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神童莫紮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紮特(Wolfgamg Amadeus Mozart,1756—1791)的音樂家喻戶曉,撥動著億萬人的心弦,樂評家們評價為“清麗而富有詩意,具有天籟般的魅力”。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音樂的傑出大師,更是人類曆史上極為罕見的音樂天才,有“音樂神童”的美譽。他短暫的一生為世人留下了極其寶貴和豐富的音樂遺產。
莫紮特於1756年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附近一個叫薩爾茨堡的小城,父親奧波德是薩爾茨堡大主教樂隊的小提琴手。幼年的莫紮特就顯露出超人才華被譽為世界上少有的音樂“神童”。
據說莫紮特3歲時便能在父親教姐姐彈琴時在旁邊指指點點,表現出了對音樂的濃厚興趣。4歲的小莫紮特開始跟父親學鋼琴,還經常向家人或來客主動地表演彈奏一曲,他甚至還不會念信寫信的時候,就已經能讀寫作曲了。莫紮特5歲時就彈得一手好鋼琴了,他能操一把小提琴與父親及朋友一起,憑直接視譜,將6支三重奏曲演奏下來。此時剛學一年鋼琴的莫紮特便會自己創作各種小曲子了,薩爾茨堡這個小城市裏人們都知道奧波德家有一個音樂小天才。他6歲以後的音樂作品就已獨具一格,人們隻需根據開頭幾個小節,就可以斷定是莫紮特的作品,而不是其他人的。優美高雅、信心十足、生氣勃勃、結構嚴謹、豪邁奔放,是這位音樂神童作品的獨特藝術風格。
莫紮特的父親發現兒子的確在音樂方麵具有才華,為了讓莫紮特開闊眼界,便帶著6歲的莫紮特和他姐姐周遊德、奧、法、英、意等各國,開始了長達10年的旅行演出。他們所到之處都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尤其是莫紮特的表演常常讓觀眾聽得入迷。“太美了,簡直是太美了!”“再來一曲,再來一曲!”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莫紮特常常要加演好多曲子,觀眾仍然不肯離去。8歲的莫紮特在英國演奏時,遇到了音樂大師巴赫,巴赫非常喜歡這位音樂天才,於是親自指導他演奏和作曲。這一年,莫紮特寫了三首交響樂和幾首奏鳴曲。
據說莫紮特在羅馬教皇的音樂廳裏聽到《聖經》裏的一首聖歌《主啊,憐憫我們吧》,這是一首非常珍貴的樂譜,是一首從不外傳的珍藏品,違者開除教籍。但是,莫紮特聽了一遍以後,便能把這首曲子演奏下來了,他甚至憑著記憶將曲子完整地寫了下來,而且隻錯了3個音符。從此,這首“絕密的聖歌”再也沒有什麼神秘性了。教皇知道此事後,被他的才華所折服,不但沒有責怪他,還賜給他一個“金距輪”獎章。
莫紮特的父親花費10年的時間帶著莫紮特在各國遊曆演出,有他自己的用意,那就是:一方麵希望通過巡回演奏展示莫紮特驚人的天賦,以便獲得皇家的賞識,賜予莫紮特一官半職;另一方麵也希望通過周遊列國,讓莫紮特廣泛接觸各國作曲家和演奏家,從他們身上及他們的作品中,吸收新的作曲風格和各種音樂形式。這10年的旅行演奏,雖然讓莫紮特聞名遐邇,並在作曲上日臻成熟,但並沒有為他帶來實質性的功名利祿,也並未改善莫紮特一家原本不富裕的經濟狀況,在旅行途中還曾遭遇一些挫折與阻撓。縱然一切不如人意,成年之前的莫紮特在父親的全權安排和庇護下,在他父親的恩主史拉頓巴赫大主教寬厚的支持下,生活可以說是無憂無慮,絢爛多彩,充滿著對新奇事物的刺激與求知成長的快樂。在這期間,莫紮特將各國的音樂風格消化吸收,加以整合,逐漸形成自己個人的風格。
在鮮花、掌聲和歡呼的背後,是艱苦的勞動、苛刻的條件和可怕的考驗。為了金錢與榮譽,列奧波爾德要求小莫紮特無論旅途多麼勞累,都必須隨時可以當眾演。為了宣揚兒子的天才,他讓莫紮特必須滿足聽眾突如奇來、異想天開的種種刁難性提議,如:當場視奏從未接觸過的技巧艱深的樂曲;按照聽眾臨時設想的幾個低音即興作曲,並根據指定的調性當即演奏;用多條手帕將鍵盤全部蒙住而不影響彈琴;在一場音樂會上從頭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並且,這樣的演出幾乎每每長達四五個小時之久。
1772年,16歲的莫紮特終於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漫遊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裏擔任首席樂師。
