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馬克思
同樣出身貧寒的托爾斯坦·凡勃倫(1857—1929)並不像配第那樣對財富有著執著的追求,相反,凡勃倫是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的辛辣的嘲弄者。他曾經仿效普魯東“財產即為偷竊”的著名論斷,稱私人財產隻是“成功突襲獲得的戰利品”,對財富的追求是一種“掠奪的本能”。當然,這樣的人也不可能得到財富的親睞。青年時代,凡勃倫曾經輾轉在卡爾頓大學、莫諾納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習,1884年在耶魯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由於當時大學中的專職學術教師通常從神學學生中挑選,沒能獲得學術職位的凡勃倫以失敗者的身份回到家鄉。在此後的7年中,凡勃倫一直處於失業狀態,先靠家裏養活,後又靠嶽父周濟。由於研究哲學的前景暗淡,凡勃倫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經濟學,開始其職業經濟學家的生涯。一年後進入芝加哥大學任教。凡勃倫本來就對世俗的成功抱有鄙視的態度,自然,經濟學也沒有給他帶來世俗的成功。由於其特立獨行的個性及對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的毫不妥協的態度,被陶西格稱為“所有經濟學家中最接近天才”的凡勃倫很難在一所大學呆太長時間,離開芝加哥大學後又先後去了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密蘇裏洲立大學、新社會研究學院。凡勃倫以行為怪異而著稱,比如邋遢的穿著、粗陋的家居陳設,這其實一方麵體現的是他對資本主義物質進步的嘲弄,另一方麵則反映了他生活的窘困。退休的凡勃倫生活更加窮困,靠學生的資助生活,抽劣質的煙草,住簡陋的房屋。“他變成孤單一人並被世人所忽視。他的經濟狀況岌岌可危。惡劣的健康狀況和心理狀態的不平靜,不斷煩擾著他的晚年生活。”凡勃倫準確地預測到了大危機的到來,但他已經不能承受危機的打擊。在大危機到來前的1929年8月3日離開了人世。當然,凡勃倫也許並不以為他窘困的物質生活是一種痛苦。這個資本主義製度和新古典經濟學的牛虻,追求的也許是從嘲弄中得到的快感。
托爾斯坦·凡勃倫
歐文·費雪(1867—1947)是一個特例。他既是一個主流經濟學家,而且他的理論和主張曾經對政策製定發揮過作用,同時,他一生執著追逐財富,但最終成為財富角鬥場上的失敗者。坎蒂隆、李嘉圖和凱恩斯都通過證券投機而致富,但貨幣主義的創始人和“美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當然也是最具有傳奇色彩的美國經濟學家之一”的費雪卻是個證券投機的徹底失敗者。他終身從事貨幣研究,顯然貨幣並不親睞他。曾經通過證券投資而成為曆史上最富有的經濟學家之一,但最終卻一貧如洗。費雪一生愛慕虛榮且自視甚高,從來都相信自己會成為一個偉人——不僅在學術上,而且在財富上。他總是在尋找各種致富的途徑。1910年,費雪發明了一種索引卡片係統——羅拉代克斯(Rolodex)並取得專利。1913年創辦自己的公司進行生產和銷售。開始贏利後,1925年,費雪的公司被競爭者收購,該公司後來叫雷明德·蘭德公司。費雪突然成為百萬富翁。他購買了一輛大號林肯並雇傭了一名專職司機。在狂飆猛進的20世紀20年代,費雪是樂觀主義的主要倡導者。除了持有蘭德公司股票外,他還購買了大量小盤成長性股票。在牛市高峰時期,費雪的股票市值超過1000萬美元。這一數字實際上使費雪列為曆史上最富有的經濟學家之列。但是,在1929年10月華爾街股市崩盤之前,費雪仍然樂觀地認為股票價格將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穩定下來。當股指由1929年的最高點381點跌到1932年的40點左右時,費雪的投資被徹底吞沒了。後來經濟複蘇了,但費雪的經濟狀況一直沒有複蘇。他不僅要應付沉重的負債,還要同稅務機關提出的對他以往收入征稅的要求進行鬥爭。1931年,費雪得了肺炎,雪上加霜的是他同時收到美國國稅局的來信,要他支付6萬多美元的稅款。1935年費雪被強製退休。由於他不能對他的住房付款,耶魯大學隻能同費雪簽訂終身租期協議,買下這所房子再租給費雪。晚年,費雪基本上是靠其妻姐的周濟度日,他一共欠下75萬美元,而且一直沒有能力歸還。費雪還一直期待能夠幫他賺到幾百萬美元的方法,但也隻是完成了一些毫無價值的小發明。1947年,貧困中的費雪被癌症擊倒了,他的財富夢想終結了。費雪成為百萬富翁依靠的是技術發明而不是經濟學,但他最終的失敗卻與他的經濟學有一定關聯——他否認經濟周期的存在可能使他作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歐文·費雪
第15章進一步學習應該讀那些書——經濟學的名著
天生的能力好像天然生成的植物,必須通過學習加以修整;然而學習本身如若不由實踐去約束,必然方向紛雜而漫無目的。——培根
我們可以根據三件事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他已做過什麼(包括他留給別人的印象),他“自認為他能做什麼,根據他的個性揣度他可能做什麼。如果三者不能統一還應審慎地做進一步觀察。——查爾斯·霍頓·庫裏
《國富論》:亞當·斯密
1768年,亞當·斯密開始著手著述《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1773年時,他認為《國富論》已基本完成,但多花了三年時間潤飾此書,初版於1776年3月,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
