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7144137786,7039169236245154824,6924194114288225288]}],\"7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start_container_index\":7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quote_content\":\"《魯濱孫漂流記》reference_book_ids\":[7222920246066154555,698853306217901568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邊際是一個比較學術化的詞彙,它是用來描述一個微小增量的術語。曼昆經濟學原理之三提出這樣的概念——理性的人考慮邊際量。
傑米揚準備了一大鍋湯,請朋友福卡前來品嚐。
傑米揚熱情地說:“請啊,老朋友,感謝你的光臨!這個菜是特別為你預備的。”
福卡回答:“不,親愛的朋友,吃不下了!我已經吃得塞到喉嚨眼了。”
“沒關係,才一小盆,總會吃得下去的。這湯味道多鮮啊!”
“可我已經吃過三盆哩!”
“嗨,何必計數呢?盡量喝吧,隻要你喜歡。憑良心說,這湯真香,真稠,看那層浮油在盆子裏凝結起來,簡直跟琥珀一樣。請啊,老朋友,替我吃完它!吃了有好處的!喏喏,這是鱸魚,這是肚片,這是鱘魚。隻吃半盆,吃吧!”傑米揚喊自己的妻子,“親愛的,你來敬客,客人會領你的情的。”
傑米揚就這樣熱情地款待福卡,一個勁兒勸他吃,不讓他休息,不讓他喘氣。福卡的臉上大汗如注,勉強又吃了一盆,並裝作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把盆子裏的湯吃了個精光。
傑米揚嚷道:“這樣的朋友我才喜歡,我最討厭那些吃東西挑三揀四的人了。看你吃得這麼香,我真高興!好,再來一盆吧!”
可憐的福卡雖然喜歡喝湯,但這樣喝卻跟受罪一樣。他馬上站起身來,抓起帽子、腰帶和手杖,用足全力跑回家去了,從此再也不來傑米揚的家了。
當福卡喝第一碗湯時,感到無比鮮美,在經濟學家看來,就是這碗湯發揮了效用。所謂效用就是指人們消費某種物品時所得到的滿足程度。例如,吃一個麵包得到物質上的滿足,或看一場電影得到的精神滿足。效用完全是消費者的主觀感覺,取決於個人的偏好,沒有什麼客觀標準。
盡管效用是主觀的,但所有人的消費都遵循一個共同規律,這就是隨著所消費同一種物品的增加,給消費者帶來的滿足程度是遞減的。例如,福卡喝傑米揚的第一碗湯時,一定感到味道鮮美(滿足程度高),喝第二碗湯的感覺不如第一碗湯那麼好(滿足程度減少了)。當喝了一碗又一碗時,滿足程度越來越低,最後成為痛苦(負效用),以至於不得不逃之夭夭。經濟學家把這種普遍現象概括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在經濟學中,邊際效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邊際效用遞減也是經濟學的基本規律之一。經濟學家用邊際效用解釋價值,引起了經濟學上一種革命性變革。所以,邊際效用理論的出現被稱為經濟學中的“邊際革命”,它成為現代經濟理論的基石之一。
現在許多企業都為產品賣不出去發愁。其實產品賣不出去,並不是消費者沒有購買能力,而是你的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給消費者帶來了邊際效用遞減,成了“傑米揚的湯”。
中國號稱瓷器大國,但市場上卻幾乎都是圖案與造型極為相似的青花瓷。這種同樣的瓷器,你頂多需要一套就可以了。相同的瓷器再多就邊際效用遞減了,甚至沒地方放,邊際效用就為負的了。但是不是瓷器市場就這樣有限呢?當然不是。相同的瓷器才帶來邊際效用遞減,不同的瓷器就不存在邊際效用遞減——記住,邊際效用遞減是對同樣東西數量增加而言的,不同的東西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要,就沒有邊際效用遞減。瓷器可以有不同造型與圖案,每種瓷器可以滿足不同需求,帶來不同的效用。例如,實用性的瓷器可以在生活中用;藝術瓷器可以作為欣賞,給消費者帶來精神享受;為兒童喜愛的動畫瓷器,可以滿足父母愛孩子的需求,則是另一種滿足。這樣的三套瓷器當然就不存在邊際效用遞減,因而也就不會沒有需求了。
消費者對物品有多大需求取決於它消費這種物品得到了多少邊際效用。消費者從一種物品中得到的邊際效用大,就願意出高價買。反之,消費者從一種物品中得到的邊際效用小,就隻願出低價。如果邊際效用為零,甚至負數,像傑米揚的第三、第四碗湯,消費者決不會買。經濟學家常說,沒有賣不出去的產品,隻有消費者不需要的產品。隻要不是傑米揚的湯,一定可以賣出去。
