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無所不在的經濟秩序
市場起源於古時人類對於固定時段或地點進行交易的場所的稱呼,當城市成長並且繁榮起來後,住在城市鄰近區域的農夫、工匠、技工們就會開始互相交易並且對城市的經濟產生貢獻。顯而易見的,最好的交易方式就是在城市中有一個集中的地方,像市場,可以讓人們在此提供貨物以及買賣服務,方便人們尋找貨物及接洽生意。當一個城市的市場變得龐大而且更開放時,城市的經濟活力也相對會增長起來。
如今說到市場,人們並不陌生。乍看起來,市場裏人群洶湧,秩序也很混亂,但令人驚奇的是,市場是如何生產出種類繁多而且數量巨大的物品和勞務呢?
經濟學家認為,市場主要解決“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三大基本問題。
1.生產什麼:在市場上,消費者差不多每天都在做購買決策——貨幣正是他們手中的選票,投票多的物品和勞務得到生產,投票少的被淘汰。這些貨幣最終進入企業成為了工資、租金和紅利。當然,廠商是決定生產什麼的最終決策者,他們受利潤最大化的驅使,離開利潤低或者虧損的行業,去生產高利潤的物品——這些物品都有最大的需求。
2.如何生產:生產者之間的激烈競爭,迫使他們采用效率最高的生產技術,以便使成本降到最低點。例如,蒸汽機取代馬匹,飛機取代火車,電腦取代打字機等都是技術突飛猛進的結果。
3.為誰生產:生產要素市場上的供給和需求決定了為誰生產。工資、地租、利息和利潤的水平決定了要素市場生產的方向,它們被稱為要素價格。
由此可知,統治市場經濟的實際君主既不是國家酌總統,也不是跨國企業的CEO,而是消費者的偏好和可供利用的科學技術。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先天或後天的偏好對物品和勞務進行“貨幣投票”,但這種投票也是有限製的。因為消費者可以乘飛機去香港,卻找不到通往火星的航班。社會資源和科學技術限製了這種消費傾向。但科學技術也不是萬能的,如果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的是消費者購買能力之外或者消費者沒有消費意願的物品,那它也不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例如,市場上曾出現的無煙無味的香煙,就因為滿足不了人們的味覺要求而歸於自動消亡。
均衡價格:“看不見的手”的作用
均衡價格是商品的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相等時的價格。在市場上,由於供給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場價格趨向於均衡價格。如果市場價格高於均衡價格,則市場上出現超額供給,超額供給使市場價格趨於下降;反之,如果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則市場上出現超額需求,超額需求使市場價格趨於上升直至均衡價格。因此,市場競爭使市場穩定於均衡價格。
在人們的印象中,小麥屬於“細糧”,玉米屬於“粗糧”,小麥的價格一直比玉米貴。可是從2006年以來,“粗糧”玉米的價格卻不斷上漲。甚至超過了小麥。到2007年時陝西寶雞地區玉米的工業收購價達到1.66元/公斤,而每公斤小麥的市場價格僅為1.44元左右。人們不禁感到疑惑:經濟困難時期讓人們吃得難受的玉米,如今怎麼又值錢了呢?而且還都比小麥貴了?
出現這樣的現象說明了什麼呢?這就說明了供給與需求決定了物品的價格。價格一直比小麥低的玉米為什麼突然值錢了,比小麥貴了,這種價格的變化,說明它們的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我們都知道市場規律都是由供求關係來決定的,也就是說當供過於求時,市場價格就會下降,當供不應求時,市場價格會上升。可是,反過來呢,當供大於求,價格下降後,需求量就會增加,這時就有可能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從而導致物品的價格上漲,反之亦然。問題是,難道供求關係將永遠以這種形式循環下去嗎?它們中間就沒有一個平衡嗎?我們知道,按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這種平衡是絕對存在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均衡價格。那麼,什麼是均衡價格呢?
