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治世名臣(1 / 3)

《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6,\"start_container_index\":6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1},\"quote_content\":\"《蘇幕遮》reference_book_ids\":[6919742425858575368]}],\"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薑尚:大器晚成的百家宗師

薑尚(前1128—前1015),字子牙,又稱薑太公。他輔佐了西周三代君主,一生業績非凡,幾千年來一直備受人們的推崇和愛戴。薑尚是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是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以及西周的開國元勳,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負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曆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曆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並尊他為“百家宗師”。

薑尚姓薑,氏為“呂”。在上古母係社會時期,孩子隨母姓,考“姓”字為“女”加“生”可知,“姓”為母係社會的產物。後來,男性社會地位提高,出現了跟著父親姓的。父親的姓叫“氏”。再後來,人們即有“姓”,也有“氏”。春秋戰國之後,“姓”與“氏”才逐漸合二為一,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姓氏”。

薑尚生活的時代雖然已是父係社會,但他還是隨其母姓薑。據說,薑尚的祖先常輔佐大禹江水,立下大功,受封於呂(在今河南陽西),所以以呂為氏,後人於是也叫他呂尚。

薑尚刻苦研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負的人。但在商紂王的殘暴統治下,他懷才不遇。為生計,他曾經在朝歌城裏宰牛賣肉,在孟津街頭開店賣酒。光陰似箭,一晃薑尚就成了七十多歲的老人,而抱負仍然不能實現。後來他聽說西方周文王思賢若渴,便來到陝西岐山腳下、渭水河邊,等待機遇。

關於薑尚遇文王的經過,《史記》上有兩種說法:一說薑尚假裝在磻溪釣魚,期待著文王來臨。這一天,文王出來打獵,路過磻溪,見到正在垂釣的薑尚,兩人搭上話,越談越投機。薑尚滔滔不絕地談論著自己安邦治國的見解。文王無比欽佩,高興地說;“您正是我祖上太公亶父所盼望的聖人呀!”從此薑尚又得了個“太公望”的別號。文王與薑尚同車而歸,封薑尚為太師。另一說文王暗中集聚力量,企圖反商,被崇侯虎發覺,報告給商紂王。紂王大怒,把文王抓起來關進夢裏(今河南湯陰縣北)。文王手下的大臣散宜生和閎夭知道薑尚很有本事,請他來,三人商議出一條妙計:搜尋美女、駿馬、珍寶獻給紂王,表示周對商的“忠誠”。貪婪的紂王果然中計,釋放了文王。文王回國後拜薑尚為師。

薑尚給文王出主意,首先“修德以傾商政”。商紂王貪酒好獵不得人心,周文王便禁酒止獵,爭取人心;商紂王肆意壓榨百姓,人民困苦不堪,周文王則實行“裕民”政策,即有節製地征收租稅,使人民有些積蓄,產生努力生產的興趣。

商紂王招誘奴隸,引起其他小國的怨恨,周文王就製定一條“有亡(奴隸逃亡)荒(大)閱(搜索)”的法律,意思是:奴隸逃亡就大搜索,“誰的奴隸歸誰,不許藏匿逃亡奴隸”。這樣,大大提高了周在諸侯國中的地位。甚至虞、芮兩國之君為爭田地打官司,都願跑到周來解決,因為他們都承認周文王是“仁人”。

天下諸侯聽說此事,都認為周文王是“受命之君”,有40多國歸順了周。接著,薑尚替文王籌劃向周圍發展勢力。周依次“伐犬戎”、“伐密須”、“敗耆國”、“伐邗”、“伐崇侯虎”,這些都見於《史記?周本紀》。周原甲骨中還有“伐蜀”、“征巢”的記載,可見周不但向西,而且向南開拓疆土,勢力直達江漢流域。

文王死後,武王繼位,尊薑尚為“師尚父”,即“師之,尚之,父之”的意思。薑尚輔佐武王伐紂。出師前,卜龜兆,不吉利,又趕上風雨暴至,諸侯們都很恐懼,隻有薑尚認識到機不可失,堅決勸武主起兵,果然弄得商紂王措手不及,周滅掉了商。武王占領殷都後,把紂王儲存在鹿台的錢和儲藏在钜橋的糧散發給窮苦的百姓,並且為商朝的忠臣比幹的墓添加封土,還釋放了被紂王囚禁的箕子。這些主張深得民心,它們大多出自薑尚。

