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運行論》reference_book_ids\":[7176958861868321848]}],\"8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2,\"start_container_index\":8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5},\"quote_content\":\"《天體運行論》reference_book_ids\":[7176958861868321848]}],\"1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3,\"start_container_index\":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7},\"quote_content\":\"《宇宙體係》reference_book_ids\":[7241782719728847887]}],\"1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0,\"start_container_index\":13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4},\"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28902077452,6931966736845523982,6959122740787825671,7176958861872466999,7257371397461118013]}],\"14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1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28902077452,6931966736845523982,6959122740787825671,7176958861872466999,7257371397461118013]}],\"14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28902077452,6931966736845523982,6959122740787825671,7176958861872466999,72573713974611180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5,\"start_container_index\":1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9},\"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28902077452,6931966736845523982,6959122740787825671,7176958861872466999,72573713974611180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3,\"start_container_index\":1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7},\"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28902077452,6931966736845523982,6959122740787825671,7176958861872466999,72573713974611180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28902077452,6931966736845523982,6959122740787825671,7176958861872466999,72573713974611180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5,\"start_container_index\":1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9},\"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28902077452,6931966736845523982,6959122740787825671,7176958861872466999,72573713974611180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3,\"start_container_index\":1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7},\"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28902077452,6931966736845523982,6959122740787825671,7176958861872466999,72573713974611180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28902077452,6931966736845523982,6959122740787825671,7176958861872466999,72573713974611180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5,\"start_container_index\":1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9},\"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28902077452,6931966736845523982,6959122740787825671,7176958861872466999,72573713974611180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