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任務激勵。讓個人肩負起與其才能相適應的重任,由社會提供個人獲得成就和發展的機會,滿足其事業心與成就感。
四是數據激勵。明顯的數據對人產生明顯的印象,激發強烈的幹勁。數據激勵,就是把各人的行為結果用數字對比的形式反映出來,以激勵上進,鞭策後進。
五是強化激勵。對良好行為給予肯定,即正強化,使之能繼續保持;對不良行為給予否定與懲罰,即負強化,使之能記住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在一個組織中,引入激勵機製都是必不可少的。激勵機製一方麵可以調動大家工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麵還可以增加團隊業績,達到“雙贏”的目的。激勵機製可以有效控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行為出現,可以使得工作中更有生機和效率。有句名言說得好“人們隻有在被追趕和被督促中才能進步”,也正是說的激勵機製的重要性。
比較優勢:貿易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曼昆十大經濟學原理的前麵四個都是涉及個人或個體的選擇,它們說明了個人是如何做出自己的決策的。接下來的三個原理講述的是人們如何進行交易。首先是第五個經濟學原理,貿易能使每個人的狀況變得更好。
在今天這個世界上,貿易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小到個體,大到國家,貿易往來隨處可見。而且,現在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電子商務也日益興起,人們的貿易活動也更加快捷、頻繁。可以說,在今天這個地球村裏,幾乎所有人都在和貿易發生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
通過與其他人的貿易,人們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無論是在耕種、做衣服或蓋房子方麵,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擅長的活動。
我們來看看講述分工和貿易的一個古老而有趣的例子,英國和葡萄牙生產毛絨和葡萄酒的例子。
在分工之前,英國和葡萄牙都有相同的勞動力資源,比如說都有200個人來進行生產,但是兩個國家的生產技術不同。請注意,下表(表1-1)說的不是英國可以同時生產200單位的毛絨和180單位的葡萄酒,而是說英國200個勞動力可以生產200單位的毛絨,或者180單位的葡萄酒,隻能選擇一個,而不能同時選擇兩個。如果一個國家同時選擇生產兩種產品,例如英國同時生產毛絨和葡萄酒,由於勞動力資源是有限的,在這裏隻有200個人的勞動力,所以就不可能同時生產出200單位的毛絨和180單位的葡萄酒。葡萄牙的情況也是類似的,葡萄牙200個人的勞動力可以生產160單位的毛絨,或者200單位的葡萄酒。
表1-1
毛絨 葡萄酒
英國 200 180
葡萄牙 160 200
從表1-1中可以看出,英國生產毛絨具有絕對優勢,因而英國應該選擇專業化生產和出口毛絨;而葡萄牙由於在生產葡萄酒方麵具有絕對優勢,它應該專業化生產並出口葡萄酒。這樣,假設世界上就隻有這兩個國家,這可是簡單的算術題,我們可以計算出世界上兩種產品的產量,毛絨200單位,葡萄酒200單位。這是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提出來的絕對成本優勢的貿易情況。
再來看看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的貿易情況。李嘉圖認為,一個國家應該完全生產並且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不生產但進口那些它擁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實際上是很好理解的,來看下麵新的生產與貿易情況(表1-2)。
表1-2
毛絨 葡萄酒
英國 200 180
葡萄牙 240 200
表1-2同表1-1反映的情況稍有差別。現在葡萄牙在200個勞動力的情況下可以生產240單位的毛絨,而原來則是160單位。這樣,葡萄牙不僅在生產葡萄酒上有絕對優勢,而且在生產毛絨上也具有絕對優勢,英國在生產兩種商品上都處於絕對劣勢。如果按照斯密的觀點,他們之間還會發生貿易嗎?不會。但是按照李嘉圖的觀點,他們會發生貿易。因為英國在專業化生產葡萄酒上擁有比較優勢,而葡萄牙在專業化生產毛絨上同樣擁有比較優勢,這樣雙方發生貿易後各自的狀況仍然會改善。這就是比較優勢的“兩劣相比取其輕”,就是說如果一個國家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都處於劣勢,但他隻要選擇專業化生產那些劣勢相對較小的產品,並通過出口貿易,就能夠改善自己本國的福利狀況。
上麵說的是傳統的國際貿易,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經濟水平水漲船高,成功的國際貿易,可以使得每個國家的經濟狀況變得更好。比如,東南亞的某個農業國盛產大米,而遠在歐洲的某個工業國則有著發達的精密機床工業,兩個國家便坐在一起商談,最後,前者向後者出口大米,並進口後者的精密機床,其結果便是雙方的國家都能享用大米和機床帶來的好處——這就是國際貿易的好處所在。
