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約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編撰的《春秋》開私人修史先例,他的學說成為中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正統思想的本源。在中國,2000多年來因孔子的思想影響深遠,他被人們尊為“聖人”。
大約公元前551年,孔子誕生在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阜)。魯國東南有一座昌平山,山下即古昌平鄉,昌平鄉東有一座不太高的小山,名叫尼丘山。父母認為他是尼丘山賜予他們的,便給他起名為丘,字仲尼。孔子3歲時,72歲的父親不幸去世了,孀居的母親隻好與年幼的孔子相依為命,在貧困中度日。
當時的魯國都城曲阜是魯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典籍豐富,名師眾多。因此,孔子自幼就生活在曲阜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接觸到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周王朝的典章文獻、禮儀製度。孔子的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將來能夠光宗耀祖,繼承先聖商湯的業績,長大後成為有出息的人,教他學習周王朝的《詩》、《書》《禮》、《樂》。因此,他在父亡母寡、家道中落的情況下,仍然發憤學習周禮。
小時候的孔子是個聽話又好靜的孩子。當他一個人遊戲的時候,常愛擺設“三寶”,學祭神的動作。“這孩子與眾不同,竟然能做敬神的遊戲,真難得。”他的母親看著幼小的孔子做遊戲,常這麼想著。盡管他們吃穿都不如別人,母親還是常給孔子講孔家曆代祖先的輝煌故事。不知不覺中,孔子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了“我要努力,不辱沒祖先的榮譽”的信念。
孔子的母親因終日操勞變得體弱多病。每次母親病倒,孔子都盡心地服侍左右。當母親病情嚴重時,他便衣不解帶地陪伴在她左右。母親有時看他太辛苦了,便勸他去睡一會兒,可是他一直不肯,並說:“我睡不睡沒關係,您的身體要緊!”母親常為他的孝順懂事掉下辛酸而幸福的眼淚。
13歲的孔子開始上學,教師都是由村落中的長老擔任,當然,他們隻是將《詩》、《書》、《禮》、《樂》簡單地介紹一番。一開始,孔子所學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禮節、對待長輩的禮貌和一些修身做人的道理。孔子剛開始隻是默默地聽老師講解,從不發問,後來,他常提出一連串的問題,每一個疑問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他的老師和母親經常被他問得不知如何作答才好。
孔子後來自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也就是說他從15歲開始對學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孔子好學不倦,博學多識,主張“學而優則仕”。他盼望有朝一日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可仕途的大門卻遲遲沒向他打開。孔子認為人應該“三十而立”,於是,他30歲時辦起了私學,招收了很多學生,據說前後大概有三千多人。孔子招收學生不分貴賤,貴族子弟、平民子弟,甚至魯國以外的青年都慕名而來。孔子培養學生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他善於循循善誘,教學成效顯著,弟子中精通六藝的得意門生就有72人之多。
孔子在教育上是成功的,但在仕途上卻屢屢碰壁,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孔子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他渴望得到一位賢明君主的重用,出仕從政,以實現自己的“仁政德治”,做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救民於水火之中”。
50歲時,孔子終於有機會升任魯國的司寇。孔子做得很出色,除了取得外交勝利,打擊了割據勢力,其他方麵的政績也為人稱道:商人不敢胡亂漲價,社會秩序大有改善。但鄰國齊國擔心魯國強大起來對己不利,就設法從內部進行破壞。齊國君知道魯定公是好色且喜歡犬馬之樂的人,便投其所好,給他送來美女、華麗馬車。魯定公果然陷於其中,難以自拔,不再理會朝政,自然也不再找孔子商議政事了。孔子感到自己已經不能繼續施展政治抱負,於是,帶領弟子們離開了魯國。
公元前497年,孔子開始了為期14年的周遊列國的漫長旅程。他盼望著從中尋到一塊能實現自己抱負的樂土,可當時各國諸侯爭戰不休,縱使他有滿腔的學問和治國主張,也沒有人對此感興趣,用他自己的話說,猶如喪家之犬,受到驅逐。他周遊各國,曆盡磨難,最終未被重用。最後,孔子隻得返回家鄉,這時,他已經68歲了。
