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帝王風騷(2 / 3)

漢武帝晚年殺戮太過,頗思悔悟。李廣伐匈奴不利,全軍覆沒;求神仙不成,又因巫蠱之禍造成父子相殘,太子劉據自殺……種種打擊使武帝心灰意懶,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後,漢武帝在輪台宮殿裏下《罪己詔》承認自己的錯誤:“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漢朝天下因此又逐漸歸於和諧,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了基礎。公元前87年2月,漢武帝去世,享年70歲,葬於茂陵,廟號世宗。

在中國曆代皇帝中,漢武帝是一個非常多麵的帝王。他是一個政治家,非常有政治頭腦;他又是一個普通人,喜怒哀樂俱備;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曆史責任;他又是一位暴君,殺伐任性;他既立下蓋世之功,又給天下蒼生帶來巨大災難;他寵愛他喜歡的女人,他也可以為了江山,殺掉自己寵幸的女人;他絕頂聰明,又異常糊塗,為了傳說中的寶馬,不惜犧牲數萬人的生命。在平常人眼裏,他果決、自信、雄才大略,但是他也會猶豫不定,甚至異常痛苦,同樣有普通人的歡喜和哀愁、小氣和算計、失眠和焦慮。漢武帝被稱為“冠於百王”。然而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代偉大的封建君主,他所建立的治國功績,使得他成為和秦始皇並列的千古皇帝,後人常用“秦皇漢武”並稱二人的功績。

李世民:開創貞觀盛世的大唐明主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李世民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讓百姓休養生息,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麵,開創了唐朝曆史上繁榮昌盛的“貞觀之治”新時代,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隋末,天下大亂。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的李淵,負責鎮壓今山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和防備突厥,李淵的次子李世民隨父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當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力量日益壯大。李淵、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將亡,乃於大業十三年(617)在晉陽起兵,接著南攻霍邑(今山西霍縣),西渡黃河,攻取長安(今陝西西安)。

攻克長安後,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為齊國公。義寧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趙國公。三月,隋煬帝被殺。五月,李淵即位,國號唐,建元武德,是為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在唐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李世民軍功甚多。他首先打敗了據有金城(今甘肅蘭州)一帶的薛舉,迫使舉子薛仁杲降唐;接著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勢力南攻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武德四年(621)又打敗竇建德,消滅夏政權,同時迫使盤踞洛陽的王世充出降,鄭隨之滅亡,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李世民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功業超過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為次子,不能繼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終不肯為人下,於是以李世民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為另一方,展開了爭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淵退位,自己稱帝,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

唐太宗即位後,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並且進行了一係列政治、軍事改革,終於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四年(630)三月,唐將李靖、李績大敗突厥,俘其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唐朝的版圖擴大到了今天的貝加爾湖以北,原屬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餘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萬人。如何處理這十多萬突厥降眾,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議。大多數朝臣認為:北方的遊牧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的嚴重邊患,今天有幸將其滅亡,應該將他們全部遷到黃河以南的內地居住,打亂他們原來的部落組織和結構,分散雜居在各個州縣,引導他們耕種紡織。這樣,就可以使原來桀驁不馴的遊牧民族變成易於製服的內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遠空虛。亦有人提出,少數民族弱則請服,強則叛亂,向來如此,應該將他們驅趕到莽莽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內地,以絕心腹之患。隻有中書令溫彥博力排眾議,主張將突厥降眾遷居到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居住,保全他們的原有部落,順從他們的生活習俗,這樣既可以充實空虛之地,又可以加強北邊的邊防力量。最後,還針鋒相對地指出:“天子對萬事萬物,應該像天覆地載一樣,無有遺漏。今天突厥在窮困潦倒之時歸降於我,能將他們拒之於外而不予接受嗎?”唐太宗很讚成溫彥博的建議,並補充說:“自古以來都是貴中華而賤夷狄,隻有我對他們都是愛之如一的!”於是,他便在河套地區設立了定襄和雲中兩個都督府,統領突厥降眾。對於願意歸附的各級酋長,都拜為將軍、中郎將,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數民族官員就有一百多人,幾乎占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繼遷入長安居住的有近萬家。唐太宗的這個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邊很多民族的擁護和愛戴,他們紛紛將唐太宗尊為“天可汗”(意思為“像天一樣偉大的領袖”),敬若神明。

李世民的宗室幾代都有少數民族的血統,李世民的祖母獨孤氏為鮮卑人,皇後的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後來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長孫皇後所生。由於這一緣故,加上李世民的偉大胸襟,唐初並不過分歧視少數民族。

