自己不生產而又需要的產品。這種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是商品經濟。
第二是所有權不同。它是商品得以生產的前提。因為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才會發生交換行為。咋私有製條件下,產品交換的雙方成為獨立的利益主體,成為經濟利益的對立麵。這就決定了雙方的交換不能是不等式的,而隻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勞動產品的交換既然是等價的商品交換,那麼,生產者的生產過程就成為以直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過程。
可見,商品即是社會分工的產物,也是私有製的產物。
貨幣:狗牙也可以買東西
世界上除了我們所認識的常用貨幣外,還有一些新奇的不為我們所熟悉的貨幣形式。在太平洋某些島嶼和若幹非洲民族中,以一種貝殼——“加馬裏”貨幣來交稅。再如美拉尼西亞群島的居民普遍養狗,所以就以狗牙作為貨幣,一顆狗牙大概可以買到一百個椰子,而娶一位新娘,必須給她幾百顆狗牙作為禮金!近年來有一些貪婪的騙子向美拉尼西亞運入大量的狗牙,以騙取土著居民的各種有用物資,一度造成了“通貨膨脹”。
按照經濟學理論的解釋,可以任何一種能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準和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貨幣。
有人不禁要質疑上述的論斷:人民幣、美元、歐元才是貨幣,肥皂、洗衣粉之類的商品也能算是貨幣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肥皂、洗衣粉當然不能算作是貨幣。要了解貨幣,就必須從貨幣的起源來看。
貨幣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換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貨幣就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特殊的商品。貨幣出現後,整個商品世界就分裂成兩極,一極是特殊商品——貨幣,另一極是所有的普通商品。
人們使用貨幣的曆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隻羊換一把石斧。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製,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被交換雙方都接受的物品,比如一隻羊換一把石斧,一把石斧換一堆鹽,這裏石斧就具備了貨幣的功能。
在人類的早期曆史上,貝因為難獲得,充當了一般等價物,“貝”因此成為最原始的貨幣之一。今天的漢字如“賺”、“賠”、“財”等,都有“貝”字旁,就是當初貝殼作為貨幣流通的印跡。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裏,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在於,它的製作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地獲得,同時還易於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把金銀切割成大小不同的薄片,在上麵刻製印標,準確標出每一片的重量。在交易中,人們隻要看一下這片貴重金屬上麵的標誌,就可得知它的價值。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的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它不易攜帶,而且在使用過程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裏,或者在人們的手裏、錢袋中磨損掉。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征符號——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目前世界上共有200多種紙幣,流通於193個獨立的國家和地區中。
由於貨幣是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誰占有了貨幣,就等於占有了價值和財富;誰占有的貨幣越多,即表明所擁有的商品越多。在貨幣的幫助下,人們不僅可以進行交易,而且也可以比過去更容易富裕起來。貨幣的權勢並不像刀劍和長矛那樣鋒芒畢露,但其效果卻更為持久和長遠。
成本:有收獲就有放棄
皮洛士生於亞曆山大大帝死後分裂的古希臘,是小國伊庇魯斯的王子。皮洛士一向醉心於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的“偉業”,企圖在地中海建立一個大國。
公元前281年,皮洛士率領大批軍隊進攻羅馬。在阿普利亞境內的奧斯庫倫城附近,雙方展開了激戰。在這次戰鬥中,皮洛士的損失極其慘重。他雖然贏得了勝利,但損失了大批有生力量。戰鬥結束後,將士們向他表示慶祝,皮洛士看著硝煙還沒散盡的戰場,歎息道:“要是再來一次這樣的勝利,我也就徹底垮了。”
這就是著名的典故“皮洛士的勝利”,在經濟上引申為成本太高而收益太少。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範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之為成本。也就是企業把商品提供給市場所支出的全部費用。
並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處於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它有以下幾方麵的含義:
1.成本是生產和銷售一定種類與數量產品以耗費資源用貨幣計量的經濟價值。企業進行產品生產需要消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貨幣計量,就表現為材料費用、折舊費用、工資費用等。企業的經營活動不僅包括生產,也包括銷售活動,因此在銷售活動中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該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該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費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質。
2.成本是為了取得物質資源所需付出的經濟價值。企業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購置各種生產資料或采購商品而支付的價款和費用,就是購置成本或采購成本。隨著生產經營活動的不斷進行,這些成本就轉化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