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民族先驅(1 / 3)

《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陳勝:中國曆史揭竿起義第一人

陳勝(?—前208),又名涉,陽城(今河南登封)人,中國曆史上首揭義旗的農民革命先驅,秦末農民大起義的著名領袖。

陳勝自幼家境貧寒,“少時嚐與人傭耕”。但他素有大誌,不甘忍受地主階級的剝削與壓迫,逐漸產生了改變現實、擺脫貧困的思想。一次勞動時,他輟耕壟上,悵恨而長歎曰:“苟富貴,勿相忘。”和他一起幹活的窮夥伴們覺得好笑,便應聲問道:“若為傭耕,何富貴也?”意思是說如此受人剝削,哪有什麼富貴呢?陳勝歎息說:“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這表明了他年輕時懷有非凡的誌向。

公元前209年,即秦始皇死後的第二年,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用陰謀手段殺死其兄扶蘇,奪得了帝位,史稱秦二世。胡亥上台後,雖無乃父始皇帝的才略,可他的殘忍暴虐卻超過了他的父親。他一麵大殺皇親國戚、文武百官,一麵濫施酷刑峻法、橫征暴斂,極盡殘暴奢侈之能事。弄得秦王朝刑徒遍地,民不聊生,社會動蕩不安,全國如同布滿了久曬的幹柴,隻要有個火星,就可以燃起燎原大火。

這年7月,為防守邊疆,秦二世大規模征兵,在河南各縣征了900個壯丁,陳勝和吳廣兩人被指定為隊長。他們在秦朝派來的尉官司的監視下,一路曉行夜宿,準備奔赴長城邊的漁陽(今北京密雲)去守衛邊防。但是當走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時,卻遇到了大雨,道路泥濘,無法行走。這場雨一直下了20多天,耽誤了壯丁隊伍的行程。從宿縣到密雲,迢迢3000裏,在規定的期限內,是無論如何也趕不到了。當時秦朝法令規定,去守邊的兵士,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報到,如果超過期限,不管什麼理由,一律殺頭。麵對這種處境,陳勝和吳廣商量,決定起義,從死亡中殺出一條活路。在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後,以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威武壯烈的農民起義爆發了。

陳勝起義後,響者雲集,起義軍立即攻下了大澤鄉,占領了蘄縣(今安徽宿州南)等縣城,由起義初期的900人擴展到數萬人。接著又攻克了陳州,在陳州成立了以陳勝為首的政權,國號“張楚”。在陳勝的影響下,全國各地紛紛起兵響應。起義軍遍及今安徽、江蘇、山東、河南、江西等省,農民軍聲勢大振。

“張楚”政權成立後,陳勝即派出八路大軍進攻關中、關東和淮南等地。陳勝任命吳廣為假王,率軍西擊滎陽,命武臣、張耳、陳餘北攻趙地,鄧宗南征九江、周市奪取魏地。吳廣率領起義軍圍攻滎陽不下,陳勝另派周文為將軍西擊秦、周文的隊伍在進軍鹹陽途中不斷擴大,到達函穀關時已有兵車千輛,戰士幾十萬,起義軍進抵距鹹陽百來裏的戲地(今陝西臨潼東北),秦二世令少府章邯把修建驪山墓的數十萬刑徒和奴隸編成軍隊迎戰。起義軍接連受挫,周文自殺。

隨著反秦鬥爭的展開,起義軍內部的弱點和矛盾也逐步暴露。陳勝滋長了驕傲情緒,聽信讒言,誅殺故人,與起義群眾的關係日益疏遠。派往各地的將領也不聽陳勝節製,甚至為爭權奪利而互相殘殺。如圍攻滎陽的起義軍將領田臧與吳廣意見不合,竟假借陳勝之命殺死吳廣,結果導致這支起義軍的全軍覆滅。

章邯解除了起義軍對滎陽的包圍後,傾全力向陳縣猛撲。陳勝應戰失利。秦二世二年臘月,陳勝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莊賈殺害。陳勝部將呂臣率領蒼頭軍,隨即兩度收複陳縣,並處死莊賈。

陳勝、吳廣相繼犧牲,使農民起義遭受暫時的挫折,但各地起義軍仍繼續進行鬥爭。以項羽、劉邦等人為首領的起義軍,經多次重大戰役,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公元前206年,劉邦的軍隊進抵灞上,秦王子嬰奉皇帝符璽投降,秦王朝滅亡。

陳勝以大無畏的氣概,在強秦的暴政壓迫下揭竿而起,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舉起了反抗的旗幟。他的不畏強暴、心胸博大的反抗精神,激勵了無數後人,他是中華民族英勇頑強的民族精神的實踐者。