盡管莫紮特乃曠世奇才,盡管他享有極大的榮譽,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奴仆,並且是一個很糟糕的奴仆。因為他擁有榮譽,莫紮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輩海頓那樣,每天在前廳穿堂裏恭候主人的吩咐,隨時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責,甚至嚴厲的懲罰。為擺脫大主教的控製,莫紮特於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期望能找到一個落腳之處,永遠離開薩爾斯堡。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這位曾轟動過整個歐洲的金光閃閃的寵兒此刻竟到處碰壁!神童已經長大,已不再是神童。昔日的神童消失了,盡管他的才華隨年齡成正比地增長,可現實社會卻無情地冷落了他。他不得不重新回到薩爾斯堡,而這樣一來,大主教當然更加刻薄地對待他。莫紮特的辛酸與窘境是任何一個有生活常識的人都不難想象的。
1781年6月,莫紮特終於在忍無可忍當中與大主教公開決裂。他毅然辭職離去,成為歐洲曆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種舉動無疑極其大膽而英勇。因為,這意味著艱辛、饑餓甚至死亡。
列奧波爾德力勸他的兒子向大主教賠禮道歉,重歸於好,莫紮特堅決拒絕。他在給父親的回信中寫道:“我不能再忍受這些了。心靈使人高尚起來。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繼承來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準備犧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對於我、對於你,都應該是最珍貴的!”
衝出牢籠的莫紮特定居在“音樂之都”維也納,開始了一個自由藝術家的生涯。當時他年僅25歲,可離生命的終點卻隻有10年了。
莫紮特寫作之輕鬆與神速使他的同時代人和後輩都把他看做是無師自通、不學而成的天才。縱觀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時期受到父親的嚴格教誨外,的確從未得到過正式的教師指導。天才是不容否認的,但人們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離不開刻苦與勤奮。1787年10月的一天,莫紮特與歌劇《唐璜》的樂隊指揮庫查爾茲一起散步時說:“以為我的藝術得來全不費功夫的人是錯誤的。我確切地告訴你,親愛的朋友,沒有人會像我一樣花這麼多時間和思考來從事作曲;沒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許多次。”
在莫紮特身上,處處都體現出典型的藝術家天性。他是一個熱愛生活、充滿詩意、富於感情的人。他認為窮人最講信義,“世界上隻有窮人才是最好、最真實的朋友,有錢人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友誼”。他天真、單純,總是興高采烈。他易受感動,愛掉眼淚,具有女性般的柔情。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樣充滿了好奇,似乎永遠長不大。
莫紮特摯愛自己的親人,每當他談起父母、妻子時,臉上都不由閃現出幸福的光彩,語調也格外恬美。在神聖的婚禮儀式上,他和妻子雙雙落下激動的熱淚。大家深受感染,都跟著一起哭了。由於他沒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采又不善持家理財,因而婚後的生活非常窮困。為了維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紮特拚命工作——教課、演出、創作,應接不暇,永無休止。盡管如此,日子還是過得相當窘迫。有一年冬天的一個傍晚,朋友們到他家做客,從窗外看到夫妻倆在屋裏愉快地翩翩起舞,紛紛讚歎不已。待到進屋後才弄明白,他們因無錢買煤,不得不利用跳舞來取暖,以此熬過寒冷的冬季。
俄國李奧波阿爾教授曾說過:“要是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音樂家,那麼,你生來就應該是貧窮的,因為在貧困者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極其神秘、最最美麗的,可以增強人們力量、思考力、同情和慈愛心的元素。”他說得真對,莫紮特就是這麼貧窮的人,他甚至買不起木炭來溫暖他居住的破屋。在寒冷的冬天裏,他隻好把手插進穿在腳上的毛襪裏取暖片刻,然後再繼續工作。
莫紮特生命中異常艱辛的階段,恰恰是他在作曲上達到最成熟的階段,他的幾部最重要的歌劇如《費加羅的婚禮》、《唐·喬凡尼》、《魔笛》、《女人心》等和眾多的小夜曲都創作於此時。
