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年召開的蒙古族將領會議上,鐵木真被推為“成吉思汗”,意為“全天下之皇帝”。
成吉思汗將整個蒙古國劃分為九95個千戶,並建萬人怯薛軍作為政權的武力支柱,設斷事官掌管行政司法事務。他在全國推行維吾爾體蒙古文,使之成為本民族的文字。在成吉思汗的統治下,蒙古高原各部落之間界限逐步消泯,蒙古民族共同體開始形成。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他攻金滅夏,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軍事上,他重視聯遠聯近的戰略,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同時,他作戰具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由於13世紀主要封建國家社會危機深重,這為成吉思汗實行大規模軍事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他一生征戰40多年,統一蒙古各部,隨後又攻滅西遼,覆亡西夏,鏖戰中原,三敗金朝,西攻花刺子模等國,威懾歐亞,先後征服40多個部落和國家。成吉思汗在位期間,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使當時的蒙古帝國成為世界曆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成吉思汗一生金戈鐵馬,橫掃歐亞,他的軍事指揮藝術和謀略思想不僅在蒙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就是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成吉思汗以其卓越的才能,成為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打開了東西方的大通道,推動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1995年12月31日,成吉思汗被美國《華盛頓郵報》評選為“千年風雲第一人”。這個結論是依據“人類文明史上第二個1000年(1000—1999)中,何人縮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的標準而產生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在40多年時間裏連續發動一係列西征戰爭,建立起龐大的蒙古帝國,將東方和西方連為一體,稱之為“千年風雲第一人”當之無愧。
朱元璋:乞丐出身的神武皇帝
朱元璋(1328—1398),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鍾離太平鄉人,明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史稱明太祖。
朱元璋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饑餓,因孤苦無依,入皇覺寺為僧。入寺不到兩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隻得離鄉為遊方僧。因其友湯和的一封信,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因戰功卓著而深得郭子興賞識。郭子興死後,25歲的朱元璋統率郭部,任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接著以戰功連續升遷,至正十六年(1356)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吳王位。至正二十七(1367),吳王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朱元璋發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來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順應時代潮流,憑借其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對北伐又作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澧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洪武元年,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進占通州,元順帝妥懽帖睦爾率後妃、太子和大臣,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明軍進入大都後,元朝至此滅亡,蒙古在中國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采取強硬手段加強中央集權。他誅滅了一大批與他一同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開國功臣,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並和兵部互相牽製,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帥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於皇帝之手。1376年,朱元璋宣布廢除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製,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此外,朱元璋利用特務機構,派出大量名為“檢校”的特務人員,遍布朝野,暗中監視。1382年,朱元璋將管轄皇帝禁衛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並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這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在地方上,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置了巡檢司。通過這一係列措施,朱元璋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製的國家,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
