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科學巨人(2 / 3)

愛因斯坦自己曾說過:“安逸和幸福對我來說從來不是目的。我稱這些倫理基礎為豬倌的理想……”他甚至拒絕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會中而居於與眾不同的地位,對社會上對他的特殊照顧感到憤怒。在20世紀20年代由歐洲赴美國的途中,人們為他準備了一套有舒適和方便的設備的房間,原以為愛因斯坦會感到滿意,但他卻當即強烈抗議這種特權,說他寧願坐統艙,也不待在這豪華的房間裏。

愛因斯坦是很珍惜時間的人,他不喜歡參加社交活動與宴會,他曾諷刺地說:“這是把時間喂給動物園。”他集中精神專心地鑽研,他不希望寶貴的時間消耗在無意義的社交談話上。他也不想聽那些奉承和讚揚的話。他認為:“人隻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一個以偉大的創造性觀念造福於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後人來讚揚。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經給了他一個更高的報答。”(見他在1948年《悼念麥克斯·普朗克》的講話)1929年3月,為了逃避50壽辰的慶祝活動,愛因斯坦在生日前幾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個花匠的農舍裏隱居起來。

愛因斯坦說過,“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著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這裏,閃爍著科學家良心和高尚感情的光芒。

發明大王愛迪生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他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麵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建築業、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造和真知灼見。愛迪生一生共有約2000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愛迪生一生勤於自學,善於思考,對科學實驗如癡如醉,他一生中取得1093項發明專利權,其中著名的有留聲機、電燈、電影攝影機、堿性蓄電池等。1879年,他用碳化的卷繞棉線作為燈絲,成功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個電燈泡。他花了近3天時間把燈絲裝進真空玻璃泡,通上電源,發出相當於10盞煤氣燈的溫柔光芒,延續了約40個小時。他試驗過從世界各地找來的1600種耐熱材料、6000種植物纖維,他最終確定以碳化竹絲做燈絲,這種燈絲能連續照明1200小時。1908年,愛迪生電氣公司職員威廉?克裏奇又發明了鎢絲燈絲,最終使燈絲經久耐用。

1847年2月11日,愛迪生誕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米蘭市。他家祖籍荷蘭,後遷北美,家境貧窮,靠父親種田維持生活。小時候的愛迪生並不聰明,但他善於觀察、思考,對任何事都喜歡刨根問底。他的那些莫名其妙的問題常把父親問得啞口無言,無從作答,好在母親做過教師,每次都能給他耐心地給他講解。

有一次,父親在草棚裏發現愛迪生趴在草堆裏一動不動,便問:“你在幹什麼?”沒想到愛迪生一本正經地回答:“我在孵小雞呀!”父親又好氣又好笑地對他說:“人是孵不出小雞的。”可愛迪生還是追問:“為什麼母雞能,我就不能呢?”

愛迪生7歲上學,他功課不好,也不喜歡那個死板的教書先生。他滿腦袋淨是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常把老師問得支支吾吾,不知怎麼回答,惹得老師十分討厭他。上學不到3個月,老師對愛迪生的母親說:“你的孩子老是問一些2加2為什麼等於4之類的古怪問題,實在太笨了,不管我怎麼教,他也學不會。我不願教這樣的學生。”

愛迪生的母親一氣之下,就讓僅僅上了3個月學的愛迪生退學回家自學,自己開始擔負起親自教他讀書寫字的責任。母親經常給愛迪生講文學、曆史、傳授科學知識,還常給他講一些名人的故事,不斷鼓勵教育他,不厭其煩地解答他所提出的各種問題。愛迪生在母親的認真講解下進步得非常快。

母親覺得愛迪生的求知欲非常強烈,買了本《自然讀本》送給他,愛迪生立刻被書中的科學小實驗吸引住了。從此,他經常照著書上講的方法模仿著去做各種實驗。為了做實驗,愛迪生把家中的地下室整理出來,準備了一些瓶子、試管,並把平日節省下來的零用錢統統買了實驗用品,一有空就鑽到地下室去做化學實驗。