莫紮特的音樂常常被人們稱做“永恒的陽光”,因為他的音樂即使在表現痛苦和悲傷時,也似乎含有天真純潔的微笑。他那優美、機智的旋律總是充滿明朗、淳樸的氣質,他那典雅、熱情的樂思像清泉一樣純潔、透明、自然、流暢而噴湧不盡。莫紮特的音樂給予人們的是經過生活錘煉後的純真,他那麵對嚴峻生活而永不泯滅的童心讓人分外感動。羅馬尼亞作曲家艾涅斯庫曾說:“莫紮特的音樂如同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園,裏麵火熱,充滿了翻騰的岩漿,外麵卻是一片寧靜、清新、甜美的景象。”
莫紮特在維也納的生活充滿了矛盾,一麵是輝煌的成就,另一麵是失望和潦倒。在維也納的最後10年,是他作為自由音樂家進行創作的最重要時期,也是他以對藝術對自由的執著信念向社會抗爭的10年。自由對莫紮特來說同時意味著貧困,但莫紮特不怕貧困,堅韌地忍受著貧困的煎熬。
莫紮特晚年的生活每況愈下,身體也越來越糟,他不得不經常向朋友們求援。當他最後一部傑出的歌劇《魔笛》首場公演時(1791年9月30日),他已痼疾纏身。1791年12月,莫紮特病逝於維也納,年僅35歲。在他去世的時候,屋中沒有一根木材取暖,病倒在床的妻子無法為他送葬,而臨死前,他仍默吟著自己心愛的歌劇《魔笛》的旋律,在音樂的庇護下默默閉上了眼睛。
莫紮特的音樂典雅秀麗,如同珍珠一樣玲瓏剔透,又似陽光一般熱情溫暖,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力。由於他的音樂語言平易近人,作品結構清晰嚴謹,“因而使樂思的最複雜的創作也看不出斧鑿的痕跡。這種容易使人誤解的簡樸是真正隱藏了藝術的藝術”。
美國音樂學者約瑟夫·馬克利斯說得好:“在音樂曆史中有這樣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麵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係都消除了。莫紮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
“鋼琴詩人”肖邦
弗裏德裏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偉大的波蘭音樂家,其一生不離鋼琴,被稱為“鋼琴詩人”。1837年,他嚴辭拒絕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
肖邦有一半的法國血統。他的父親從法國移居到華沙,教貴族子弟學法語。當肖邦6歲的時候就已經顯示出了非凡的音樂天份,家裏為他聘請了著名的鋼琴教師。在老師的指引下,肖邦熟悉了大量音樂大師的作品。老師的教學富有情趣和智慧,奠定了肖邦作為一個鋼琴家所應當擁有的個性和創造力。肖邦第一次演出是在一個家庭宮殿中舉行的慈善音樂會,那年他年僅8歲。1818年的《華沙日報》這樣寫道:“他不僅可以完美而輕鬆地演奏那些最難的鋼琴作品,而且他還能創作出饒有興趣的舞曲和變奏曲。”後來,肖邦經常出現於達官顯貴的府邸。
肖邦一家住在一個伯爵夫人的莊園宅地的三間房子裏,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間,有著白色的牆和發光的天花板,有掛著雪白薄紗窗簾的窗戶,寬大的窗台上倒掛著生氣勃勃的金鍾和天竺葵。房屋裏麵擺著沉重的紅木家具、許多書架和一個白柱式火爐,在天冷的時候,裏麵的鬆木劈啪作響,發出芳香的熱氣。三間房子中最大的一間裏麵擺著鋼琴,有別於其他神童音樂家的是,少年肖邦並不喜歡那架鋼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師是個奇怪的人,他總是穿著淡黃色的大衣、漆皮長靴,以及顏色華麗但很俗氣的背心,據他說這是在一個拍賣行買的波蘭最後一個國王的所有物。他總是帶著一支長鉛筆,來敲那些遲鈍和不守規矩的學生的腦袋和手指。
不過,是他使肖邦喜歡上了鋼琴,並且使少年肖邦逐漸以“第二個莫紮特”的美譽而聞名華沙。10歲時,肖邦被帶去在一個大歌唱家麵前彈奏,歌唱家聽後非常高興,送給他一塊手表。不久以後,俄國沙皇聽見他演奏,當即以一個鑽石戒指作為贈品。當時的歐洲報紙上有這樣一句話:“上帝把莫紮特賜給了奧地利,卻把肖邦賜給了波蘭。”
在肖邦讀書期間,他喜歡上了年輕的歌手康斯坦西婭。19歲時他寫下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據說就是這位少女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在年僅20歲的時候,肖邦因其創作的e小調和f小調鋼琴協奏曲而譽滿華沙。此後不久他就決定要出國。在這個異族統治下的國家中,政治形式不斷緊張,革命一觸即發。這種情況下,對於他的音樂事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1830年的12月肖邦開始了他的藝術旅行。參加告別聚會的有他的家人、初戀情人、教授,以及一些朋友們。肖邦沒有意識到他就要永遠離開他的祖國,也就是從那一刻,在他充滿無數歡欣和痛苦的生活中將永遠伴隨著無盡鄉愁。