《國富論》共分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換,論及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構成的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
第1卷,共11章,主要內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勞動力生產能力的原因,分析國民財富分配的原則;
第2卷,共5章,主要內容是討論資本的性質、積累方式,分析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取決於工作的性質;
第3卷,共4章,主要內容是介紹造成當時比較普遍的重視城市工商業,輕視農業的政策的原因;
第4卷,共9章,主要內容是列舉和分析不同國家在不同階段的各種經濟理論;
第5卷,共3章,主要內容是分析國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為全民還是隻為少數人服務,如果為全民服務有多少種開支項目,各有什麼優缺點;為什麼當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國債,這些赤字和國債對真實財富的影響等。
書中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的重要經濟理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動過程做了係統的描述,被譽為“第一部係統的偉大的經濟學著作”。
此書出版後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影響所及除了英國本地,連歐洲大陸和美洲也為之瘋狂。
《國富論》的首次出版標誌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麵,《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
18世紀結束以前,《國富論》就已出了九個英文版本。人們以“一鳴驚人”來形容《國富論》的出版,並一致公認亞當·斯密是一門新學科——政治經濟學的創始者。據說,當時英國政府的許多要人都以當“斯密的弟子”為榮。國會進行辯論或討論法律草案時,議員們常常征引《國富論》的文句,而且一經引證,反對者大多不再反駁。這本書不僅流傳於學術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為不少國家社交場合的熱門話題。
《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李嘉圖
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被譽為是繼亞當·斯密《國富論》之後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經濟學著作。它的出版被人們稱為“李嘉圖革命”。
這本書所處的時代背景是19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已經波及到各個行業。英國的機器大工業生產普遍建立,怎樣使資本主義經濟更上一層樓,成為當時經濟學的主要研究目標。日益壯大的工業資產階級強烈要求為自己的發展掃清道路,但由於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性,政權實際上落在資產階級化的土地貴族手中。長時期來他們維護舊的政策法令,保護甚至擴大自己的經濟利益,限製工業資本的發展,一度存在於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間的妥協終於破裂了。《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正是在這一曆史條件下寫成的,書中的經濟思想反映了工業資產階級與封建殘餘勢力作鬥爭,以發展生產力和擴大自身利益的要求。
這部劃時代的巨著在1817年出版,後於1821年重新修訂(第三版)。實際上,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完全包括在該書前六章中。論若幹具體的賦稅的十二章和論對外貿易的兩章都是理論原則的運用,而其餘涉及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解釋和補充的各章隻能算為本書的附錄。就前六章來說其邏輯結構也是不嚴謹的。
第一章論價值本應隻涉及價值問題,其他範疇隻有在對價值分析的基礎上才可能進一步說明。但本書在這一章裏不僅假定了商品的存在,論述了價值原理,而且假定了工資、資本、利潤甚至一般利潤的存在,並對這些範疇一並作了論述。第二章論地租,第三章論礦山地租隻是對第二章的補充。在這兩章裏又是以對整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全部見解為前提論述的。第四章論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第五章論工資,第六章論利潤隻是對第一、二章的補充。可見全部經濟理論又可以說都包含在頭兩章裏了。以後各章除個別地方有新的見解外,都是對這兩章闡述的原理的運用和補充。
