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開的桃花》reference_book_ids\":[7202777894500699188]}],\"17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1,\"start_container_index\":1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7},\"quote_content\":\"《清晨》reference_book_ids\":[7255238564202417211]}],\"1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9,\"start_container_index\":1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2},\"quote_content\":\"《葬禮進行曲》reference_book_ids\":[7012873192846920741]}],\"15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2,\"start_container_index\":15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8},\"quote_content\":\"《蝙蝠》reference_book_ids\":[69263517754023147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9,\"start_container_index\":15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5},\"quote_content\":\"《蝙蝠》reference_book_ids\":[69263517754023147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2,\"start_container_index\":15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8},\"quote_content\":\"《蝙蝠》reference_book_ids\":[69263517754023147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9,\"start_container_index\":15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5},\"quote_content\":\"《蝙蝠》reference_book_ids\":[6926351775402314766]}],\"8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3,\"start_container_index\":8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9},\"quote_content\":\"《唐璜》reference_book_ids\":[7049312848178056205]}],\"23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1,\"start_container_index\":23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5},\"quote_content\":\"《城市之光》reference_book_ids\":[7206537802945662011]}],\"1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7,\"start_container_index\":16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1},\"quote_content\":\"《青銅時代》reference_book_ids\":[6933974701010062344]}],\"17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7,\"start_container_index\":1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1},\"quote_content\":\"《青銅時代》reference_book_ids\":[6933974701010062344]}],\"1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1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青銅時代》reference_book_ids\":[6933974701010062344]}],\"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6,\"start_container_index\":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2},\"quote_content\":\"《黎明》reference_book_ids\":[70697190270980618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2,\"start_container_index\":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5},\"quote_content\":\"《命運交響曲》reference_book_ids\":[7206142813753314316]}],\"19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19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8},\"quote_content\":\"《向日葵》reference_book_ids\":[708890537804117095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天才藝術家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等都是巧奪天工的傳世名畫。