1831年9月,肖邦來到巴黎,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時興的音樂教師。他願意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價格是最高的。他上課時像一個王子,總是戴著白羊皮手套,並且由一個仆人陪著,坐著一輛馬車到來。
後來,通過鋼琴家李斯特,肖邦結識了“有一雙憂鬱的眼睛”的奧羅爾·杜德旺夫人,也即是聞名於世的小說家喬治?桑。通過她,肖邦被拉進以巴黎為家的藝術家、作家和音樂家們的歡快的圈子裏。之後,肖邦與許多傑出的藝術家成了朋友,比如雨果、巴爾紮克、海涅,等等。
肖邦是浪漫主義時代最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風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絕不會把他的風格與其他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藝術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創作生活集中於鋼琴上的大師。
從一開始,他的想象就獻給了鍵盤,他在這狹窄的結構中創造出了一個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鋼琴的局限性也轉變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時間長度的持續音當然是鋼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卻巧妙地克服了這一局限。對於現代鋼琴風格的形成,他的功績是不下於任何其他音樂家的。他告訴學生:“必須讓每個音符都歌唱起來。”
他抒發感情有時像魔鬼般神秘莫測,有時又像水妖般地令人銷魂,但卻永遠是心血溫暖而慈祥的,那些夜曲是他在孤獨中的夢幻,他向靜夜傾訴著一個人的最懇切的渴望。他雖然在表麵上是幸運的寵兒,但實際上,卻和他那浪漫主義的許多同時代人一樣,也是一個飽經生活苦難的人。
在德國期間,雖然肖邦生活得很開心,但正值波蘭亡國,於是他寫了很多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舒曼稱他的音樂像“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他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髒運回祖國。
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麵的:19世紀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使對此一直抱著熱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擊,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緒之中;同喬治?桑之間愛情的破裂,故鄉親人和摯友的相繼去世,自己健康情況的不斷惡化,這一切都給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創傷,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獨。
1848年,肖邦在英國演出,返回巴黎後幾個月便逝世了,時年39歲。他的葬禮在莫紮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禮進行曲》中舉行。他被安葬在拉雪茲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蘭的泥土。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為鋼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鋼琴獨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煩的是,他的作品大多隻有體裁而沒有標題。很多作品,即使標上調式和體裁及體裁編號,仍然難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後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時,往往以作品編號(Op.)作為查找的主要根據,因為作品編號是不會出現重複和混亂現象的。
肖邦作曲時,基本離不開鋼琴鍵盤,對於作曲十分情緒化。據當時的人說,肖邦擅長在鋼琴上即興創作,而且有著一氣嗬成般的流暢,但當他落筆追思即興樂念時,卻異常費力,稿紙上往往留下很多塗改痕跡。許多已成之作,每經他本人演奏一次,就會出現一種有所改動的版本。
他說:“讓人們去猜吧!”