總之,本書對政治經濟學理論作出了重要發展,特別是以其毫無顧忌的誠實態度,揭露了資本主義製度下階級利益的對立,使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達到了完成階段。其闡述的思想至今仍然讓人們受益無窮。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丹尼斯·奧布萊恩在1975年出版的《古典經濟學家》一書和1981年發表的名為《李嘉圖式的經濟學家和李嘉圖的經濟學》一文中,仍對他的分配理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資本論》:馬克思
《資本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輝煌巨著,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高峰。當時,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矛盾就突顯出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日益尖銳與複雜化。為了鬥爭的需要,為了給無產階級提供強大的理論武器,馬克思開始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他廣泛閱讀和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深入研讀了一千五百本以上的著作,做了大量的摘錄和筆記,並在此研究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他的理論。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在漢堡正式出版,其餘各卷在他1883年逝世以後由恩格斯等整理出版。
《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而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所以,我們說資本範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也可以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餘價值。縱觀《資本論》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第四卷是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可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和分配問題。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資本主義方式”,是指以資本主義所有製為基礎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這屬於廣義的生產關係,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方麵的關係。而“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則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狹義的生產關係,它從屬於廣義的生產關係。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把政治經濟學看成是研究財富的科學,馬克思第一次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係,這是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根本對立的。
《資本論》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英國。馬克思說:“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但是,《資本論》所揭示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並不隻限於英國,對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而且還從生產關係的總和(即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生產關係。其最終目的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揭示出這些規律,也就同時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
就這部書的曆史意義,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麵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係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裏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辟,隻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經濟學》:薩繆爾遜