3,\"start_container_index\":1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7},\"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28902077452,6931966736845523982,6959122740787825671,7176958861872466999,7257371397461118013]}],\"8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8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quote_content\":\"《天體運行論》reference_book_ids\":[717695886186832184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科學巨匠牛頓
艾薩克·牛頓(Isuac Newton,1643—1727),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其研究領域包括了物理學、數學、天文學、神學、自然哲學和煉金術。牛頓的主要貢獻是發明了微積分,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經典力學,設計並實際製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遠鏡等,被譽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為了紀念牛頓在經典力學方麵的傑出成就,“牛頓”後來成為衡量力的大小的物理單位。
1643年1月4日,牛頓誕生於英格蘭林肯郡的小鎮烏爾斯索普的一個自耕農家庭。在他出生之前,父親就已去世。牛頓生而孱弱,過了3年,母親再嫁給一位牧師,於是牛頓被留在他祖母身邊撫養。8年之後,牧師病故,牛頓的母親帶著後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又回到烏爾斯索普。牛頓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強,這種習性可能來自他的家庭環境。
牛頓少年時代喜歡擺弄機械小技巧。傳說他做過一架磨坊的模型,動力是小老鼠;有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著小燈,夜間村人看去驚疑是彗星出現。他喜歡繪畫、雕刻,尤其喜歡刻日晷,家裏牆角、窗台上到處安放著他刻劃的日晷,用以驗看日影的移動,以知時刻。12歲時,牛頓進入離家不遠的格蘭瑟姆中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能贍養家庭,但牛頓本人卻無意於此而酷愛讀書,以致經常忘了幹活。隨著年歲增大,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做科學小試驗。他在格蘭瑟姆中學讀書時,曾寄居在一位藥劑師家裏,使他受到化學實驗的熏陶。
牛頓在中學時代學習成績並不出眾,隻是愛好讀書,對自然現象有好奇心,例如顏色、日影四季的移動,尤好幾何學、哥白尼的日心說等。他還分門別類地記讀書心得筆記,還喜歡別出心裁地做些小工具、小技巧、小發明、小試驗。當時英國社會滲入基督教新教思想,牛頓家裏有兩位都以神父為職業的親戚,這可能影響了牛頓晚年的宗教生活。從這些平凡的環境和活動中,看不出幼年的牛頓是一個才能出眾異於常人的兒童。
然而,格蘭瑟姆中學的校長J.斯托克斯,以及牛頓的一位當神父的叔父W.艾斯庫別具慧眼,鼓勵牛頓上大學讀書。牛頓於1661年以減費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64年成為獎學金獲得者,1665年獲學士學位。
17世紀中葉,劍橋大學的教育製度還浸透著濃厚的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氣味。當牛頓進入劍橋大學時,那裏還在傳授一些經院式課程,如邏輯、古文、語法、古代史、神學等。兩年之後,三一學院出現了新氣象。H.盧卡斯創設了一個獨辟蹊徑的講座,規定講授自然科學知識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數學課程。講座的第一任教授I.巴羅是一位博學的科學家。就是這位教師把牛頓引向自然科學。在這段學習過程中,牛頓掌握了算術、三角,學習了歐幾裏得的《幾何原理》。他又讀了開普勒的《光學》、笛卡爾的《幾何學》和《哲學原理》、伽利略的《兩大世界體係的對話》、R.胡克的《顯微圖集》,還有皇家學會的曆史和早期的《哲學學報》等。
牛頓在數學家巴羅門下的學習,是他學習的關鍵時期。巴羅比牛頓大12歲,精於數學和光學,他對牛頓的才華極為讚賞,認為牛頓的數學才能超過自己。
1665—1666年倫敦大疫。劍橋離倫敦不遠,為恐波及,學校停課。牛頓於1665年6月回到故鄉烏爾斯索普。
由於牛頓在劍橋受到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熏陶和培養,對探索自然現象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就在1665—1666年這兩年之內,他在自然科學領域內思潮奔騰,才華迸發,思考了前人從未思考過的問題,踏進了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創建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業績。1665年初,他創立級數近似法以及把任何冪的二項式化為一個級數的規則。同年11月,創立正流數法(微分);次年1月,研究顏色理論;5月,開始研究反流數法(積分)。這一年內,牛頓還開始想到研究重力問題,並想把重力理論推廣到月球的運行軌道上去。他還從開普勒定律中推導出使行星保持在它們軌道上的力必定與它們到旋轉中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牛頓見蘋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傳說,說的也是在此時發生的軼事。總之,在家鄉居住的這兩年中,牛頓以比此後任何時候更為旺盛的精力從事科學創造,並關心自然哲學問題。由此可見,牛頓一生的重大科學思想是在他青春年華、思想敏銳的短短兩年時間內孕育、萌發和形成的。
