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9年1月5日,瓦特取得了“降低火機的蒸汽機和燃料消耗量的新辦法”的專利。這種單動作蒸汽機采用了多種新措施,如用油來潤滑活塞、在汽缸外設置絕熱層等,從而使它的耗煤量大大降低,隻有紐可門蒸汽機的四分之一,而動作又比紐可門蒸汽機迅速、靈活。一些本來因為排水困難快要關閉的煤礦,使用瓦特設計的“單動作蒸汽機”後,生產很快就得以恢複。
1782年,瓦特又獲得“雙動作蒸汽機”專利。1784年,瓦特在他的一份專利裏提出“平行連杆機構”,有了它,蒸汽機具有更廣泛的實用性。4年後,瓦特又發明離心調速器和節氣閥。1790年,他又完成汽缸示功器的發明。至此,瓦特才算完成了對蒸汽機的整個發明過程。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已在全世界廣泛應用,進入所謂的“蒸汽時代”。
在曆史上,工業革命與美國革命、法國革命幾乎是同一時期出現的。雖然人們當時似乎對工業革命認識不清楚,但是今天我們可以看出它對人類日常生活的作用顯然要比那兩場偉大政治革命都重要得多。因此,瓦特是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瓦特在原有的紐科門蒸汽機基礎上發明的新式蒸汽機結構,在這之後的50年之內幾乎沒有什麼改變。瓦特蒸汽機發明的重要性是難以估量的,它被廣泛地應用在工廠,成為幾乎所有機器的動力,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產方式,極大地推動了技術進步,並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它使得工廠的選址不必再依賴於煤礦而可以建立在更經濟更有效的地方,也不必依賴於水能從而能常年地運轉。這進一步促進了規模化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生產率的同時也使得商業投資更有效率。蒸汽機為一係列機密加工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更高的工藝保證各種機器包括蒸汽機本身的性能提高。經過不斷的努力,引入更高氣壓的蒸汽,蒸汽火車、蒸汽輪船很快便相繼問世。
瓦特除了蒸汽機的發明外,還發明一種先進的液體比重計和一種新的信件複印機,他還最先提議用螺旋槳來推進輪船,並且第一個采用“馬力”作為功率的單位。
1790年以後,優厚的專利稅終於讓他脫離貧困,從此,他可以不必受事業浮沉和生活問題的困擾,純粹是為了樂趣而進行研究了。1819年8月25日,瓦特在希思菲爾德郡的家中去世,享年84歲。後人為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把功率單位定名為“瓦特”。
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他曾乘貝格爾號艦作了曆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出版《物種起源》這一劃時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及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達爾文於1809年2月12日出生於英國塞文河畔的希魯茲伯市。他的父親是當地的名醫,母親是位富家小姐,但長年體弱多病。
達爾文8歲那年,他母親因病去世了,不過,由於姐姐們的細心照料,達爾文失去母親的悲哀慢慢變得淡了。達爾文很喜歡獨自散步,路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力。此時的達爾文已對植物變異產生了好奇心,他會時常盯著它們沉思默想,地上的甲蟲、天上的飛鳥都能帶給他無限的歡樂。
剛過8歲的達爾文被父親送去上學。自小生長在大自然中的達爾文非常討厭學校硬性規定死背書的教育方式,此時的學習變得毫無樂趣可言。對於背誦詩句的事,他總是草草應付了事,因此,他的老師對他的評語是:“成績平平,智商不高。”
達爾文雖不喜歡學校的課業,但是對博物學卻很感興趣,尤其是熱衷采集標本。不管是植物、動物、昆蟲,或是石頭、貝殼、印章等,他都收集起來,堆滿了房間和庭院。
全身心沉醉於各種動、植物的達爾文,學業上並不突出,轉學也沒見學習成績有任何好轉跡象。懂醫學的父親決定把他送進醫學院去學醫,但他對醫學一點興趣也沒有。他的父親看著兒子整天埋頭於在他看來是“不務正業”的事情,很為他的未來擔心,義正辭嚴地對他說:“如果你實在不願學醫,你就學習做牧師吧。總之,你不能變成遊手好閑的人。”1828年初,在確信自己對宗教並不懷疑之後,達爾文聽從父親的勸告,進入劍橋大學的基督學院“深造”。
在劍橋大學,他認識了通曉各門學科的亨斯羅教授,這個人對達爾文的一生起了極其重大的作用,他們一見如故,不久成為至交。亨斯羅熱心地指導達爾文學習植物學、昆蟲學等,達爾文也虛心地向他求教。亨斯羅教授曾建議達爾文看些地質學方麵的書籍,並告訴他要成為一個博物學家,探索生物進化問題,地質學知識是不可缺少的,因為不同地層的化石往往反映了生物進化的曆史,而動物化石是活著的動物的祖先。達爾文聽從了亨斯羅教授的意見,努力研究地質學,並利用各種機會進行實地地質考察。從實地考察中,達爾文明白了一個道理:科學在於把事物分門別類,借此推導出一般的規律和結論。
