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治世名臣(3 / 3)

《明史》記載有這樣一件事,青田縣令因久仰劉基大名,想瞻仰一下尊容,“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茆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複見。”即便如此,劉基最終還是未逃脫朱元璋的算計。

朝廷方麵,李善長為朱元璋所忌,已經自動退休,胡惟庸與李善長同鄉,因李的舉薦而成為丞相。其實,早在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曾就李善長外另一丞相人選問題征詢過劉基的意見,劉不看好胡,評價道:“譬之駕,懼其僨轅也。”胡惟庸因此對劉基懷恨在心。後來終於在朱元璋暗助下得到了一次報複的機會。

當時甌、閩間有一條狹長的地域叫淡洋,該地區是鹽販、盜賊聚集的地方,方國珍便是從這起兵反叛的。劉基委托兒子劉璉上奏,建議在該地區設立巡檢司以控製管轄該地,使那裏的刁民無機可乘、不能互相勾結或脅迫戍邊士兵一道出逃反叛。胡惟庸使刑部尚書吳雲彈劾劉基,反指淡洋踞山臨海,有君王之氣,劉基想要謀取作為自己的墓地,當地百姓不答應,便想要在那裏設置巡檢司為難當地民眾,才導致該地區形勢迅速惡化。

朱元璋不置可否,隻是命令下傳此文讓劉基知曉。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也是一種脅迫,如果沒有合適的反應,謀反的罪名就會臨頭。劉基於是隻好赴京親自上朝拜見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全然不過問此事,劉基既不能辨白,又不敢離京。不久便發病了。此時胡惟庸攜帶補藥前來探望。劉基吃了胡惟庸拿來的藥後,頓時感到有如拳頭大小的石頭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劉基又利用空閑時間奏明了朱元璋,朱元璋依舊不過問。又過了三個月,病情更加惡化。朱元璋派人前去問候劉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讓他乘坐傳送公文的船返回青田家鄉。不久後,一代奇才便這樣去世了。

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而馳名天下,後人將其譽為諸葛武侯。朱元璋也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劉基在文學上也有較高的成就,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林則徐: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則徐(1785—1850),福建省侯官(今福建閩侯)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瓶泉居士。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因禁毀鴉片而被譽為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出生在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少時聰穎,4歲開始讀書,7歲開始練習寫文章,13歲獲得鄉試第一,14歲中秀才,20歲中舉人。這種不同尋常的進步,既有先天的條件,又有後天的磨煉。林則徐幼年、少年時代,接受了母親的影響,從母親那裏接受了節儉、勤勞、仁義、待人溫厚克己的品德,使他一生受用不盡。

嘉慶十六年(1811),林則徐會試中選,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入了官場。嘉慶二十五年(1820),林則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積極甄拔人才,建議興修海塘水利,頗有作為。道光二年(1822),林則徐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鹽運使,整頓鹽政,取得成效。林則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寵信,很快跨入官場上青雲直上時期。道光三年(1823),林則徐提任江蘇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頓吏治,清理積案,平反冤獄,並把鴉片毒害視為社會弊端加以嚴禁。

此後林則徐先後任陝西按察使、江寧布政使、湖北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蘇巡撫等職。這一期間,他興修水利,察看災情,救災辦賑,對農業、漕務、水利、救災、吏治各方麵都做出過成績,“一時賢名滿天下”。另外,林則徐還對清王朝的財經政策、貿易政策提出異議,反對一概禁用洋錢,並第一次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鑄銀幣、建立本國銀本位製度的主張。這是中國近代幣製改革的先聲,也是適應政治經濟形勢變化,保護本國工商業者,保護民族經濟獨立發展,抵製西方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先進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林則徐升湖廣總督。麵對湖北境內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濫成災,林則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漢數千裏長堤,安瀾普慶,並支河裏堤,亦無一處漫口”,對保障江漢沿岸州縣的生命財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林則徐整飭吏治,嚴懲貪贓枉法,在總督任內,保持“一切秉公辦理”的作風,是當時官場中最廉明能幹、正直無私並最受群眾愛戴的好官。

鴉片問題逐漸成為政治性爭論問題之一。道光十八年(1838),林則徐曾向朝廷上奏,請求嚴禁鴉片。未等皇上批示,他就開始在全省厲行禁煙,收繳煙土、煙膏與煙具,並配製“斷癮藥丸”供人戒煙,成效卓著。隨後他又一道奏折,力陳煙禁特別是杜絕鴉片來源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舉棋不定的道光帝認識到嚴禁鴉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接受嚴禁主張,決定禁煙,特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煙。