1667年,牛頓重返劍橋大學,10月1日被選為三一學院的仲院侶,次年3月16日被選為正院侶。當時巴羅對牛頓的才能有充分認識,1669年10月27日,巴羅便讓年僅26歲的牛頓接替他擔任盧卡斯講座的教授。牛頓把他的光學講稿、算術和代數講稿、《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以下簡稱《原理》)的第一部分,還有《宇宙體係》等手稿送到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1672年起,牛頓被接納為皇家學會會員,1703年被選為皇家學會主席直到逝世。其間牛頓和國內外科學家通信最多的有R.玻意耳、J.柯林斯、J.夫拉姆斯蒂德、D.格雷果裏、E.哈雷、胡克、C.惠更斯、萊布尼茲和J.沃利斯等。牛頓在寫作《原理》之後,厭倦大學教授生活,他得到在大學學生時代結識的一位貴族後裔C.蒙塔古的幫助,於1696年謀得造幣廠監督職位,1699年升任廠長,1701年辭去劍橋大學工作。當時英國幣製混亂,牛頓運用他的冶金知識,製造新幣。因改革幣製有功,1705年牛頓受封為爵士。
牛頓於1727年3月31日在倫敦郊區肯辛頓寓中逝世,以國葬禮葬於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頓說自己“站在偉人們的肩膀上”是不無道理的。早從17世紀科學革命開始,知識界就出現了許多“偉人”,如培根講了自然科學的分類,如伽利略開始了近代科學之幕,而笛卡爾強調理性的科學。在三個大師的基礎上,牛頓把物理學、力學和數學緊密的結合起來,從此自然科學開始漸居統治地位。到了19世紀,自然科學就成了科學的代名詞。
謙遜的牛頓沒有意識到,他自己更是一位“偉人”,而且是一位“翻天覆地的偉人”。
17世紀以來,原有的幾何和代數已難以解決當時生產和自然科學所提出的許多新問題,例如:如何求出物體的瞬時速度與加速度?如何求曲線的切線及曲線長度(行星路程)、矢徑掃過的麵積、極大極小值(如近日點、遠日點、最大射程等)、體積、重心、引力等等。盡管牛頓以前已有對數、解析幾何、無窮級數等成就,但還不能圓滿或普遍地解決這些問題。牛頓將古希臘以來求解無窮小問題的種種特殊方法統一為兩類算法:正流數術(微分)和反流數術(積分),反映在1669年的《運用無限多項方程》、1671年的《流數術與無窮級數》、1676年的《曲線求積術》三篇論文和《原理》一書中,以及被保存下來的1666年10月他寫的在朋友們中間傳閱的一篇手稿《論流數》中。與此同時,他還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發明的二項式展開定理。牛頓利用它還發現了其他無窮級數,並用來計算麵積、積分、解方程等等。1684年,萊布尼茲從對曲線的切線研究中引入了和拉長的S作為微積分符號,從此牛頓創立的微積分學在大陸各國迅速推廣。
微積分的出現,成了數學發展中除幾何與代數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數學分析(牛頓稱之為“借助於無限多項方程的分析”),並進一步發展為微分幾何、微分方程、變分法等等,這些又反過來促進了理論物理學的發展。
牛頓對光進行研究,是從去掉望遠鏡中的色彩和歪曲形象入手的。那是在1665年,牛頓讓一束太陽光通過三棱鏡,結果陽光被分解成了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它證明普通的光是由七色組成的。牛頓還用一個凸透鏡把七色光合成了白光,更加證實了這一點。牛頓還進一步測定了不同顏色的光的折射率,從而發現了不同色光的折射角度,是按著赤、橙、黃、綠、青、藍、紫的順序加大,物質的色彩是由不同顏色的光在不同物體上有不同的折射率造成的。牛頓立即把上述發現用到製造望遠鏡上,一舉製成了不帶顏色的折射望遠鏡,奠定了現代大型光學天文望遠鏡的基礎。
1671年,牛頓將此鏡送給皇家學會保存,至今,巨型天文望遠鏡仍用牛頓式的基本結構。牛頓磨製及拋光精密光學鏡麵的方法,至今仍是不少工廠光學加工的主要手段。
牛頓在科學上的巨大成就連同他的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和一套初具規模的物理學方法論體係,給物理學及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給18世紀的工業革命、社會經濟變革及機械唯物論思潮的發展以巨大影響。
牛頓的哲學觀點與他在力學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開的,一切自然現象他都力圖用力學觀點加以解釋,這就形成了牛頓哲學上的自發的唯物主義,同時也導致了機械論的盛行。事實上,牛頓把一切化學、熱、電等現象都看做“與吸引或排斥力有關的事物”。例如他最早闡述了化學親和力,把化學置換反應描述為兩種吸引作用的相互競爭,認為“通過運動或發酵而發熱”;火藥爆炸也是硫磺、炭等粒子相互猛烈撞擊、分解、放熱、膨脹的過程,等等。
這種機械觀,即把一切的物質運動形式都歸為機械運動的觀點,把解釋機械運動問題所必需的絕對時空觀、原子論、由初始條件可以決定以後任何時刻運動狀態的機械決定論、事物發展的因果律等等,作為整個物理學的通用思考模式。可以認為,牛頓是開始比較完整地建立物理因果關係體係的第一人,而因果關係正是經典物理學的基石。
牛頓在科學方法論上的貢獻正如他在物理學特別是力學中的貢獻一樣,不隻是創立了某一種或兩種新方法,而是形成了一套研究事物的方法論體係,提出了幾條方法論原理。在牛頓《原理》一書中集中體現了以下幾種科學方法:①實驗—理論—應用的方法。②分析—綜合方法。③歸納—演繹方法。④物理—數學方法。
牛頓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體係被愛因斯坦讚為“理論物理學領域中每一工作者的綱領”。這是一個指引著一代一代科學工作者前進的開放的綱領。
牛頓的經典力學決不隻是影響了自然科學界、工業和技術界,更重要的是它喚醒了人們對科學真理的認知,從而推動了社會變革和人們的思想革命。如我國清末戊戌變法運動的主將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等人,都無例外地從牛頓學說中尋找維新變法的根據,尤其是牛頓在科學上革故圖新的精神鼓舞了我國清末一切希望變革社會的有誌之士。在戊戌變法失敗後的十幾年,領導辛亥革命的孫中山也把牛頓的科學理論作為他的“建國方略之一”,“心理建設”的一個思想基礎。
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乃至思維領域,牛頓幾乎改變了整個人類世界!
