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當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上漲才成為普遍的,這就是曼昆經濟學原理之九,關於貨幣供給與物價、通貨膨脹關係的重要原理。這一原理指出,貨幣供給變動會影響經濟體中的物價水平,所以中央銀行在實施貨幣政策時一定要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
目前各國都是用紙幣來執行貴金屬黃金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功能。紙幣是一國法定的貨幣流通符號,是由一國的中央銀行發行。如果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超過了發行的紙幣所標明的價值量,紙幣的價值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
1948年冬天,上海街頭的流浪漢們居然是用錢做牆來抵擋寒風的,家家都堆滿了錢,要買一張紙,得用一車的錢。這正是國民黨政權崩潰前造成的惡性通貨膨脹。
上麵的例子絕非危言聳聽,這是在解放之前國民黨統治區發生的真實故事,其起因就是國民黨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導致物價飛速上漲。著名經濟學家曼昆關於國家貨幣供給的問題有這樣一個假設,以幫助人們了解通貨膨脹的起因。
“假設貨幣供應量增加之前,社會已經實現充分就業,意味著所有人都有工作了,此時貨幣供應量增加時,在現行的物價水平下,貨幣的供給量超過了需求量,因而人們會想方設法花掉這些多餘的貨幣,但是,因為所有人都有工作了,這也就意味著沒有閑置的生產能力了,經濟中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無法再增加,此時多餘的貨幣試圖追逐更多的物品和勞務需求,必然就引起物品和勞務的價格上升,導致物價水平整體上升,如果繼續增加貨幣供應量,唯一的後果就是物價水平繼續上升,通貨膨脹也就產生了。”
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裏德曼說:“通貨膨脹歸根到底是個貨幣現象。”其實,如果通貨膨脹不那麼嚴重,或者在預期內,就未必是什麼壞事,甚至是好事。但是,當通貨膨脹的程度超過了人們的預料時,就會如猛獸出籠,破壞社會的信用基礎,造成財富的轉移,讓人們對未來失去耐心。所以,對於通貨膨脹,政策不能聽之任之,而要出手治理。
從曆史經驗看,治理通貨膨脹政府的手段很多:
1.減少貨幣供給
米爾頓·弗裏德曼就說,通貨膨脹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必然是而且僅僅是一種貨幣現象。也就是說,是中央銀行沒有把住貨幣投放這道閘門,讓過多的貨幣進入到了市場。弗裏德曼的話直指通貨膨脹的症結所在,要製止通貨膨脹就要迅速采取果斷措施,先堵住貨幣發行這道關口再說。
2.壓縮總需求
可以用財政政策,比如提高稅收,減少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從而降低消費需求;同時減少企業的稅後利潤,減少企業的投資需求;還可以減少財政的購買支出;或者提高彙率,壓縮國外需求。也可以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如提高利率,把部分需求轉化為存款,同時壓縮企業的投資;還可以提高準備金率,提高貼現率,在公開市場上賣出政府債券,等等。這些手段都可以減少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
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權衡取舍
1958年,菲利普斯根據英國1867-1957年間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的經驗統計資料,提出了一條用以表示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交替關係的曲線。這條曲線表明: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是負數。根據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理論,貨幣工資可以表示通貨膨脹率。因此,這條曲線就可以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交替關係,即:失業率高表明經濟處於蕭條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低,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低;反之失業率低,表明經濟處於繁榮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高,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高。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著反方向變動的關係。
U
圖中,橫軸U代表失業率,縱軸G代表通貨膨脹率,向右下方傾斜的PC即為菲利普斯曲線。這條曲線表明,當失業率高(d)時通貨膨脹率就低(b),當失業率低(c)時通貨膨脹率就高(a)。