1831年的夏天,達爾文完成了劍橋大學的學習回到家中。一天,他收到亨斯羅教授的一封信,信中說:英國海軍部所屬的皇家勘探船貝格爾艦準備去南美洲進行考察,船長很樂意找一位誌願自費負擔航行期間的自然科學考察費用的科學家出海考察。亨斯羅認為達爾文是合適的人選,建議他參加這次航行。盡管父親對此事表示堅決反對,但達爾文最終還是說服父親同意了自己的這次出海考察。
1831年12月27日,達爾文開始了隨貝格號為期5年的環球旅行,可以說這次環球旅行是西方科學史上最有價值的一次旅行。
在這次漫長又艱辛的旅途中,達爾文親眼目睹了許多美麗奇異的自然景觀,觀察了火山和若幹原始部落,經曆過地震,發現了大量的動植物化石,考察了種類繁多的動植物生長及生活情況。更為重要的是,他對此作了大量的航海日記,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一一詳細記錄了下來。這段經曆奠定了他以後研究的基礎。
航海環球考察結束後,30歲的達爾文與他深愛多年的表姐愛瑪結了婚。以後的20年,達爾文一方麵進行各種生物實驗完善理論,一方麵與一些科學家討論有關生物進化的問題。同時,他出版了一係列著作,並由此成為英國最傑出的生物學家之一。
1859年,他的《物種起源》一書震驚了世界,其中提出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進化論觀點影響深遠,是曆史上第一部係統撰寫生物進化規律的書。1871年,他的《人類的由來》一書打破了世人“所有生物是上帝創造”的觀念,提出“人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觀念,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討論。
盡管達爾文所提出的生物進化論的觀點在科學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在當時,達爾文卻是十分不情願地發表這一論點。他擔心一旦提出這個論點,他和他的家人將被視為異端、受人排擠迫害。他的擔心是正確的,因為汙蔑和嘲諷像潮水似地傾瀉而來,即使在一個世紀之後,仍然有許多人不能接受他所提出的進化論。在當時,他的理論被許多人視為異端邪說看待。
但是,《物種起源》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馬克思曾說,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非常有意義,這本書可以用來當做曆史上的階級鬥爭的自然科學根據。甚至也有人說,1859年成為劃分科學史前後兩個“世界”的界限。《物種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如同馬克思主義登上曆史舞台一樣,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達爾文遠離大城市的繁囂,在他寧靜的莊園裏準備著一場革命;馬克思自己在世界囂嚷的中心所準備的也正是這種革命,差別隻在杠杆是應用於另一點而已。
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因病逝世,他的墓地被安放在牛頓的墓地旁邊。在紀念達爾文的集會上,赫胥黎的話貼切地反映了達爾文的豐功偉績。他說:“世界上再沒有一個比達爾文奮鬥得更有效果的人,也沒有一個比他更為幸運的人。他找出一個偉大的真理來,這真理一向被人踐踏在腳下,一向為固執拘泥的人所咒罵,一向為全世界的人所取笑,隻有他去把它發現出來。他的壽命又恰恰足夠使他目睹他所發現的真理,大部分依靠著他自己的努力,使他發現的學說立足於科學之上,又緊緊聯結於人們尋求答案的問題,使得那些詛罵他的人隻能在心裏憎恨又畏懼他……”
偉大女科學家居裏夫人
居裏夫人,世界著名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第一次於190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第二次於19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研究鐳的過程中,作為傑出科學家,居裏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
居裏夫人,原名瑪麗?斯可多夫斯卡婭(Maria Sklodowska,1867—1934)出生於波蘭華沙,她是家裏5個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親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學數理教師,媽媽也是中學教員。瑪麗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媽媽得了嚴重的傳染病,是姐姐照顧她長大的。後來,媽媽和姐姐在她不滿10歲時就相繼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滿了艱難。這樣的生活環境不僅培養了她獨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從小就磨煉出了非常堅強的性格。