他是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和科學精神的總代表和最高體現者,他不僅是天才的藝術家,還是傑出的工程師和著名的自然科學家。
達·芬奇是佛羅倫薩公證人塞爾·皮耶羅的私生子。他的生母是一位年輕的農村婦女,在達·芬奇出生後不久,她就嫁給了別人。達·芬奇從小便和祖父、祖母及父親生活在一起。
孩童時代的達·芬奇好奇心很強,他特別喜歡觀察大自然的景色,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喜歡一個人坐在草叢中,觀察色彩繽紛、姿態萬千的花木,還喜歡鑽山洞,探索秘密。對一些奇形怪狀的小動物,他總是拿回家仔細觀察、描繪。
有一天,他幫一個農民做了一塊盾牌,並把自己最熟悉的小動物——蛇、蝙蝠、蝴蝶、蚱蜢……還有一些奇形怪狀叫不上名字的東西都畫在了上麵。父親看後,覺得他在繪畫方麵很有天賦。1466年,父親決定把他送到佛羅倫薩名畫家、雕刻家弗裏基俄的畫室學藝。弗裏基俄看了達·芬奇的習作後非常驚喜,並欣然同意收14歲的達·芬奇為入室弟子。這也是達·芬奇一生中藝術發展最重要的轉折點。
弗裏基俄不僅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他對數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也有濃厚的興趣。達·芬奇在這裏更是如魚得水,不僅學習了素描、繪畫和雕刻,還開始涉獵科學研究,學到很多科學技術方麵的知識。這對他日後的藝術創作和研究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弗裏基俄教達·芬奇的第一課就是畫蛋。盡管畫了很多,老師仍沒有叫他停止的意思。時間一天天過去了,達·芬奇終於不耐煩了。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問道:“老師,為什麼總要我畫蛋?什麼時候才能畫完?”老師親切而又嚴肅地對他說:“基本訓練要練到手和筆能圓熟地聽從大腦的指揮,那就好了。”達·芬奇聽了老師的話,很是慚愧,於是他又默默地畫起蛋來。
由於老師的嚴格要求和自己的刻苦鑽研,達·芬奇進步很快。年輕的達·芬奇在他老師的祭壇畫《基督受洗圖》中所畫的兩個披衣的天使,就讓老師表現出了佩服的神色。
1477年,達·芬奇結束了自己的學徒生活,離開了弗裏基俄的畫室,開始了獨立的創作活動。他的創作日益顯示出他非凡的藝術才能,《吉涅芙拉·岱·賓奇肖像》畫得精細逼真,他不僅把主人翁不十分端正的五官真實地描繪出來,而且細致得幾乎把每一卷頭發都表現出來。
韋羅基奧的作坊是當時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中心,經常有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在這裏聚會,討論學術問題。達·芬奇在這裏結識了一大批知名的藝術家、科學家和人文主義者,開始接受人文主義的熏陶。達·芬奇在20歲時已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他用畫筆和雕刻刀去表現大自然和現實生活的真、善、美,熱情歌頌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達·芬奇並不滿足他的這些才幹,他要掌握人類思想的各個領域。他眼光獨到,做事幹練,具有藝術的靈魂。有一次,他在山裏迷了路,走到了一個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後來回憶這段經曆時說:“我突然產生了兩種情緒——害怕和渴望:對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會有什麼怪異的東西。”他一生都被這兩種情緒所羈絆——對生活的不可知性或無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這個神秘的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釋其含義,描繪其壯觀。
在達·芬奇早期的作品中,不僅體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而且也日趨形成了他那精細、和諧、逼真獨特的現實主義藝術風格。1842年,他離開佛羅倫薩前往米蘭,在那裏,他進行了許多大型的藝術創作。在這些作品中,最有名的當屬為斯福查的父親法蘭西斯科·斯福查製作的騎馬雕像,被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觀”,得到了同時代人眾口一詞的高度評價。
1495—1498年,達·芬奇完成了舉世聞名的藝術傑作——《岩間聖母》和《最後的晚餐》,從而奠定了他在世界美術史上不朽的地位。歐洲畫壇認為,《最後的晚餐》是所有偉大畫卷中的最佳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是千古不朽的傑作。
1503—1506年,達·芬奇另一幅世界名作——《蒙娜麗莎》問世了,這幅畫非常優美,展現在人們麵前的是蒙娜麗莎天真無邪的心底和旺盛的生命力。