孔子為自己的政治抱負無法施展而傷心失望。最後,他決定為後世留點有價值的東西,也希望借此警告天下的亂臣賊子,能使天下恢複先王之道,於是他決意編寫《春秋》。
孔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文化教育事業並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大力提倡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認為“仁”即愛人,還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論點。孔子以為做到“仁”就能很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也會安定。他說“克己複禮為仁”、“剛毅木訥,近仁”,意思是真正做一個人不是那麼容易的,必須剛強、果敢、樸實、謹慎才行;要使天下歸仁,就更不容易,首先要厚道,要有敏感的同情心。所以,他主張治國要減稅、寬刑,主張以德服人。孔子說,一個人要做到“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才真正是個仁厚之人。這些話看似容易,要實現它,才知道這其實是至高至難的境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孔子重視“禮”,反對統治者濫施刑罰、草菅人命,以殺戮來威懾人民。他強調教化的作用,主張用禮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達到統治的目的。他特別讚美周禮。齊景公曾問孔子:“如何才能治理好國家呢?”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說,無論是君主、臣子、還是父親、兒子,各人有各人的職守與本分。
孔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總結積累了許多有益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比如他提倡“有教無類”;注重“因材施教”;主張“溫故而知新”,“多聞闕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等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他對保存古代文獻也作出了巨大貢獻:《春秋》的編撰,開創了私人修史的先例,這在中國曆史上具有創造性貢獻。孔子辦教育,成六藝,在中國古代是空前絕後的偉業。孔子對中國古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所作的卓越貢獻,奠定了他的“萬世師表”的“文聖”地位。
老子:道家學派的始祖
老子(約前580—前500)生活在春秋時期,原名李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學派創始人。
相傳老子的母親因食下杏子懷了九九八十一年的身孕,從腋下產出老子。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穀關(今河南靈寶)點化函穀關總兵伊喜,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陝西省周至縣),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並結草為樓修行說經,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老子》、《老子五千文》)沿傳至今。老子曾寫經文的地方,現稱樓觀台,內存曆代文人騷客墨跡碑石300餘座,史稱道教發源地。老子羽化後葬於距此8公裏的西樓觀,現存老子墓。老子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關於老子的姓名,曆來說法不一。《莊子》稱他為老聃,書中的內篇《德充符》,外篇《天地》、《天運》、《田子方》、《知北遊》等都把老子視為前輩,這是戰國中晚期道家學派筆下的老子。秦漢之際成書的《禮記》,其中的《曾子問》篇也把老子視為與孔子同時代的知禮守禮的長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大體上把老子描寫為道家,其中摻入老萊子和太史儋兩個名字。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解釋說,“於周則老子”,“於楚老萊子”。可見老子和老萊子是兩人。至於太史儋,司馬遷說,自老子死後百二十九年,有周太史儋見秦獻公雲雲。清代到近代學者汪中、梁啟超等把老子世係同太史儋聯係起來研究,認為老子就是太史儋,戰國時人,是《道德經》的作者。也有學者認為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為聃,故稱老聃。他們提出,《莊子?天下》曾綜述關於老聃的學說,《呂氏春秋?不二》也稱“老聃貴柔”,名字與思想一致,故老聃就是老子。但是《道德經》書中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傳說中孔子問禮於老聃有矛盾。《道德經》中有些詞句不可能出現在春秋時期,如“萬乘之主”,當時並沒有萬乘的大國,也不見於戰國以前的著作;另有一些文字也存在類似情況。所以,《道德經》一書是否為老聃所作也有疑問。當今學術界不少人認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於春秋末年,《道德經》一書卻是戰國時期的作品。但探討老子哲學,隻能以《道德經》一書為依據。