平定突厥之後,太宗繼續平定西域,先後多次用兵。貞觀八年(634),吐穀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穀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後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穀渾國王。貞觀十三年(639),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貞觀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在吐蕃(今青藏高原)讚普(即君長)鬆讚幹布的多次請求下,答應將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給他,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鬆讚幹布聞訊大喜,親自從首都邏些(今西藏拉薩)來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禮接見李道宗。他看到中國的華麗服裝和壯觀的儀仗,十分羨慕。從此,吐蕃和唐朝結為甥舅關係,相互學習,友好相處。

唐太宗最初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後來又愛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產生了奪嗣之懼,企圖發動政變刺殺李泰,沒有成功,被廢為庶人。唐太宗為防止身後發生兄弟仇殺的悲劇,貶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以後的唐高宗。

貞觀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以高麗執政泉蓋蘇文弑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麗。但東渡遼水以後,由於遭到高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隻得下詔班師。

唐太宗在位期間,除政治、軍事方麵有卓越成就外,在社會、文教方麵都有更張。在社會方麵,太宗鑒於士族仍然壟斷高官之途,為了平抑門第,為國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麵命高士廉選《士族誌》,以“立功、立德、立言”為標準,重新評估士族,無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麵,承襲隋代的科舉製度,以延攬人才。

為了提供優良教育的環境,唐太宗建立了以國子監為首的京師學。包括在高祖時建立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太宗時建立的律學和書學,增建校舍,足以容納二千名學生學習。又設弘文館,專門供皇族及高級官員子弟入讀,一時文教之風大盛,四夷君長都遣子弟來長安學習。

同時,唐太宗又注重編修書籍和曆史,命令搜求民間死去學者的遺書。隋末,在洛陽的隋代藏書在運往長安途中都沉沒於黃河,剩餘的隻有14000部,約9萬卷,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館,其中就藏書20多萬卷;太宗又認為南北朝時期經學分為南北兩學,經學紛紜,於是命孔穎達加以整理,頒為《五經定本》,是為《五經正義》的稿本,為科舉考試提供了基本。史學方麵,太宗立國史館,編選南北朝及隋朝曆史,一方麵以示唐室正統,另一方麵從中汲取曆史教訓。

貞觀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並對其諄諄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於上,隻能得其中;要是取法於中,就隻能得其下了。我自從登極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唐太宗還在《帝範》一書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病危,令長孫無忌、褚遂良在其身後輔佐李治。去世後,唐太宗葬於昭陵。

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大宋開國皇帝

趙匡胤(927—976),宋王朝的建立者,祖籍涿州,生於洛陽。原為後周禁軍最高統領,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改國號為宋。他先後滅掉了南唐、荊南、後蜀、南漢。在位期間,削藩鎮兵權,務農興學,慎刑薄金名。

周世宗死後,其子柴宗訓繼位,時年僅7歲。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幕僚趙普密謀篡奪皇位。

公元960年,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和定州(今河北省定縣)有人來汴京報告說,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擊後周。後周符太後和宰相範質、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趙匡胤統領大軍北上禦敵。甲辰日,行至陳橋驛(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40裏處)駐宿。第二天黎明,陳橋驛四周突然呼聲大起。趙匡胤酒醉方醒,走出臥室,隻見眾將一個個手執武器,列隊站在庭前,以趙光義和趙普為首的眾人齊聲說道:“諸將無主,願請點檢做天子。”眾將又不等趙匡胤回答,把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身上,然後一齊下拜,高呼“萬歲”。這一件事,曆史上稱為“陳橋兵變”。接著,趙匡胤帶領大軍返回汴京。後周大臣韓通聞變,忙從內廷飛奔回家,準備組織兵力對抗。走到半路,趙匡胤部下就將他殺死。宰相範質、王溥在威脅下屈服。正月初五下午,趙匡胤廢去柴宗訓,稱帝,建國號為宋,定都汴京,史稱北宋,年號為“建隆”。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眼見天下割據勢力林立,便對趙普說:“我睡不著覺,因為臥榻之側都是人家的地盤。”在趙普的幫助謀劃下,趙匡胤首先擊潰了後周殘餘勢力李筠、李重進等的反抗,然後采取“先南後北”的統一中國的策略,先後攻滅了南平、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同時又加強了對北方契丹的防禦。