看不見的手:市場是組織經濟活動的好方法
據聖經《伯理以書》記載:巴比倫王伯沙撒在宮中設盛宴,正飲起見,忽然顯出一隻手,在宮牆上寫下三個神秘的詞:彌尼、提克勒、毗勒斯。眾人不解其意。先知但以理說:“你冒瀆天神,為次,神放出一隻手,寫下這些字。意思是:‘彌尼’——你的國位已告結束,‘提客勒’——你在天秤裏的分量無足輕重,‘毗勒斯’——你的國度即將分裂。”
受此啟發,斯密提出了“看不見的手”的原理。這一命題的含義: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在力圖追求個人滿足,一般說來,他並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為多少,但在這樣做時,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社會利益,並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的效果更大。這隻“看不見的手”實際上就是人們自覺地按照市場機製的作用自發調節著自己的行為,並實現消費效用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
1787年,亞當·斯密到倫敦與他的忠實信徒、英國曆史上著名的首相皮特見麵。斯密是最後一個到達會麵地點,當他一進屋時,所有人都起立歡迎他。斯密說:“諸位請坐”。皮特回答說:“不,你坐下,我們再坐,我們都是您的學生。”皮特對斯密如此恭敬,原因在於斯密提出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為當時各界名流奉為經典。即使到現在,斯密的觀點仍然是現代經濟學的中心。
對於每個人而言,市場是再熟悉不過的地方。當一個人進入超市買東西時,可以說,他就進入了一個市場。從某種程度上說,經濟學就是伴隨著市場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
想象一下,如果沒有市場,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我們該如何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比如食物、衣服、日常生活用品等。有人可能會問:“我天天去市場,包括菜市場、服裝市場等,但我不大明白為什麼是市場,而不是其他什麼類似的方式來組織經濟活動,市場它到底好在哪裏?”
市場的重要性在於,它提供了一種機製,使得人們相互進行交易,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價格和利益的激勵引導著他們各自的選擇,這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市場調節。
市場調節就好比一隻無形的手,而價格就是無形的手用來指引經濟活動的工具。
例如,市場上的白菜賣兩元一斤,而蘿卜隻賣五毛一斤,那麼農民們就會紛紛決定要種更多的白菜,原來用來種蘿卜的地也改來種白菜了。三個月後大量的白菜流入了市場,而蘿卜卻無人供應了。過量的白菜供給導致其價格一下狂跌到了兩角錢一斤,而蘿卜卻因為供給不足大幅漲價。這下子農民便會想,再種白菜不但已經無利可圖,甚至有可能虧本,而種蘿卜可以給我帶來更多的收入。於是農民們開始拔了白菜改種蘿卜,當有大量的蘿卜湧入市場的時候,他們也會遇到像種白菜一樣的市場結果。如此反複,市場上會出現供需趨於平衡的狀態。
表麵上看,上麵的故事隻是農民在蘿卜與白菜中的選擇,而事實上,這是一種市場調節。亞當·斯密在書中寫道:“他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麼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由於寧願投資支持國內產業而不支持國外產業,他隻是盤算他自己的安全;由於他管理產業的方式目的在於使其生產物的價值能達到最大限度,他所盤算的也隻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場合,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並不因為事非出於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亞當·斯密用這隻“無形的手”介紹市場經濟對於經濟活動的重要性,通過分散的、無數的個人的決策在市場上進行相互交易,這樣就能夠促進社會的利益。市場經濟的核心優勢便是競爭機製,競爭機製帶來“優勝劣汰”,而優勝劣汰的壓力驅使人人都會更加努力,從而整個社會的效率就會提高,也就創造更多的財富。
當然,盡管市場調節對於經濟活動十分重要,但是市場也絕非萬能,“市場失靈”的情況屢見不鮮,這正說明市場調節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曼昆在書中問到: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可以阻止造紙企業汙染環境嗎?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我們接下來要講講曼昆的第七條經濟學原理: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