明朝建立之初,經過近20年戰亂的破壞,國家一片凋敝。朱元璋接受大臣的建議,實行了發展生產、休養生息的政策。他鼓勵開墾荒地,減免賦稅,還采取強製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除了民屯外,明初還有軍屯和商屯。軍屯和商屯的實行,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開發了邊疆。為了恢複和發展生產,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在朱元璋積極措施的推動下,農民生產熱忱高漲,明初農業發展迅速,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穩定了農民生活,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朱元璋出身貧苦,從小飽受元朝貪官汙吏的敲詐勒索,在他參加起義隊伍後就發誓:一旦自己當上皇帝,先殺盡天下貪官。他登基皇位不食言,在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汙吏。他詔令天下:“奉天承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待。”並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隻要是貪汙,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朱元璋為了監督各級官吏行為,專設都察院禦史和六科給事中職位。朱元璋製定整肅貪汙的綱領——《大誥》。用了近兩年時間編纂的《大誥》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汙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作為明朝開國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舉”,借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極其殘酷的法律嚴懲貪官汙吏。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確,收到了強烈震懾作用。
朱元璋在創立明王朝的過程中,認識到元朝之所以滅亡,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於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係列強製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為了選拔能聽命於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規定科舉考試隻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隻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設立國子監。
洪武三十一年(1398),71歲的朱元璋駕崩,葬於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的孝陵,諡號“聖神文武欽明應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出身微賤的皇帝,也是一個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自貧賤而起,堅持奮鬥,克服無數困難,打倒無數敵人,最終建立大明王朝。他恢複生產,促進經濟發展;懲治貪汙,為百姓謀福利。他一生都在不斷為建築他的大明王朝而努力,雖然因為性格的暴躁、敏感、多疑,他也曾犯過一些錯誤,但這並不能抹殺他在曆史上的功績。他是一個從曆史夾縫中鑽出來的英雄,他身上特有的平民氣質和自卑感一直伴隨著他的君王生涯。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帝王,圍繞在他身邊的諸多傳奇故事將伴隨著他深愛的子民世代相傳。
康熙帝:宏圖遠略的東方大君
康熙帝(1654—1722),名愛新覺羅·玄燁,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即清聖祖,康熙的稱謂來自其年號。唐熙在位61年(1661—1722),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執政時,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永停圈地,出旗為民,加強皇權,平定三藩,驅逐沙俄,鞏固一統,使清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他在位時人民安居樂業,國力繁榮昌盛,同時也為其後的雍正、乾隆皇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使得清朝出現了曆史上的“康乾盛世”的繁榮局麵。
康熙繼位時隻有8歲,是順治的第三子。康熙六年(1667)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後孝莊文皇後的幫助下,在康熙八年(1669)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鼇拜的鬥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了吳三桂等三藩勢力,康熙二十三年(1684)統一台灣,康熙二十七年至三十六年(1688—1697)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維持了東北邊境150多年的邊界和平。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收複了雅克薩城和尼布楚城。康熙在位期間,使清帝國屹立於世界東方。當時俄國有彼得大帝,法國有路易十四,康熙與他們比有偉大過人之處:康熙年間中國人口最眾多,經濟最富裕,文化最繁榮,疆域最開闊,國力最為強盛。當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到蔥嶺,南至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麼湖,東北到庫葉島,總麵積大約有1300萬平方公裏。
