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範》reference_book_ids\":[7217733337048157239]}],\"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7,\"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1},\"quote_content\":\"《呂氏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146140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4,\"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8},\"quote_content\":\"《呂氏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1461407]}],\"6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start_container_index\":6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quote_content\":\"《帝範》reference_book_ids\":[721773333704815723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秦始皇:千古第一帝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原稱華夏族),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他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後來改為政,等到回到了秦國,才改成了國姓嬴。
公元前247年,剛13歲的嬴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因為年幼,國家大權便落入了呂不韋和趙太後之手。
嬴政做了秦王之後,呂不韋的權勢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稱號,他食封大邑萬戶,還擁有上萬名家僮,財富巨萬。同時,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他還召集很多的門客,讓他們搜集史料,最後編輯成了《呂氏春秋》。
這樣,在秦始皇的身邊有了兩個對他政權構成威脅的人,一個是呂不韋,一個就是他母親的情人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嬴政滿21歲,依照秦國的舊製,第二年要舉行加冠禮,然後他就可以親政了。呂不韋和嫪毐卻在此時向他示威。呂不韋公開拿出了《呂氏春秋》,嫪毐則依仗趙太後的勢力,私自分土封侯。嬴政在挑釁麵前不動聲色,按計劃舉行了加冠禮,而嫪毐卻等不及了,他想乘機叛亂,殺掉秦王,結果被早有防備的秦王平息,並被捉,最後處以車裂酷刑,誅滅三族。他的同黨被誅殺的有二十多人,牽連的多達四千多家。趙太後和嫪毐生的兩個私生子也被殺,趙太後則被軟禁起來,經過群臣的勸說,秦王才把母親釋放。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王又免掉了呂不韋的相國之職,並將他趕出鹹陽,讓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陽。兩年後,秦王為了防止呂不韋和其他國家串通作亂,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中對呂不韋大加斥責:“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卻能封土洛陽、食邑十萬?你和秦國又有什麼親緣,卻得到仲父的稱號?你快給我滾到西蜀去吧!”呂不韋知道自己最終難免一死,幹脆服毒自殺了。
把對自己政權的威脅都清除了,秦王便開始對東方的六國采取軍事行動。在秦王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幹的文臣武將,文臣如謀士李斯和尉繚、善於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秦王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前後花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
秦王嬴政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這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他改變了曆來的帝王稱號。他讓大臣們討論他的稱號,有的主張用“帝”,有的主張用“皇”,這主要來自遠古的傳說三皇和五帝。而秦王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最後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史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由皇帝來掌握全國的政權,不再像西周那樣分封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後諸侯各自獨立,中央無法控製,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秦始皇對名稱也作了規定:皇帝自稱“朕”,皇帝的命稱為“製”,令稱為“詔”。皇帝的印信專門用玉做成,叫做玉璽,並且隻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璽。同時,皇帝的妻子稱“皇後”,父親稱“太上皇”,母親稱“皇太後”。
秦始皇為了將大權集於一身,每天都日理萬機,白天審理案子,晚上還要批閱公文,而且給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當時是120斤,相當於現在的60斤。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製進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禦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詔令一般由禦史大夫轉交給丞相去執行。
在地方,加強君主集權的重要措施是實行郡縣製。為了避免周王朝覆滅的分裂重演,秦始皇決心要根除整個舊的封建體係。他把所轄的領土重新劃為三十六個郡,每個郡的郡首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秦始皇下詔令郡首的官職不再實行世襲製,並且很快就實行了郡首任職幾年後在郡與郡之間互相調換的製度,其目的是為了防止有野心的郡首建立自己強大的勢力範圍。每個郡都有自己的武郡首和一個維係文武郡首兩者間平衡的第三者──調停官。武郡首由皇帝任命且可隨時免職,調停官由中央任命。在都城與各郡之間修建了一個暢通無阻的龐大公路網,確保中央軍隊能迅速到達叛亂分子所封鎖的郡地。秦始皇還下了一道詔令,讓舊王朝中殘存下來的成員都遷到他已經修建的都城鹹陽,以便親自監視他們。
但是秦始皇並不僅僅滿足於中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的統一,他還要實行商業統一。他在全國建立了統一的度量衡體製,統一了貨幣,對各種農具實行規範化,使車軸長度標準化,並且監督公路和運河的建設。他還在中國建立了統一的法律體製,統一了書麵語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的那道詔令最為著名(也許是臭名昭著),要焚毀中國的全部書籍。但是有關技術方麵的書未遭焚毀,如農業、醫學、秦國史錄及法家的哲學著作等。所有其他哲學流派的著作(包括孔子的學說),均遭毀滅。秦始皇下這道嚴峻的詔令,是為了消除敵對哲學流派的影響,特別是儒家學派的影響。這也許是整個曆史上大規模政治檢查的第一個先例。但是他指令都城皇帝圖書館裏要收藏禁書的樣本。
秦始皇對外也推行強硬政策。他在中國南方進行了廣泛的征服,並獲得了成功,所吞並的地區最終都劃入了中國版圖。他的部隊在北方和西方也是馬到成功,但是他不能永久地征服當地的各個民族。為了防止這些民族對中國發動突然襲擊,秦始皇把當時中國北疆存在的各個區域的城牆連接起來,築成一道巨大的城牆,這就是留存至今的萬裏長城。
