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誠信的標準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誠信的道德標準。它主要指人們在為人處世時誠實守信的行為規範,主要包括經商要有商德,為師要有師德,從醫要講醫德,做百姓要遵守社會公德,做官要有官德等。二是誠信的規則標準。它主要是指為了讓人們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必須遵守誠信原則而製定的一係列政策法規,這主胃包括政治、經濟以及法律規則等。
以前,社會相對封閉,人們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偷一次瓜的後果就是一生被叫做“賊”。偷竊的成本這麼高,以至於幾乎無人敢這麼做。而現代社會,流動性大,有的人就想鑽空子做“一錘子買賣”,社會的信用體係不再安全。信用低造成企業行為如履薄冰,影響了市場經濟主體的正常運營,對市場經濟的發展非常不利。
銀行:貨幣流通的中轉站
最早的銀行業發源於西歐古代社會的貨幣兌換業。最初貨幣兌換商隻是為商人兌換貨幣,後來發展到為商人保管貨幣,收付現金、辦理結算和彙款,但不支付利息,而且收取保管費和手續費。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貨幣兌換商的業務進一步發展,他們手中聚集了大量資金。貨幣兌換商為了謀取更多的利潤,利用手中聚集的貨幣發放貸款以取得利息時,貨幣兌換業就發展成為銀行了。
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倫寺廟、公元前500年的希臘寺廟,都已經有了經營保管金銀、收付利息、發放貸款的機構。近代銀行產生於中世紀的意大利,由於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當時的貿易中心。1171年,威尼斯銀行成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銀行,隨後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以及德國、荷蘭的一些城市也先後成立了銀行。
當時這些銀行主要的放款對象是政府,並帶有高利貸性質,因而不能適應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要求。最早出現的按資本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股份銀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蘭銀行。
在我國,明朝中葉就形成了具有銀行性質的錢莊,到清代又出現了票號。第一次使用銀行名稱的國內銀行是“中國通商銀行”,成立於1897年5月27日,最早的國家銀行是1905年創辦的“戶部銀行”,後稱“大清銀行”,1911年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一直沿用至今。
那麼銀行在商業活動中,是如何擔當起貨幣流通的中轉站的角色的呢?假如銀行有100元存款,銀行借給別人,才有利息,才有賺錢。銀行怎麼賺錢?通過息差賺錢,比如,銀行通過息差賺取2%的利息。銀行不能100%放貸。如果老百姓存了100元錢,銀行全都放貸了,但是當人取錢時,銀行沒錢給人怎麼辦?這就會造成金融危機。因此,中央銀行要求每一家銀行必須要保存一定的存款準備金,這樣才能防止出現別人來取錢時,沒有錢的狀況。中央銀行時刻要求保留一定的存款準備金,即銀行就會把儲戶存款的一部分拿來放貸,剩下的不能放,放了就麻煩了。老百姓去提款的時候,銀行沒錢,那是很麻煩的事情。所以存款準備金如果是20%,那就是20%的存款留在銀行,供提款人取現金用。也就是說,如果銀行有100元錢的存款,他就隻能放貸80元。銀行就是通過這樣不斷的吸納存款,不停的發放貸款來完成貨幣的流通的,並在貨幣的流通中賺取利潤。
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規模巨大的股份銀行紛紛建立,成為資本主義銀行的主要形式。隨著信用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幹預的不斷加強,又產生了建立中央銀行的客觀要求。1844年改組後的英格蘭銀行可視為資本主義國家中央銀行的鼻祖。到19世紀後半期,西方各國都相繼設立了中央銀行。早期的銀行以辦理工商企業存款、短期抵押貸款和貼現等為主要業務。現在,西方國家銀行的業務已擴展到證券投資、黃金買賣、中長期貸款、租賃、信托、保險、谘詢、信息服務以及電子計算機服務等各個方麵。
生活中的黃金搭檔:帕累托最優
春秋時期,魯國非常弱小,有很多魯國人在其他國家淪為奴隸。為了振興國力,魯國國君頒布了這樣一條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其他國家中遇見淪為奴隸的同胞,可以先把這個奴隸贖回來,回國後國家給予報銷贖金。
孔子有一位學生子貢,家裏比較富裕,他曾多次將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贖回,而且事後並不去找國君報銷。子貢覺得自己是在施行老師的“仁”,他為此還非常得意。
後來,孔子知道了此事,他卻批評了子貢:“我知道你追求高尚,也不缺錢花,可是這個補償你一定要去領。現在你掏錢救人,受到社會的讚揚。但是從今以後,當別人在國外再遇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時,他就會想自己是不是應該去贖人呢?如果贖了人,回國後還去不去找國君要錢呢?不去找國君,自己會損失一大筆錢;如果去找國君,別人又會拿你來譏笑他。這樣一來,他們再看到身為奴隸的魯國人就會裝作沒有看見,你的行為正好是阻礙解救淪為奴隸的魯國人的根源!”子貢聽完老師的話,頓感羞愧。