《道德經》成書於戰國前期,有人認為它基本上是春秋時期老聃思想的記述,然後經過後人的加工和補充。關於《道德經》一書的作者,學術界爭論較大。韓非認為是老聃,司馬遷指出也可能是太史儋,但後來很少有人從後說。還有人認為李耳與老聃並非一人,老子是李耳而不是老聃。學術界一般認為老子就是老聃。近人高亨考證,老聃亦即《左傳》中的老陽子,可備一說。從漢初崇尚黃老以來,曆代對《道德經》一書的研究和注釋之多,僅次於儒家的《論語》,其注本就有六七百種。
關於《道德經》的性質,有人說是“兵書”,也有人說是講“南麵之術”,即政治統治理論的書。這正表明該書是一部哲學著作,能被應用於各個方麵。《道德經》一書中最高的哲學範疇是“道”。“道”本來是具體的道路,但在老子後,已成為表示客觀規律和人們處事原則的哲學概念。當時思想家們主要關心的問題是弄清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性,廣泛談論“天道”、“人道”、“治國之道”、“用兵之道”等等。《道德經》的巨大功績就是把這些具體領域中的“道”概括為普遍的、不帶具體規定的“道”,並且對“道”的性質和內容作了多方麵的闡釋。
長沙馬王堆帛書《道德經》甲本(部分)老子說,道無形無象,看不見摸不著,是和具體物根本不同的東西。他認為,具體物是有對立的,有美就有醜,有善就有惡,“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而道是無對立的,它“混而為一”。萬物都有生有滅,“夫物芸芸,各歸其根”,因而是“不常”;而道是“常”,是永恒存在的。他反對人們爭勝鬥強,有所追求。他還認為具體的事物都要向其反麵轉化,“正複為奇”,“善複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隻有得道才能使人長生久視。得道的人要像無知的嬰兒那樣減少欲望的追求,“不言”、“無為”,這樣不僅能保全自己,使大家免於鬥爭,也能把天下治理好。但是人們被具體事物所迷惑由來已久,不知“物壯則老”,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就會很快滅亡,所以人們應像水那樣,甘心處於柔弱、卑下的地位,無所追求,也不和人爭執。漢初的統治者采取“與民生息”的政策,曾一度把老子的“無為”思想作為信條;魏晉時期政治混亂,戰爭頻繁,玄學家們感到人生無常,也從《道德經》中尋找安慰。《道德經》對後世也影響深遠,以它為主,形成了中國曆史上和儒家對立的道家學派。
《道德經》的傳本頗多,較著名者有河上公注本、王弼注本及唐傅奕的《老子古本篇》。現今通行的是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其順序為《道篇》在前,《德篇》在後。1973年馬王堆漢墓發現帛書本,則是《德篇》在前,與《韓非子》所引文句順序一致。《史記》稱道家為“道德家”,並有“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的記載,似乎司馬遷所見《老子》傳本仍是《道篇》在前,可能該書當時就有兩種順序不同的傳本。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其內容主要見於《道德經》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一書在國際上影響也相當深遠,其國外版本有1000多種,是被翻譯語言種類最多的中國書籍。
莊子:返璞歸真的道學逍遙王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他崇拜自然、蔑視權威、追求個體的精神自由;他的文章想象豐富、氣勢恢宏、機智辛辣,是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的瑰寶,他是戰國中期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莊子生於戰國時期宋國蒙地(今河南商丘順河清涼寺),曾在蒙地做過漆園小吏,但不知是因他不善管理而被罷免,還是他不願做官,他很快就不做了。為了維持生計,他以打草鞋為業,經常過著入不敷出的日子,有時不得不靠借貸度日。但是,貧困的生活並沒有使他頹廢,相反,他自尋其樂,以追求身心的解脫。
莊子為人清高孤傲,對人世間的功名利祿非常淡泊。他忘情山水之間,逍遙遨遊,怡情樂性。在肉體上逃避現實,免受動亂的殘害;在精神上則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超凡脫俗,翱翔於幻想的精神世界之中。莊子每每從他的遨遊山水中感悟人生。