司馬遷在編寫《史記》時,感念陳勝“首事”亡秦之功,將他與王侯同列,專作《陳涉世家》以記載他的生平事跡。

李自成:推翻明王朝的一代闖王

李自成(1606—1645),原名鴻基,陝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時稱為“闖王”。

李自成童年時給地主牧羊,少年時喜好槍馬棍棒。父親死後,他去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因丟失公文被裁撤,失業回家,並欠了債。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繳不起舉人艾詔的欠債,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他殺死債主艾詔,於崇禎二年(1629)投奔到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總兵楊肇基帳下當一名士兵,不久便被參將王國提升為軍中的把總。同年因欠餉問題殺死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發動兵變。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崇禎三年(1630),李自成率眾加入農民軍首領闖王高迎祥部隊,因為勇猛而有識略,受到高迎祥的常識,並與高迎祥的女兒高桂英結為夫妻。崇禎八年(1635),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等13家72營明末起義軍首領在河南召開滎陽大會,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會後高迎祥、張獻忠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張獻忠與李自成不合,分軍向東發展。崇禎九年(1636),高迎祥進攻西安時兵敗,被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李自成被推為“闖王”,率領起義軍繼續征戰於四川、甘肅、陝西一帶。

崇禎十年(1637),明朝大臣楊嗣昌會兵1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策略,限製起義軍的流動性,企圖將起義軍各個擊破。此舉收到了成效,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隱伏。

崇禎十二年(1639),張獻忠在穀城(今湖北襄樊)重新起義,李自成趁機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崇禎十三年(1640),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進入河南,開倉賑濟饑民,提出“均田免賦”口號,深受百姓歡迎。當時有民謠稱讚道:“迎闖王,不納糧。”李自成軍隊迅速發展到數萬。崇禎十四年(1641),李自成攻克洛陽,殺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同年5月,張獻忠攻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權。10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督師孫傳庭,占領陝西全省。崇禎十七年(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

同年,李自成東征北京,突破寧武關,殺守關總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明朝官吏紛紛投降,又連下居庸關、昌平。明朝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接李自成起義軍進城,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明朝滅亡。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後,封宮女竇美儀為妃。起義軍進城之初,秩序尚好,但是後來出現了搶掠民眾的現象。李自成占領北京後,盤踞關外的清兵企圖南下吞並天下。當時明將領吳三桂鎮守山海關,吳三桂對局勢處於觀望之中。由於李自成的心腹將領劉宗敏擄掠了吳三桂的妻子陳圓圓為妾,使得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倒戈投降清軍。4月21日,李自成親自領兵10萬前往山海關征伐吳三桂,戰至次日,吳三桂漸漸不支。由於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出兵,李自成戰敗,主將劉宗敏受傷。26日,李自成逃到京城,部隊僅剩3萬餘人。29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怒殺吳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兩路撤退。7月,李自成渡黃河敗歸西安,不久又丟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又投降南明或清朝,李自成疑心日盛,竟然妄殺了忠心耿耿、年輕有為的將領李岩,致使人心離散。

順治元年(1644),清軍出擊潼關,大順軍列陣迎戰,李自成堅守不戰。順治二年(1645),清軍以紅衣大炮攻破潼關,李自成采避戰的方式流竄,經襄陽入湖北,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但是左良玉在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的途中病死。同年,李自成進入武昌,但被清軍擊潰,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考察地形,李自成遭到地主武裝的襲擊犧牲,時年40歲,餘部繼續堅持抗清鬥爭。

李自成統軍作戰十餘年,重視從嚴管理訓練部隊,密切注意民眾關係,善於把握戰場主動權,常以靈活戰法出奇製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重要篇章。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慶撰文發表《甲申三百年祭》,揭露明末統治的黑暗,討論李自成進北京之後的驕傲腐化和吳三桂的抉擇,提醒人們不要重蹈李自成的覆轍。

洪秀全: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

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廣東花縣人,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

洪秀全生於廣東一個耕讀世家,7歲起在村中書塾上學,熟讀“四書五經”及其他一些古籍。

洪秀全青年時熱衷功名,希望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以此光宗耀祖,可是他連續三次鄉試都失敗落選,第三次在廣州落選時已經25歲。受此打擊後,他重病一場,一度昏迷。據說病中幻覺有一老人對他說,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間來斬妖除魔。從此,洪秀全言語沉默,舉止怪異。但是洪秀全並不甘心於考試的失敗,在6年後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春天,他再一次參加了廣州的鄉試,結果還是以落選告終。

