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帶福利的重生(2 / 2)

而就目前自己的狀況和時代的特點來看,作家無疑是一個名利雙收的職業。

張小寒首選的是一部伊朗電影打算把它改編成一部中篇小說。

《黑板》是2000年上映的以“流動老師”的際遇帶出伊朗邊界人民的生活慘況,是一部極端寫實的電影。很有些這個時代當道的反思文學的味道,所以張小寒打算順勢而為。

張小寒打算把背景放在1976年,因為這一年在中國現代史上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

地點就選在唐山,原因就是那場舉世震驚的大地震。

主角老師就設定為一個家庭出身有問題的知青,為了返城和村支書立下了軍令狀,到九月份一定要保證村裏能有十個孩子上學。剛開始他是為了返城,耐心的勸說村民讓家裏的孩子上學,走家串戶做村民的工作。毫無進展之後,他自製了一塊小黑板,在田間地頭找那些或放牛、或割草、或玩耍的孩子們,教他們認字寫字,教他們和生產生活有關的簡單計算。通過和孩子們的相處,他覺得自己已經就是一名教師,返城對他已經不重要了,讓這些孩子上學是他的責任。雖然他的努力收效甚微,但他不放棄,他想永遠紮根在這裏做一名教師。直到1976年7月28日,他從危房中救出那個村裏麵最厭學的、平常總和他做惡作劇的孩子,他的血染紅那塊小黑板……

個人的彷徨,時代的反思構就了文章的主題。

列出梗概、大綱,張小寒開始寫了起來。

自從想寫作開始,這一個月以來隻要有時間張小寒就在構思這個故事,再加上有芯片的幫助,九多萬字的草稿幾乎是一揮而就。審讀了兩遍,沒有發現錯別字,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稿紙仔細的謄寫。因為前世受人譏笑,苦練了好幾年《龐中華鋼筆字帖》,張小寒的鋼筆字也算是於方正端莊中見優雅圓潤,於骨力遒勁中見大氣灑脫。

張小寒打算把稿件投到《收獲》雜誌。

《收獲》是中國著名文學雜誌,以堅持純文學立場,摒棄廣告手段而為文人和世人矚目。風格質樸清雅,以刊載中、長、短篇小說為主,同時選登部分話劇、電影文學劇本、報告文學、筆記、特輯采訪等。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代表性雜誌。

更主要的是張小寒特敬重《收獲》的創始人,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的巴老。

張小寒還特意給自己起了一個筆名,叫國家農民。這來自於他前世的執念,什麼國家工人、國家幹部……,總之在前世他就沒看到過國家和農民這兩個詞毫無隔閡連在一起出現過,不得不讓人唏噓與無奈。

在信封上寫上從鎮上新華書店抄來的《收獲》文學雜誌社的地址、郵政編碼,把疊的整整齊齊的稿紙小心翼翼的塞進信封。因為要寄掛號信,所以還要到公社郵電局讓工作人員驗視後再封裝。

看著微張的信封,想了想張小寒又寫了一封短信也裝進了信封。

短信介紹了自己平常的學習經曆和這部小說的創作起源和創作過程,其中很多事情都被張小寒藝術加工了一下,讓人看起來十四歲的農村少年寫一篇中篇小說雖然有些突兀但也不是那麼不可思議。畢竟張小寒還是有些心虛的。

短信餘下的內容張小寒說明了自己筆名的由來,最後在信的末尾特意綴上了一首短詩“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一代人》是朦朧派詩人顧城於1979年在北京所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作之一,流傳較廣。它抒發了一代人的心聲,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與誌向——曆經“黑夜”後對“光明”的頑強的渴望與執著的追求。

張小寒寫這句話的目的隻不過是想自我標榜一下而已,但是他不知道,在他再次回到1988年的時候,不是所有的一切還都和他前世那個1988年一模一樣。譬如在這個1988年,就沒有這首詩也沒有顧城這個人。

他不知道他第一次投稿就在文壇中掀起一股風浪,更不知道他認為的能掌握的未來通途上會出現未知的陷阱。

雖然也算胸有成竹,還有作弊器(芯片)的幫助,張小寒還是整整忙了一整天,連中午飯都沒顧的吃。

天色暗了下來,剛想做晚飯的張小寒忽聽到外院的門響,接著傳來了喊他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