愛迪生見到小鳥在天空中飛翔,非常羨慕,心想:要是人能自由地飛上天該多美好啊!一次,他看到書上說氣球可以飛上天,便想人的肚子裏如果充滿氣體以後,是否也能飛上天呢?他見到家中做麵包的發酵粉能產生不少氣泡,便找來鄰居的小夥伴,讓其中一位去吃他從家裏偷出來的發酵粉。小夥伴開始並不想吃,後來被他上天的奇妙想法吸引住了,便嚐試著吃了一些發酵粉,不料,剛吃下不久,便抱著肚子疼得直打滾,被聞訊趕來的大人送到醫院急救。事後,愛迪生還十分惋惜地想,才試驗一半,若能再堅持一會,見到結果該多好啊!

愛迪生闖禍後,母親不再放心他做實驗,要封閉他的實驗室,愛迪生急哭了:“我要是不做實驗,怎麼研究學問?怎麼做大事呢?”母親的心被兒子的誌向打動了,實驗室保存了下來。

由於家庭的窮困,愛迪生12歲的時候,說服父母同意自己到火車上當了報童。他熱情地兜售,掙來的錢除了補貼家用,都用來購買書籍和藥品。這位可愛的少年,為自己能夠獨立感到得意。由於在火車上賣報,空閑時間較多,愛迪生便多次請求車長讓他在車上做實驗。得到允許後,他便把自己的實驗室從地下室搬到了火車行李車的一角,而火車一到終點,他便會溜到當地的青年協會圖書館去讀書。

一次,圖書館的管理人員問他已讀了多少書啦,他說:“我已經讀完第一架上的兩層書了,我要按書架的次序把所有書讀完。”管理人員說:“你應先選目標,圍繞目標看書才好,否則,書那麼多,你何時才能讀完呢?”愛迪生想想挺有道理,從此,“先確立一個目標,然後向著這個目標邁進”便成了愛迪生一生的座右銘。

愛迪生在火車上的賣報生涯並不長。有一次火車開動時震動得特別厲害,愛迪生實驗用的藥瓶掉到地上,裏麵的磷散在地上,一碰到空氣便引起了大火。火被撲滅後,管理員惡狠狠地打了愛迪生幾個耳光,結果他的右耳從此變聾了,而且他也不能在這列火車上賣報了。這是愛迪生一生中所受的最大打擊,但並沒使他從此灰心喪氣。

後來愛迪生又在一個小站上找到了一份賣報的工作。有一天,愛迪生正沿著鐵路走著,火車飛馳而來,他突然看見一個小男孩正在鐵軌上玩耍,就在災難即將發生的一刹那,愛迪生勇敢地抱起那個男孩滾出了路軌,火車從他們身旁呼嘯而過。小男孩的父親是這個車站的站長,為了報答愛迪生,他把收發電報的技術教給了愛迪生。僅僅4個月,愛迪生便成為一名很優秀的鐵路電信報務員了。

愛迪生白天做實驗,晚上到鐵路上當電報員。局裏規定,夜班電報員必須每隔一個小時發一次信號,以防睡覺。愛迪生為了在沒事的時候能睡個踏實覺,想出了聰明的一招,他把鍾表同電報機連在一起,每過一小時鍾打一點,電報機就自動發一個訊號。後來被查出是他搞的小動作,便被辭退了。愛迪生十分熱愛電報員這個職業,為了提高收發電報的水平,有空就琢磨改進現有的電報裝置,以實現他在一條線上同時傳達兩個以上電訊的想法。後經朋友介紹,到波士頓他又當起了電報員。1869年,愛迪生發明了股票報價機,以4萬元價錢賣給股票交易所。他用這筆錢辦了個小工廠,從此專心搞起自己的發明創造來。

愛迪生的一生,光是在美國所獲得的發明專利,就有1093件,加上新型專利和商標的注冊,便有1500件。另外,再加上其他34個國家所獲得的專利,其數目高達3000件以上!

愛迪生經常在實驗室吃飯和睡覺。一次,一個朋友來看他,開玩笑地說:“怪不得你頭腦裏的知識那麼豐富,原來你睡覺也往腦子裏記書上的東西啊!”