回到家中,洪秀全翻閱以前在廣州應試時收到的基督徒梁發的《勸世良言》一書,受到啟發,從此改信基督教,開始向人們宣傳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義,稱之為“拜上帝教”。洪秀全最初在廣州附近傳教,道光二十四年(1844)與馮雲山一起轉至廣西一帶傳教,信徒日益增多。道光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845—1846)間,洪秀全寫下《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百正歌》等作品,與馮雲山共同製訂了拜上帝會的規條及儀式。道光二十九年(1849),洪秀全與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結為異姓兄弟。道光三十年(1850)9月初,洪秀全發布總動員令,會眾立即到金田團營編伍,達兩萬人。同年11月太平軍在蓉村江木橋伏擊清軍成功。次年1月11日,洪秀全在生日當天率眾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揭竿而起,建立太平天國。同年秋季,太平軍占廣西永安州(今蒙山縣),12月,洪秀全在永安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其他四王皆歸東王楊秀清節製。

鹹豐二年(1852)4月,太平軍自永安突圍,進入湖南省。太平軍路經全州時,馮雲山被清軍炮火擊中,傷重而亡。8月,蕭朝貴、石達開率軍攻打長沙,蕭朝貴戰死,太平軍進攻長沙失利,撤圍北上。次年1月,太平軍攻克武昌,人數激增至50萬,3月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並將天京作為太平天國的首都。定都天京後,洪秀全組織太平軍展開北伐及西征。北伐軍雖然一度進至天津附近,因孤軍深入,最終在鹹豐五年(1855)全軍覆沒。西征軍的進展比較順利,先後攻下安慶、九江、武昌等地。鹹豐四年(1854),西征軍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軍抵抗,湘軍反攻至九江附近。次年初,翼王石達開大破湘軍,收複武昌。鹹豐六年(1856),太平軍攻破清軍的江南大營、江北大營,解除了天京(今南京)的圍困,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

洪秀全晚年,不僅思想狹隘保守,而且陷入了宗教迷信的可悲泥潭。定都天京後,軍政大事由諸王負責,洪秀全退居幕後,很少過問朝政,大權落在東王楊秀清手上。楊秀清見當時太平天國形勢大好,另有圖謀,假裝“天父下凡”迫天王封他為“萬歲”。鹹豐六年(1856)9月,韋昌輝夥同秦日綱領兵突襲東王府,殺死了楊秀清及其家人,東王部屬及其他軍民共2萬多人也慘遭殺害,史稱“天京事變”。翼王石達開得知消息後,抵達天京,責備韋昌輝濫殺,韋昌輝又殺盡翼王府中家屬,石達開連夜逃出城外,在安慶起兵,聲討韋昌輝,在天京以外的太平軍大多支持石達開。洪秀全為平眾怒,不得不處死韋昌輝和秦日綱等人。

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的力量受到嚴重削弱,是太平天國走向衰落的標誌。此後清軍開始大舉進迫天京,在陳玉成和李秀成等青年將領的支撐下,太平軍在數年間阻止了清軍的很多攻勢。洪秀全為了籠絡人心及分散諸王權力,開始濫封王位,封王者竟達2000多人。大封諸王,分散了太平軍的指揮權,削弱了太平軍的戰鬥力。鹹豐十一年(1861)12月間,英國海軍提督何伯與參讚巴夏禮到天京,向洪秀全提出以事成後平分中國為條件,協助太平天國打敗清朝,遭到洪秀全的拒絕。次年,陳玉成被清軍殺害後,太平天國形勢急轉直下,天京附近據點逐一陷落。李秀成向洪秀全建議放棄天京,轉戰中原,反被洪秀全斥責。同治三年(1864)6月1日,洪秀全病逝於天京(有說自殺),清軍在城陷後將他的遺體毀掉,守城太平軍全部遇害。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一次農民運動。從道光三十年(1851)1月11日金田起義到同治三年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領導了這場農民戰爭的全過程,曆時14年,勢力發展到18省,先後攻占600多座城市,給了中外反動勢力以沉重打擊。在這場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中,洪秀全表現了他傑出的號召和領導能力。他兩次建立領導核心。前期,在永安建製分封諸王,使太平天國初具規模,加強了領導力量,提高了太平軍戰鬥力,為太平天國的迅猛發展打下了基礎;後期,在“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局麵下,洪秀全選拔了陳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將領主持軍事,任命族弟洪仁玕提理天朝政務,形成了一個新的領導班子,使太平天國能繼續堅持鬥爭。

洪秀全所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與以往單純殺富濟貧的農民起義不同,有自己獨特的改造社會的思想和政策,並頒布了一係列革命綱領。太平天國前期頒布了《天朝田畝製度》,提出改變土地製度和其他改革社會的措施。其內容表現了農民反封建的要求和解決土地問題的強烈願望,綱領內容的完備性和深刻性,使太平天國革命達到了中國曆代農民革命所能達到的最高思想境界。鹹豐九年(1859),洪秀全頒布了其族弟洪仁玕為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而寫的《資政新篇》一書。這是後期太平天國的重要政綱,說明洪秀全在對待資本主義的態度上,較同時代的地主統治階級思想開明、眼界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