建隆二年(961)年八月,宋太祖宴請禁軍將領石守信等人。飲到一半,宋太祖說:“要不是靠眾將擁立,我不會有今日。但是,當了天子,日子也實在難受,還不如當節度使逍遙自在。如今我幾乎沒有一夜睡得安穩。”石守信等人問道:“陛下如今貴為天子,還有什麼憂慮?”宋太祖道:“我這個位置,誰不想坐啊!”石守信等聽出話中有話,忙表白說:“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太祖苦笑著說:“你們雖然不會有異心,但是,假如有朝一日部下將黃袍披到你們身上,你們即使不想做皇帝,恐怕也不行吧!”石守信等一聽,大驚失色,慌忙下跪拜叩,流著淚說:“我們實在愚蠢,沒有想到這一點,請陛下為我們指出一條生路。”趙匡胤說道:“一個人的壽命,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人生在世,不過是為了榮華富貴,享受安樂罷了。我為你們打算,不如交出兵權,去地方上當官,購置些良田美宅,為子孫後代留下份產業,自己也可以天天飲酒作樂,快活一輩子。我再與你們聯姻,這樣,在君臣之間就沒有了猜疑,上下相安,豈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聽了這一番恩威兼施的話,第二天就知趣地稱病辭職,交出了兵權。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不久,太祖以同樣的手段剝奪了王彥超等節度使的兵權,又將地方上的行政權、財政權收歸中央。這些措施,基本上結束了中國曆史上多次出現的地方割據局麵。

趙匡胤重視農業生產,注意興修水利,減輕徭役,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趙匡胤是一位有作為的帝王,但是,他偏重“安內守外”,重文輕武,導致北宋日後“內重外輕”、“積貧積弱”的局麵。他把大量田地賜給交出兵權的將領,又加劇了土地的兼並,使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趙匡胤雖是一員武將,卻很喜愛讀書,常手不釋卷。他跟從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時,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說,他用幾輛車運載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財寶。世宗派人去檢查,車中卻隻有幾千卷書籍。世宗問他:“你是武將,要書有什麼用?”趙匡胤回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隻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

趙匡胤用人不問資曆,他一方麵命令臣下要注意選拔有才能而缺少資曆的人擔當重任;另一方麵,他自己也隨時留心內外百官,見誰有什麼長處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記在本子上。每當官位出缺,他就翻閱本子,選用適當的人去擔任。這又使臣下都致力於提高自己。

趙匡胤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名叫王著,原是後周的臣子,席間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喧嘩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後麵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太祖說:“他喝醉了。在世宗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讓他去吧。”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回師進入汴京皇宮時,見宮妃抱著一個嬰兒,就問是誰的兒子,回答說是周世宗子。當時,範質、趙普、潘美都在一旁,趙匡胤問他們怎麼處理。趙普等回答說:“應該除去,以免後患。”趙匡胤說:“我接人之位,再要殺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這嬰兒送給潘美撫養,以後也沒再問起過,潘美也一直沒有向太祖提起這嬰兒。這嬰兒成人後,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陳橋驛在陳橋和封邱(均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處)之間。趙匡胤兵變時,陳橋守門官閉門防守,不放趙匡胤軍通過。趙匡胤隻得轉道封邱,封邱守門官馬上開門放行。趙匡胤即帝位後,反而晉升了陳橋守門官的官職,稱讚他忠於職守,並斥責封邱守門官臨危失職,將他斬首。

公元976年,太祖病倒,一切軍政人事都委托趙光義代理。趙光義白天處理朝政,晚上去萬歲殿探望兄長。癸醜日傍晚,天上下著大雪,趙光義還在禦房批閱奏章。一個太監急匆匆地趕來傳旨,說皇上召他快快去萬歲殿。他連忙趕去,隻見趙匡胤在床上氣喘急促,朝著他一時講不出話來,隻是睜大眼望著門外,不知是什麼意思。趙光義命令在床邊侍候的太監退出。太監們在門外遠處站著,隻聽見殿內似乎是太祖在和趙光義說什麼話,聲音隱約,時斷時續,難以聽清。過了一會兒,又見殿內燭光搖曳著映在牆上,時明時暗,像是趙光義在躲閃著什麼。接著有斧子戳地的聲響,繼而是太祖激動的聲音:“你好好去做!”這時,趙光義跑到門口傳呼太監即速去請皇後、皇子前來。皇後、皇子趕來,太祖已經死去。據此,後人有種種猜疑,有的說趙光義進殿後,趁太祖昏睡時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費氏。太祖醒來,見狀大怒,拋出斧子去擊趙光義,趙光義閃開,斧子戳地;有的說太祖覺得有鬼纏身,趙光義替他舞斧驅鬼,所以有斧子著地之聲;有的認為是趙光義謀殺太祖。至今這燭影斧聲仍為千年疑案。