瑪麗從小學習就非常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出一種頑強的進取精神。從上小學開始,她每門功課都考第一。
一次,瑪麗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麵前唱歌、跳舞、做遊戲。瑪麗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姐姐和同學想試探她一下,她們悄悄地在瑪麗身後搭起幾張凳子,隻要瑪麗一動,凳子就會倒下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瑪麗讀完了一本書,凳子仍然豎在那兒。從此姐姐和同學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瑪麗一樣專心讀書,認真學習。
15歲時,瑪麗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她的父親曾在聖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饑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也深深地熏陶著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後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麵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瑪麗的姐姐也想到巴黎學醫,但因學費無著,而不能成行。瑪麗為了資助姐姐到巴黎去上學,暫停自己的學業,整整當了6年的家庭教師。直到她的姐姐學業結束有了工作以後,她才來到巴黎最著名的法蘭西共和國大學理學院讀書。
上大學後,瑪麗更是一個節儉樸實、刻苦努力的學生。上物理課時她永遠坐在第一排,全神貫注地聽好每一節課,課後便跑到圖書館去,直到晚上10點圖書館關門時才離開。瑪麗在巴黎求學期間的生活是極端貧困的,當她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一項600盧布的獎學金時,她卻把這筆款全部退回,並請求基金委員會用於獎勵其他學業優異、生活困難的同學。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不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後,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0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經過4年的努力,她在巴黎大學取得物理及數學兩個碩士學位,並成為了該校第一名女性講師。
瑪麗在索邦結識了另一名講師——皮埃爾·居裏(Cpierre Curie,1859—1906),就是她後來的丈夫。自此,瑪麗成為居裏夫人。他們兩個經常在一起進行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以瀝青鈾礦石為主,因為這種礦石的總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鈾的放射性還要強。1898年,居裏夫婦對這種現象提出了一個邏輯的推斷:瀝青鈾礦石中必定含有某種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遠遠大於鈾的放射性。12月26日,居裏夫人公布了這種新物質存在的設想。
在此之後的幾年中,居裏夫婦不斷地提煉瀝青鈾礦石中的放射成分。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們終於成功地分離出了氯化鐳並發現了兩種新的化學元素:釙和鐳。因為他們在放射性上的發現和研究,居裏夫婦和亨利·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居裏夫人也因此成為了曆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正直的科學家總是堅決反對和阻止科學技術的濫用,反對戰爭,維護和平。居裏夫人以身作則,站在保衛世界和平的最前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用私人捐款裝備了一輛X光救護車,自己當司機,冒著炮火開往前線,做救護工作。在她的組織下,設立了220多處活動的和固定的X光設備,培訓了100多位X光技師。在大戰期間,她作為一名“戰士”、科學家、醫生,組織搶救了約100萬傷員,為反對非正義戰爭作出了傑出貢獻。
