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飲德食和,千載食療中的養生智慧一(2 / 2)

明白了“藥食同源”的道理,就可以使人們對食性有進一步的理解,對中國傳統食療觀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健康小貼士重視“食養”和“食療”的作用:

《養老壽親書》中指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這說明人們很早就認識到臨床上除了運用藥物來防治疾病外,穀、肉、果、蔬等食物也是應當充分利用的。

上古時代的人們“饑不擇食”,在誤食某些食物後會引發疾病。現在的人們“溫飽”已不再是問題,便開始胡吃海塞,獵奇嚐鮮,這樣吃也導致了很多疾病的發生。但倘若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利用食物不同的屬性,明確人在生活和病理情況下如何擇食以養,科學合理地配膳,調節陰陽平衡,卻可以有效地防治很多疾病,達到食療的良好效果。

中醫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食養”和“食療”的作用。《養老壽親書》中指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人們很早就認識到臨床上除了運用藥物來防治疾病外,穀、肉、果、蔬等食物也是應當充分利用的。它們可以營養身體、補益精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確保人體健康。藥物雖然作用大,但偏性也大,稍有不慎還會引起別的不適,一般不能經常吃。食物雖然作用弱,但性質平和,天天都離不了。我們的日常飲食,除供應必需的營養物質外,還會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地對身體營養平衡和生理功能等方麵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這種影響作用就變得非常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食物並不亞於藥物的作用。因此,正確合理地調配飲食,並堅持下去,就會便食物起到藥物所不能達到的效果。縱觀藥食發展過程,遠古時代是同源的,後經幾千年的發展,藥食出現分化。“物極必反”,也許再過若幹年,返璞歸真,以食為藥、以食代藥的療法未嚐不可能實現。

2.五穀為養,《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篇中有此一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它給我們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麵的飲食指南:既要吃得雜而全麵,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篇中有此一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它給我們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麵的飲示指南:既要吃得雜而全麵,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在中國營養學會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個強調的也是要多吃五穀雜糧。然而,《黃帝內經》裏的飲食之道遠不止於此,它蘊含著的更多的飲食要義、飲食文化需要我們去挖掘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