周取代了商,武王為有效地統治幅員遼闊的疆土,采取“封建親戚,以屏藩周”的政策。薑尚被封為齊侯,都營丘(今山東臨淄縣)。薑尚赴齊國,走得很緩慢。這天,他住在一家客店裏。店裏的人對薑尚說:“我聽說時機是難得而易失的,您睡得這麼安穩,大概不是赴齊國的人吧!”薑尚聽罷,連夜起床登程。黎明時分,他來到營丘,正趕上萊國夷人進攻營丘,薑尚及時擊退萊人。這件事說明,薑尚雖然是開國元勳,但他沒有居功自傲,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薑尚治理齊國,能夠根據當地的情況,采取簡單適宜的政策,充分利用傍海的自然條件開發魚鹽資源,發展工商業,使人民安居樂業,使周朝在東方的統治得到了鞏固。

商鞅:勇為變法殉道的改革家

商鞅(約前390—前338),本姓公孫,因後來在秦為政有功被封於商,世稱商鞅,又叫公孫鞅或衛鞅。公元前361年,商鞅離開魏國到了秦國。公元前359年實施“變法”,創立中國曆史上較有成就的第一次政策“改革”。後來由於得罪權貴被車裂而死。

商鞅的先祖可以上溯到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康叔被周武王分封到朝歌之地,建立了衛國。衛國在春秋時期還有一定的實力,後因大國爭霸,越來越衰弱,到戰國時已淪為魏國的附庸了。公孫鞅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日漸衰敗的王族中,他不是嫡長子,隻能以公子的身份生活在魏人與衛人的夾縫裏。國運的衰微與家道的淪落使他在少年時代便胸懷大誌而發憤讀書。

公元前361年,在魏國久未見擢的公孫鞅,離開了自己生活多年的桑梓之邦,帶著自己經常研讀的《法經》,赴秦國去了。此時的秦國,獻公剛剛去世,新即位的孝公年輕氣盛,他目睹一些重臣權貴終日聲色犬馬無所事事,自己的父親嚐試著進行了一些變革,雖有效果但沒能徹底改變貧窮積弱的狀況,而魏、趙、楚等國又一個個虎視眈眈。自己的先祖不也曾立過撼世的霸業嗎?今日的秦國為什麼不能恢複到穆公時期那種稱霸西戎、一匡諸侯的氣勢呢?這位新即位的國君,感到再也不能坐視這種局麵繼續下去了。人才,乃強國之要。因此,孝公下了一道求賢令,廣招天下的賢士英才。公孫鞅就是在這種形勢下來到秦國的。

公孫鞅來到秦國後,通過孝公寵臣景監的關係求見孝公。孝公接見了他,想聽聽他的治國之策。

通過幾次的會見、交談,孝公決定起用公孫鞅,把振興秦國富國強兵的重任委托於他。公孫鞅在分析了秦國的形勢後,準備推行法家的治國之術來整飭秦國的朝綱,嚴明法紀,改變當前貧窮積弱的局麵。要做到這些,首先必須改變秦國舊有的法令製度、陳規陋習。他把這種想法向孝公陳述,正與孝公不謀而合。

貴族甘龍對孝公說:“臣不以為如此。聖人不改變人民的風俗習慣便能實行教化,智士不改變原有的法規便可達到大治。按舊有的習俗去教化,不用勞神費思便可成功;按原有的法規去治理,官吏們得心應手,百姓也能安居樂業。”公孫鞅嚴詞反駁道:“甘龍大人所言,未免太流於世俗了。隻有尋常之輩才會拘於舊有的習俗,隻有亦步亦趨的人才會像書呆子般恪守教條。這兩種人去做官守法還可以,卻不是可以與之討論成法之外的道理的人。三代的禮法不同,卻依次稱王;五霸的令規各異,也先後成霸。賢能之士會適時變更禮法,不足成器之徒才墨守成規拘於舊禮!”

公孫鞅壓倒了甘龍的氣勢,但另一個貴族杜摯卻發難了,他在孝公麵前說:“沒有百倍的好處,不改變舊法度;沒有十倍的功效,不改造舊器具。師法古製沒有什麼過錯,遵循舊禮沒有什麼偏差。”公孫鞅聽了這些,對孝公道:“治理天下不能死守一法,欲利國家不能隻學古製。因此,商湯周武沒有拘於舊禮王道大興,夏桀殷紂沒有更改禮法身敗國亡。由此可見,反對古製的人不應該非議,遵循古製的人不一定值得讚美!”