不幸的是,1906年皮埃爾·居裏被飛馳的馬車奪去了生命。意誌堅強的居裏夫人並沒有被失去丈夫的噩耗所擊倒,仍然繼續頑強地研究放射性元素,並於1911年獨自一人完成了“鐳”的分離,英國皇家科學院也因此再次向她頒發了諾貝爾化學獎。出乎意料的是,在居裏夫人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並沒有為提煉純淨鐳的方法申請專利,而將之公布於眾,這種做法有效地推動了放射化學的發展。
幾十年來,居裏夫人由於長期從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工作,加上惡劣的實驗環境和對身體保護的不夠嚴格,時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襲,使她的血液漸漸受到了破壞,以致患上白血病。她還患有肺病、眼病、膽病、腎病,甚至患過精神錯亂症。在居裏夫人看來,科學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為了能參加世界物理學大會,請求醫生延期施行腎髒手術;她曾帶病回國參加鐳研究所的開幕典禮;她曾忍受著眼睛失明的恐懼,頑強地進行科學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息,由於惡性貧血、高燒不退,躺在床上的時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兒向她報告實驗室裏的工作情況,替她校對她寫的《放射性》著作。
1934年7月4日,居裏夫人病逝,死於惡性貧血症。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獻給了她所摯愛的科學事業。她一生創造、發展了放射科學,長期無畏地研究強烈放射性物質,直至最後把生命貢獻給了這門科學。她一生中共得過包括諾貝爾獎在內的10次著名獎項,得到國際高級學術機構頒發的獎章16枚;世界各國政府和科研機構授予的各種頭銜多達107多個。但是她一如既往地謙虛謹慎,對待名利十分淡泊。報紙上一次次的頭條新聞,成千上萬要求簽名留念的信件,無數請求講學的邀情,新聞記者、攝影師,以及應接不暇的新榮譽、新頭銜她都避之不及。但有一次還是被一個機警的美國記者跟蹤上了,她知道逃避是不可能的了,就忍耐著用很短的句子答複記者關於她的科學發明。但是,當記者問到她個人生活時,瑪麗隻用一句話結束了這次談話:“在科學上,我們應該注意事,不應該注意人。”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評價說:“在所有的著名人物裏麵,瑪麗?居裏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她的極端的謙虛,永遠不給自滿留下任何餘地。”
電話發明者貝爾
當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1922)萌發出發明電話機的夢想時,他對電學的知識幾乎還一竅不通。“掌握它!”一位科學家的鼓勵從此成了他的座右銘。經曆了數不清的挫折、磨難和失敗後,他終於成功地發明了現代眾多的通訊手段中最方便、最有效的工具——電話。
貝爾於1847年3月3日出生於英國蘇格蘭的愛丁堡。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一生致力於聾啞事業的著名的語言學家。貝爾的父親還創造出了一套借助手勢、口型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啞語”,給聾啞人帶來了很大的方便。貝爾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從小就對語音的傳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不過,貝爾並不是神童,在學校裏他的語音學學得很糟,因為年幼的貝爾太淘氣了,十分貪玩。據說他的書包裏常常裝著麻雀、老鼠、小狗之類的小東西,以至於有一次上課的時候,他的小老鼠從書包裏逃了出來,滿教室的亂竄,全教室的學生你追我趕,弄得老師簡直沒辦法上課。他的功課也因為他的貪玩好動而學得不好,到後來不得不由他的祖父接去專門教育了一段時間。
小貝爾雖然貪玩淘氣,可他從小就喜歡拆裝玩具或者解剖一些小動物,這對他形成良好的手工操作技能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據說,有一次貝爾看到附近的水磨磨穀物時十分費勁,他決心要改造一下這個水磨,以使它更省勁些。為此他開始翻閱家裏的圖書資料,經過一個月的反複推敲琢磨,他居然設計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圖,按他設計的方案把水磨改良後,那台水磨操作起來果然輕鬆多了。他也因此受到周圍人的稱讚,當時竟然有許多人專門從外地趕來學習呢!這件事給了貝爾很大的自信,也培養了他對科學的興趣。從此他開始自覺地學習了,等貝爾上到高中時,他已經是學校裏的優等生了。
1864年,17歲的貝爾進入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學習,由於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他選擇了語音專業。1867年,他又到倫敦大學繼續攻讀語音學。後來又到加拿大一所中學教語音課。貝爾在語音學方麵的廣博而精深的知識,很快引起了專家們的重視。