《蒙娜麗莎》的原型是威尼斯公爵夫人,當時威尼斯公爵請達·芬奇為其夫人畫一幅肖像。而當這幅畫作完成之後,達·芬奇因為太喜歡這幅畫,不舍得交工,就連夜打包,和仆人一起逃跑了。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手”。
《最後的晚餐》繪製在米蘭格雷契修道院飯廳的牆壁上。達·芬奇一改前人繪製“最後晚餐”圍桌而座的布局,讓所有人物坐成一排麵向觀眾,而耶穌基督坐在最中間。
在繪畫方麵,達·芬奇把科學認識和藝術幻想完美地結合起來,使當時繪畫的現實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曆史階段。他反對抄襲和摹仿,提倡科學,主張向自然、生活、人民學習。他曾說:“畫家僅憑實踐和眼睛的判斷作畫而沒有任何思想,就好像一麵鏡子,隻是將放在他麵前的物體反映出來,並不具有對它們的理解。”
在繪畫時,他利用數學知識安排畫麵的布局,畫中各部分的比例都經過認真的計算。他是第一個把藝術作用和科學知識完美結合起來的人。他還運用光學原理,使用線條來表現明、暗、背、向,使人物栩栩如生。
他不但是一位繪畫藝術的天才,而且是一個卓越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的多才多藝、知識淵博超出尋常人的想象。
達·芬奇隨機記錄的5000多頁筆記被後人研究後發現:他在數學中首先使用加、減符號;他發現了立體幾何學中關於正六麵體、球體和圓柱之間關係方麵的規律;他發現了拋物體的運動規律,打破了亞裏士多德的落體學,可以說開了引力學說的先河;他發現了杠杆原理,他明確得出結論:想以“永久運動”作為能源是不可能的。他在文稿中還表露了他對傳統“地球中心說”的懷疑與否定,並提出人類可以利用太陽能為自己造福,這比後來哥白尼提出的“太陽中心說”要早幾十年。達·芬奇還推論地球本身有它自己的運動規律和曆史記錄,這些觀點比近代地質學理論要早300多年。
達·芬奇還自行設計了很多種機器,如剪毛機、紡紗機、織布機、印刷機、卷揚機、抽水機、鍾表、空調裝置、內燃機、計步器、自行車、裏程表、濕度表、起重機等等。在當時世界上還沒有螺絲刀的時候,他就創造了活動扳手、千斤頂、旋床、絞車、球形儀、天體儀、曲頸瓶、蒸餾器、潛水鍾模型,等等。
他還留下了大量的建築圖樣,從設計城市橋梁、下水道、教堂到設計官廳、舞台、劇場都表現了他傑出的建築設計天分。
這些文稿和他的繪畫才能一起見證了達·芬奇極其勤奮、辛勞的一生和他無盡的探索精神,更揭示出他多方麵的才華和巨大的抱負。他揭示了無窮無盡的自然奧秘,並重新創造了令人不可思議的美。
達·芬奇晚年被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邀入法國,弗朗索瓦一世給予了他至高的接待,將其安置於昂布瓦斯城堡中的克魯克斯莊園,並時不時地去請教。1519年4月23日,年事已高的達·芬奇因病逝世了,據說他是在趕來的弗朗索瓦一世懷中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在文藝複興早期,人們盲目地接受傳統觀念,崇拜古代權威和古典著作。達·芬奇反對經院哲學家們把過去的教義和言論作為知識基礎,他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到自然界中尋求知識和真理。他認為知識起源於實踐,隻有從實踐出發,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他說:“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實踐應以好的理論為基礎。”達·芬奇提出並掌握了這種先進的科學方法,采用這種科學方法去進行科學研究,在自然科學方麵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後來在伽利略那兒得到了發展,並由英國哲學家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達·芬奇的實驗工作方法為後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愛因斯坦、牛頓等人的發明創造開辟了道路。
在達·芬奇逝世之後的500年間,人類對他的研究與探索依然不斷,在歐美各國和日韓、以色列等亞洲國家都有專門的達·芬奇研究機構。而對於他的祖國意大利來說,他更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征,在這個國家,紅酒、家具、餐廳、酒店、機場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事物數不勝數。
文藝複興的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刻家、畫家、藝術巨匠。他的繪畫代表作《最後審判》被譽為“人體的百科全書”;他的傑作《大衛》不僅是他創作的精華,也是複興古典藝術思想的典型代表。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誕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東部附近的山城小鎮卡普萊斯,當時他的父親正擔任著這個小鎮的行政長官。剛出生的米開朗基羅,因為母親體弱多病,被送到一個石匠家中撫養。據說,他後來成為雕刻家與此不無關係,他自己曾說過:“我在吸吮乳母(石匠的妻子)的奶水時就拿起了雕刻人物形象的鑿子和錘子。”
米開朗基羅6歲時,他的母親就去世了,他的家也敗落了。父親經常失業,家裏越來越窮,但他還是把米開朗基羅送到佛羅倫薩的一家拉丁語學校去學習。米開朗基羅在那裏學習了拉丁文、希臘文、數學和文學,這些必要的教育為他以後的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年幼的米開朗基羅還不能體會到這點,他在學校的學習很糟糕,他老是畫畫,回到家還往牆壁上畫,為此,父親常常打他,而且一次比一次曆害。但是米開朗基羅本性難移,他不但依然故我,而且一再表示要當個藝術家。單憑這一點就能把老波納羅蒂氣瘋,他希望家中的五個兒子都去經商,將來成為銀行家,以重振波納羅蒂家的貴族家業。偏偏他最喜歡的米開朗基羅不但不按他的想法去做,反而自甘“墮落”,一定要去幹那有辱家聲、靠手藝吃飯的行當。當時的藝術家社會地位卑微,被人們視同工匠,靠鑿子、畫筆謀生,為貴族們所不齒。
