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成本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犧牲。它作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資源的價值犧牲,可以是多種資源的價值犧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麵的資源價值犧牲。它可以用貨幣單位加以計量。
4.成本是為達到一種目的而放棄另一種目的所犧牲的經濟價值。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小張準備開一家服裝店,在計算成本的時候,她可能會考慮到店麵的房租、進貨的費用、借款的利息、付給雇員的工資、水電費、稅金等。在扣除這些費用之後,她認為自己還會賺到錢。但是,你需要提醒她的是,這樣的計算式不完全的:她漏掉了自己的工資,自己墊付資金的利息,還有開服裝店的機會成本等。隻有把這些成本也考慮在內,才能決定開服裝店是否合適。
稀缺性:兩顆桃子也殺人
春秋時期,齊景公手下有三員猛將公孫接、田開疆,與古冶子都為齊景公立下過汗馬功勞。這三個人自恃勇猛,對齊景公也不放在眼裏。晏子建議齊景公把這三個人剪除,以免將來留下禍患。景公也覺得應及早剪除,但是三人戰功赫赫,又勇猛無比,齊景公也覺得很無奈。晏子說,應當巧鬥。他向景公建議,賜給他們三人兩隻桃子,讓他們分吃。隻賞賜給最有功勞的人。拿到桃子後,三個大臣開始爭奪,竟相陳述自己對國家的功勞。最後兩個人得到桃子,另外一個羞愧自殺。得到桃子的兩個人見同伴因自己而死,也便羞愧自殺。
這是《晏子春秋》裏的記載,三員大將被兩個桃子殺死——曆史上有名的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可能有人覺得,同伴自殺,自己就也自殺嗎?太不劃算了吧,別忘了當時春秋時代的人都是很講義氣的,所以見到同伴自殺,自己也自殺是沒什麼奇怪的。晏子利用的就是經濟學上的稀缺性,隻給兩個桃子,三個人無論如何也分不好,殺死三個勇士的不是兩個桃子,而是稀缺性,因為稀缺才產生互相之間的競爭和爭奪,最後在爭奪中死亡。
我們常常會聽說某個手機號或汽車牌照賣出了天價,這正是資源稀缺性的體現。因為這種手機號或汽車牌照的數字非常獨特,而且是唯一的,不會再有第二個。物以稀為貴,這樣的商品人人都想購買,也就會賣出很高的價格。魯迅說過,北京的白菜太不值錢了,但南方的白菜拉到北京,就不叫白菜了,叫膠菜,而且價格要高很多。所以他創造了一個詞語:物以稀為貴。
“稀缺”二字,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含義:一個是稀有的,另一個是緊缺的。在經濟學裏,稀缺被用來描述資源的有限可獲得性,是相對於人們無窮的欲望而言的。一個物品可以成為商品出售,首先是因為它是稀缺的,並不是因為人們的需求,例如陽光和空氣,人人都需要,但因為太多了,所以不會成為商品。但是淡水資源卻越來越少,所以淡水的價格從原來的免費供應,到現在也開始漲價。當一個商品變的稀缺的時候,它就開始變貴了。黃金因為屬於稀有金屬,所以價格才高。權力之所以人人追捧,也是因為權力是稀缺的。
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的前提之一。稀缺性對社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正是稀缺性導致了競爭和選擇,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想象一下,如果資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極大富足的,那麼世界會完全變樣。自然界中不會有優勝劣汰,不會有廝殺,每個生物都可以得到滿足。人們不用工作,不用考慮買房子了,因為土地是富足的,不用考慮衣食住行,一切資源都是富足的。那這樣的世界就沒有任何活力,就會變成死水一潭,最終毀滅。
就像我們的住房緊缺問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對住房條件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很多人不再隻滿足於隻能遮風擋雨的小門小戶,更多的期望房屋兼具實用性和美觀性。而這種實用性則包括住房麵積的大小、房屋的舒適性和房屋所處地理位置的便利性等要求,這樣一來,即使人口不增長也會產生住房壓力,所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滿足如此龐大人群的需求,住房緊缺就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了。這也就能很好的解釋為何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還是會感到資源的稀缺了。
稀缺性是人類麵臨的永恒問題,它與人類社會共存亡。比如窮國政府為把有限的財政收入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教育方麵而爭論不休時,富國政府也為把收入用於國防還是社會福利發愁;當窮人為一日三餐擔心時,富人正在考慮是打橋牌還是打高爾夫球。
稀缺性的概念在整個經濟理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稀缺性是經濟學存在的前提條件,所以往往用稀缺性來定義經濟學。由於稀缺性的存在,決定了人們在使用經濟物品中不斷作出選擇,如決定利用有限的資源去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以及在稀缺的消費品中如何進行取舍及如何用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這些問題被認為是經濟學所研究的主題。隻有當物品稀缺時,才能被認為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
在生活中,人們的欲望需求總是超過了能用於滿足欲望的資源,也正是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引起了競爭與合作。競爭就是爭奪對稀缺資源的控製,競爭是社會配置資源,即決定誰得到多少稀缺資源的方式。所謂合作就是與其他人共同利用稀缺資源、共同工作,以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合作是為了以有限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因此,合作是解決資源稀缺性的一種有效途徑。
價值和價格:天價理發費
鄭州一家理發店一夜之間成了全國最有名的理發店。不是因為這個店的師傅手藝高,而是因為它創造了一項驚人的記錄:兩個人理發,收費1.2萬,平均一人6000元。
2008年3月29日,在鄭州市某中專讀二年級的小亞和同學小莉一起到鄭州非常繁華的二七廣場逛街。下午2時許,兩人逛到二七路的正弘大廈附近,看到旁邊的“保羅國際”的櫥窗玻璃上貼著“洗剪吹38元”的字樣,原本就準備理發的她們便走了進去。
在理發之前,店員向她們出示了消費單,分別是洗剪吹38元、洗發用品60元和護發用品60元。
兩人開始剪發,剪完頭發,已是下午6時許。可讓兩個女孩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結賬時,收銀員報出了總共1.2萬元的天價!