公孫鞅的旁征博引,駁得那些舊貴族啞口無言,也深深打動了孝公的心。孝公變法的決心越來越堅定,終於在公元前359年,任命公孫鞅製定變法律令,向全國頒布了第一道新法——《墾草令》,並由此拉開了一場大規模變法的序幕。

《墾草令》頒布了,但仍然有一個問題懸而未決,即如何取得全國百姓對新法的信任。

一天,秦國雍都城市場的南門口,聚集了一大群人。在人群中豎著一根三丈多長(合今日二丈餘)的木頭,一位軍士大聲宣布著:“如果哪一位能將這根木頭從南門扛到北門,將賞給他10金(金是計量單位,每金相當於24兩)。”話音落了,四周圍觀的人麵麵相覷,無人相信。這樣唾手可成的事,竟然會重賞10金,會不會有詐?官府以前總是不把答應百姓的事當回事兒。等了良久,沒有人出來扛那根“昂貴”的木頭。軍士馬上又宣布:“如果有人把它扛到北門,賞他50金。”這下更讓圍觀的人驚詫不已了。人們竊竊私語,仍在猜疑,這時,一個愣頭愣腦的小夥子從人群中走出,二話沒說,一口氣把那木頭從南門扛到北門,等候發落。軍士立刻取來50金賞給了他。在眾人羨慕與驚異的目光中,小夥子喜不自禁地離去了。這事一傳十、十傳百,不幾日秦國的百姓都相信官府言必信,行必果了。

這一幕原來是公孫鞅設計的。他深深地知曉欲要變法必先取信於民,做到上情下達、令行禁止。看到這個目的已經達到,公孫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國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

這一係列大刀闊斧的變法措施,有效地刺激了秦國生產力的發展,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力量。新法實行了近20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國內安定,一派祥和。秦國的力量迅速增強,在諸侯中地位也日漸增高。前343年,周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前來賀喜。孝公恢複穆公霸業的夢想已不再是遙遙無期的神話了。

為了獎賞公孫鞅,孝公即封給公孫鞅15個邑的地方,作為對他的獎賞。這15個邑包括商(今陝西商縣東南)、於(今河南內鄉縣東)等地,公孫鞅從此被人稱為“商君”,後來人們也就呼其為商鞅了。

幾年以後,秦孝公身染重病突然逝去,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王。惠王從小受教於公子虔、公孫賈等人,他的執政,無疑在商鞅的頭上籠上了一層不祥的烏雲。果然,惠王即位不久,公子虔等人便控告商鞅謀反,慫恿惠王說:“如今國內婦孺知道的都是商君之法,卻不知道是大王之法。商君做了人主,大王卻為人臣。大王難道忘了當年商鞅對您的處罰嗎?”惠王本來就與商鞅有隙,經公子虔等人一挑撥,怒從心頭起,發了一道詔書,宣布商鞅謀反,派士卒四處追捕,懸賞捉拿。

商鞅聞風逃到邊關。一天,他打算在一家客店住下,身上卻沒帶任何可以證明身份的東西。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對他說:“按商君之法,客人沒有證件我們是要受連坐的,請您另投他處!”商鞅聽了,仰天長歎,逃到魏國邊境,要求在那裏留下,魏王聽說是曾經以詐而勝公子印的公孫鞅,便不願接納。無奈之下,商鞅隻好另謀出路。魏人得知後,認為他是秦國緝捕的罪犯,如果不把他送回國,會招來麻煩,便派人把他送回去。他一踏上秦地,就感到山窮水盡、走投無路。返秦後,乃逃回自己的封地,聚集封邑內的部屬邑兵,北出擊鄭(今陝西華縣),擺出了拚死一搏的姿態。惠王發兵來攻,商鞅寡不敵眾,兵敗逃至彤地(今華縣西南),被秦軍捕獲。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在彤地,一群秦軍士兵將一片地方圍了起來,權作刑場。秦惠王下令:車裂商鞅。但見一聲令下,五輛馬車拉著犯人的頭與四肢朝五個不同的方向拉去。刹那間,犯人的軀體被撕裂成五塊。為秦國變法圖強立下了大功的商鞅,就這樣結束了他的一生。

商鞅雖然死了,但他創立的新法並沒有被廢除,它早已在秦國紮下了根。他的變法,改變了秦國的社會風俗,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刺激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力量,秦國的力量迅速壯大起來,奠定了日後逐鹿中原一統六國的基礎。商鞅的變法思想及變法措施被後人整理成以他的名號命名的《商君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諸葛亮:鞠躬盡瘁的百世賢相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他足智多謀,用兵如神。他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諸葛亮也因此成為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丞相之一。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自小失去雙親,由當時任豫章太守的叔叔諸葛玄將他和弟弟帶到任上代為撫養。不久,諸葛玄因受排擠而離任,帶著全家投奔了他的好友——荊州的劉表。諸葛亮17歲那年,諸葛玄去世,從此,諸葛亮就在隆中開始了“躬耕隴畝”的生活。