性格倔強的米開朗基羅選定藝術生涯作為自己的人生道路,因為佛羅倫薩人熱愛藝術的風尚給了他強烈的影響。其次,他的藝術才華使他對自己的選擇相當自信,他那堅韌頑強的個性也使他在自己認定的事情上決不動搖。這是一種巨人的性格,也是他日後成功的保證。
最後,日漸貧窮的家庭現狀也使他的父親無力阻攔,當他父親聽說米開朗基羅到著名的基蘭達約畫室去學藝,不但不需要交付學徒費,反而能掙錢時,他言不由衷地妥協同意了。
基蘭達約在藝術史上是個有地位的人物,13歲的米開朗基羅能拜到這樣的名師,對他學習藝術大有幫助。米開朗基羅雖在這裏隻學習了一年多的時間,但他十分勤奮、刻苦,因此技藝進步很快。他在那兒除了大量地寫生之外,還臨摹了許多老畫家們的作品,竟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所以深得老師基蘭達約的賞識。
後來佛羅倫薩的統治者羅倫索·美第奇召見了基蘭達約,要他把自己兩名最好的學生送到他新辦的美術學校“庭苑”去學雕刻。基蘭達約不敢違抗,於是米開朗基羅和基蘭達約的另一名弟子被送往“庭苑”。羅倫索的府第在當時是來自歐洲各地的人文主義學者、詩人、藝術家和社會名流薈萃的地方,從1489年開始,米開朗基羅在這裏受到嚴格的訓練和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的熏陶。
在美術學校,米開朗基羅開始明白再高級的藝術也不外乎美與神聖的統一,這一美學標準便成為了他以後創作的準則。這裏的學習補充了米開朗基羅普通教育的不足,他了解了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朗讀了但丁、彼特拉克、賀拉斯、維吉爾的詩。於是,他的第二天賦——詩歌也由此展現,此後,他寫了不少詩,這些詩真摯自然,像從他的心裏自然流淌出來的一樣。
被佛羅倫薩稱為“無冕之王”的羅倫索十分欣賞這位天才少年獨創性的藝術才華,留他食宿於美第奇宮廷。美第奇宮廷豐富的雕刻收藏令米開朗基羅著迷,古希臘、羅馬的遺產給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學習與探索以巨大影響。米開朗基羅的創作生涯開始了。
他最早的兩件作品《梯旁聖母》和《半人半馬者搏鬥》已顯露出米開朗基羅藝術風格的端倪,即以人物形象為中心,主要表現人體美,使人物形象充滿著無畏的戰鬥熱情和無窮無盡的創造力量。
1496年6月,21歲的米開朗基羅因家鄉戰亂來到羅馬,被那裏那些森林般的古代雕像所再現的卓越的藝術形象所吸引。在古典藝術的影響下,他開始了創作自己第一批大型石雕《酒神》、《哀悼基督》。
《酒神》以希臘神話中的酒神巴庫斯發明葡萄酒為題材,主要表現了巴庫斯醉酒後憨態可掬的模樣,在不平衡與平衡的衝突中表現人體美。酒神的左下方是一個自然支柱——一個坐在樹樁上偷吃葡萄的小牧神,這個半人半羊模樣的人給整個雕刻增加了生動、活潑、樂觀的形象,而這種富有生活氣息和幽默感的作品在米開朗基羅畢生的作品中是罕見的。
《哀悼基督》表現的是基督從十字架上被卸下來後,聖母瑪麗亞抱起兒子屍體時悲痛的情景,這副雕刻給人一種震憾人心的神聖的悲劇美。這幅傾注了米開朗基羅兩年心血的傑作問世後,轟動了羅馬城。但年輕的米開朗基羅當時在羅馬很少為人所知,因此人們紛紛猜測這是某位著名大師的匿名作品。知道這一情況後,米開朗基羅連夜趕到教堂,頂著一支燭光,在搭過聖母左肩的肩帶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佛羅倫薩人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造像。”從此,米開朗基羅聲名大震。這是米開朗基羅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向虛榮這個弱點屈服,以後他再也沒有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
1501年,米開朗基羅回到佛羅倫薩。為了能鮮明地表現藝術家對祖國命運的關注和對共和政治的希望,他決定要塑一尊《聖經》中那個智勇雙全、屢建奇功的大衛形象。於是,在以後的兩年半的時間裏,他連吃飯、換衣服都舍不得停下,幾乎每天要幹20個小時。灰粉塞滿了他的鼻孔,落滿了他的頭發,令他看上去白發蒼蒼。這是他的大理石雕刻生涯中最為輝煌的一段經曆,但一切都是自願和快樂的,他的思想、才能在此得到了最為充分的發揮,最後終於在1504年完成了他的傑作《大衛》。《大衛》大膽顯示了人體的完美,不僅是米開朗基羅創作中的精華,也是複興古典藝術思想的典型代表,即使在今天,它也是藝術家們學習雕刻的楷模。米開朗基羅毫不客氣地選擇佛羅倫薩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安放《大衛》,希望它作為佛羅倫薩市民政治理想的象征。意大利人把這紀念碑式的傑作看做劃時代的事件,用它來計算時間,“巨人塑成的那一年”成了新時代第一年。
後來,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作為教皇雇用的藝術家而從事各種藝術工作。1508年,他接受繪畫西斯廷禮拜堂屋頂這項艱巨的任務,後來這幅壁畫成為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一件美術作品。
1524年,他創作了兩組象征性的雕像:一組是《晝》和《夜》,一組是《旦》和《夕》。其中《夜》表現的是一個健壯的婦女,很不舒服地沉睡著,右手撐在翹起的左腿上支持著低垂的頭,這反映了藝術家悲憤的心情。他曾在一首十四行詩中把他的痛苦告訴人們:“如此奴役,如此令人作嘔,計劃失敗,精神倍受折磨——那就在大理石上鑿火吧,隻要你能夠!”