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看經濟理論。在微觀經濟分析中,需求價格是指消費者對一定量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供給價格是指生產者為提供一定商品所願意接受的價格。所謂均衡價格,是指某種商品的需求與供給達到均衡時的價格。均衡價格的形成即是價格決定的過程,它是經過市場供求的自發調節而形成的。市場的供給圍繞均衡價格上下振蕩調節,使市場的無規律性的自動調節呈現規律性。這就是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在強迫著價格均衡。
西方經濟學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機製對資源配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市場通過價格調節來協調整個經濟中各經濟主體的決策,使消費者的購買量與廠商的產量之間保持平衡。在市場經濟中,“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資源配置問題都由市場價格機製決定。由市場的供求均衡形成的均衡價格,能夠引導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生產者利潤最大化的產品產量組合,恰好與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產品消費量組合相一致,因而使社會福利最大化。那麼價格是在經濟中起什麼樣的作用呢?
美國經濟學家M·弗裏德曼把價格在經濟中的作用歸納為:
第一:傳遞情報;
第二:提供一種刺激,促使人們采用最節省成本的生產方法,把可得到的資源用於最有價值的目的;
第三:決定誰可以得到多少產品——即收入的分配。
這三種作用是密切關聯的。根據弗裏德曼的解釋,價格起作用的情況也就是價格機製。
然而誰都明白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任何一個東西;在被發現之前一概定價為零。那麼,為什麼我們總要為不同的商品付出不同的價格呢?因為,商品的價格總是在消費者也就是我們自己的競爭中決定的,而與商品的提供者,也就是造物的人,是否收費無關。一塊石頭,一個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石頭,如果我們爭相去買,那麼他的價格就會很高。這就是說,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也會在餓漢的爭搶下而漲價!
蛛網理論:地瓜農夫的智慧
一位農夫種了很多地瓜,獲得了豐收,趕上地瓜漲價,賣了個好價錢,蓋上了房子,娶了個老婆,就是地瓜婆。地瓜婆和地瓜農夫一起種地瓜,見地瓜好賣,地瓜婆讓娘家人也全都種上地瓜。秋天來了,該豐收了,但地瓜農夫和地瓜婆一點也不高興,因為去年種地瓜的人少,所以漲價了,而今年種的太多了,全賠了。貧賤夫妻百事哀,地瓜農夫和地瓜破婆在爭吵中離婚了。一年後,地瓜婆又回來了,因為地瓜農夫又掙錢了,以後他們再也沒有分開過,幸福地過著日子。地瓜農夫怎麼又賺錢了呢?因為他請教了一位經濟學家,經濟學家告訴他,市場受一個叫做蛛網理論的東西在控製著,並告訴他什麼時候該種地瓜,什麼時候不種地瓜。
農產品頻頻陷入豐產不增收的怪圈。經濟學家們將這種現象稱為“豐收悖論”。豐收悖論是指農民在豐收之年所獲得的收入卻比平年甚至歉收年還低的矛盾現象。豐收悖論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農產品的需求彈性低和生產周期長。簡而言之,消費需求對農產品的價格變動反應遲鈍。這種現象說明市場經濟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的調節經濟的自發性與滯後性就是其內在缺陷。經濟學裏的“蛛網理論”就揭示了這一點。
當地瓜漲價的時候,肯定是市場上缺少,這時候必然導致供應增加,由於市場信息不對稱,所以供應經常會超過需求,供應增多,需求就會減少,那麼地瓜就會降價,接著供應就會減少,需求又會增加,地瓜又會漲價。地瓜農夫正是懂得了利用蛛網的規律,當價格下跌時候,必定是供給增加,那麼下年就會供給減少、需求增加、價格上漲,所以他在今年開始種植,下年豐收,這樣地瓜農夫和地瓜婆每次都能賺不少。蛛網理論因此有“解釋市場供需雙方軌跡之美麗的蛛網”的美譽。
蛛網理論是西方經濟學中的內容之一,它是運用彈性理論來考察價格波動對下一個周期產量的影響,和由於對下一周期的產量的影響產生的均衡價格的變動。引入時間這一重要因素,從動態變化的角度來分析考察需求與供給的變動,其變動情況若用平麵直角坐標係進行描述,得出的圖像就類似蛛網,荷蘭的丁伯根把這一理論形象地定名為“蛛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