讓音樂本身去說話,不把主觀臆想強加給聽眾——這就是肖邦的信念。
肖邦音樂的高度思想價值在於它反映了19世紀30—40年代歐洲資產階級民族運動總潮流的一個側麵,喊出了受壓迫受奴役的波蘭民族憤怒、反抗的聲音。肖邦的音樂具有濃厚的波蘭民族風格。他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態度非常嚴肅,反對獵奇,同時又不被它所束縛,總是努力體會它的特質加以重新創造。這樣,他既提高了民間音樂體裁的藝術水平,又保持了它純淨的風格,從不喪失其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
他對當時西歐在音樂創作手段方麵獲得的經驗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並將它作為自己創作的起點,從而使自己的音樂具有同古典傳統有深刻聯係的嚴謹完整的藝術形式。但是肖邦又從來不受傳統的束縛,敢於大膽突破傳統,進行創新。這尤其表現在他深入地挖掘和豐富了諸如前奏曲、練習曲、敘事曲、夜曲、即興曲、諧謔曲等一係列音樂體裁的潛在的藝術表現力,賦予它們以新的社會內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現力,極富於個性,他的和聲語言新穎大膽,鋼琴織體細膩而富於色彩。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穎的獨特的“肖邦風格”,為歐洲音樂的曆史發展作出了貢獻。
通過這些我們不難看出,肖邦所擁有的非凡鋼琴技巧完全可以讓他成為一名鋼琴舞台的耀眼明星,然而他寧願為那些能夠真正理解他音樂的具有藝術能力的聽眾演奏。除了這些之外,肖邦一生僅舉行過30場公共音樂會。凡是那些參加過肖邦“書房”音樂會的人都強烈認為,隻有在這種朋友間的私人音樂會上,偉大的藝術家才能闡釋出音樂的真諦,發揮他們藝術的天賦。
肖邦作為作曲家已經深為大家所熟悉,最有利的證明就是肖邦創造性的藝術成就在不斷地為更多的世界聽眾所接受和傳播。他是一位非凡的作曲家,他用非凡的藝術天賦創造了非凡的藝術成就。他也是唯一一位專注於一件樂器創作的作曲家。盡管華沙的音樂團體都建議他可以創作一些歌劇和管弦樂作品,但肖邦認為在如此年輕的時候,隻有通過鋼琴才能真正達到他所追求的藝術目標。他通過不同的音樂形式來表達他的音樂思想,包括波羅乃茲、瑪祖卡、華爾茲、夜曲、奏鳴曲、前奏曲、敘事曲、鋼琴協奏曲、回旋曲和變奏曲等。他是那個時代具有獨立風格和詩歌精神的偉大作曲家。1848年在英格蘭舉行音樂會後,倫敦的《每日新聞》這樣寫道:“肖邦的作品顯示了他傑出的創作才能和他對作品的表現能力。他的音樂風格之獨特,是以前任何一位大師都不可能達到的。我們從沒有聽到過如此美妙、如此激動人心的音樂。”
西方音樂之父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18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也是巴洛克音樂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於他一生傑出的創作活動和對音樂藝術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在世界音樂史上,巴赫素有“音樂之父”的美稱。他的作品是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學習的榜樣。
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出生於德國的埃森納赫城的一個音樂世家。生活在這個小城鎮的人們非常熱愛音樂,據說在它的古代城門上刻寫著“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上回響”幾個字。
大約從16世紀開始,巴赫家族就已經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音樂家。在這個家族所出的二十多代音樂家中,以巴赫的成就最高。
巴赫的父親是一名中提琴手,哥哥是風琴師。他早年喪父後,便在哥哥的指導下學習音樂。幼年的巴赫對音樂興趣濃厚,學起音樂來異常刻苦,很快便掌握了風琴、小提琴等樂器的演奏方法,同時也開始在作曲方麵暫露鋒芒。
7歲那年,巴赫入當地一所教堂附屬的拉丁語學校上學,在學校他是個成績超群的學生。他還參加由學生組成的聖歌隊,在各種節日演出中、在婚喪大事的儀式上唱宗教歌曲,掙一些錢交學費。
據說他哥哥藏有當時最著名的德國音樂大師韓羅伯蓋爾、凱爾多人作品的手抄譜。巴赫好幾次想看這些譜子,都遭到了他哥哥的拒絕。但巴赫在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下,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都會悄悄起來,從書櫃裏拿出這些譜子,借著月光抄起來。就這樣抄啊,讀啊,半年過去了,終於被他抄完了。頑強的性格、不屈不撓的精神、刻苦勤奮的自學,是他後來取得成功的原因。