愛迪生發明了蓄電池時,為了使性能更好些,試驗了9000多次都毫無結果。朋友惋惜地對他說:“做了那麼多實驗都毫無結果,你不覺得後悔嗎?”“為什麼後悔,我不是已經得到幾千種物質不能用的結果了嗎?”最後,他終於製成了堿性電池。

愛迪生從自己的實踐中總結出了自己的心得,他認為,所謂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

愛迪生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麵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建築業、化工等領域有不少創造和真知灼見。因此成為著名的發明家,被譽為“發明大王”,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據說他的智商為160。

愛迪生同時也是一位企業家。1879年,他創辦了“愛迪生電力照明公司”;1880年,白熾燈上市銷售;1890年,愛迪生已經將其各種業務組建成為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1891年,愛迪生的細燈絲、高真空白熾燈泡獲得專利;1892年,湯姆·休斯頓公司與愛迪生電力照明公司合並成立了通用電器公司,開始了通用電器在電氣領域長達一個世紀的統治地位。

天文學奠基人哥白尼

哥白尼的一生謙讓謹慎,他以科學求實的態度和非凡的膽識創立了“日心說”。對於嘲笑挖苦,他總是付之一笑:“天體的運行絲毫也不會為這些笨蛋的嘲弄或尊敬而受到絲毫的影響。”

1473年2月19日,波蘭維斯瓦河畔的托倫城誕生了一個漂亮可愛的男孩,這個男孩就是後來被人們譽為“文化巨匠”和現代天文學奠基人的尼古拉?哥白尼(Mikolaj Kopernik,1473—1543)。哥白尼的父親是一位富商,當過托倫城市長,他的母親也是位名門淑媛。

幼年的哥白尼聰明好學,十分可愛。他的家裏常聚集著一些名人學者,他們大多通曉天文地理、文學音樂。他們談笑風生,妙語如珠,這種文化氛圍無疑深深影響了小哥白尼。每到客人們忘情地暢談時,哥白尼總是靜靜地坐在大人們的身邊,眨巴著藍色的眼睛,仔細聽那些令人神往的故事和獨特的見解。日積月累,許多知識便沉澱在哥白尼的腦海裏,神秘的大自然不斷激起他強烈的好奇心。

少年的哥白尼先後失去父母,由舅舅撫養長大。舅舅是一個學識淵博、思想開明的人文主義者,他把哥白尼帶進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具有廣博愛心的舅舅對哥白尼的一生起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1491年,18歲的哥白尼進入以天文學和數學著稱於世的克拉科夫大學學習。哥白尼在天文學家勃魯澤夫斯基的指導下,開始攻讀天文學,包括托勒密的“地心說”。

哥白尼生活的時代,有著一種可以自由思想、質疑和修正以往學說的學術氣氛,正是這種氣氛,給人們的創造性以無限空間。哥白尼親眼目睹了人文主義者同中世紀衛道士之間政治上以及世界觀、科學觀、社會秩序觀上的尖銳鬥爭。當他聽了當時歐洲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沃伊切赫提出的“月亮的軌道是橢圓的”等諸多著名論斷後,哥白尼開始對人們長期信奉的理論的絕對性產生了懷疑,他甚至發現了當時奉為權威的托勒密學說中的矛盾之處。舅舅出於好心,勸哥白尼不要選擇天文學而攻讀醫學,因而,他在大學畢業時獲得的是醫學證書。

有意思的是,哥白尼對數學、天文學的酷愛不僅不與醫學矛盾,反而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大學期間,哥白尼已經掌握了計算時間和推算日曆的繁瑣技術。在意大利學習期間,他又努力學習埃及和中國曆法,並且反複核算了各種曆法,這些都為他以後的天文學發現奠定了基礎。

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為了解決生活問題,能選擇的最好職業就是出家當僧侶,哥白尼準備當修士,一輩子擔任教會職務。於是他在舅舅的安排下到意大利學習教會法。哥白尼興趣廣泛,他鑽研數學和天文學,並閱讀了大量文獻。1503年,哥白尼獲得了教會法博士學位。