公元前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他率領大隊人馬,從都城鹹陽出發,直奔南方的雲夢(現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區),並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著乘船東進,在丹陽(現安徽當塗)上岸,到了錢塘(現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會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後刻石於會稽山。下山後,從吳中(現江蘇吳縣)北上,繼續他的求仙之旅。為了能見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著海邊北上,但總是一無所獲。最後,失望的秦始皇隻得返回,沒想到在平原津(現山東平原縣)就一病不起。
隨行的趙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時日不多,但因為秦始皇忌諱說“死”字,所以沒有人敢向他問身後的國事如何安排。隨著病情越來越重,秦始皇也意識到生命到了極限,便留下了遺詔,要長子扶蘇奔赴鹹陽主辦喪禮,並繼承皇位。詔書放在任中車府令的趙高那裏,還沒等詔書送出,秦始皇便於公元前210年的7月暑熱季節,在沙丘平台(現河北廣宗境內)病死了。
秦始皇死時僅50歲,他在秦王位共25年,稱皇帝12年,總共37年。
為了防止秦始皇的兒子們爭奪皇位而導致天下大亂,李斯封鎖了消息,將秦始皇的屍首放在車裏繼續向鹹陽前進,但熱天屍體開始腐爛,散發出臭氣。為了掩蓋,李斯令每輛車上都裝一石鹹魚,用魚臭掩蓋屍體的腐臭。
趙高比李斯奸詐,他為了自己專權,竟借扶蘇不喜歡李斯的事實來蠱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詔書,讓胡亥繼承了皇位,同時假造聖旨讓扶蘇自盡。胡亥即位後就是秦二世。
同年九月,秦始皇被葬在驪山墓中。墓高50丈,像座山陵一樣。皇帝原來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後來,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樣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規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無上的皇帝陵墓總是超過這個高度。至於百姓的墓,不但要稱為“墳”,還限製在三尺以下,否則就是觸犯法律,要受處罰。其他大臣們的墳墓也有規格限製,不能隨便超越。
秦始皇的驪山墓建得很豪華,因為墓室很深,有泉水滲進,為了阻止泉水,便用銅汁澆鑄。墓頂則用無數珠寶鑲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樣子,底部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的樣子。墓室裏還有文武百官排列兩邊,一切都仿照秦始皇在世時的樣子。為了防止偷盜破壞,墓中遍設機關,如有人進入,弓箭會自動發射。
秦二世即位後,殘暴的統治不在其父親之下,僅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趙高所殺,秦王朝的江山也在風雨中分崩離析。秦始皇夢想永傳千秋萬代的王朝僅到二世便結束了,隻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歎息。
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曆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劉邦:斬白蛇舉義的布衣天子
劉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說小名劉季),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漢王朝的建立者。
劉邦青年時豁達大度,寬仁愛人,好謀善聽,廣交英豪,被人擁為“沛公”。他目睹暴秦苛政,提劍斬白蛇舉義,平秦挫項,一統天下,建立漢朝。他鋤秦刑苛法,救民於水火,休養生息,輕徭薄賦,製《漢律九章》,完備製度,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為曆代聖君之典範。
劉邦幼年讀書時經常逃學,常被老師訓斥;他也不喜歡下地勞動,所以常被父親訓斥為“無賴”,說他不如自己的哥哥會經營。劉邦長大後做了泗水的亭長(亭長是管十裏以內的小官),時間長了,和縣裏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劉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鹹陽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麵,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率領起義軍攻占了陳(現在河南淮陽)以後,建立了“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沛縣的百姓殺掉了魚肉百姓的縣令,推舉劉邦為沛公,領導大家起事。劉邦便順從民意,設祭壇,自稱赤帝的兒子,領導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
秦末農民戰爭中還有一支強大的力量,這就是原來楚國貴族的後代項羽和叔父項梁,他們在吳中(現在江蘇的吳市)起兵,兵力很快達到了近萬人。項梁死後,項羽決定和劉邦一起西進關中。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率大軍到達了鹹陽東邊不遠處的灞上(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隻得獻城投降,將玉璽親手交給了劉邦,秦國至此滅亡。項羽在打敗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後,也領兵直奔關中而來。範增勸項羽趁機除掉劉邦這個對手,項羽就下令準備,要在第二天進攻。這時的劉邦在兵力上無法和強大的項羽相抗衡,他隻有十萬軍隊,不可能戰勝項羽的四十萬精兵。劉邦謀士張良勸告劉邦趕緊去見項羽,說明自己沒有野心和項羽爭奪王位。第二天,劉邦來到了項羽的軍營,當麵向項羽賠禮道歉,後來劉邦借故離開,回到了大營。
鴻門宴之後,項羽便領兵西進,分封各路將軍為王,劉邦被封為漢王,項羽自稱為西楚霸王,楚懷王熊心被尊為義帝。公元前206年11月,劉邦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派人聯絡諸侯,公開聲討項羽,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經過幾年的戰爭,劉邦和項羽各有勝負,兩人訂立盟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公元前203年10月,項羽引兵東歸。楚、漢訂盟後,劉邦本想退兵,在張良、陳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擊楚軍。公元前202年1月,漢軍在垓下一戰重創楚軍,逼項羽自刎於烏江(今安徽省和縣境),終於結束了為期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
劉邦雖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沒有對自己的皇位掉以輕心,他在建立政權的同時也采取措施對皇權進行了鞏固。他誅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打擊蕭何等元老功臣,將皇權收歸到自己的手中。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漢王朝之後,劉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詔令天下,廣泛求賢。