1702年,巴赫從神學校畢業了。巴赫的學業是優良的,他完全可以上大學深造,但為了生活,不得不自謀職業了。這一年,他在呂奈堡小鎮謀得管風琴手職務。1704年,他又謀到阿恩什塔特新教堂管風琴師的職位。這個教堂有一架性能很好的管風琴,就是這架管風琴強烈地吸引了年輕的巴赫。在這裏,他全麵充分地掌握了管風琴和古鋼琴演奏的技藝,開始享有演奏名家的聲譽,同時,他多年辛勤鑽研藝術的首次成果成熟了。他這時創作的耶穌複活節大合唱《你不要把我的靈魂拋棄在地獄裏》,就具有宗教音樂所少見的戲劇性,曲中的苦難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樂隊中對現實主義的描寫手法的運用作了大膽的嚐試。
這時他還作有一首流傳至今的古鋼琴作品《為敬愛的哥哥遠行而作的隨想曲》,是為其兄雅各赴瑞典任宮廷樂師而作。從這些早期的作品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巴赫的創作思想是在音樂中探求如何表達普通市民的生活和普通人的感情。
但是,年輕的巴赫在教堂彈奏管風琴時,往往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和創造性的熱情。這就破壞了宗教音樂慣有的規範,引起了上司的不滿,時有衝突發生。1705年秋,巴赫利用一個月的假期,到呂白克去聽德國著名音樂家狄特裏赫?布克斯特朗德的音樂會,由於沒有錢坐馬車,隻得步行去。
當時在漢堡的亨德爾也曾到這裏來聽布克斯特胡德的音樂會。布氏的創作和高超的演奏技藝使巴赫讚歎不已,壯麗的管風琴曲和大合唱使他神往。4個月的時間轉眼即過,已大大超過了假期。當巴赫回到阿恩什塔特的時候,上司暴跳如雷,竟對他進行正式審判。
也是在這次,巴赫結識了許多藝術界人士,其中有不少德國的傑出人物。當大管風琴家萊因肯聽了巴赫的演奏後,非常興奮地說:“我原來以為這種藝術要泯滅了,但我在你的創作中,看出它獲得了新生。”
巴赫22歲時與其表妹瑪利亞?芭芭拉結婚,共生下了7個孩子。瑪利亞去世後,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瑪德蓮娜結婚,又生下13個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9人長大成人,其中有3個孩子繼承父業,成為很有影響的音樂家。他的次子卡爾·菲力普?巴赫長期居住於漢堡,被稱為“漢堡巴赫”;第三個兒子約翰?克裏斯蒂安?巴赫長期居住於倫敦,被稱為“倫敦巴赫”。他們在音樂史上都很有地位,對海頓、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響。
巴赫的第二任妻子的名字是安娜?瑪德蓮娜,也正是巴赫《第二小步舞曲》的別名,《第一小步舞曲》的別名是《瑪利亞?芭芭拉》,也是他第一任妻子的名字。巴赫給自己深愛的這兩個女人創作了大量的曲子,最著名的是《小步舞曲》,其中的主旋律正是帕卡貝爾的《卡農》。
後來,他的第二任妻子去世了,為了讓兒女能夠受到高等的教育,巴赫新任了樂長職務,包括組織和訓練聖歌隊,教學生拉丁語,寫作教堂禮拜等。
當巴赫為了發展德國音樂向宮廷索取幾文錢而屈辱地寫申請的時候,卻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微薄的收入勉強養家糊口。
長年累月的辛勤勞動,使晚年的巴赫患了眼疾,兩度開刀無效,終至雙目失明。1750年6月28日,巴赫在萊比錫與世長辭。他的死沒有引起顯著的社會反應。他被安葬在聖?約翰教堂的墓地。
一顆巨星就這樣隕落了!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和《d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容及複調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在“純音樂”領域留下的重要遺產之一。作為一部具有德意誌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現出了那種嚴謹的德國式思維。另外,巴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等樂隊作品,也都表達了他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與渴望。這些作品在德意誌民族人民的內心深處激起了強烈的共鳴。
巴赫的音樂,可以說是構成歐洲音樂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對於整個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來說,巴赫的音樂成就可以說是架在這座殿堂上的圓頂;對於其後的歐洲音樂發展來說,雖然直到19世紀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響力,但是這種影響力一旦產生,便對歐洲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隻有當巴赫在新的曆史文化背景下具有新的文化意義時,他的音樂作品才對現代音樂具有“啟示錄”的意義。而對於後人來說,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歐洲音樂;未能深入研究過巴赫的作品,就難以成為一個嚴謹的、精通其專業的音樂家;若不能透過巴赫音樂純樸的形式、精練的技巧乃至宗教音樂形式上的“外殼”,體驗到巴赫音樂中蘊藏著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難以透徹地認識巴赫音樂的本質。