保羅·安·薩繆爾遜,美國人,1915年出生在印第安那州的加裏市,15歲考入美國芝加哥大學專修經濟學,1935年他從芝加哥大學以優異成績得到學士學位,1941年,他以一篇很快給他贏得哈佛大學的大衛·A.威爾斯獎的論文《經濟理論運算的重要性》而獲得哈佛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1947年,他被任命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並一直在那裏留任。
1948年,薩繆爾遜發表了他最有影響的巨著《經濟學》教科書。這本書一出版就立即脫銷。許多國家的出版商不惜重金搶購它的出版權,並翻譯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種文字。
《經濟學》具有“集大成”的特征。該書所陳述的主要觀點,反映了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派的一般經濟理論,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麵:
主張支出水平取決於儲蓄和投資的貨幣數額的相互作用。薩繆爾遜在分析“投資的變動性”時認為,就總投資或貨幣支出能力而論,自由放任的製度沒有良好的自動調節的設備,過剩危機和事業不可避免,正如凱恩斯的判斷,資本主義經濟常態為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由於邊際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資本邊際效率等三個基本的心理因素作用導致“有效需求不足”,隻有國家幹預經濟,並進行需求管理,才能解決充分就業的“不穩定性”。
薩繆爾遜既讚同宏觀調控、國家幹預,前提是承認“有效需求不足”;又維護市場競爭和自由企業製度,前提是以“影響供給與需求的獨立的力量通過市場價格的變動而趨於平衡”,進而推導為,“同樣的,我們將看到,儲蓄與投資的決策也通過收入與就業水平以及利息的變動而趨於平衡”。
各種類型的社會經濟製度都具有一定的優勢。薩繆爾遜分析了資本主義製度難以克服的弊端,強調政府的經濟幹預職能。他指出,政府在現代混合經濟中具有日益擴大的作用。這可以從三個方麵反映出來:政府支出的數量增長;國家對收入的再分配;直接調節經濟生活。薩繆爾遜一再強調政府要通過法令、措施來限製“壟斷”的危害因素;用政府經濟作用來燙平周期波動,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收入政策來消除失業和通貨膨脹。最後還分析了政府調控下,反對貧窮和不平等、反對城市和環境的病態、反對種族和性別歧視的各種鬥爭。
主張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作用。薩繆爾遜將收入決定的各條曲線和貨幣分析聯係起來,認為貨幣分析能夠很好地和現代收入決定論配合在一起,它為兩種穩定性政策(指貨幣與財政政策)的結合創造了條件。這兩種宏觀經濟的措施必須協調起來,以便達到成為具有適當的穩定價格和能充分利用生產潛力的進步的經濟社會的目的,從而有助於造成一個有利的經濟環境,在其中,人們具有最寬廣的機會來取得成就。
主張宏觀經濟理論與微觀經濟理論的照應與配合。薩繆爾遜認為,宏觀研究總量性經濟變量的運動及其相互關係,其目的在於探索“燙平”經濟周期性波動,以保證經濟均衡發展。但當人們解決了大蕭條問題或存在的失業和通貨膨脹問題後,又會對微觀經濟問題感興趣。在薩繆爾遜看來,必須把宏觀經濟理論與微觀經濟理論相結合,為微觀經濟分析提供和開拓一個“充分就業”的宏觀經濟均衡的依據和方式。在混合經濟需求管理的宏觀經濟學中,古典學派的微觀經濟原理仍然適用,經濟學家可以滿懷信心地講述古典經濟學原理,並運用此學說以濟世,以求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的理想境地。
1970年,薩繆爾遜因“對提高經濟科學的一般分析方法的水平有貢獻,超過任何其他當代經濟學家。他事實上幹脆重寫了經濟理論的許多部分。他也指出了經濟學中各個問題和各種分析技術方麵的基本統一性,部分地借助於係統地運用最大化方法於寬廣的問題集合”而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同意的計算》:布坎南。
1919年10月2日,詹姆斯·麥吉爾·布坎南生於美國田納西州的穆爾弗裏鮑爾,他是公共選擇學派最有影響,最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是公共選擇學派的創始人與領袖,於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
60年代是公共選擇學派逐漸成型的階段,這一階段,布坎南等人主張恢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主張在經濟研究上回到古典學派,分析規則和製度對經濟的影響,把政治因素納入經濟分析之中。1962年,布坎南與塔洛克發表了《同意的計算》,為現代公共選擇理論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1969年與塔洛克在弗吉尼亞工藝學院創建了“公共選擇研究中心”,並出版了《公共選擇》雜誌,促進了公共選擇理論的迅猛發展,同時使公共選擇理論傳播的歐洲和日本。
《同意的計算》是一本原創性的純理論著作,它被作者布坎南視為現代公共選擇理論的第一傑作。人們一般認為,公共選擇理論是把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運用於政治領域的討論而形成的。布坎南指出,市場與政治之間的重要差異並不在於人們追求的價值或利益的不同,而在於人們追求他們的不同利益時所處的條件。《同意的計算》是第一次嚐試,意在取得我們稱為“政治憲法的經濟理論”。在這本書中,作者更多的關注不同決策規則對參與集體決策的行為主體所可能產生的影響。