從意大利回到波蘭後,哥白尼很關心教區貧民的疾苦,開始兼作醫生,由於醫術高明,他贏得了病人和同行的讚賞。但作為一個牧師,他並沒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宗教職位上,而是傾注於天文學的研究和觀測方麵。哥白尼不管春夏秋冬,三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堅持用自製的簡陋儀器,進行觀測和計算,終於完成了他的天體運行學說。

哥白尼認為從前人們以為的太陽繞地球運轉是錯誤的,事實是地球自轉並繞太陽運動,就像人們坐在大船上行駛,感覺不到船動,隻見岸上的東西在後移一樣。哥白尼學說的誕生,在自然科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意義,它引起了人類宇宙觀的巨大變革。當時,一些宗教人物一聽說哥白尼在觀測天象,檢驗“地心說”的真偽,就惶恐不安,於是便雇傭一幫人誹謗中傷,幹擾哥白尼的天文研究。他們當眾挖苦哥白尼:“大家來看哪!連傻子也看得出太陽在動,地球不動,哥白尼真是豈有此理,硬說太陽不動,地球動。”哥白尼一生謙讓謹慎,但是,要推翻常識性的見解,不但要靠科學,更要靠勇氣。他常對嘲笑挖苦付之一笑:“天體的運行絲毫也不會為這些笨蛋的嘲弄或尊敬而受絲毫影響。”

哥白尼觀測計算的數值精確度極高。他認為恒星年的時間為365天6小時9分40秒,僅比現在的精確值多約30秒。

哥白尼的不朽巨著《天體運行論》直到他快70歲時才決定出版,當時的惡劣環境使他害怕危及自己的學說。正是在他生命最後一天,1543年5月24日,他從印刷商那裏收到了這部著作的樣書。

哥白尼的天文學思想及其新的宇宙體係,不僅否定了占統治地位近2000年之久的亞裏士多德-托勒密學說,而且徹底動搖了宗教教義的基礎,使“創世說”中有關上帝創造世界的描述成為一派胡言。這無疑讓教會和神學家感到恐懼和不安,就連宗教改革家路德也認為哥白尼的學說是危險的,並稱哥白尼是“白癡”,說他想搞出點新鮮玩意兒,企圖混淆視聽,欺世盜名。即使在哥白尼逝世後,教會方麵也沒有放鬆對他的譴責。1616年,羅馬教廷將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列為禁書,以阻撓日心說理論的傳播。

然而,真理是不可戰勝的。繼哥白尼之後,無數科學家鍥而不舍,努力探索,以無可辯駁的論據證明了哥白尼理論的正確性。羅馬教廷也不得不在300多年後宣布取消對《天體運行論》一書的查禁。哥白尼的天文學思想終於被世人廣泛接受。

沃德卡是哥白尼少年時期最敬重的一位老師。一天,哥白尼去沃德卡家拜訪,老師不在。他順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打開一看,老師在折了角的地方寫了一條批注:“聖誕節晚上,火星和土星排成一種特殊的角度,預示著匈牙利的皇上卡爾溫有很大的災難。”

正在這時,沃德卡推門走進來。他見哥白尼在家裏看書,高興地說:“孩子,又看什麼書了?”

哥白尼畢恭畢敬地把書遞過去,老師邊接書邊關切地問:“能看懂嗎?”

哥白尼認真地回答說:“老師,我看不懂。火星也好,土星也好,都是天上的星星,他們與卡爾溫毫無關係,怎麼能預示他的禍福呢?”

“怎麼不能呢?”沃德卡反問道,“命星決定一切!”

哥白尼當仁不讓,大聲反駁道:“如果是這樣,那人還有沒有意誌?如果有,人的意誌和天上的星星又有什麼關係?”

對於哥白尼尖刻的反駁,沃德卡並沒有生氣,他明白,信不信天命是關係到天文學命運的重大問題。對這個問題,他對傳統的偏見有過懷疑,但又說不出道理。他躊躇再三,深情地對哥白尼說:“孩子,天命決定一切,這是幾千年以來的一條老規矩,我不過是拾前人的牙慧罷了。至於你提的問題,確實很有意思,但我沒有能力回答你,你如有毅力的話,以後努力研究吧!”