因為小亞和小莉拿不出那麼多的錢,店員便不讓她們離開。後來店員給她們支招,隻要辦理一張該店的會員卡,就可以享受5折的優惠折扣,但每張會員卡至少要一次性充值9800元,剩餘的錢將存在卡裏。兩人身上當時隻有不到300元的生活費,她們無奈之下隻好掏出手機向同學求援。當晚10時30分許,小亞和小莉一共向30多名同學借錢,總算湊夠9800元送到了店裏,她們才得以脫身。
理發店收取1.2萬的價格,令人目瞪口呆。經過媒體曝光,鄭州的“天價理發”事件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
價格是商品同貨幣交換比例的指數,或者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是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流通過程中所取得的轉化形式。
從本質上來說,價格是一種從屬於價值並由價值決定的貨幣價值形式。價值的變動是價格變動的內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價格形成的基礎。但是,由於商品的價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價值決定的,也是由貨幣本身的價值決定的,因而商品價格的變動不一定反映商品價值的變動,例如,在商品價值不變時,貨幣價值的變動就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同樣,商品價值的變動也並不一定就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例如,在商品價值和貨幣價值按同一方向發生相同比例變動時,商品價值的變動並不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因此,商品的價格雖然是表現價值的,但是,仍然存在著商品價格和商品價值不相一致的情況。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隨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動,直接圍繞它的價值上下波動;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由於部門之間的競爭和利潤的平均化,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品價格隨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動,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
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商品供給是價格形成和變化的直接條件。價格是市場的“晴雨表”,反映了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變化。供給與需求是使市場經濟運行的力量,它們決定了每種物品的產量以及出售的價格。另外,價格的變化與市場環境的變化也息息相關。如果你想知道任何事件或政策將如何影響市場的價格,你就應該先考慮它將如何影響供給和需求。例如:當“非典”襲擊中國的時候,全國食醋、消毒液、藥用口罩的價格都上升了,一些日用品也成了普通消費者的搶購對象,這主要是因為突如其來的“非典”病毒造成了消費者對這些物品需求的劇增。在歐洲,每天夏天,當新英格蘭地區天氣變暖時,加勒比地區飯店的價格呈直線下降;當中東爆發戰爭時,美國的汽油價格上升,而二手凱迪拉克轎車價格下降,這些都反映出供給和需求對市場的作用,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通過價格來反映的。
效用:朝三暮四的妙用
《莊子·齊物論》中有個“朝三暮四”的故事。
宋國有一個很喜歡飼養猴子的人,名叫狙公。他家養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狙公寧可減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滿足猴子的要求。然而過了不久,家裏越來越窮困了,狙公打算減少猴子吃栗子的數量,但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的栗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吃了嗎?”猴子一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過了一會兒,狙公又說:“給你們栗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該夠吃了吧?”猴子一聽,一個個都趴在地上,非常高興。
這個成語故事原本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騙術,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蒙騙。在這個故事裏,猴子是作為一種愚蠢的動物而出現的。實際上,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可能得出的結論會大不一樣。古人們認為總量是沒有變化的,因此覺得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和早上四個晚上三個是完全一樣的。其實不然,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還是有些區別的,它們能給猴子帶來不同的效用。那麼,什麼才是效用呢?