莊子學識淵博,對當時各派學術都有研究,他尤其深入地探索了宇宙本源和萬物產生的問題。他認為,世間萬物皆出於“道”,“道”能生化萬物,它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和變化,並有著自己的運動規律。“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能自動產生並且永不會毀滅的東西。他認為“道”不但無形,還“無為”。他還認為,天道自然,主張人也應該順應自然,否則就會違逆萬物的本性。
莊子的妻子去世的時候,惠施前去吊唁,看到莊子坐在地上邊敲瓦盆邊唱歌,就說:“你的妻子跟你過了一輩子,為你生兒育女辛苦一生,現在她死了,你不哭就夠可以了,還唱歌,這恐怕太過分了。”莊子說:“並非如此。當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哀傷呢?可是後來一想,她起初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也沒有形體,沒有氣息。在若有若無之間,變而成氣,氣變而成形,形變而成生命,現在又變而為死。這樣的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當她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的時候,而我卻還哭哭啼啼,我以為這樣做是不通達生命的道理啊!所以才不哭了。”
這些故事都反映了莊子的世界觀,即視人的生死為自然規律,生不足樂,死不足悲;蔑視權貴,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莊子生活的時代,各諸侯國為了兼並對方互相混戰不休,戰爭的規模和激烈程度都超過以往的時代,因此莊子的超脫厭世思想也更趨極端。他甚至認為人獸雜處的時代是至德之世。
《逍遙遊》、《齊物論》是莊子留給後人的哲學巨著和文學傑作,是珍貴的古代文獻。
莊子用奇妙的寓言和生動的詞語描述自己的思想。《逍遙遊》中有一則寓言講:北海有條大魚,名鯤,個子大得不知有幾千裏,它一變而成鳥叫鵬,鵬的背不知有幾千裏長。鵬奮起飛翔,翅膀像從天上垂下來的雲彩。鵬趁著海水震蕩飛往南海,激起三千裏海浪,掀起旋風,盤旋而上,飛到九萬裏高空。小雀們聽說後嘲笑大鵬說:“它何必飛那麼遠呢?我向上飛還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草香蒿中翱翔,已經是飛的頂點,還要飛哪裏去呢?”小雀不理解大鵬而嘲笑它。莊子認為,不論是大鵬雄飛萬裏,還是小雀騰躍蓬蒿之間,隻是大小差別,其實它們都要受到時空的限製。隻有想不受時空局限而任意遨遊的人才能進入“無所待”的絕對自由境界——逍遙遊。
莊子塑造了一個最典型最美好的人物。他描述道:在藐姑山上住著一位女子,她的皮膚像冰雪一般潔白,豐姿像處女一般秀美,不吃五穀,隻吸風飲露,平日乘著雲氣,駕著飛龍,在四海之外遨遊。她的精神凝聚專一,能使萬物免受病害。她同萬物融為一體,洪水漲到天一樣高也淹不著她,大旱時山石都烤焦了,她也不感覺熱。這就是莊子所追求的絕對自由境界。人們平時的是非之爭、唇槍舌劍,在莊子看來都是勞心骨而無謂的。
莊子認為天地萬物和人渾為一體,都是“道”派生出來的,本質是一樣的,於是就有了《齊物論》中莊周化蝶的寓言。一次,莊周做夢時,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翩翩起舞,感到很愜意,竟忘了自己是莊周。過了一會他醒了,驚疑不定,不知怎麼又變成莊周了。於是,他弄不清自己到底是莊周做夢或是蝴蝶做夢了。這則寓言其實意在說明莊周也罷,蝴蝶也罷,外形雖變,其實質“道”沒變。
莊子還說,天下沒有比鳥獸新生的羽毛尖端再大的東西了,而泰山是最小的,沒有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的,而壽至800歲的彭祖則是短命鬼。這種說法恰恰與人們的常識相反。莊子認為,雖然事物千變萬化給人以萬物各異的感覺,如果能認識到事物本質都是“道”,萬事萬物就便齊同了。這就是他的齊物論。
莊子生活的年代,正值百家爭鳴的繁榮時期,與世無爭的莊子卻沒有置身事外。為了維護自己的學說,他也不怕勞累身心,不遺餘力地對以儒家為首的各家各派都進行了批評。他說:“古代的聖人品德真是太完備了。他們可以與神明比美,他們把天地當做準則,使天下得到和平與安寧,恩澤施及百姓!不僅通曉大經大法,而且也了解大經大法所包含的細枝末節。無論政務有多少頭緒,大的也罷,小的也罷,精的也罷,粗的也罷,道的運行無處不在。”
莊子快要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的學生想把他的喪事辦得排場一些。一向甘於淡泊,隻求與天地合為一體的莊子不同意這樣的安排。他幽默地對學生說:“我死以後,以天地作為棺木,以太陽和月亮作為連城之璧,以星星為珠璣,以天地萬物作為陪葬之品。難道我用這樣的葬具還不齊全嗎?為什麼還要增加我的喪葬費呢?”學生也被逗笑了,回答說:“我們擔心烏鴉和老鷹把老師吃掉了啊!”莊子說:“天葬被烏鴉和老鷹吃掉,土葬被螞蟻吃掉,你們把我從這個嘴裏奪來給那個,不也太偏袒著另一方了嗎?”