在巴赫生活的時代,德國處於政治分列、經濟落後的狀況,文化藝術暗淡無光。外國的如法蘭西、意大利、英吉利的文化,在德國占絕對優勢,自己的民族文化受到輕視。恩格斯曾形容道:“從那個時候起,棍棒和鞭子就在國內占了統治地位;和整個德意誌一樣,德意誌農民降低到極卑微的地位。”在這樣情況下,教堂自然成了人們寄托精神情感的地方。
巴赫在世時並沒有顯赫的地位,沒有贏得應有的尊重,大部分作品非但沒有得到出版,也不為人們所理解。“偉大的巴赫”反倒是指他的兒子埃曼紐爾·巴赫。當時人們隻承認巴赫是一個演奏家、樂器鑒定家。他在音樂創作中所建立的豐碑偉績,在他死後多少年方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所推崇。
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作品時,驚呼道:“他不是小溪,是大海!”這句話道出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巴赫才華的賞識和讚歎。巴赫的才華及其音樂形式的多樣,以及思想的深刻猶如大海,以它的深奧莫測的淵流、變幻無度的色彩、悠然而逝的嘯聲,令人肅然起敬。巴赫的音樂作品浩如煙海,雖然大部分已散佚,但留下的也不少,約有500多部。
音樂史上作品多產的作曲家也不乏其人,但一直到今天,在樂壇上能與之相比的人卻是寥寥無幾。除歌劇外,巴赫的創作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恩格斯稱他為德國黑暗時代的“閃光”。
圓舞曲之王施特勞斯
被稱為“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他的名曲《藍色的多瑙河》,就像一隻歌頌生活的鴿子,飛遍了全球。
施特勞斯於1825年10月25日出生於維也納,他的父親也叫約翰?施特勞斯,為了便於區分,人們稱其父為老約翰?施特勞斯,被稱為“圓舞曲之父”。但施特勞斯的成就比他父親大,故被譽為“圓舞曲之王”。但一般情況下,提到約翰?施特勞斯這個名字,通常特指小施特勞斯。
施特勞斯從小愛好音樂,小的時候,父親指揮的樂隊經常在家裏排練,由於平時耳濡目染,他在7歲時就寫出了第一首圓舞曲。可是父親極力反對兒子學音樂,因為他不願意看到孩子跟自己一樣疲於奔命。老約翰?施特勞斯常為應付演出而搞得筋疲力盡,這種永不得閑的日子使他心情焦躁,終生不得安寧。因此,施特勞斯幼年時未能學習音樂,而被送去學商業,16歲後他曾在家裏學習當銀行家的課程。但是,他依然酷愛著音樂,並得到了母親的支持,他母親暗中請老約翰?施特勞斯樂隊領班教他拉小提琴,後來還請到教會裏當樂長的約瑟夫·德列克斯勒教他作曲。
施特勞斯18歲時,因為父親不要他學音樂,甚至告到法院,結果施特勞斯勝訴。這一年,他嚐試寫宗教音樂,但是他感到與自己的個性格格不入。他一直喜愛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輕音樂,尤其是奧地利人民喜聞樂見的維也納圓舞曲,以至於後來他的才華在此得到極大發揮。
1844年,19歲的施特勞斯經過幾番周折,終於取得市當局的許可,組織了一個樂隊,在當時第一流的舞蹈場所舉行了第一次演奏。在這場演奏會上,他正式登台指揮。演出的作品有他創作的《寓意短詩圓舞曲》及其他的三首圓舞曲,而《寓意短詩圓舞曲》在聽眾“再來一遍”的強烈要求下,竟連續重奏了19遍。可以說,這次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第二天,維也納一家報紙寫道:“好好休息吧,蘭納。晚上好,老施特勞斯。早上好,年輕的施特勞斯。”這足以表明年輕的施特勞斯時代到來了。
施特勞斯的音樂活動得到了維也納市民的支持,他組織的樂隊開始與父親的樂隊分庭抗禮,甚至他們也能到外地巡回演出了。1846年,他表麵上已和父親和解,但他拒絕加入父親的樂隊,依然率領著自己的樂隊進行演出活動。
1848年爆發歐洲革命時,年輕的施特勞斯懷著真摯而激動的心情加入了革命隊伍,他身穿國民自衛軍製服,用琴弓指揮《馬賽曲》。同年,他第一次出國巡回演出到羅馬尼亞,他代表奧地利人民向奧地利領事說:“人民要求民主和自由,不需要你這樣的官吏。”