老師的希望不久就變成了現實。幾十年後,哥白尼創立了“太陽中心說”的偉大理論,宣告了“天命論”的徹底破產。

哥白尼在克拉科夫大學學習三年就停了學,而到意大利去學習“教會法”了。這是他舅父務卡施的主意。因為當時盤踞在波蘭以北的十字騎士團經常侵犯邊境,為非作歹,而和他們作鬥爭,就必須有人精通“教會法”。哥白尼認為抗擊十字騎士團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他說:“沒有任何義務比得上對祖國的義務那麼莊嚴,為了祖國而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他同意了務卡施的建議。為了取得出國的路費和長期留學的生活費用,他再次接受他舅父的安排,決定一輩子擔任教會的職務。1496年秋天,哥白尼披上僧袍,動身到意大利去了。

他在意大利北部的波倫亞大學學習“教會法”,同時努力鑽研天文學。在這裏,他結識了當時知名的天文學家多米尼克·瑪利亞,同他一起研究月球理論。他開始用實際觀測來揭露托勒密學說和客觀現象之間的矛盾。他發現托勒密對月球運行的解釋,正像雷吉蒙騰所指出的那樣,一定會得出一個荒謬的結論:月亮的體積時而膨脹時而收縮,滿月是膨脹的結果,新月是收縮的結果。1497年3月9日,哥白尼和瑪利亞一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觀測。那天晚上,夜色清朗,繁星閃爍,一彎新月浮遊太空。他們站在聖約瑟夫教堂的塔樓上,觀測“金牛座”的亮星“畢宿五”,看它怎樣被逐漸移近的娥眉月所掩沒。當“畢宿五”和月亮相接而還有一些縫隙的時候,“畢宿五”很快就隱沒起來了。他們精確地測定了“畢宿五”隱沒的時間,計算出確鑿不移的數據,證明那一些縫隙都是月亮虧食的部分,“畢宿五”是被月亮本身的陰影所掩沒的,月球的體積並沒有縮小。就這樣,哥白尼把托勒密的地心說打開了一個缺口。

1500年,哥白尼由於經濟困難,到羅馬去擔任數學教師。第二年夏天,哥白尼回國,後因取得教會的資助,秋天又到意大利的帕都亞學醫。1503年,哥白尼在法臘羅大學取得教會法的博士學位。

這時,哥白尼還努力研讀古代的典籍,目的是為“太陽中心學說”尋求參考資料。他幾乎讀遍了能夠弄到手的各種文獻。後來他寫道:“我愈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尋求幫助,就愈是把時間花在那些創立這門學科的人身上。我願意把我的發現和他們的發現結成一個整體。”他在鑽研古代典籍的時候,曾抄下這樣一些大膽的見解:

“天空、太陽、月亮、星星以及天上所有的東西都站著不動,除了地球以外,宇宙間沒有什麼東西在動。地球以巨大的速度繞軸旋轉,這就引起一種感覺,仿佛地球靜止不動,而天空卻在轉動。”

“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地球靜止不動,但是費羅窩斯和畢達哥拉斯卻叫它圍繞一堆火旋轉。”

“在行星的中心站著巨大而威嚴的太陽,它不但是時間的主宰,不但是地球的主宰,而且是群星和天空的主宰。”

這些古代學者的卓越見解,在當時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但是對哥白尼來說,卻好比是夜航中的燈塔,照亮了他前進的方向。

偉大航海家哥倫布

克裏斯托弗?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約1451—1506),意大利偉大的航海家和探險家,新大陸的發現者。他曾四次乘船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的一些國家,開辟了自大西洋到美洲的新航路。他是踏上南美大陸的第一個歐洲人。

哥倫布出生於意大利的港都熱那亞市,小時候家裏很窮,父親勉強供哥倫布到巴比耶學校念書。在那兒,他熱衷於攻讀幾何、地理、天文、航海學、拉丁語等,可是,哥倫布不多久就退學了。此後,他就全靠自修來獲得地理、海洋、天文方麵的學問,以及許多實用的知識。