莊子當時已經接觸了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問題,他把道家哲學思想用妙趣橫生的寓言來闡述,含義深刻且想象力驚人。比如他說過這樣一則寓言:任公子釣大魚,用巨大的魚具和50頭牛的肉作為釣餌,坐在會稽山頂,釣東海的魚。釣了一年,釣起大魚後,任公子將魚分給浙江以東至湖南嶷山的人吃,到最後人們都吃夠了魚的肉。這則寓言構思奇特,啟示人們隻有那些有遠大理想、才識過人而又不急於求成的人,才可大有作為。
莊子才華橫溢,行文汪洋恣肆,所用詞彙如萬斛珠泉隨地湧出。他創造的眾多詞彙豐富了祖國的語言寶庫,比如:“鵬程萬裏”“燕雀安知鴻鵠之誌”等,至今還常常為人們引用。
韓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韓非子(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今河南新鄭)人,韓王室諸公子之一,法家的創立者,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國古代一位卓越的思想家。
《史記》記載,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因為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歎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
《韓非子》是韓非主要著作的輯錄,共有文章55篇,10餘萬字。裏麵的文章風格嚴峻峭刻,幹脆犀利,保存了豐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
韓非目睹戰國後期的韓國積貧積弱,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法製、養非所用、用非所養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采納。韓非認為這是“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便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洋洋10萬餘言。韓非的書流傳到秦國,為秦王嬴政所賞識,秦王以派兵攻打韓國相威脅,迫使韓王讓韓非到秦國為其效力。韓非在秦國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賈在秦王麵前誣陷韓非,終因他是韓國宗室,未得秦王信任,被投入監獄,最後被逼自殺,終年47歲。有記載說,韓非屍體運回韓國,葬在故土。
韓非雖死,但他的思想卻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實施。韓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諸家的一些觀點,以法治思想為中心。他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形成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係,被稱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著重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時指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申、商學說的第二大缺點在於“未盡”,“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韓非子?定法》)。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了術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係。他認為,國家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韓非的“術”主要在“術以知奸”方麵有了發展。他認為,國君對臣下,不能太信任,還要“審合刑名”。在法的方麵,韓非特別強調了“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重罰”。
尤可稱道的是,韓非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是對中國法製思想的重大貢獻,對於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韓非認為,光有“法”和“術”還不行,必須有“勢”作保證。“勢”,即權勢、政權。他讚賞慎到所說的“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提出了“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的論點。