從19世紀60年代初開始,施特勞斯開始著手創作規模較大的演奏會用的舞曲體裁,他的許多優秀的維也納圓舞曲是在這以後創作出來的。19世紀70年代是他創作輕歌劇以及大型舞曲的時期。他之所以要創作輕歌劇,主要是受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和奧地利作曲家索貝的影響。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藝術家的生活圓舞曲》、《春之聲圓舞曲》和《安娜波爾卡》等120餘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於世,施特勞斯被後人冠以“圓舞曲之王”的頭銜。他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他的圓舞曲獨具特色,旋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他還作有《雷鳴電閃波爾卡》等120多首源自捷克的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
在19世紀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施特勞斯一共創作了36部輕歌劇,包括《羅馬狂歡節》、《阿裏巴巴與四十大盜》等,對於歐洲輕歌劇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其中《蝙蝠》和《吉卜賽男爵》已成為維也納輕歌劇的代表作。他隻用了42天就完成了《蝙蝠》這部作品,《吉卜賽男爵》在他60歲生日前夕上演,連續演了84天。1873年奧地利維也納世博會上,施特勞斯演奏了風靡全球的《藍色多瑙河》。直至今天,這名曲作仍在世界各地的大劇院裏演出。
施特勞斯是個多產作曲家,他的作品號碼編到479號。他的輕歌劇歡快熱情、幽默而格外富於韻律性,以明朗、舒展的旋律著稱的約翰?施特勞斯的維也納圓舞曲,對其他體裁的專業音樂創作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施特勞斯的一生完全在創作和演出中度過,他的指揮和演奏光彩煥發,能使聽眾為之心曠神怡;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也贏得了許多作曲家如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封?彪羅和瓦格納的高度評價,封?彪羅曾稱他為“絕妙的魔術家”,並說,“他親自指揮演奏自己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使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音樂享受。”
約翰?施特勞斯於1899年6月3日在維也納逝世,時年74歲。維也納人民為他舉行了有10多萬人參加的盛大葬禮。
直到100多年後的今天,施特勞斯那富於生活氣息的優美動聽的、反映人民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的作品,仍然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
現代雕塑的開拓者羅丹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現代雕塑的開拓者,聞名世界的偉大雕塑家,他的《思想者》、《青銅時代》、《吻》、《巴爾紮克紀念碑》、《雨果紀念碑》等都是後世公認的傳神傑作。
羅丹1840年11月12日出生於巴黎拉丁區巴萊特三號一個普通的家庭裏。父親是警察局一位普通雇員,母親是傭工出身的平民婦女。
童年的羅丹最熱衷、最迷戀的就是趴在地上畫圖。父親並沒有想把兒子培養成一個畫家或雕塑家,家裏也似乎缺少一切培養藝術家的條件,甚至連畫圖的紙和筆都沒有。小羅丹為了畫畫,總是千方百計地尋找一切可以用來畫畫的紙張和用來代替筆的木炭。他喜歡用黑色的木炭在潔白的紙張上留下清晰的痕跡,經常趴在地上或坐在餐桌旁笨拙或專心致誌地畫畫,他畫爺爺、畫媽媽、畫姐姐,畫那些使他幼小的心靈感興趣的一切事物。母親性格溫和懦弱,雖然她常常抱怨找不到引火用的廢紙,卻還是任憑羅丹把能用來畫畫的紙都畫滿了各式圖畫;而他的父親一直希望羅丹將來能掌握一門手藝,過殷實的生活。
羅丹5歲時被父親送到一所耶穌會的學校。羅丹討厭背誦那些宗教教義的問答,對於算術他好像永遠也弄不清楚,曆史、文法課、拉丁文他也覺得很乏味,一切課程都引不起他絲毫的興趣。因此,羅丹的功課一直很差,盛怒的父親經常教訓這個不爭氣的兒子。當一切懲罰都無濟於事時,父親決定給兒子換一個環境,便把這個腦子笨拙的兒子送到羅丹的伯父亞曆山大主持的學校裏。羅丹的伯父有著諾曼底人的那種充沛的精力,他對侄兒的教育充滿了信心,他想方設法幫助侄兒弄懂那些拚字、作文以及拉丁文法,但收效甚微。這一方麵由於羅丹的視力太差,他始終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另一方麵他的確把大部分才智都放在了繪畫上,所以他的功課仍是幾乎沒有一門的成績可以引為自豪的。有一次,羅丹上課時畫畫被老師發現,老師用戒尺狠狠地打他的手,致使他有一個星期不能握筆。當老師再次抓住他時,氣惱地用鞭子代替戒尺將他抽了一頓。羅丹不僅不屈服,反而將老師也畫成漫畫,自得其樂。4年後,羅丹離開了他伯父的學校,回到家裏,這時羅丹已經14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