科學偉人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德裔美國(並擁有瑞士國籍)物理學家、思想家及哲學家,猶太人,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係”的提出者,“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不擲骰子的上帝。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於德國的烏爾姆小鎮,父母都是猶太人。他12歲時閱讀了歐幾裏得的《幾何學原本》,被深深地吸引。16歲時寫出第一題為《關於磁場中的以太的研究現狀》的論文。1896年夏,考入瑞士蘇黎士工業專科學校,1900年畢業。1902年進入伯爾尼瑞士聯邦專利局,負責對專利的技術審查,一直任職到1909年。他在那些年是最富有科學創造性的。1905年3月—6月,愛因斯坦接連發表四篇重要論文,創立了狹義相對論,並在輻射量子論、分子運動論、布朗運動理論等方麵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引起物理學理論基礎的重大變革。
1909年,經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推薦,愛因斯坦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3年回到德國,在柏林大學任教,並成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而遷居美國,定居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應聘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40年,愛因斯坦加入美國籍,之後一直在普林斯頓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工作,直至逝世。
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許多領域中都有重大的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創立了相對論和對發展量子論的貢獻。
1905年6月完成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中,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這一理論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承認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率是恒定的(即不隨發光物體的運動狀態而改變),而且在一切慣性參考係中自然定律都是相同的,那麼就可以確定,時間和運動對於觀察者說來都是相對的。相對論的建立,使人類對於空間、時間和物質運動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具有劃時代的曆史意義。1916年,他發表了《廣義相對論的基礎》的論文,建立了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主要論述電磁現象及其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傳播,廣義相對論則主要研究引力理論。這個理論的中心思想是引力的實質是由於質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時空連續場的彎曲。他根據廣義相對論,作出了光在引力場作用下會發生彎曲、水星近日點發生進動和引力場中的光譜線向紅端移動的三大預言,這些預言以後都被實驗觀測所證實。1919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曾激動地說,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是“人類思想史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1905年3月,愛因斯坦發表《論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的觀點》。在普朗克量子論的啟發下,提出了光量子學說,並用量子理論解釋了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和固體的比熱等等,在科學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觀客體的波粒二象性。同年9月,愛因斯坦發表了論文《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有的能量有關嗎》,提出了著名的質能關係式E\\u003dmc2,闡明質量是m的物體蘊藏著mc2的能量,為原子能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1922年11月,愛因斯坦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授獎理由主要提到他在光量子論方麵的貢獻,因為當時對相對論是有爭議的。
