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是一個特殊的時代。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少時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打下紮實國學功底,年稍長,又接受西學,可謂通古今,貫中西;那個時代的文化多元、自由、包容,各種思想相互激蕩、碰撞,有利於各類人才的誕生;那個時代的政局混亂,為執時代之牛耳,各個派係爭相吸納、培養和破格任用人才,有利於人才的崛起。

於是乎,民國時代各類人才輩出,其盛況,上可直追春秋戰國,中可比肩三國南北朝,下不遜於五代十國。真可謂“華夏多才,民國為盛”!

在民國諸多人才中,蔣介石的秘書是一個特殊群體,也許他們不如宋子文、孔祥熙等政界高官知名度高,也許他們不如胡適、陳寅恪等學術大師受人敬仰,也許他們不如陳誠、白崇禧等高級將領光彩奪目,但能入蔣介石幕僚者絕非庸才,他們憑借其才能,憑借其領袖秘書的身份,或以一言斷人生死,或以一策決乾坤,或以一筆馭萬民,在精彩紛呈的民國曆史舞台上留下了他們的痕跡。

蔣介石一生秘書多達五六十位,本書選擇了陳布雷、楊永泰、陳方、陶希聖四位,是因為他們或在個人才能,或在跟隨蔣介石時間,或在曆史影響等方麵,較為突出。例如陳布雷,他從1927年第一次見蔣介石,到1948年自殺,20多年時間裏,幾乎蔣介石的每篇重要文告,都是出自陳布雷之手,他也因此被譽為“領袖文膽”“國民黨第一支筆”,與陳誠並稱為蔣介石的“文膽武將”,自殺之後,被蔣介石追授為“當代完人”。

例如楊永泰,他是蔣介石的決策秘書,被譽為“當代臥龍”“首席智囊”“民國第一謀臣”,他提出“削藩”大計,幫助蔣介石逐個擊敗了李宗仁、馮玉祥等軍閥,幫助蔣介石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他提出“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開始長征。

其他二人也不遜色,例如陳方,被譽為“江西才子”“天下第一刀筆吏”“大內總管”,抗戰結束後,出任政務局局長,儼然軍機大臣,權傾一時;例如陶希聖,他本是北大教授,中國社會史巨匠,成為蔣介石秘書後,協助起草《中國之命運》,成為國民黨權威理論家,名噪一時。

不可否認,當時他們的影響很大,但時至今日,他們的名字已經不太為大陸人所熟知。這既有曆史的原因,也有他們職業的原因。秘書這個職業與古代幕僚較為接近,其主要工作多是深居幕後,為其“主”出謀劃策,佐理文書。他們像蔣介石的影子,朝夕相隨;又像蔣介石的腦細胞,影響著蔣介石的決策;他們是重大曆史事件的見證者、參與者,甚至幕後操縱者,但他們卻隻能躲在蔣介石的光芒之下。於是,他們形如流水的文筆,他們瑰麗恣肆的想象,他們神鬼莫測的謀略,也都化為了蔣介石“英明神武”的一部分,而他們自己卻被湮沒於滔滔的曆史洪流。

才華橫溢,貢獻巨大,卻不能達於天下,載入史冊,這未免太不公平。本書作者翻閱了大量的曆史檔案、回憶記錄、書籍雜誌,對有關陳布雷、楊永泰、陳方、陶希聖四人的資料,進行了歸納梳理,整理成文,撰成此書。這既可以消除曆史之不公平,又可以讓後人了解四人的故事,學習四人的優點,記住四人的名字。

蔣介石的這四大秘書,各有所長,陳布雷長於文筆,擔任宣傳秘書;楊永泰長於謀劃,擔任決策秘書;陳方文采斐然,擔任公文秘書;陶希聖是中國社會史巨匠,擔任理論秘書。四人職責不同,人生經曆自然也有很大不同,故而他們各自的傳記亦有不同。如陳布雷部分,對其起草的文件著墨甚多;楊永泰部分,對其謀略寫得很詳細;陳方部分,對其如何做好秘書,列舉了很多事例;陶希聖部分,對其早期理論成果,作了一些介紹。

此外,還需要說明一下,本書除了對四大秘書作了詳細介紹之外,還對蔣介石的一些人生際遇,例如三次下野,複出,與胡漢民、汪精衛、孫科等人的矛盾糾葛等,作了一些概述性的插入介紹。這樣做既是因為這些介紹本身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更是因為四大秘書會隨著蔣介石的起起伏伏而有所變動,所有隻有了解了“主子”蔣介石的人生際遇,才能更好地了解四大秘書職務的變動,所提政策、所寫文章的背景,從而更加全麵、更加深入地認識這四大秘書。

最後,本書在書寫過程中,除了翻閱大量曆史檔案、回憶材料之外,還參考了諸多學界人士的研究成果,借鑒了許多前輩同仁的文章書籍。在這裏,筆者對他們的辛勤勞動,表示由衷的感謝。

2018年早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