明末清初經過長期的戰亂,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康熙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他下命停止圈地,六次下江南巡察黃河和水利,修黃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農治河、興修水利,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此外,康熙還大力修建園林,先後修建了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熱河木蘭圍場,他的孫子乾隆又繼續興修三山五園(三山: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清漪園〈也就是頤和園〉),將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園林的興修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康熙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他親自主持編纂了許多重要的典籍,如《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清文鑒》、《康熙全覽圖》、《古今圖書集成》等60多種,大約有2萬卷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財富。
在中國曆代帝王當中,康熙可以說是最勤奮學習的一個。康熙身上有三種血統、三種文化、三種品格。他父親是滿州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親是漢人,使他具備了三種血統。他所受的三種文化的影響則來源於:他的滿族師傅給他講滿語,教他寫滿文,教會他騎射;他的漢族師傅給他講“四書五經”,並且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他還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麵的知識,並頗有著述。
康熙對朝政十分勤勉,他14歲的時候開始親政,親自主持朝廷會議,議商和決定軍國大事。大臣們在乾清門前聽政,稱為“禦門聽政”。參加“禦門聽政”的主要是:六部九卿的尚書,以及左都禦使、通政使、大理寺卿,還有大學士、起居注官等。康熙帝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既能汲取明朝滅亡的教訓,又能繼承清初優良的傳統,將“禦門聽政”定成製度,親做表率,以傳久遠。康熙帝從康熙六年親政之日起,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病逝之前,除因三大節(正旦、冬至、萬壽)、重大祭日、宮中變故(如喪葬)、病臥不起等情況暫停“禦門聽政”外,55年寒暑不輟,堅持不懈,始終如一。像康熙帝這樣將“禦門聽政”定為常製,一以貫之,在中國皇朝史上是空前的。“禦門聽政”是康熙帝留下的一筆寶貴的製度財富。
康熙帝文武雙全,既精通傳統文化,又涉獵西方科學;既能上馬左右開弓,禦駕親征擊退噶爾丹,又能治國安邦。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收複台灣,則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麵,康熙有著過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他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以條約確保了國家在黑龍江的領土不被侵犯,奠定了清朝持續100多年的“康乾盛世”。
即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
乾隆帝:承前啟後的盛世英主
乾隆(1711—1799),即乾隆皇帝,全名愛新覺羅·弘曆,清世宗雍正四子,1735—1795年在位。死後的廟號為“清高宗”,諡號“純皇帝”,史稱乾隆皇帝。
乾隆少年時聰穎過人,能文能武,行事恩威並施,十分有才幹,甚得其祖父康熙與父親雍正的喜愛,康熙曾為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麵教育。早在雍正元年(1723)八月,乾隆就被以“秘建皇儲”的方式立為皇太子。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駕崩,乾隆順利繼承皇位。
乾隆即位後,繼承自康熙和雍正以來的經濟和政治製度,同時采取一係列新的措施鞏固清朝的統治,發展社會經濟。在政治上,實行“寬嚴相濟”的政策,務實足國,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製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的宗室。在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發展農商。在文化上,倡導詩文書畫,組織人員考訂史書,編著國史圖誌。乾隆經過改革整頓,使君主專製得到空前加強,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清朝的國力達到頂峰。
清朝時期,邊疆不斷發生叛亂,一直處於動蕩不安之中。乾隆即位後,把治理邊疆作為自己管理朝政的一項主要內容。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一度與清王朝為敵,被康熙擊敗後,其子噶爾丹繼續統領其眾,在西北仍擁有很大的勢力,控製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乾隆時期,噶爾丹策零煽動少數民族發動叛亂。乾隆二十年(1755),乾隆親率大軍,前往平叛,在乾隆軍隊的進攻下,準噶爾部紛紛投降,清軍兵不血刃進入伊犁,隨後在南疆維吾爾族人民支持下,將逃往南疆的叛亂首領達瓦齊抓獲。乾隆赦免了達瓦齊的罪行,還封他為親王,留他在京城居住。準噶爾部平定之後,維吾爾族首領大和卓、小和卓又策動維族各部反清。乾隆派兵鎮壓,經過三年的戰爭,最終平息了這場叛亂,大、小和卓逃亡國外。乾隆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並在喀什等地設參讚大臣、領隊大臣等職位,同時采取了減免賦稅的政策,減輕當地百姓的負擔,從此西北19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鞏固在清王朝的統治之下。