曼昆在他的書中詳細討論了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關係,菲利普斯曲線很好地說明了兩者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西方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工資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即貨幣工資率的增加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加,引起物價上漲,從而導致通貨膨脹。所以,菲利普斯曲線又成為當代經濟學家用以表示失業率和通貨膨脹之間此消彼長、相互交替關係的曲線。回顧一下,前麵經濟學原理之一,人們麵臨權衡取舍。在這裏,人們麵臨著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合。也就是說,如果人們希望降低失業率,比如將失業率降低到一個自然失業率的水平之下,那麼人們就必須容忍通貨膨脹水平的上升。這就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延伸,當然這樣的取合隻在短期內成立,也就是說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不存在長期的權衡取合。
在曆史上,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導致的經濟滯漲,帶來的高的通貨膨脹和高的失業率並存的一種局麵,這就打破了短期內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權衡取合關係。
第3章什麼是“看不見的手”——市場與價格
生產成本若不影響供給,則不會影響競爭價格。——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大海的表麵很難保持平靜,社會價值的均衡更是如此。它由供求決定:人為的或法律的東西,往往因為生產過剩和企業破產而反過來懲罰它們自己。——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
供給與需求:經濟學的心髒
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用槍炮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英國商人為能打開中國這個廣闊的市場而欣喜若狂。當時英國棉紡織業中心曼徹斯特的商人估計,中國有4億人,假如有l億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用兩頂,整個曼徹斯特的棉紡廠日夜加班也不夠,何況還要做衣服呢!於是他們把大量洋布運到中國。
結果與他們的夢想相反,中國當時仍然處於一種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保守、封閉甚至排外的社會習俗。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但沒有改變中國人的消費習慣。當時,上層人士穿絲綢,一般老百姓穿自家織的土布,中國人晚上沒有戴睡帽的習慣,洋布根本賣不出去。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經濟學的理論上,可以簡單地說就是如何解決供給和需求的矛盾。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問題,弄通了供給和需求也就弄明白了整個經濟學。薩繆爾森在他的《經濟學》中引用了一句話:“你可以使一隻鸚鵡成為經濟學家,但前提必須是讓它明白‘供給’和‘需求’”。長期以來經濟學都致力於供給需求的均衡分析,包括均衡的條件和均衡的穩定性。
眾所周知,所謂供給就是提供東西。而經濟學教科書上是這樣解釋的:供給就是指廠商(生產者)在某個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售出的商品量。那麼,怎樣來理解呢?
供給指的就是“廠商(生產者)”在“某個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售出”的“商品量”。“廠商”與“某個特定時期”指的是由於研究必要而規定了“什麼人”和“什麼時間”。“每一價格水平上”是指“具體情況”,“願意”並且“能售出”指的是限製條件,而“商品量”則是這句話的中心語。將這幾層意思連貫起來便是經濟學中供給的定義。
該定義和人們日常所理解的供給不同,重點就是“願意並且能售出”,這是供給的兩個基本條件:具備出售欲望並具備供應能力。
比如非典時期,口罩的價格上漲為2元一個,生產商甲“想”每天生產5萬個口罩,這說明甲有“有出售欲望”,但是甲廠的設備陳舊每天最多隻能生產3萬個,也就是甲廠沒有剩下的2萬的生產能力了,更別說出賣了。所以在口罩價格為2元一個的情況下,生產廠商甲的供給量隻能為3萬。頭腦中“願意出售”的5萬口罩隻有3萬的“供應能力”。
再看需求,經濟學中的需求是指消費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商品量。用上麵的分析方法不難發現,它包含兩層含義:首先,需求來自消費者的嗜好或偏好,是一種純粹的主觀上的需要;其次,需求應該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能夠購買得起。假如一個人很有錢,買得起高檔時裝,但他對時裝不感興趣,也不打算買,他就構不成對時裝的需求;另一個人,很喜歡時裝,也想買,但又沒有支付能力,他同樣構不成對時裝的需求。隻有主觀上有買時裝的欲望,客觀上又具有支付能力的人,才構成對時裝的需求。
明白了供給與需求,生活中的一切經濟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是因為,在生活中有兩個大家都經常看到的原理,第一個就是供給定理:在一定條件下“商品的價格越高,供給量就越大”;第二個就是需求定理:在一定條件下“商品的價格越低,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那麼綜合這兩個定理,在一定的條件下,調節價格就可以解決供給者的供給量和消費者的需求量相等,達到雙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