布坎南在多種場合分析了公共選擇學科所使用的經濟學方法,並把它歸納為三個方麵: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經濟人行為的理性原則與政治作為交換過程的特點。這三個要素被稱為研究政治問題的公共選擇方法或公共選擇思路。“公共選擇”理論使憲政民主製可以用數理工具定量分析,為經濟和政治的製度研究開辟了全新的路徑。
1986年,因把經濟方法運用於政治過程的研究所取得的傑出成就,填補經濟學研究領域空缺,布坎南從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人力資本投資》:舒爾茨
1979年,舒爾茨和W.阿瑟·劉易斯同獲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1964年)一書中假定:農民也能在權衡長、短期利益之後,為所求最大利益做出合乎理性的反應。他指出,傳統的農戶是理性的“經濟人”,他們之所以不願意改革和創新,主要是農業經濟效益的不確定性造成的,並且這種障礙又被第三世界許多國家農業附屬服務的缺乏和價格及稅收政策的不公平所加重。舒爾茨認為,農業問題並不來自農業本身。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大部分的農業問題都來自於外部的經濟波動和經濟不平衡。
舒爾茨認為經濟的發展主要取決人的質量而不是取決於自然資源的豐富和資本存量的多少。在古典經濟學家那裏,大多不承認“人力資本”這一概念。他們認為:勞動者不可能成為資本擁有者,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隻從事體力勞動,而從事體力勞動不需要知識和技能;勞動者的勞動力的再生產是純粹的消費,而不是投資。可是舒爾茨認為:勞動者能夠成為資本擁有者;勞動者成為資本擁有者不是靠公司股票所有權的擴散,而是靠勞動者發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勞動者要發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不能隻是消費,還要進行投資。
舒爾茨還觀察到,一些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工廠和設備遭到嚴重摧毀的國家,由於較高的國民素質和水準,因而能迅速醫治戰爭的創傷,在比人們預料的更短的時間內,重創經濟繁榮。為了解釋上述傳統理論所不能解釋的現象,舒爾茨認為,有必要引入總括資本的概念,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資本,也包括人力資本。舒爾茨的人力資本意義:一、人力資本體現在人身上,表現為人的知識、技能、資曆、經驗、和熟練程度,一句話,表現為人的素質。二、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人力資本是稀缺的,特別是企業家型的人力資本。三、人力資本是通過對教育、健康的投資形成的資本。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教育和健康的支出是生產型的。四、人力資本像一切資本一樣,都應當獲得回報。人的時間的經濟價值的提高是一種趨勢。五、人力資本使我的時間的經濟價值的提高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
《經濟學和公共目標》:加爾布雷思
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經濟學派是在凡勃倫為代表的舊製度學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製度經濟學屬於政府幹預經濟思潮,以科斯為代表的製度經濟學屬於經濟自由主義思潮。
新社會主義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麵:第一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趨同論。加爾布雷思認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不過是現代工業係統的不同技術和組織形式。兩者有以下的共同趨勢,如市場被計劃代替;大公司和專家組合力圖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國家調節總需求以保證居民有最必需的購買力;資本主義分配差距有縮小趨勢;分配領域趨同等。第二是二元社會和新社會主義。二元係統是指像美國這樣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由計劃係統(工業係統)和市場係統組成,這兩個係統不斷的發生著交換關係。而在資本主義製度下,通過提高市場係統的地位和權力,消除計劃係統對市場係統的剝削和抑製它的權力,讓兩個係統的權力和收入均等化,就可以達到新社會主義。
加爾布雷思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好社會的粗略輪廓。一個人人享有攺善自己命運的機會的社會就是好社會。換句話來說,好社會即是一個機會均等的社會,一個創造條件、使社會所有成員能夠在同一起跑線上按照同樣的比賽規則參加競爭的社會。
加爾布雷思的好社會大廈有兩大支柱:好政治和好經濟。好政治指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好經濟指足以保障社會充分就業的經濟繁榮。兩大支柱缺一不可,一柱斜則大廈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