雍正年間,苗疆(今雲南、四川、貴州、廣西一帶)地區發生大規模苗亂,雍正帝調兵平亂,由於種種原因,直到他駕崩時,問題仍未得到解決。乾隆即位之初,就把扭轉苗疆形勢當做最緊迫的大事,立即著手部署。他派三路大軍進行清剿,僅用一年的時間便徹底平定當地的苗亂。乾隆深知苗疆叛亂是由於官逼民反的原因,要想苗疆永遠安定,必須先收買苗族人心。他采取了幾項措施以撫慰苗人之心,如免除苗賦,尊重苗俗,實行屯田選任官吏等。這些措施的實行,使得苗疆基本上安定下來。
西藏也是清朝邊疆地區中動蕩不安的一個地方,當地統治者采取各種手段欺壓威逼少數民族人民與清朝對抗。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三十一年(1766),乾隆先後對大小金川用兵,戰事總共持續了近30年,耗銀7000萬兩,最終取得勝利,收服了叛亂的藏民。乾隆反對對西藏用兵,堅持以達賴喇嘛管理西藏的政策。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爾喀(今尼泊爾)進犯西藏,到處燒殺搶掠,乾隆立即派軍迎擊,將廓爾喀逐出西藏。乾隆與達賴、班禪共同製定了著名的《欽定西藏章程》,設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在西藏駐軍,維護西藏邊境安全;實行免稅政策,廢止差役,減輕農牧民的負擔;改革地方幣製和貿易,促進西藏經濟和貿易的繁榮發展。
《欽定西藏章程》是西藏曆史發展上的劃時代文件,有人認為它標誌著清朝對西藏的統治從此“進入全盛時期”。
乾隆在其祖宗既有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並開拓了中國的疆域版圖,維護並加強了中華的多民族統一。乾隆時的中國領土東起大海,西達蔥嶺,南達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麵積達到1310萬平方公裏,為中國曆代第二大,實際控製麵積則為中國曆代之首。此外,清乾隆時的人口也突破了3億大關。乾隆帝繼續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和中原的聯係,這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增進民族間交往和民族融合,起了很大作用。總之,在乾隆朝,中國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多民族國家。
乾隆帝頗有藝術才能,精通書畫詩文。他在位期間,大力提倡文化,選擇賢能,修正史書,編纂書籍,清朝文化達到了繁榮的鼎盛期。由乾隆親自主持、眾多學者纂修而成的《四庫全書》,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四庫全書》從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始編纂,曆時9年成書。整套叢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收錄了從先秦到清朝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乾隆帝雖然大力弘揚儒家文化,但也實行極為嚴厲的文化專製,其突出表現就是大興文字獄。乾隆帝時期文字獄的數量、持續時間、受株連人數都為中國曆朝曆代之最,造成非常嚴重的惡果。乾隆的寵臣沈德潛因為寫了《詠黑牡丹》詩句“奪朱非正色,異種亦稱王”,被指為大逆不道,當時沈德潛已死,卻也被“革其職,奪其名,撲其碑,毀其祠,碎其屍”。
文人胡中藻寫了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的詩句,乾隆認為是誹謗清朝,將胡中藻滅族。有人統計乾隆時期的文字獄有130餘案,其中47案的案犯被處以死刑,受株連者更廣。文字獄禁錮了中國人的思想,導致當時思想上、文化上出現萬馬齊喑的現象。
乾隆執政期間,在北京及京畿一帶大力興建維修皇家宮殿園林,如天壇祈年殿(換成藍色琉璃瓦)、頤和園、圓明三園、避暑山莊等。這些皇家園林無不體現著清代園林文化的輝煌,是園林藝術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除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外,多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乾隆執政的60年,其所作所為總體上受到了當世和後世的肯定,其在百姓心中也一直是明君的形象。但是他政策上的許多錯誤是不可忽視的,當時西方世界發生了曆史性的、跨時代的巨大變化,而清朝對此竟一無所知,仍然閉關自守,盲目自大,沉浸於“康乾盛世”的童話。馬嘎爾尼的中國行記裏就有對當時清王朝的極大諷刺,而身為最高統治者的乾隆,對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乾隆在位後期重用和珅,促成了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貪官案,致使貪汙成風,政治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頻繁。和珅被抄家後,其家產總額竟達到9億兩白銀,超過了鴉片戰爭後所有不平等條約的賠款總額,民間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說法。
乾隆皇帝是中國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一生在文治武功方麵都有較大成就,這也使得他非常自負,他晚年自稱“十全老人”,誇耀自己的功績。但是事實上當時的清王朝已經江河日下,國內潛伏著的各種危機隨時可能爆發;而國際上,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拉大,中國已經不再是什麼“天朝”,而是盲目自大的井底之蛙。以乾隆中期為界,清王朝開始走向它的衰弱,而到了乾隆末期,所謂歌舞升平的“康乾盛世”已經宣告結束,清王朝已經像即將傾頹的大廈勢難支撐,而外國殖民主義者的炮艦卻正在隆隆地駛近,中國的曆史即將翻開令人痛心疾首的沉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