韓非用進化的曆史觀點分析了人類曆史。他把人類曆史分為上古、中古、近古、當今幾個階段,進而說明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那種想用老一套辦法去治理當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韓非的進化曆史觀在當時是進步的。他看到了人類曆史的發展,並用這種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韓非把社會現象同經濟條件聯係起來,這在當時是極其難得的。韓非對經濟與社會治亂的關係有了初步認識,注意到人口增長與財富多寡的關係,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提出“人民眾而貨財寡”會帶來社會問題的思想家。韓非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他認為“道”是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萬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鬥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內之物,恃之以成。”韓非同時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這個哲學概念,並論述了它與“道”的關係。他認為,“道者萬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理”在韓非看來,就是事物的特殊規律,人們辦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
韓非的認識論繼承了先秦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他提出的反對“前識”和“因參驗而審言辭”的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所謂“前識”,就是先驗論。韓非主張“虛以靜後”,通過觀察事物得到認識而非妄加揣測。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所講的矛與盾的故事,對人們分析問題表達思想至今仍有著深刻的啟發作用。
韓非是一個君權至上論者,他提倡尊君,主張君主集權、專製。他說:“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他認為君權集中的指導思想是法家思想,要求定法家於一尊。他激烈地批判和攻擊法家以外的其他學派,特別是當時影響最大的儒家和墨家。他主張嚴格統治言論與思想,禁止私人著作流傳和私人講學,隻準學習國家頒布的法令,隻準以官吏為師,即所謂“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在他看來,封建統治者不需要什麼諸子爭鳴,隻需要人民成為“無二心私學,聽吏從教”的順民。韓非的這種君主專製和文化專製思想,是戰國末年各國間走向統一、各國內部趨向君權集中的反映。
韓非積極倡導的專製主義理論的法治思想,適應了中國一定的曆史發展階段的需要,為秦的統一提供了理論基礎,在中國封建中央集權製度的確立過程中起了一定的思想指導作用,對以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玄奘:西天取經的佛經翻譯家
玄奘(602—664),俗姓陳,名褘,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人。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佛教唯識宗創始人,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是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
玄奘生長於隋唐時代。他的父親陳惠,平時潛心學問,一生不做官,很為當時人所景仰。玄奘法師是他的第四個兒子。玄奘自幼聰明絕頂,悟性特高,深得父親的鍾愛,八九歲就開始攻讀古代的經典。
中國在南北朝時代佛教大為流行,當時,出家做和尚的人很多,玄奘的二哥陳素,法名長捷,就是在東都洛陽淨土寺出家。當時洛陽有四個道場,其中有不少佛學名家。玄奘的二哥對玄奘的學業極為關切,常約他到道場學習佛經。
隋煬帝大業十年,朝廷決定要度27個和尚,特舉行公開考試。那時玄奘才十多歲,又因讀經時間太短,沒有被錄取。他惆悵徘徊在公門旁邊,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鄭善果看見,鄭善果問他為什麼要出家,他說:“我要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善果聽到他要繼承釋迦的事業,弘揚世尊的遺教,又驚佩他的浩壯誌氣,就破例把他錄取了,並向同僚表示:“我這次要度這個孩子成和尚,是因為想到誦業易成,風骨難得。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風骨,將來必能成為佛門偉大的人才。”就這樣,玄奘在淨土寺出家了。
玄奘在淨土寺跟嚴法師學《攝大乘唯識論》(綜合大乘要義的典型著作),興趣極為濃厚。由於他一聽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記得,很使大家驚奇,於是就請他擔任複述。這時他雖然還是一個小孩子,可是已經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四年後,玄奘同哥哥離開洛陽到四川。玄奘是個求知欲極強的人,他精通佛教經典,在四川已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因而又想東歸訪求高人,不料哥哥堅決攔阻,不肯放行。不得已,玄奘隻好私自和商人結伴乘船東下,路過荊州天皇寺,講學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湯陰縣),向休法師質疑問難;到趙州,跟深法師學《成實論》(佛教小乘“經部”的要典);入長安大覺寺,跟嶽法師學《俱舍論》(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這些佛教經典的學習,玄奘不但耳聽一遍就能完全懂得其中旨趣,目過一次就能記在心,並且還能深入鑽研,領會到大家所見不到的道理。當時長安有常、辯兩大德,號為佛學權威,聲馳海外,從學如雲,都對玄奘特加稱賞,讚為佛門“千裏駒”。
玄奘法師在國內遍向佛學名家學習,已精通了不少重要的經典。但他覺得這些人各擅宗派,義旨有殊,考驗經典,亦不盡同。使他意識到過去的翻譯,詞不達意處一定很多。他認為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要解決這些疑問、求得正確理解,不到印度研究,便難達到目的。