還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位學生看到有人掉進河裏,於是他把遇難者救上岸來。被救的人為了表示感謝,送給孔子的這位學生一頭牛,學生收下了。孔子對這個學生的行為大加讚賞,因為這會激勵更多的人去救人。
孔子的行為,暗合了經濟學原理,這兩件事體現的正是經濟學中的帕累托效率準則。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曾針對資源的最佳配置提出了帕累托效率準則:經濟的效率體現於配置社會資源以改善人們的境況,主要看資源是否已經被充分利用,如果資源已經被充分利用,要想再改善就必須損害別人的利益。
帕累托最偉大的成就,是提出了“帕累托最優”這個理念。所謂帕累托最優,指的是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一旦達到了這種理想狀態,想要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就必定要使另外某個人的境況變壞。換句話說就是,你的得到是以他人的失去為代價的。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帕累托最優是一個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理想王國”。相反,如果還可以在不損害其他人的情況下改善某個人的處境,我們就可以認為資源尚未被充分利用,這時就沒有實現帕累托最優。
根據帕累托的說法,如果社會資源的配置已經達到任何調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人境況變壞的情況下,使任何一個人情況變更好,那麼,這種資源配置的狀況就是最佳的,是最有效率的。如果沒有達到這種狀態,即任何重新調整而使某人境況變好的,而不是其他任何一個人情況變壞,那麼說明這種資源配置的狀況不是最佳的,是缺乏效率的。
孔子批評子貢的原因正是在於,魯國原有的製度其實已經發揮出很好的效果,人們開始積極贖回淪為奴隸的同胞,而子貢做出的這些改變,很可能會破壞這種積極性,從而使魯國已有的製度出現問題。
誰寫了當今最好的經濟學教科書——曼昆談經濟學十大原理
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宰商、釀酒師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亞當·斯密
學也者,觀察事物而發明其真理也;術也者,取所發明之真理而致諸用者也。——梁啟超
拜曼昆為師
如果你想學藝,就得拜師。如果你想從頭開始學習正宗的經濟學,那麼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是你不錯的選擇。
N.格裏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1958年2月3日-),29歲時成為哈佛大學曆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現為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曾在普林斯頓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經濟學;當教員時,講授過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統計學和經濟學原理。還曾做過帆船運動教練。
曼昆是一位高產學者。他的著作發表在許多學術雜誌上,例如:《美國經濟評論》、《政治經濟學雜誌》和《經濟學季刊》,以及更普及的報刊上,例如:《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財富》。在1992年出版的《宏觀經濟學》使他名氣大振,連素以尖刻聞名的克魯格曼也對此書高度評價。他也是最暢銷的經濟學教科書《Principles
Of Economics》(經濟學原理)的作者。其所編著的經濟學教材《經濟學原理》是目前公認的最好的經濟學初級教材。
除了教學、研究和寫作之外,曼昆教授還是馬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個非贏利性智囊團——國家經濟研究局所屬的貨幣經濟計劃部主任,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和國會預算辦公室的顧問;他還供職於ETS考試研發委員會下設的經濟學高階水平考試委員會和NBER商業周期委員會;從2003年到2005年,他擔任小布什政府的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十大經濟學原理,知道了這十大原理,就大致了解了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和基本框架。接下來的十個小節帶你一窺究竟。
選擇:魚和熊掌之間的權衡取舍
經濟學家正在房間裏埋頭忙於做自己的學問。這時,一個中意他的女子大膽地敲開了他的房門:“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經濟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遲遲無法做決定。最後,他終於得出一個結論:“我該答應那個女人的請求。”