進入廣州之前,林則徐先弄清廣州受鴉片毒害情況,查找各家煙館,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於道光十九年(1839)抵廣州,會同鄧廷楨等傳訊十三行洋商,責令轉交諭帖,命外國鴉片販子限期繳煙。並具結保證今後永不夾帶鴉片,他還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絕交出,經過堅決的鬥爭,林則徐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餘斤,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

“虎門銷煙”是我國近代史上反帝鬥爭中的光輝一頁,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史上第一個偉大勝利。這一壯舉,嚴厲地打擊了外國鴉片販子,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增長了中國人民的鬥誌。

“虎門銷煙”後,英國殖民者不肯放棄罪惡的鴉片貿易,而且蓄謀要用武力侵略中國。林則徐在廣東一邊禁煙,一邊積極備戰,修建炮台,拉攔江木排鐵鏈,招募漁民編成水勇,屢敗英軍的挑釁,取得九龍之役、川鼻官湧之役等反擊戰的勝利。道光帝盲目驕傲,下旨停止英國貿易,於1840年1月授林則徐任兩廣總督。鴉片戰爭爆發後,定海失陷,琦善到廣州,與林則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脅利誘下,琦善擅自簽定割讓香港,賠償煙價600萬元的《穿鼻草約》,但他卻把這一切都歸罪於林則徐。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道光二十五年(1845)開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則徐,調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在任滇都時,他提出整頓雲南礦政,鼓勵私人開采,提倡商辦等主張,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著萌芽中的資本主義思想。道光二十九年(1849)林則徐因病辭歸,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為進剿太平軍,再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理廣西軍務。在赴任途中,林則徐暴卒於潮州普寧縣行館,終年66歲。

林則徐從政40年,曆官13省,是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雖然作為封建官吏,他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麵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林則徐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這是他一生活動和思想的主流。林則徐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居武,號滌生,諡文正。湖南湘鄉人,晚清中興重臣,湘軍創立者和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帥。

曾國藩出生在湖南長沙湘鄉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天坪村)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祖父自幼教育他們“君子在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囂”,“人以懦弱無剛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曾國藩從小發憤圖強,6歲入塾讀書,8歲隨父學“五經”,14歲應童子試,22歲考取秀才,28歲中進士。初授翰林院檢討,道光二十六年(1846)充文淵閣直學士,次年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鹹豐二年(1852),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卷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曾國藩在同鄉儒生羅澤南的幫助下,先建立起一支數千人的隊伍,然後逐漸擴大。曾國藩十分了解清朝八旗兵、綠營兵的腐敗,因此,他在組建隊伍時,首先注意從平民當中招募士兵,決不引進官僚子弟;其次他十分注意宗族關係,把軍隊組建成一個血緣家庭性質的組織,以增強戰鬥力。這批軍隊就是湘軍。

鹹豐四年(1854),曾國藩率湘軍出戰,在嶽州與太平軍接觸,可結果卻是一戰即潰。曾國藩出省時共有湘軍1萬人,水、陸軍各5000人,連其他人等共1.5萬多人。嶽州一戰後,水師被徹底擊垮,幾乎全軍覆沒。曾國藩此前從未嚐過失敗的滋味,經受不住這種打擊,便投水自殺,幸虧被手下士兵所救。曾國藩羞憤交加,下大力氣整頓湘軍。過了三個月,再戰嶽州,終於攻陷。隨後,經過激烈的爭奪,曾國藩又攻下了武漢。總算雪了嶽州失敗之恥,曾國藩情緒高漲起來,說道:“肅清江麵,直搗金陵!”

道光五年(1855),曾國藩進逼九江。這時,太平天國起義軍開始認真對付曾國藩了,派石達開為統帥,大舉向西增援。石達開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著名統帥,他設計把曾國藩的水師誘入鄱陽湖,再堵住湖口,打敗了敵軍,焚燒了戰船。

曾國藩看到自己苦心經營的水軍又一次化為泡影,連自己的坐船都被燒掉了,羞憤交加,再次投水自殺,所幸這次又被部下拉住。

石達開打敗了曾國藩這支在當時看來生氣勃勃的軍隊,太平軍又打破了清軍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軍事上威震全國,大有奪取全國之勢。可就在此時,太平軍內部發生了嚴重的分裂,為爭權奪利相互殘殺,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等著名將領先後被殺,兩萬多精銳死於內亂,石達開又帶十萬精兵出走。太平天國軍從軍事上的全盛時期走向了軍事上的下坡路。這對曾國藩來說,是再好不過的機會。

曾國藩趁機再奪武漢,並在與陳秀成激戰後奪取了安慶。鹹豐十一年(1861),曾國藩受命為兩江總督,督辦江南軍務,有了更大的指揮權,派三路軍馬進攻:李鴻章自己率淮軍由上海進攻蘇南,曾國藩率主力進攻天京,左宗棠進攻浙江。由於太平軍士氣低落,戰鬥力大大下降,所以連吃敗仗。再加上英國“常勝軍”的支持,無錫、常州、蘇州等地連續失陷。同治三年(1864年),洪秀全在絕望中死去。