1929年2月,愛因斯坦發表了《統一場論》的論文。從此,他幾乎把後半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這一研究中,試圖把電磁場和引力場統一起來。雖然,在這方麵的研究他沒有取得成果,但他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
法國物理學家郎之萬在1931年說過:“在我們這一代的物理學史中,愛因斯坦的地位將在最前列。他現在是,並且將來還是人類宇宙中有頭等光輝的一顆巨星。”
愛因斯坦對事物不滿足於現在的結論,不墨守成規。他曾說過:“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窮根究底地追究問題罷了。”“我不過是保持了自然界表示‘詫異’(或譯‘驚奇’)的能力。當大多數物理學家沿著牛頓的道路繼續前進時,我卻試圖走另外的路。”這正是使他成為自然科學偉大革新家的最可貴的品質。
愛因斯坦病危之際,留下遺囑:死後不舉行公開葬禮,不建墓,不立紀念碑。遺體火化後,骨灰撒向大地。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逝世,終年76歲。
愛因斯坦因為在科學上的成就,獲得了許多獎狀以及名譽博士的授予證書。如果一般人就會把這些東西高高掛起。可是愛因斯坦把以上的東西,包括諾貝爾獎獎狀,一起亂七八糟地放在一個箱子裏,看也不看一眼。英費爾德說他有時覺得愛因斯坦可能連諾貝爾獎是什麼意義都不知道。據說他在得獎的那一天,臉上和平日一樣平靜,沒有顯出特別高興或興奮。愛因斯坦在寫自己的科學工作文章時,從來沒有提到過他拿到什麼獎,像他這樣的情形在科學界裏是不太多的。
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時,過的是窮學生的生活,他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麵條加上一點醬他就感到很滿意。成名後,成為教授,以及後來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移民美國,他是有條件過很好的物質生活的,但是他仍保留著窮學生簡樸無華的生活。
愛因斯坦不愛錢財。對於他來說,每一份財產都是一塊絆腳石,它破壞人的恬淡心境。在美國這個拜金成風的國家,有這樣的品格也是使人感興趣的。有一則軼事說,愛因斯坦把一張1500美元的支票夾在書裏當書簽用,結果把書弄丟了。還有一個故事說,人家請他在無線電上講話,他拒絕了,說他不愛出風頭。人家出了1000美元,請他隻講一分鍾話,他也拒絕了,說他不需要錢。
卓別林到柏林訪問去看望愛因斯坦時,深感驚異的是,這位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住在簡陋的公寓裏,房間裏的家具非常簡單,最值錢的東西不過是一架鋼琴。
當愛因斯坦來到普林斯頓的高等科學研究所工作時,當局給了他相當高的薪水——年薪1.6萬美元,他卻說:“這麼多錢,是否可以給我少一點?給我3000美元就夠了。”
他的夫人說,愛因斯坦並不富有,雖然洛克菲勒基金會給他的科學工作捐助了百萬美元,但他從來沒有用過。
愛因斯坦對自己的衣著也是不注意的,長年披著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襪子,不係領帶,褲子有時既沒有綁皮帶也沒有吊帶。他和人在黑板前討論問題時,一麵寫黑板,一麵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褲子用手拉住,這種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頭發卻留得長長的,不加修飾。這對當年“貴族學府”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來說是驚異的事,難怪他們要希望上帝叫他把頭發剪掉。
愛因斯坦是很節儉的人,他在計算的紙上是兩麵都寫,而且他把許多寄給他的信的信封裁開,當做計算的草稿紙,不讓它們在進了紙簍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價值。愛因斯坦在外出時經常坐二三等車,平時隻吃一些簡單的食物。1909年7月,愛因斯坦應邀到日內瓦,參加隆重的日內瓦大學350周年校慶和紀念建校人加爾文的慶祝活動,並接受日內瓦大學頒發給他的榮譽博士學位。在慶祝活動的遊行中,學校裏的顯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頭戴高禮帽,或者身穿中世紀式的鏽金長袍,頭戴平頂絲帽,而愛因斯坦卻穿著一套平時上街穿的衣服,戴著一頂草帽。對這次慶祝活動所舉辦的盛大宴會,愛因斯坦很不以為然,他對坐在旁邊的人說:“如果加爾文還活著,他會堆起一大堆柴禾,為搞這樣的鋪張浪費的盛宴而把我們全都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