14歲那年,哥倫布開始隨別人出外航海,曾經過了一段海盜式的生活。當時有許多家庭都願意把孩子送到海盜船上去工作,使孩子可以增長見識,而且可以多賺一點錢。他們不認為這是什麼羞恥或卑賤的事情。這樣的日子過了差不多10年之久,飽嚐了這種富於冒險性的動蕩生活的艱辛,但他也因此實地掌握了豐富的航海知識,並最終把自己鍛煉成一個體格強健、堅毅果敢、膽大心細、機智聰敏的人。

哥倫布曾讀過意大利的大旅行家馬可?波羅所著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他被書中所述的豐富多采的見聞深深迷住了,尤其對其中描述的香料之國印度和黃金之國日本向往不已。他的心底深處便蘊藏了一個強烈而熾熱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他能夠找尋到這個神秘、美麗,充滿誘惑的地方。

雖然哥倫布有誌於出海探險,以尋求夢想中的香料國印度和黃金國日本,可苦於自己家境貧寒,沒有錢讓他實現自己冒險的理想。35歲的哥倫布漂泊到葡萄牙的裏斯本,他知道這兒很盛行探險航海,他在盼望著能尋到資助自己航海探險的人。在那兒,他和出身望族的姑娘結了婚,但他的妻子並沒得到已故父親的遺產,因此他們的生活過得並不富裕。所幸的是,他妻子的父親生前是一名有才幹的航海家,哥倫布因此獲得了他已故嶽父留下的海圖、航海日誌和一些有關航海的記錄。平日裏,哥倫布便靠繪製地圖和海圖來度日,並繼續遊說能讚助自己出海探險的支援者。許多人都認為他不是瘋子就是投機分子,因為當時地球是圓形的說法並不為一般人所相信,大家都認為這世界是平的,也有學者倡導說太陽、月亮和星星都是繞太空而旋轉。由於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發表的地球繞太陽旋轉的論斷是在哥倫布死後的40年,難怪那時候的人們對哥倫布的話不加采信,不認為他從大西洋一直往西走,就能到達那盛產香料和黃金的國家。

葡萄牙、意大利的熱那亞和威尼斯以及英國都沒有人願意資助他。正當哥倫布倍嚐失意的痛苦滋味時,他的妻子也因病去世。失去精神支柱的哥倫布決定帶著年幼的孩子到西班牙去碰碰運氣。已經50多歲且幾乎淪為叫化子的哥倫布意誌堅定,無數次地找政府的高官、貴族和高僧們講述他的夢想和計劃。當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獲悉哥倫布的探險目的,不隻為獲得東洋的香料、黃金和寶石,還能把基督教傳播到東洋的異教徒之間,為全人類的共同幸福而努力時,她被感動了,並勸說斐迪南國王支持哥倫布完成到東洋探險的心願。

雖然西班牙國王讚賞他的理想和勇氣,並答應賜給他船隻,讓他去從事這種冒險的工作,但為難的是,水手們都怕死,沒人願意跟隨他去。不得已,哥倫布鼓起勇氣跑到海濱,捉住了幾位水手,先向他們哀求,接著是勸告,最後甚至運用恫嚇手段。除此之外,他請求國王釋放了獄中的死囚,允許他們參與探險,如果冒險成功,就可以免罪以恢複自由。最後,哥倫布終於組織成三隻自己的船隊,準備了幾個月後,在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帶著自己的88個船員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啟航,向大西洋進發。

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四周依然是除茫茫的大海外一無所有,本來就恐懼有餘信心不足的船員們更加不安起來,恐懼和煩燥的氣氛籠罩著整個船隊。船員們組織起來,一起勸說哥倫布返航,甚至有一位主謀者凶狠地放出口風,如果三天之內看不到大陸,就把哥倫布殺了,不然就立馬返航。所幸的是,三天即將結束的時候,也就是在1492年10月12日,他們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的探險成功了。當時哥倫布還以為他們到達的是印度東海岸的一個島,所以,他把這些人稱為印第安人(印度人)。這就是現在美國印第安人的名字的由來。哥倫布繼續向前航行,陸續發現了幾個島國,但他在這次旅行中並沒有感受到《馬可?波羅遊記》中所描寫的東方景色,也沒有找到遍地的黃金和香料,他感受到的除了新奇的動植物和奇怪的語言外,更多的是神秘。他返回西班牙後,受到國王的嘉獎。此後,他又向西航行了三次。