貝爾25歲時,受聘為美國波士頓大學的語音學教授,後來便定居美國。那時電報已廣泛應用,成為一種新興的通訊工具,貝爾想:“既然電流可以讓音叉震動,那為什麼人的聲音或音叉的震動不能讓電流獲得相應音波而來傳遞聲音呢?”有一天,一次偶然的實驗啟發了他,在實驗中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電流導通或截止的時候,螺旋線圈發出了噪音。於是一個大膽的設想就在貝爾的腦海中出現了:在講話的時候,如果能夠使電流強度的變化模擬出聲波的變化,那麼用電流傳遞聲音的設想不就能夠實現了嗎?這一設想就是日後貝爾發明電話的原始起因,不過把它變成現實對當時的貝爾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當時的貝爾對於電學的知識幾乎一竅不通!然而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敢於在別人不敢為時而為之。
當貝爾最初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電學界的人時,許多人都說貝爾是癡心妄想,然而貝爾並沒有因此灰心喪氣,反而更堅定了自己製造電話的決心。他深信:“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1875年3月,貝爾專程趕到華盛頓向當時美國威望很高的大物理學家亨利請教。亨利聽了貝爾的設想後,對貝爾說:“你有一個很了不起的設想,小夥子努力幹吧!”“可是,先生,在製作方麵還有很多困難,而更困難的是我不懂電學。”“掌握它!”這位大科學家鼓勵貝爾說。“掌握它!”這句話從此成了貝爾的座右銘,極大地鼓舞了貝爾走向成功的信心。
從此,貝爾專心致誌地研究起電學來,業餘時間幾乎全部用在了電學的研究上,很快他便掌握了所需的電學和聲學知識。1873年,貝爾辭去波士頓大學語音學教授的職務,租了近郊公寓的一間破舊擁擠的小屋,開始正式地搞起實驗來。兩年中,他和助手進行了無數次的實驗,經曆了數不清的挫折、磨難和失敗。
據說,終於有一天,貝爾和他的助手分別在兩個房間裏準備作對話實驗。他不小心把桌子上的硫酸弄翻了,結果硫酸撒在了他的腿上,不僅燒壞了貝爾的褲子,同時也把他的大腿燒得火辣辣的。燒疼了的貝爾忍不住叫了起來:“華特生,快過來,我遇到麻煩了!”隔壁房間正拿著聽筒和對話筒的華特生清楚地聽到了貝爾的喊叫,他也高興地叫了起來:“我聽到了,貝爾先生!”就這樣,電話終於被貝爾發明出來了。
不過早期的貝爾電話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送話器中電流很小,受電阻的作用而衰減很快,所以無法將聲音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去。後來愛迪生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送話器之間加了一對線圈,從而克服了電流的迅速衰減,但貝爾電話的缺點並不影響貝爾發明電話的功績。他還有一個重要貢獻是製造了助聽器,給耳聾病人帶來了聽到聲音的可能。
為了紀念貝爾在電、聲學方麵的貢獻,在電學中計算功率的比值用貝爾作單位,在聲學中測定聲強級也常用貝爾作單位。
飛機的發明者萊特兄弟
萊特兄弟指的是奧維爾(Orwell Wright,1871—1948)和威爾伯(Wilbur Wright,1867—1912)這兩位美國人。世人一般認為他們於1903年12月17日首次完成完全受控製、附機載外部動力、機體比空氣重、持續滯空不落地的飛行,並因此將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實用飛機的成就歸功於他們。
1877年冬天,一場大雪降在美國的代頓地區,城郊的山岡上到處是白茫茫一片。一群孩子來到堆著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著自製的爬犁飛快地向下滑去,山坡上頓時響起陣陣笑聲。
在他們旁邊,有兩個男孩靜靜地站著,眼睜睜地看著歡快的爬犁從上而下劃過。大一點的男孩歎道:“嗨!要是我們也有一架爬犁該多好啊!”
另一個孩子撅著嘴說道:“誰叫我們爸爸總不在家呢!”他靈機一動,又接著說道:“哥哥,我們自己動手做吧!”被稱做哥哥的男孩一聽,頓時笑了起來,愉快地說道:“對呀!我們自己也可以做。走,奧維爾,我們回去!”於是,兩個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裏飛快地跑去。
這弟兄倆就是萊特兄弟,大的叫威爾伯,小的便是奧維爾。他們從小就喜歡擺弄一些玩意,經常在一起做各種各樣的遊戲。他們的爺爺是個製作車輪的工匠,屋裏有各種各樣的工具,弟兄兩個把那裏當做他們的樂園,經常跑去看爺爺幹活。時間一長,他們就模仿著製作一些小玩具。因此,弟兄倆決定,這次要做架爬犁,拉到山坡上與同伴們比賽。當天晚上,弟兄倆就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一聽,非常高興地說:“好,咱們共同來做吧!”
於是,弟兄倆跑到爺爺的工作房裏,找到很多木條和工具,不加思索就幹了起來。
“不行,”媽媽阻止他們說,“幹什麼事情得有個計劃,我們首先得畫一個圖樣,然後才做!”