於是,經濟學家來到女子的家中,對女子的父親說:“你的女兒呢?我已經決定娶她為妻。”老父親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10年,她現在已經是3個孩子的媽媽了。”經濟學家聽了,整個人近乎崩潰,他萬萬沒有想到向來自以為傲的經濟學頭腦,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
權衡取舍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之一。他認為,人們為了得到一樣東西,必須放棄另一樣東。俗話說,“舍得舍得,有所舍,才有所得”,說的就是人生總是處在選擇中。從早上起來要穿哪一套衣服出門開始,你在選擇;中午要去哪裏吃飯,你又在選擇;女孩子有眾多的追求者,在考慮結婚的時候,到底哪一位男士比較適合自己,要選擇;男生找工作時,麵對多家企業,要做出選擇。雖然以上的選擇有大有小,但每日、每月所有的選擇累積起來,就影響了你人生的結果。
有的人掙很多的錢,過高品質的生活,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有的人卻忙忙碌碌,隻能維持生計。是否善於選擇是導致差別的主要原因。什麼是選擇?選擇可以看做一個判斷和舍棄的過程,在多種可能性中找到最理想的一個,標準是效用(機會收益減掉機會成本)最大。
明智的選擇,需要清楚正確地計算成本和收益,評估風險,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每個人都希望有選擇,而且希望做出正確選擇——即使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比較好的。那麼有沒有一些方法幫助我們呢?以下一些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選擇的形成共有五個步驟,每個步驟都極其簡單:
1.列出所有可以采取的行動,包括不采用的行動也要列出來,而決策就是從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中選出一個來。
2.盡可能列出每個行動的可見後果。
3.盡量評估每種結果可能發生的概率,這一點常被忽略,因此得仔細加以討論。
4.試著表達你對每種結果的渴望或恐懼程度。
5.最後把列出來的所有因素全部放在一起考量,作出合理的決策。
如果還沒有列出選擇方案或可能的結果,那麼你一定得先解決這兩個問題,畢竟決策的本質就是從眾多選擇中挑出一個最好的,其目的就是要達到最佳結果;如果你連選擇方案都說不出來,更別想作出任何決策了。
機會成本:兩堆稻草間餓死的驢子
麵對有限的資源,為了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人們必須選擇放棄。由此看來,做出選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根源在於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所得必有所失。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時,選擇吃魚,那麼就不能吃熊掌,熊掌就是選擇吃魚的機會成本。經濟學家常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選擇行為都有機會成本。
有一頭驢子,它非常餓,到處找吃的,終於看到了在它前麵的兩堆草。它迅速跑過去,卻為難了,因為兩堆草同樣鮮嫩,它不知道應該先吃哪一堆。它猶豫不決,在兩堆草之間徘徊,一直在思考先吃哪一堆。因為不知道如何選擇,最終這頭驢子餓死了。
機會成本又稱“選擇成本”,是指做一個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說,為了得到一種東西而必須放棄另一種東西。要想對備選方案的經濟效益作出正確的判斷與評價,必須在作決策前進行分析,將已放棄的方案可能獲得的潛在收益作為被選取方案的機會成本計算在內。就是我們說的“有得必有失”。
比如一個農民有一塊土地,他可以用來種小麥、種蔬菜、養豬。假設這塊地種小麥的成本是100元,種蔬菜的成本是150元,如果養豬的話,將會收益200元。如果農民拿這塊地用來種蔬菜了,相應的他就沒法去種小麥或養豬,那麼他種蔬菜的成本是多少呢?是150元嗎?不是,150元隻是會計成本,真正的成本是200元,即他舍棄的另外兩個項目中價值最大的那一個項目的價值!
機會成本中的機會必須是你可選擇的項目。若不是你可選擇的項目便不屬於你的機會。比如農民隻會種小麥、種蔬菜和養豬,搞房地產就不是農民的機會;又比如你隻想吃豆沙糕或者巧克力薄餅,那麼油條就永遠成不了你的機會。
另外,機會成本必須是指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項目,而不是放棄項目的收益總和。例如農民隻能在種小麥、種蔬菜和養豬中選擇一個,三者的收益關係為養豬>種蔬菜>種小麥,則種小麥和種蔬菜的機會成本都是養豬,而養豬的機會成本僅為種蔬菜。
可見,如果農民把地用來種蔬菜或種小麥,他的經濟利潤是負的,隻有他把地用來養豬,他才能獲得利潤。
經濟學假設人們在理性的指導下,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最優化的資源配置,以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可以看出,產生機會成本是因為資源稀缺。由於任何一種資源都是有限的,而有限的資源又可以有多種用途。把資源用於某種用途就會在同時放棄其他選擇。
機會成本可以分析很多領域,生活中到處存在著機會成本,善於利用機會成本分析利弊做出效用最大化的選擇是理性人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