邊際分析法是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也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
激勵: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經濟學的基本前提是承認人的本性是利己的,所以人們在做出選擇時,會考慮邊際量處的成本和收益。一旦成本和收益中有任何一方發生變動,或是兩方都發生變動的情況下,人們的選擇都會隨之發生改變。也就是說,成本和收益的變動改變了人們的激勵,而同時人們會對激勵做出選擇——這就是曼昆經濟學原理之四。
一條獵狗追逐一隻兔子,追了好久也沒有追到。
牧羊看到了,譏笑獵狗。獵狗回答說:“我僅僅為了一頓飯而跑,它卻是為了性命而跑呀!”話被獵人聽到了,獵人想:獵狗說得對啊,那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獵物,得想個好法子。
獵人又買來幾條獵狗,凡是能夠在打獵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幾根骨頭,捉不到的就沒有飯吃。這個辦法果然奏效,獵狗們紛紛去追兔子,因為誰都想捕到更多獵物。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問題又出現了。大兔子難捉,小兔子好捉,而得到的骨頭都差不多,獵狗們發現了這個竅門,專門去捉小兔子。獵人對獵狗說:“最近你們捉的兔子越來越小了,為什麼?”獵狗們說:“反正沒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費那麼大的勁去捉那些大的呢?”
獵人思考後,決定不將分得骨頭的數量與是否捉到兔子掛鉤,而是采用每過一段時間就統計一次獵狗捉到兔子的總重量的方法,按照重量來決定其在一段時間內的待遇。獵狗們捉到兔子的數量和重量都增加了。
獵人很開心。但這以後,新問題又出現了,獵狗抓的兔子又少了很多,而且越有經驗的獵狗,捉兔子的數量下降得就越厲害。於是獵人又去問獵狗們。
獵狗們說:“我們把最好的時間都奉獻給了您,但是我們會變老,當我們捉不到兔子的時候,您還會給我們骨頭吃嗎?”
獵人經過一番思考後,分析與彙總了所有獵狗捉到兔子的數量與重量,規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過了一定的數量後,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頓飯也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骨頭。獵狗們都很高興,大家都努力去做,以完成獵人規定的數量。一段時間過後,終於有一些獵狗做到了。這時,其中有一隻獵狗說:“我們這麼努力,隻得到幾根骨頭,而我們捉的獵物遠遠超過了這幾根骨頭,我們為什麼不能給自己捉兔子呢?”於是,有些獵狗離開了獵人,自己捉兔子去了。獵人意識到獵狗正在流失,於是獵人又進行了改革,使得每條獵狗除基本骨頭外,可獲得其所獵兔肉總量的n%,而且隨著服務時間加長,貢獻變大,該比例還可遞增,並有權分享獵人總兔肉的m%。這樣,出走的獵狗們紛紛強烈要求重歸獵狗隊伍。
從上文的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好的激勵製度可以有效滿足個人利益需求,激發團體組織成員的無限工作動力。獵人對獵狗的有效管理就在於獵人對激勵效應的有效運用上。
在能力一定的情況下,激勵水平的高低將決定其工作成績的大小。綜合運用多種激勵方法是有效提高激勵水平的一大法寶。激勵機製是否產生了影響,取決於激勵方法是否能滿足個人的需要。主要的激勵包括如下幾種:
一是物質激勵。通過滿足個人利益的需求來激發人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隻對成績突出者予以獎賞,如果見者有份,既助長了落後者的懶惰,又傷害了優秀者的努力動機,從而失去了激勵意義。
二是精神激勵。通過滿足個人的自尊、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較高層次上調動個人的工作積極性。精神激勵主要有目標激勵、榮譽激勵、感情激勵、信任激勵、尊重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