弟兄倆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同媽媽一起設計圖樣。媽媽首先量了兄弟倆身體的尺寸,然後畫出一個很矮的爬犁。“媽媽,別人家的爬犁很高,為什麼你畫的爬犁這麼矮?這能行嗎?”弟弟奧維爾不解他問。
“孩子,要想叫爬犁跑得快,就得製成矮矮的,這樣可以減少風的阻力,速度也就會快多了。”媽媽溫和地解釋道。弟兄倆這才明白,幹任何事情都不能莽撞,應首先弄懂道理。
過了一天,萊特兄弟的矮爬犁做成了。弟兄倆把它推到小山岡上,剛放在山坡上,就跑來了一個男孩。
“快來看呀,萊特兄弟扛了一個怪物!”這個男孩大驚小怪地叫道。
不一會兒,孩子們都圍了上來,指手劃腳地議論著這個怪模怪樣的東西。萊特兄弟不以為然,勇敢地說道:“誰和我們比賽!”
先前跑過來的男孩連忙叫道:“我來!我來與你們比賽!”說完,就把自己的爬犁拉了過來。
比賽結果,當然是萊特兄弟獲勝,孩子們再也不嘲弄這個爬犁,反而圍過來左瞧右看,似乎想從中找到什麼。
萊特兄弟非常高興,帶著勝利的喜悅回家去了。
聖誕節到了,爸爸也從外地回來。聖誕節早晨,爸爸把禮物送給了他們,兄弟倆急不可耐地打開一看,是一個不知名的玩具,樣子很奇怪。
爸爸告訴他們,這是飛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飛。“鳥才能飛呢!它怎麼也不會飛!”威爾伯有點懷疑。
爸爸笑了一笑,當場作了演示。隻見他先把上麵的橡皮筋扭好,一鬆手,它就發出嗚嗚的聲音,向空中高高地飛去。兄弟這才相信,除了鳥、蝴蝶之外,人工製造的東西也可以飛上天。於是,弟兄倆便把它拆開了,想從中探索一下,它為何能飛上天去。
從這以後,在他們的幼小心靈裏就萌發了將來一定製造出一種能飛上高高藍天的東西。這個願望一直影響著他們。他們一邊幹活掙錢,一邊研究飛行的資料。三年後,他們掌握了大量有關航空方麵的知識,決定仿製一架滑翔機。
1891年,德國飛行家李林塔爾試飛滑翔機成功的消息使他們立誌飛行。1896年李林塔爾試飛失事,促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飛機的平衡操縱上麵。他們特別研究了鳥的飛行,並深入鑽研了當時幾乎所有關於航空理論方麵的書籍。這個時期,航空事業連連受挫,飛行技師皮爾機毀人亡,重機槍發明人馬克沁試飛失敗,航空學家蘭利連飛機帶人摔入水中等等,這使大多數人認為飛機依靠自身動力的飛行完全不可能。
萊特兄弟毫不氣餒,仍然堅持試飛。就在這時,一位名叫蘭萊的發明家,受美國政府的委托,製造了一架帶有汽油發動機的飛機,在試飛中墜入大海。
萊特兄弟得知這個消息,便前去調查,並從蘭萊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獲得了很多經驗,他們對飛機的每一部件做了嚴格的檢查,製定了嚴格的操作規定,於1903年12月14日,又來到吉蒂霍克,進行試飛試驗。
這天下午,兄弟倆先在地麵上安置兩根固定在木頭上的鐵軌,並有一定的斜度,好讓飛機方便地滑行。接著,就把他們製造的飛機,放在鐵軌上麵。
最後是由誰先飛的問題,兄弟倆爭執不下,隻好用拋硬幣的方法,由威爾伯先飛。
威爾伯上機後,伏臥在飛機正中,一會兒便發動飛機,發動機傳出轟鳴的聲音,螺旋槳也慢慢地轉了起來。
飛機在斜坡上剛滑行3米,就掙脫了結在後麵的鐵絲,呼嘯著升到空中。
“飛起來啦!”奧維爾興奮地叫道。
話音未落,飛機突然減慢速度,很快掉落在地上。整個飛行時間不到4分鍾。
奧維爾趕忙跑上前去。威伯爾已從墜落的飛機裏跳了出來,兄弟倆趕緊觀察飛機,飛機也未受損。