1536年,他完成的巨畫《最後審判》,內容是基督教傳說中的世界末日的大清算。基督親自審判一切世人的善惡,決定誰升天堂,誰下地獄。
16世紀40年代後,米開朗基羅把全部精力放在建築上。他設計了羅馬的法爾涅塞宮,還負責聖彼得大教堂的建造工程。他因此成為當時最傑出的建築師。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兩幅壁畫作品是《保羅歸宗》和《彼得殉難》。構圖處理仍然是人物眾多的場景展示,表現的焦點還是集中在“歸宗”和“殉難”事件最敏感的瞬間——上帝讓保羅從馬上跌落,人們把彼得在十字上豎起。從米開朗基羅繪畫作品的風格形成和創作走向可看出畫家一生內心世界的張力關係。無論是高揚畫家人文精神的一麵,還是敘述作者宗教情懷特點都未免過於簡單,但米開朗基羅的造型風格既是創造精神的源泉也是矯飾主義的鼻祖。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鬥爭的精神麵貌。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樂聖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首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貝多芬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萊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的一個平民家庭。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一個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淒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度過了童年。
12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逐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1787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劄特。不幸的是,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貝多芬趕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很大,他又在波恩待了5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1792年再度前往維也納。此次華德斯坦伯爵給了他很多援助,為了報答他,貝多芬日後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53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裏耶裏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10年之久。
1795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同年,他又創作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因此榮獲了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
此後5年,貝多芬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1799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他憑著神奇的想象力,接連創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患了耳聾的疾病。
這對他來說是極其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變得愈來愈孤僻。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誌著他的創作“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1813—1817),由於歐洲正經曆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10年當中(1818—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顯著惡化和生活上受到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偉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當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一個群眾性的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誌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隻有對像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你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一生的作品雖然不太多,但他卻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所以贏得如此高的聲譽,關鍵在於他集卓越的音樂天賦和熱情奔放的性格於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堅韌不拔的意誌和不屈不撓的毅力。
從中古到近代,一直到古典樂派的大師為止,一部歐洲音樂史,幾乎就是一部宗教音樂史。換句話說,從9世紀到偉大的貝多芬開始他的“自由職業者”的藝術生活之間的幾百年裏,幾乎歐洲所有音樂家都是為教會服務的。而貝多芬改變了這一切!
盡管出生於音樂世家,而且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和提琴,但貝多芬並非莫紮特式的神童,他的創作並非一揮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滿意為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頓和莫紮特的風格,但後來發展出一種完全屬於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
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即《英雄交響曲》)的創作,這標誌著貝多芬的創作道路進入了成熟階段。這部作品完全奠定了他創作的基本邏輯——“通過鬥爭,得到勝利”,“通過艱苦,走向歡樂”。這一時期他還創作了其他一些重要作品,包括《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即《月光》,1801)、《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即《黎明》,1804)、《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即《熱情》,1806)、《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1806)、歌劇《菲德裏奧》(1805)、《克羅采小提琴奏鳴曲》(1803)等。1808年,他完成了簡潔凝練、充滿鬥爭精神和勝利信念的《第五交響曲》(即《命運交響曲》)和純真質樸、歌頌大自然的《第六交響曲》(即《田園交響曲》)。
在音樂表現上,貝多芬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
他以深刻、銳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時代和社會的脈搏,他的作品不僅體現了他偉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奮鬥和希望,因而具備了鮮明的社會性和深刻的哲理性。
這就是貝多芬的故事:作為一個音樂家,他卻完全失聰了。這是他最黑暗的時期。然而在這個完全安靜的世界裏,他聽到了內心新的音樂,譜成了氣勢雄渾、充滿歡樂、讚美上帝的傑作——偉大的《第九交響曲》。當樂曲第一次在維也納演出結束時,全場掌聲如雷。而身為指揮的他,因為麵向著樂團,竟然聽不見!
貝多芬承受巨大的痛苦卻不輕言放棄,他沒有向命運低頭,他“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他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的痛苦”。他是靠自身的力量戰勝的,用他的話說:“噢,人啊,你當自助!”
貝多芬是一個從不繳械的英雄,一個真的猛士,他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這一切,正是我們要學的。
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羅曼蒂克式幻想的苦難;唯有克服苦難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當起命運的磨難。遭受坎坷命運的人所具備的自強不息和從容豁達,讓我們在並非一帆風順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運真正的主宰者。在苦難中,我們不斷磨煉自己的意誌,我們的心靈才能漸漸成熟。
趁著人生的舞台尚未落幕之時,你願意讓上帝來編織人生的夢想嗎?用你強有力的雙手,“死死扼住命運的咽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