在經濟學的發展史中,“效用”概念的出現無疑是一個突破。物品效用在於滿足人的欲望和需求。一切物品能滿足人類天生的肉體和精神欲望,才成為有用的東西,才有價值。在經濟學中,效用是用來衡量消費者從一組商品和服務之中獲得的幸福或者滿足的尺度。有了這種衡量尺度,我們就可以在談論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時候有所參考,因此,我們也可以在解釋一種經濟行為是否帶來好處時有了衡量標準。效用不同於物品本身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產生與物品的屬性,是客觀的;效用是消費者消費某種物品時的感受。
效用價值論強調物對人的滿足程度,而滿足程度完全是主觀的感覺,他們認為,主觀價值是客觀交換價值的基礎。物品的有用性和稀少性都是價值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都是主觀價值的起源。在不同地點,人們對饅頭的不同主觀評價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村子裏有一個窮人和富人,有一天突然發洪水了。窮人背著家裏最貴重的東西——一袋饅頭爬上了一棵樹,富人背著家裏最貴重的東西——一袋金子也爬上了這棵樹。洪水沒有消退的跡象。第一天,窮人吃了一個饅頭,富人什麼也沒吃,眼睜睜地看著窮人吃。第二天,窮人又吃了一個饅頭,富人的肚子已經直打鼓。到了第三天,富人實在是忍不住了,於是富人對窮人說:“我用一錠金子換你一個饅頭。”在這種“不平等交換”下,富人和窮人最終撐過了這段艱難時期。在這個艱難時期,饅頭的對人的效用無疑比金子大。
經濟學依賴一個基本的前提假定,即人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傾向於選擇在他們看來具有最高價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務。效用是消費者的主觀感覺,取決於消費者對這種物品的喜歡程度,即偏好。消費者對某種物品的偏好越大,這種物品帶來的效用就越大,他就越願意購買,需求就越高。
正如俗話所講,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有人喜歡抽煙,那麼香煙對於他而言效用就很高,但對於一位不願意聞煙味的女士來說,香煙就會是效用很低甚至是負效用。很顯然,在做決定的時候,煙民自然會把香煙視為至寶,而女士們可能更鍾情於化妝品或者衣服之類的東西。
信用:商業活動運行的基礎
在一個民風淳樸的村莊,有一個小夥子欠了別人一筆債,正在發愁的時候,他外麵的朋友唆使他,讓他趁著天黑去偷鄰居家地裏的西瓜。他經不住朋友的一再唆使就去偷瓜,當他向村外偷運西瓜時卻被鄰居逮了個正著。此後,這個小夥子就背上了“偷瓜賊”的惡名,村裏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都說:“千萬不要學誰誰誰,把家裏的臉都丟光了。”
在上麵這個例子中,小夥子偷他人的東西,不但破壞了本村淳樸的民風,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也變壞了。對借錢給他的人而言,即使他還錢了,今後其他人也不會再借給他錢了,這就是信用與破壞信用所付出的代價。
從純經濟學的角度對信用定義為:因為價值交換的滯後而產生的賒銷活動,是以協議與契約保障的不同時間間隔下的經濟交易行為。如果想維護經濟秩序的自覺性,還要有法律做保障。假如沒有法律保障,經濟秩序就會被破壞。
個人信譽的流失會導致如此嚴重的後果,對於一家企業而言,信用更為重要。企業之所以能夠持久發展,除了在產品上不斷開拓,更重要的是和別的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良好關係,企業的產品才會有銷路。曾有人說:“誠信是企業的生命與靈魂。沒有誠信,企業就猶如得了軟骨病,沒有凝聚力與號召力,就像行屍走肉一般。”
信用卡的出現和發展就是信用應用與商業活動最好的例子。如今,信用卡被廣泛應用於生活當中。它不方便快捷,安全係數又高。可以說現代的消費,是刷卡時代的來臨。
有關信用卡的產生有過這樣一段趣事:一天,美國商人麥克納馬拉在紐約的一家飯店請客吃飯,到了結賬時才發現自己沒帶錢包,他深感難堪,隻能打電話叫妻子帶現金來結賬。這件事讓他產生了創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於是於1920年和朋友共同創建了“大萊俱樂部”。這個俱樂部為會員提供一種證明自己身份與支付能力的卡片,會員憑借卡片可以記賬消費。後來,隨著銀行信用的介入,這種商業信用卡漸漸轉變成了以銀行信用為特征的信用卡。信用卡一經麵世,很快便風靡起來。
看來,信用卡的出現,它的初衷就是要給人們提供一種信用憑證,讓人們可以憑借自己的經濟收入與信用,從銀行得到一定的信貸額度。因此,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能為人們提供一定限額的消費信貸。而這是信用卡的一個根本標誌,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功能,信用卡才具有了真正的“信用”意義。
企業尚且是這樣,國民經濟中的誠信就更不可缺少了。誠信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狀況的標準。若國民的誠信度低,就會造成經濟行為具有不確定性與不可預期性,投資的機會成本與商品的交易成本就會非常高,經濟運行效率低,社會資源與人力資源浪費就會更加嚴重。在國民經濟中,誠信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人們追逐不當得利及追逐不當得利被發現與受到懲罰的機會成本很小。怎樣減少與消除因為國民不誠信行為,而給社會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效率呢?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建立和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機製,尤其是要設置科學的誠信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