在政治上,劉邦延續秦朝的中央集權製和郡縣製,同時廢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劉邦攻入鹹陽之時,便立即廢除秦朝的苛法,與民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在平定天下後,劉邦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即《漢律九章》。劉邦重用叔孫通整理朝綱,叔孫通製定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製度,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麵的專著,為漢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法律思想上,劉邦以儒家思想為主,以法家思想為輔,取消秦朝“嚴刑峻罰”的做法,廢除“連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輔”,即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達到寬柔相濟、嚴鬆相當的統治效果。
在經濟上,劉邦廢除秦朝苛法,豁免徭役,減輕人民的負擔,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釋放奴婢,凡民以饑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解放生產力,“兵皆罷歸家”,“以功勞行田宅”讓士兵複員歸家,給予他們土地及住宅,使他們從事生產勞作,迅速恢複提高國民經濟,並鼓勵生育,擴大勞動力。同時大力發展農業,抑製打擊唯利是圖的商人及殘餘的奴隸主階級。劉邦還接受婁敬的強幹弱枝的建議,把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十餘萬口遷徙到關中定居。
在發展文化事業方麵,劉邦建立規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石渠閣等。“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製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劉邦采取的寬鬆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國家,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地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著決定性的貢獻。
到高祖劉邦末年時,經濟已經明顯好轉,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複興兵。劉邦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傑出政治家,是真正統一中國的人,可以說他是漢始皇,創造漢民族的人。他在漢初製訂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亂的中國得以休養生息,還開創了以後“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反擊匈奴的堅實基礎。
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一套政治體製和經濟製度為後世統治者所沿用,使漢王朝延續了400餘年,是中國曆史上時間最長的統一王朝。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令後世國人景仰與懷念,他本身也讓後世所歌頌。
劉邦駕崩於公元前195年,享年62歲,葬於長陵,諡號為高皇帝,廟號是太祖。
劉徹:雄才大略的漢朝盛世之君
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幼名劉彘,是漢朝的第五代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恒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皇後王娡。7歲時劉徹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54年,建立了漢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漢武帝即位時創立年號“建元”,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
漢武帝即位之初,漢王朝一方麵政治形勢比較穩定,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一方麵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潛在威脅還不小。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各項政策的同時,采取了一係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
在政治方麵,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漢初分封的諸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監察製度。他還變古創製,包括收相權,設刺史,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製,建立了一套係統完整的政治製度。
在經濟方麵,漢武帝采取重農輕商,整頓財政,頒布“算緡”、“告緡”令,征收商人資產稅,大力打擊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議,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統一鑄造五銖錢;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在經濟方麵漢武帝還有一條重要的舉措,就是將當時的貨幣進行了統一。
在軍事方麵,漢武帝改革兵製,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使北部邊郡得以安定;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被俘虜的大月氏人,開拓了西北邊疆,開通了西漢聯係西域以至中亞等地的通道。
在思想方麵,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大力推行儒學,在長安設太學,使儒家學說成為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人事方麵,漢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他確立了察舉製度,是中國有係統選拔人才製度之濫觴,對後世影響很大。漢武帝還進行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人口統計。
漢武帝是第一個奠定中國遼闊疆域的皇帝。“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秦王朝。但是,以秦帝國的版圖之遼闊,不過是漢武帝時代版圖的二分之一。漢武帝在位時,對匈奴用兵44年,規模之大、次數之多,在中國曆代帝王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第一次征戰匈奴,在馬邑之戰中失利。但是,短暫的失利絲毫不影響他的征戰豪情,反而促使他破釜沉舟,毅然拋棄漢王朝施行近70年的和親國政策,全力出擊匈奴,變和平體製為戰爭體製,棄祖宗製度啟現實製度。其勇氣和魄力,令人歎為觀止!漢武帝曾在一篇求賢詔書中說:“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這篇躊躇滿誌、殷情懇切的求賢詔書,收錄在蕭統《文選》中,千百年來,英雄傳誦,誌士吟詠。漢武帝之所以立下非常之功,皆因他就是非常之人!《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漢武帝曾打算親自教霍去病兵法,霍去病雖未學,但可見漢武帝深通兵法,這是他成為卓越的戰略軍事家的基礎。與此同時,漢武帝又劍指東方、南方、東南方、東北方,使漢朝的勢力到達今天西方的中亞、西南的雲貴川、東北的黑吉遼、南方的海南與福建,勾勒出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