趙匡胤當上皇帝後,製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為徹底結束唐末五代的割據局麵,他采取了很多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為後來封建國家的統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成吉思汗:馳騁歐亞的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1162—1227),名鐵木真,蒙古乞顏部人,孛兒隻斤氏,奇渥溫姓。古代蒙古貴族首領,軍事家和政治家,大蒙古國的開國大汗。

鐵木真1162年出生於迭黑溫孛勒答合(今蒙古國肯特省達達勒縣境內)。他父親是也速該把阿禿兒,是意圖刺汗之後的蒙古部首領。母親河額侖,是在嫁給蔑爾乞惕部也客赤列為妻的途中被也速該搶回為妻的。鐵木真出生時,正值他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打敗了塔塔兒部,俘虜了他們的首領鐵木真不格,因此就給剛剛出生的兒子取名為鐵木真,以此來紀念他們的勝利。

約在1170年,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由於鐵木真的年齡太小,部族裏泰赤烏人想篡奪鐵木真的祖宗傳下來的汗位,自己做蒙古大王,便有意排擠他們孤兒寡母。也速該的遺孀月倫夫人為了讓鐵木真長大了去找塔塔兒人報仇,不肯輕易放棄這個汗位。由於不斷有背叛者搬遷帳幕離開他們,月倫夫人帶領鐵木真和一家上下不得不放棄遊牧生活,靠漁獵和挖野菜艱難度日。鐵木真13歲的時候,泰赤烏部的新汗塔爾忽台害怕鐵木真羽翼豐滿後奪他的汗位,起了斬草除根的殺心,鐵木真一家得知消息後連夜逃走。此後的幾年裏,他們一家人一直在貧困與危險中過著逃亡生活。有一次,鐵木真為了保住全家的性命不幸被俘。在他將要被殺死的前夜,他趁看守喝醉熟睡的時機,身戴沉重的木枷逃進一個小河溝,竟幸運地躲過搜捕,後在善良的鎖兒罕一家的幫助下,才得以脫身。正是在這極端險惡的困境中,鐵木真這個目不識丁的蒙古貴族的後代,終於在這塊蠻荒的土地上慢慢成長、崛起。

鐵木真決心恢複父親的功業,先後通過迎娶童年時訂親的弘吉刺部的孛兒貼,並忍痛將妻子的黑貂裘獻與克烈部首領王罕(曾與生父結為盟弟)等,借他們收集舊部並恢複自己在部族的地位。之後,在王罕和盟兄弟劄答刺部首領劄木合的協助下,大敗篾兒乞部,奪回被俘的妻子孛兒帖,獲得了大批俘虜。從此,鐵木真聲名大震,他父親時代的部屬與奴隸也紛至歸附,鐵木真的實力不斷壯大。

1192年,27歲的鐵木真被部眾擁戴為大汗,這引起嫉妒心很強的盟友劄木合的反目,並以兵戎相向。劄木合糾集了13部30萬兵力出擊,鐵木真也以3萬兵力分13翼迎戰。蒙古史上這個著名的“13翼之戰”雖以鐵木真的失敗告終,但由於劄木合生性暴戾,極殘酷地殺戮戰俘,反而引起許多部屬的不滿,甚至倒戈投奔鐵木真。因此在實力上鐵木真反而更強大了。1196年,鐵木真家族的宿敵塔塔兒部反抗金朝,兵敗逃竄,鐵木真和克烈部應金朝大軍統領完顏襄丞相之約,合力阻擊塔塔兒部,捕殺其首領,虜獲大批人畜財物。大功告成後,完顏襄授予鐵木真以“劄兀惕忽裏”(意為“百夫長”,或指“招討使”)的稱號。鐵木真既複了仇,又提高了威望。從此,鐵木真的部屬成為蒙古草原上一支強大力量。隨後,他與父親的生前好友、另一部落首領圖格勒結盟。曆經多年部落戰爭之後,鐵木真終於找到了登上人生頂峰之路。

蒙古人素以騎馬和勇猛善戰聞名,曆史上,他們突襲中國北部的事件時有發生。但在鐵木真崛起之前,各部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部落間的傾軋上。鐵木真憑借其超群的軍事、外交、組織才能,以及其冷酷的性格,成功地把各處部落置於自己的領導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