雖然哥倫布探險成功了,但是在“新大陸”所創立的殖民地卻給他帶來了痛苦、失望和災難。首先是殖民地帶的人都被印第安人殺害了,其次是殖民地的總督由於嫉妒哥倫布,故意控告他貪財失職,把各種罪名都推到他身上,把他拘捕起來送回了西班牙。當然,他一到西班牙就被釋放了,但由此帶給他的憤怒和傷心,足以使他灰心喪氣和感歎無窮。當時,曾有不懷好意的貴族嫉妒哥倫布的成功,挑釁說:“什麼新大陸長新大陸短,值得大家這麼談論不休,發現新大陸也並不是多麼偉大的事業,這樣的事,誰都能做到,沒什麼大不了的。”哥倫布聽後不動聲色,從容地拿起餐桌上的雞蛋問:“哪一位能把這雞蛋的尖端朝下,叫它豎立起來?”許多人都不服氣地過來擺弄雞蛋,卻沒有一個人能讓雞蛋豎起來的,最後,哥倫布拿起雞蛋在桌子上輕輕一碰,雞蛋竟動也不動地豎起來了。“原來是這樣簡單,那誰不會做呢?”剛才那貴族嘲笑道。“是的,我也相信誰都會做,可是,問題是因為我開頭這樣做了,所以你才知道這樣做的。”眾人為哥倫布的機智和用意所感動,都拍手稱讚。

哥倫布的發現成為新大陸開發和殖民的新紀元,是曆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點。15世紀歐洲人口急劇膨脹,新大陸的發現,使歐洲人有了可以移民的場所,也有了可以使歐洲經濟發生改觀的礦石和原材料。但同時,這一發現卻導致了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的毀滅。新航路的開辟,進一步地推動了世界各地之間的文化交流。美洲的橡膠、玉米、煙葉、番薯、可可與馬鈴薯等物產都是通過西班牙人帶回歐洲後傳遍世界各地的。而歐洲移民則把大麥、黑麥、燕麥、水稻等植物以及馬、牛、騾等牲畜帶入美洲並生根發芽,這大大豐富了東西半球的文明交流。另一方麵,從長遠來看,此發現還致使西半球出現了一些與曾在該地區定居的各個印第安部落截然不同的新國家(美國),對舊大陸的各個國家帶來極大的影響。可以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具有非正義基礎上的客觀進步性。

但是要注意到,引起歐洲資本原始積累和價格革命的大量金銀,並非哥倫布一人帶回,而是他與其後諸多航海殖民者共同掠奪的結果。若將促使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功績歸於哥倫布一人,太過牽強。

這是曆史的必然。15世紀的歐洲通商貿易四通八達,經濟高速發展,此局麵不可避免地產生和刺激探險活動。我們似乎可以斷言歐洲人遲早都會發現新大陸,且不會與哥倫布的發現相距很長時間。但如果不是哥倫布在1492年的探險中發現新大陸,而是此後的1510年由法國人或英國人來發現,那麼隨後的發展就會與今天的曆史截然不同。

蒸汽機發明者瓦特

瓦特發明的蒸汽機,使世界進入了“蒸汽時代”,並由此引發了世界上第一次技術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使人類生活與世界文明完全改變。

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1819)1736年出生於英國蘇格蘭格林諾克市鎮一個造船工匠的家裏。瓦特自幼身體很弱,由於先他出生的孩子一個個因身體太弱而夭折了,他的父母很為他的健康擔心,生怕養不活他,因此,他們對小瓦特嗬護有加。瓦特天生十分膽小,多愁善感,不像其他孩子那樣終日奔跑嬉戲。一轉眼,瓦特到了該上學的年齡了,考慮到他的體弱多病,父母不忍心讓他冒著風雨去上學,便依舊讓瓦特待在家裏,由母親教他讀書寫字,父親教他書法、算術。好在他聰明好學,愛動腦筋,沒多久便認識了不少字。就這樣,瓦特在家裏接受了他的啟蒙教育。