青年時代的諸葛亮十分刻苦好學,研讀了很多曆史書籍,而且非常自信,常常以春秋戰國時代的名臣管仲和樂毅自比。當時的許多俗人並不理解這位奇才,紛紛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有一些有識之士卻從這個談吐優雅的年輕人身上看到了不同凡響之處。有一個叫龐德公的人,善於品評人物,與諸葛亮見了幾次麵,就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興奮地稱之為“臥龍”。當地的一些青年名士,如崔州平、徐庶等人,也都和諸葛亮一見如故,成了好朋友。

隨著諸葛亮結交的名士越來越多,“臥龍”的雅號也漸漸流傳開來。有一個叫黃承彥的老名士,平時脾氣古怪,很少把別人放在眼裏,但對諸葛亮卻十分賞識。他有一個正當妙齡的女兒,天資聰穎,極有文才,就是人長得難看。盡管如此,黃承彥仍將這個女兒視若掌上明珠,不肯輕易許人。自從認識諸葛亮後,他就一心想讓諸葛亮做自己的女婿,但他卻不知諸葛亮看不看得上自己這個醜女兒。於是有一天他試探諸葛亮道:“聽說相公正打算娶妻。老夫有一愛女,長得不算好看,但是聰明能幹,明白事理,論才倒正與相公匹配。”這時候的諸葛亮不但才名遠揚,而且他身高八尺,相貌堂堂,黃承彥讓女兒嫁給諸葛亮,雖說出於愛女心切,卻實在有點不自量力。誰知諸葛亮對於婚姻大事的見解也不同於流俗,聽完黃承彥對女兒的介紹後,他覺得這樣的才女確實難得,於是一口應允了這門送上門來的親事。就這樣,皮膚黝黑、頭發稀疏的黃氏之女成了諸葛亮的妻子。以後的事實證明,諸葛亮的這一選擇是非常正確的,其貌不揚的黃夫人在生活中給了諸葛亮不少助益,成了諸葛亮不可缺少的賢內助。據說後來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也是從夫人那兒受到的啟發。

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廬,諸葛亮才與其相見,並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即占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建議。諸葛亮深得劉備的讚賞,自此成了劉備的主要輔佐之臣,後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平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

諸葛亮在川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注意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諸葛亮對出身貧寒而有才幹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稱讚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法令嚴明,賞罰必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諸葛亮受任丞相、錄尚書事。章武三年(223),劉備病篤,臨終托孤於諸葛亮。劉禪繼位後,諸葛亮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

諸葛亮執政後,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複與東吳的外交關係。劉備死後,東吳一方麵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麵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係。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後庭。諸葛亮與東吳恢複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采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鬥結束後,諸葛亮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征調南中“青羌”萬餘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是年臘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采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諸葛亮先揚言要由斜穀道攻取郿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穀(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指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隻好退回漢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複任丞相。

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穀,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40裏)。此次出兵,諸葛亮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口),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諸葛亮鑒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

不久之後,積勞成疾的諸葛亮一病不起。後主劉禪派尚書仆射李福前去探望,並詢問國家大事。諸葛亮在病榻上對李福說:“我明白你的意思,我死以後,蔣琬可以接替。”李福接著問:“蔣琬之後,誰可接替?”諸葛亮說:“費禕。”再問,諸葛亮不作回答。李福走後才幾天,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軍中,終年54歲。

魏征:堪為人鏡的千古諫臣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在“玄武門之變”之前,被太子建成任命為冼馬之職。太宗即位後,因為其傑出的才幹,被太宗拜為諫議大夫。他以敢於直諫出名,被世人譽為“前代伊臣一人而已”。魏征前後陳諫之事多達二百餘件,曾有“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流傳後世的政治諫言。

魏征出身於書香世家,年輕的時候家庭生活十分清貧,但魏征胸懷大誌,總想幹出一番事業來。於是,他刻苦讀書,勤奮學習,在學問和政治才幹方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時正值隋煬帝荒淫無道,天下英雄豪傑紛紛起兵反隋之時,魏征先是參加了起義軍,但又覺得看不清楚天下大勢,心中茫然,不知所從,便出家當了道士,以避一時之亂。後來,另一支起義軍的首領李密非常賞識他,就立即派人把他請來,讓他掌管軍中的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