曾國藩在與太平軍作戰的12年曆程中,並非一帆風順,他數次戰敗,還有一次因害怕李秀成的大軍襲來而數日懸刀在手,準備一旦失敗,即行自殺。他雖然忠心耿耿,還是屢遭疑忌。在第一次攻陷武漢之後,捷報傳到北京,鹹豐帝大為高興,讚揚了曾國藩幾句,但鹹豐身邊的近臣說:“如此一個白麵書生,竟能一呼百應,並不一定是國家之福。”鹹豐聽了,默然不語。

曾國藩也知會遭人疑忌,便借回家守父喪之機,帶著兩個弟弟(也是湘軍重要將領)回家,辭去一切軍事職務。過了近一年,太平軍進攻浙江,清廷恐慌,又請他出山,並委他兵部尚書頭銜,使他擁有了軍政實權。不久,慈禧太後專權,認為滿人無能,就重用漢人,這為曾國藩掌握大權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契機。

同治元年(1862),曾國藩被授予兩江總督節製四省軍政的權力,巡撫提督以下均須聽命,不久又賜以太子太保頭銜,兼協辦大學士。自此以後,曾國藩在清廷中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曾國藩激流勇退的方式進一步獲得了清廷的信任,取得了大權,在進攻太平軍勝利以後,他仍然小心翼翼。由於曾國藩的湘軍搶劫吞沒了很多太平軍的財物,使得“金銀如海、百貨充盈”的天京(南京的舊稱)人財兩空,朝野官員議論紛紛,左宗棠等人還上書彈劾。曾國藩既不想退出財物,也不能退出財物,在進京之後,忙做了四件事:怕權大壓主而退出了一部分權力;怕湘軍太多引起疑忌而裁減了4萬湘軍;怕清廷懷疑南京的防務而建造旗兵營房,請旗兵駐防南京,並發全餉;蓋貢院,提拔江南士人。

這四策一出,朝廷上下果然交口稱譽,再加上他有大功,清廷也不好再追究什麼。此四件事反而顯示出了他的恭謹態度,更加取得了清廷的信任,清廷又賞以太子太保頭銜,賞雙眼花翎,賜為一等侯爵,子孫相襲,代代不絕。至此,曾國藩榮寵一時,光宗耀祖。

自太平軍起事那天,湘軍在當時就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攻破天京以後,曾氏兄弟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達於極盛。曾國藩不但頭銜一大堆,且實際上指揮著30多萬人的湘軍,還節製著李鴻章麾下的淮軍和左宗棠麾下的楚軍;除直接統治兩江的轄地,即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之外,同時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省也都在湘軍將領控製之下;湘軍水師遊弋於長江,掌握著整個長江水麵。滿清王朝的半壁江山掌握在他的手中。在攻陷天京前後,成為曾國藩思想上最緊張的時期。他心裏很明白,如何處理好同清政府的關係,是自己今後命運的關鍵。他令攻克金陵的“首功之臣”、統有5萬嫡係部隊、被清廷斥為“驟勝而驕”的老九曾國荃掛冠歸裏。又裁湘軍12營,同時將赴援江西的江忠源、席寶田兩部一萬餘人和鮑超、周寬世兩部兩萬餘人均撥給沈葆楨轄製。這樣,曾國荃部下僅剩幾千人了。這三條措施,正中清朝廷的下懷,因而立即一一批準。

曾國藩之所以成為所謂的“聖相”,“聖”就“聖”在他是封建道學的理論家和實踐家。曾國藩極為推崇程朱理學,並且深入研究,提出新的理論,認為做學問就是為了恢複人性,就是恢複天地間的“理”和“氣”,使人這一正氣的凝結物載以封建道德的靈魂。

李鴻章:畿疆門戶,洋務領袖

李鴻章(1823—1901),本名章桐,字漸甫,號少荃,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統帥。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道光年間的進士。李鴻章少年聰慧,6歲時就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道光二十五年(1845—1846)投拜在湖南大儒曾國藩門下,學習經世之學,奠定了一生事業和思想的基礎。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鴻章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進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