這年秋天,陝甘一帶發生霜災,災民四出逃荒,玄奘就乘機夾在災民群裏向西出發,決定由現在的甘肅,經新疆至印度求學。他由秦州(天水縣)過蘭州,到了中外通商要地的涼州(武威縣)。在這裏,玄奘曾接受邀請,講經月餘,西域各國的商人來聽講的很多。商人歸國後多向國王稱讚,所以玄奘法師的西行求法,在西域早已到處流傳了。
玄奘法師進入北印度後,到處觀禮聖跡、學習經典,曾在迦濕彌羅國,跟七十餘歲的著名的法稱法師學《俱會論》、《正理論》(都是小乘重要著作)及《因明》(印度的邏輯學)、《聲明》(印度的文字文典學)。迦濕彌羅國延續著重視學術的傳統,有96萬字的佛教經典論文刻在赤銅上保存下來,玄奘法師為學這些經論,在那裏停留了兩年。
中印度是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佛教學術最盛,玄奘法師在這裏前後遊曆了三十餘國,停留時間也最長。
中印度的恒河兩岸,有個摩揭提國,原為古代佛教的著名地方,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所在。還有彌勒、迦葉波等許多菩薩的遺跡。摩揭提國有個那爛陀寺,是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印度最高的學府。寺內有許多精通各項學術的學者,常駐一萬左右的人。該寺主持戒賢法師年已一百餘歲,他的道德學問為眾景仰,大家不呼其名,稱他為“正法藏”。寺內學者聽說玄奘法師求法而來,極為感動,當即派人迎入,引見戒賢法師。
那爛陀寺內講座每天有百餘所,學習風氣濃厚。國王為了表示欽重,撥出百餘城邑負擔供養,學人得以無憂衣食,安心向學。玄奘法師先到南部遊學了一個時期,然後回寺,聽戒賢法師談《瑜伽論》三遍、《正理論》一遍、《顯揚》及《對法》(即《俱舍論》)各一遍。並隨時提出對其他經典的疑問,請為解釋。同時他也學習婆羅門書及印度各派學說。玄奘法師在此鑽研了五年,最後都能洞達詞意。
但是,玄奘法師並不以此為止,五年以後,他又向南行,繼續四處尋師。他在伊爛等國,從但他揭多和羼底僧訶二大德學《毗婆沙》、《順正理》等論一年。又在南薩羅國跟一個婆羅門讀《集量論》(印度因明大師陳那的代表作)月餘。在馱那羯磔迦國,跟蘇部底、蘇利耶學《小乘大眾部根本阿毗達磨》等論。遊曆了南印度許多國家後,玄奘才重回那爛陀寺。當他參見戒賢法師後,又聽說寺西有個出家大德名般若跋陀羅的,學問很好,乃又從學兩月,谘詢所疑。然後特赴杖林山勝軍居士處,學《唯識決擇論》、《成無畏論》、《莊嚴經論》以及問瑜伽、因明等疑問二年,才再度回到那爛陀寺。
玄奘法師久遊思歸,寺內諸大德苦留不許,經向戒賢法師說明歸國譯經、宏揚佛學的誌願後,得到戒賢法師允許。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法師經過長途跋涉,回到長安。從他出發到歸來,已整整十八年了。帶回來的東西計有:如來肉舍利(就是佛骨)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二,一高三尺三寸,一高三寸;檀佛像四,各高二三寸不等;銀佛像一,高四尺;佛教經典,共計520夾657部。由20匹馬馱來。這時,唐太宗李世民將要用兵遼東,他趕到洛陽相見,太宗親自出迎,賜坐暢談,殷勤慰勞,並一再勸他還俗做官,他都堅決地拒絕,表示決心從事翻譯事業。
玄奘法師西行目的本在搞通佛教教義。回來後,除奉命口述,由辯機筆錄了一部《大唐西域記》(本書已成研究古代西域及印度唯一重要著作),詳細敘述西域和印度各國的政治、社會、風土、人情等。玄奘擺脫了一切俗務,專心於翻譯事業。他先後住在長安弘福寺和大慈恩寺從事翻譯工作。唐朝為提倡這件大事,曾命各地舉薦通達經典的人,做他的助手。當時被薦譯經的大德有沙門靈澗、道深、道因等12人;長於文辭的大德有沙門道宣、慧立等9人;長於字學的大德有沙門玄應;精通梵語梵文的大德有沙門玄謨。此外還有擔任抄寫事務等,共計50餘人。後來唐太宗又派於誌寧、許敬宗、薛元超等潤色譯文,範義碩、郭瑜、高若思等幫助翻譯,由玄奘法師主持這一規模宏大的翻譯機構。
玄奘法師先後用了19年時間(645~664)致力於翻譯工作,直到去世前不久才停止,共譯出菩薩藏經及《瑜伽師地論》等經典75部,計1330卷。
玄奘法師精通梵文和中文,此項工作創造了他翻譯事業上空前偉大的成就。在他以前,中國對於佛經的翻譯最初是“口授”,後來是“筆授”不附原文,或懂得原文而譯得不成熟,自玄奘法師翻譯佛經始,才是中國佛經翻譯事業真正的開始。
玄奘法師的翻譯態度極為謹嚴,當翻譯《大般若經》時,梵文有20萬頌,文字過於冗長,同事屢請刪略,他本有接受之意,後因想到像鳩摩羅什法師那樣的除繁去重,總不妥帖,還是一字不遺地把它譯出來了。當時正流行晦澀難懂的駢文體,玄奘法師卻毅然采用了樸素的通俗文體,因此,他的翻譯不僅真實傳達了佛教的內容,同時也影響到唐代文體的改革。
玄奘法師不僅把佛經譯成中文,據說還曾把中國老子的著作部分譯成了梵文。所以,玄奘法師不僅是古代中國最優秀的翻譯家,更是古代中國第一個把中文著作介紹到外國去的文學家。
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法師圓寂於長安的西明寺,享年69歲。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因勞苦過甚,身體已十分衰弱,但他不肯休息,仍然努力譯經,終致積勞不起。
玄奘法師的一生,恭謹好學,專心學術,不驕不諂,行藏合時,深受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崇敬。
玄奘不僅是我國佛教學界負有崇高聲望的大家,而且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翻譯家,是中國曆史上最富於冒險的且勇於克服困難的、在溝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貢獻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