受家庭的影響,瓦特從小就愛擺弄機械,他常在父親的作坊裏玩耍。大人們修理東西時,他常站在一旁,摸摸這,問問那,大人們嫌他礙手腳,就讓他到一邊去玩。可小瓦特卻沒有心思去玩,他的求知欲很強,什麼事都想弄明白。他常默默地一個人在房邊拾些邊角廢料模仿著擺弄,這些便是他幼年最喜歡的玩具。

瓦特8歲時身體稍好些,被家人送到文法學校去上學。在學校,他表現得沉默寡言,並不引人注意。他甚至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愚鈍不聰明的孩子”,還常被其他淘氣的孩子弄哭,被他的同學罵做“軟蛋包”、“不中用”,連女孩子也嘲笑他“像個孤獨的稻草人,又在哭啦”。這可能與他孤僻的性格和不善言辭有關。直到瓦特13歲升到中學時,才漸漸顯露出他的才能來。他的數學老師常對他讚不絕口:“這孩子是數學天才,頭腦不凡。”瓦特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很用功地念了兩年數學。

中學畢業後,瓦特開始在父親的作坊勞動。對他來說,這裏無疑是最好的學校,他開始盡情地發揮他童年時就有的手工操作技能。瓦特雖說生來膽小,怕見生人,可是他卻具有“對一件事物一旦感興趣,就非把它完成不可”的倔強特質。不多久,他就掌握了作坊上上下下的工藝操作,成了一個工作熟練的正式工人。

1753年,對14歲的瓦特來說是非常不幸的一年。這年,他的母親因病去世,父親在商業上也不順利,他的大學夢破滅了。瓦特隻好自謀生路,單身一人前往倫敦去學習製造數學器具的技藝。雖然瓦特在倫敦吃盡苦頭,經常忍饑挨餓,但是一年以後他終於掌握了製造數學器具的全部工藝。之後,他又回到故鄉格林諾克,在父親那裏休養了一段時間,以恢複體力。

不久,格拉斯哥大學的迪科博士來信,建議他到那裏去維修許多在海上運輸中破損的天文儀器。瓦特到了那裏,並很快修好了那些天文儀器,頗受迪科博士的讚賞。在迪科博士的幫助下,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建築物的角落裏開了一個類似大學附屬數學儀器製造所的店鋪,出售各種數學器具、樂器、玩具,以及其他一些雜品,兼做一些修理工作。由於瓦特生性害羞,不善於做生意,他的店鋪的生意並不太好,大都從事訂貨的製造。

瓦特的工作場所不知不覺成為教授和學生的科學研究俱樂部。瓦特經常和他們交流經驗,相互請教,他們也經常邀請瓦特到研究室去修理各種出毛病的機械裝置。不久,瓦特就成為格拉斯哥大學研究所不可或缺的人物了。精於數學的瓦特,對於機械的轉動時間和所注入的藥品的份量能夠立刻計算出來。如果由於機械裝配的緣故導致實驗的失敗,瓦特就會深入最微細的地方加以檢查,立即便能發現是哪個部分的毛病。遇到不懂的地方,他會主動地請教教授或學生們,還經常跑到大學的圖書館裏查閱相關的資料。原本就被譽為有數學天才的瓦特在這種實踐中慢慢掌握了先進的技術,同時也開闊了眼界。他開始一步步向著科學大道邁進。

瓦特在大學裏認識了化學家約瑟夫·布萊克和約翰?魯賓遜,並從他們那兒學到不少科學理論知識。他們三人對改進蒸汽機都頗有興趣,經常聚在一起熱烈討論。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學的一台紐可門蒸汽機的教學模型壞了,請瓦特來修理。瓦特不但很快地修好了這台模型,而且對這台最先進的蒸汽機進行了深入研究。瓦特發現,它嚴重浪費了蒸汽,他還發現這是因為損失了蒸汽的潛能,於是他在機身外加了一個凝汽器,從而大大降低了蒸汽消耗量。後來,瓦特終於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在汽缸外麵單獨設置一個蒸汽冷凝器。他立即租下一間地下室,借了一筆資金來進行試製。他和幾個助手夜以繼日地試驗,經過無數次失敗後,終於在1768年製造出能夠運轉的蒸汽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