鹹豐年間,太平軍起事,李鴻章和父親李文安回鄉辦團練,組織淮軍。李鴻章先後隨周天爵、李嘉端、呂賢基、福濟等清廷大員在皖中與太平軍、撚軍作戰,屢立戰功,賞加按察使銜。因功高遭人忌妒,於鹹豐九年(1859)投奔建昌曾國藩湘軍大營,充當幕僚。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後,清政府在整個長江下遊地區已失去最後一支經製軍主力。李鴻章受曾國藩之命,回鄉開始了淮軍的招募與組建。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率領首批淮軍約9000人抵滬,被任命署理江蘇巡撫,次年又兼署通商大臣,“從此隆隆直上”,開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縱橫捭闔的40年生涯。

淮軍抵達時,正值太平軍第二次大舉進攻,李鴻章親臨前線指揮,成功守住了上海。初步站穩腳跟後,李鴻章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加強淮軍裝備,擴充實力,不到半年,淮軍就迅速擴軍至50個營,約2萬人,至攻打天京前夕,淮軍總兵力已達7萬餘人。此後,李鴻章率領淮軍連攻克常熟、太倉、昆山無錫等地,協助湘軍攻克天京。太平天國滅亡後,李鴻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進剿撚軍。撚軍覆滅後,清廷開複李鴻章迭次降革處分,並賞加太子太保銜,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在湖廣總督任上,因成功調解天津教案,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同治十一年(1872),加授武英殿大學士。自此,李鴻章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達25年,參與了清政府有關內政、外交、經濟、軍事等一係列重大舉措,成為清廷倚作畿疆門戶、恃若長城的股肱重臣。

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李鴻章不僅建立了一支用西式裝備武裝起來的軍隊,還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是清朝洋務運動的領袖之一。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在鬆江、上海創辦洋炮局。同治四年(1865),李鴻章在署理兩江總督任上,創建了江南製造局(今上海江南造船廠)。同治九年(1870),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接管原由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並擴大生產規模。出任直隸總督後,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同治十一年(1872)底,他首創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其後,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天津電報總局、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等一係列民用企業。在經營方針上,也逐漸由官督商辦轉向官商合辦,從客觀上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在中國的發展。

在領導督辦洋務運動的過程中,李鴻章也著手建設海軍。當時,列強對清朝的威脅主要來自海上。從19世紀70年代起,李鴻章就開始提出“海防論”,積極倡議建立近代化的海軍。同治十三年(1874),李鴻章在海防大籌議中上奏,係統提出以定購鐵甲艦,組建北、東、南三洋艦隊的設想,並輔以沿海陸防,形成了中國近代海防戰略。中法戰後,鑒於福建船政水師覆敗,清政府決定“大治水師”,於光緒十一年(1885)成立海軍衙門,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李鴻章為會辦。李鴻章利用這個機會,建成北洋水師。成軍後的北洋海軍,擁有艦艇25艘,官兵4000餘人,是當時亞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與此同時,李鴻章加緊旅順、大沽、威海等海軍基地的建設,以加強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內耗眾生,戶部迭次以經費支絀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購炮。自此,北洋海軍的建設陷於停頓、倒退的困境。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爆發甲午戰爭,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主力在黃海大東溝附近海域遭遇,北洋艦隊損失慘重。最終,旅順、威海等重要海軍基地失守,北洋水師覆滅。光緒二十一年(1895),李鴻章受命作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議和。在第三次談判後,李鴻章於會住處的路上遇刺,世界輿論嘩然,日方因此在和談條件上稍有收斂。三月十三,《馬關條約》簽字。《馬關條約》簽訂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康有為等發動“公車上書”,掀起維新變法的高潮。

光緒二十二年(1896),李鴻章代表清廷在莫斯科與俄皇尼古拉二世簽訂了《中俄密約》,中俄結盟共同對付日本。此後,李鴻章率隨員先後訪問德、荷、法、比、英、美、加諸國,由於係親身遊曆,他對西方社會製度產生由衷的讚歎,並在演講中一再大聲疾呼:“五洲列國,變法者興,因循者殆。”回國後,麵臨方興未艾的戊戌變法運動,他慨然以“維新之同誌”自許。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殺康、梁餘黨,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卻說:“我決不做刀斧手。”

光緒二十六年(1900),為收拾八國聯軍之役的殘局,清廷再度授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光緒二十七年(1901),李鴻章、奕劻代表清廷簽署了《辛醜條約》,賠款4.5億萬兩。簽約後兩個月,被李鴻章倚為強援的俄國再度發難,提出“道勝銀行協定”,試圖攫取更大權益,並威逼李鴻章簽字。李鴻章氣惱交加,嘔血不起,臨終時“雙目猶炯炯不瞑”,帶著無盡的遺憾,走完了他78歲的人生曆程。

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蕩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在清朝走向窮途末路的過程中,李鴻章憑借他獨特的外交手腕,代表清政府處理過許多重大的對外交涉,為挽救清朝危局,促進國家變革圖強付出了重要的努力。李鴻章是晚清最傑出的外交家,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他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