“是什麼問題呢?”兄弟倆左思右想,逐一檢查。發動機沒毛病,螺旋槳轉動很好,技術操作也完全正確……“哥哥,我知道原因了!”奧維爾滿麵笑容地說道:“咱們是利用斜坡滑行的,距離隻有3米飛機就起飛了。而這時螺旋槳的轉動還沒有達到高速,所以一會兒就栽了下來。”“對呀!”威爾伯點頭稱是,接著說道:“咱們不能利用斜坡滑行起飛,而要靠螺旋槳的力量飛上去。這樣吧,把鐵軌裝在平整的地方再試驗一下。”
他們連續工作了三天,把鐵軌又重新安置在一片平坦的地麵上。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點鍾,“飛行者”1號進行第4次試飛,地點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小鷹鎮基蒂霍克的一片沙丘上。天空低雲密布,寒風刺骨。被兄弟倆邀來觀看飛行的農民凍得直打寒顫,一再催促兄弟倆快點飛行。
這次由奧維爾試飛,隻見他爬上飛機,伏臥在駕駛位上。一會兒,發動機開始轟鳴,螺旋槳也開始轉動。
突然,飛機滑動起來,一下子升到3米多高,隨即水平地向前飛去。
“飛起來啦!飛起來啦!”幾個農民高興地呼喚起來,並且隨著威爾伯,在飛機後麵追趕著。
飛機飛行了30米後,穩穩地著陸了。威爾伯衝上前去,激動地撲到剛從飛機裏爬出來的弟弟身上,熱淚盈眶地喊道:“我們成功了!我們成功了!”
45分鍾後,威爾伯又飛了一次,飛行距離達到52米,又過了一段時間,奧維爾又一次飛行,這次飛行了59秒,距離達到255米。
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駕駛飛機飛行成功,萊特兄弟把這個消息告訴報社,可報社不相信有這種事,拒不發布消息,萊特兄弟並不在乎,繼續改進他們的飛機。不久,兄弟倆又製造出能乘坐兩人的飛機,並且,在空中飛了一個多小時。
1904年,萊特兄弟製造了裝配有新型發動機的第二架“飛行者”。“飛行者”號是一駕普通雙翼機,它的兩個推進式螺旋槳分別安裝在駕駛員位置的兩側,由單台發動機鏈式傳動。在代頓附近的霍夫曼草原進行試飛,最長的持續飛行時間超過了5分鍾,飛行距離達4.4千米;1905年,弟兄倆又試驗了第三架“飛行者”,由威爾伯駕駛,持續飛行38分鍾,飛行38.6千米。第一次試飛的那一天,天氣寒冷,刮著大風,首先由弟弟奧維爾駕駛“飛行者”飛機進行飛行,留空時間12秒鍾,飛行36.5米。在同一天內,飛機又進行了3次飛行,其中成績最好的是哥哥威爾伯。他駕駛飛機在空中持續飛行260米。
消息傳開後,人們奔走相告。美國政府非常重視,1906年,他們的飛機在美國獲得專利發明權,並決定讓萊特作一次試飛表演。
1908年9月10日這天,天氣異常晴朗,飛機飛行的場地上圍滿了觀看的人們。人家興致勃勃,等待著萊特兄弟的飛行。
10點左右,弟弟奧維爾駕駛著他們的飛機,在一片歡呼聲中,自由自在地飛向天空,兩支長長的機翼從空中劃過,恰似一隻展翅飛翔的雄鷹。
人們再也抑製不住他們的激動心情,昂首天空,呼喚著萊特兄弟的名字,多少人的夢想終於變為現實。
飛機在76米的高度飛行了1小時14分,並且運載了一名勇敢的乘客。當它著陸之後,人們從四麵八方圍了起來。1908年,萊特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同時開辦了飛行學校。從這以後,飛機成了人們又一項先進的運輸工具。
萊特兄弟飛行的成功,從一開始的不受重視與不被承認,直到1907年還為人們所懷疑;反而是法國於1908年首先給他們的成就以正確的評價,從此掀起了席卷世界的航空熱潮。他們也因此在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1912年5月29日威爾伯逝世,年僅45歲。此後,奧維爾奮鬥30年,使萊特飛機公司成為世界著名飛機製造商,資金高達百億美元。1948年1月3日,奧維爾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