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榜出身——鄉試中舉人為一榜(又稱乙榜),中舉人又中進士者為兩榜(又稱甲榜)。
官署
翰林院——官署名。掌編修國史、草擬有關典禮的文件等事。最高長官為掌院學士(從二品),屬官有侍讀學士(從四品)、侍講學士(從四品)、侍讀(從五品)、侍講(從五品)、修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檢討(從七品)等。
都察院——官署名。是監察、彈劾及建議機關。最高長官為左都禦史(從一品),屬官有左副都禦史(正三品,例由在京部、院大臣兼)、六科掌印給事中(正四品),禦史(從五品)等。右都禦史(從一品)例由地方總督兼,右副都禦史(正三品)例由地方巡撫兼。
大理寺——官署名。為最高法庭性質,最高長官為大理寺卿(正三品),屬官有大理寺少卿(正四品)、大理寺左右寺丞(正六品)、大理寺左右評事(正七品)等。
太仆寺——官署名。掌馬政。最高長官為太仆寺卿(從三品),屬官有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太仆寺員外郎(從五品)、太仆寺主事(正六品)、太仆寺主簿(正七品)等。
太常寺——官署名。掌宗廟祭祀事務。最高長官為太常寺卿(正三品),屬官有太常寺少卿(正四品)、太常寺員外郎(從五品)、太常寺滿漢寺丞(正六品)、太常寺協律郎(正八品)、太常寺漢讚禮部(正九品),太常寺司樂(從九品)等。
詹事府——官署名,是文學侍從、詞臣遷轉之階。原歸翰林院,後單設。最高長官為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屬官有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詹事府左右春坊庶子(正五品)、詹事府左右春坊中允(正六品)、詹事府左右春坊讚善(從六品)、詹事府主簿(從七品)等。
吏部——官署名。掌全國文官品秩、銓敘、課考、黜陟和封授。最高長官為尚書(從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屬官有通政使司通政使(正三品)、通政使司副使(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等。
戶部——官署名,掌財賦戶籍等事。最高長官與屬官設置同上。
禮部——官署名。掌禮儀、祭祀、貢舉、教育。最高長官與屬官設置同上。
工部——官署名。掌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最高長官與屬官設置同上。
兵部——官署名。掌全國武官黜陟、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最高長官與屬官設置同上。
刑部——官署名。掌全國刑獄。最高長官與屬官設置同上。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官署名。簡稱“總理衙門”、“總署”、“譯署”。鹹豐十年,清政府為辦理洋務及外交事務而特設的中央機構。由恭親王奕訢等人奏請,於鹹豐十一年一月二十日批準成立。官員分大臣、章京兩級。規定由親王一人總領,實際是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則從軍機大臣、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中指派兼任,統稱總署大臣。
軍機處——官署名。清代輔佑皇帝的政務機構。雍正七年以用兵西北,設軍機房,越三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於大學士、尚書、侍郎中選拔人員入直,稱軍機大臣,即大軍機。任命時按各人資曆分別稱為軍機處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學習行走等。下設軍機章京,習慣稱小軍機,掌繕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等。
國子監——官署名。封建王朝的中央教育機構。清代設管理監事大臣,在大學士、尚書、侍郎內特簡;次設祭酒、司業;屬官有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教習等。在地方設府、州、縣學,在京師設國學、以監為學。選入學習都稱國子監生。原有住監課讀的規定,後來漸成空文。
公使館——官署名。是國家的駐外機構,最高長官為公使,下設副公使、參讚、武官等。清朝於光緒元年始設。
皇族內閣——官署名。設立於宣統三年(1911年),將原來的軍機處裁撤,設立責任內閣。設總理大臣一人,協理大臣二人,下設外務、民政、度支、學、陸軍、海軍、法、農工商、郵傳、理藩院十個部。慶王奕劻出任內閣首任總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為首任協理大臣。梁敦彥、善耆、載澤、唐景崇、蔭昌、載洵、紹昌、溥倫、盛宣懷、壽耆十人為首屆各部大臣。
資政院——官署名。清政府在預備立憲中所設置的中央諮議機關,宣統二年(1910年)十月設立。設總裁兩人,以王公大臣特旨簡充;設副總裁二人或四人,以三品以上大員特旨簡充。議員分欽選、民選兩種。定額二百名。
諮議局——官署名。清政府在預備立憲中所設置的地方諮議機關,宣統元年(1909年)10月在各省設立。設議長一人,副議長二人。
官名
殿、閣大學士——官名。為正一品,相當於宋朝的丞相,由皇上指定分管的部、院。
協辦大學士——官名。為從一品,地位低於殿閣大學士高於各部院尚書。
總督——官名。掌一省或幾省軍民要政,為正二品。兼殿閣大學士者為正一品,兼協辦大學士或都察院右都禦史、兵部尚書者為從一品。總督側重於軍政。
巡撫——官名,掌一省的軍、民、吏、刑各項,為從二品,地位略低於總督。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或禮部侍郎者為正二品。巡撫側重於民政。
道——官名。道台、道員的簡稱,為正四品。清於各省設道員、類別有二。一類專司一事,如糧道、河道、鹽法道等,一類為分守巡道,均輔助布政、按察二使,巡察轄區政事,道員為四品,見上司不稱下官,稱職道。
公使——官名。亦稱星使、使者、使節、大使。是公使館的主要負責人,有一二等之分。
參讚——官名。外交官員的一級,是公使的主要助理人。公使不在時,一般都由參讚以臨時代辦名義暫時代理使館事務。參讚有一、二等之分,沒有固定品級。
總稅務司——官名。舊中國統轄全國海關稅務的官員。鹹豐三年,英、美、法三國乘小刀會起義之機,奪取上海海關行政權。次年,三國領事與清吏吳建彰訂立協定,由三國領事各派稅務司一人,組織海關稅務管理委員會。鹹豐九年,英國迫使南洋通商大臣任英人李泰國為總稅務司。鹹豐十一年總理衙門加委李泰國為中國總稅務司。李泰國回國,英人赫德繼任,直任至光緒三十四年回國。
官員的稱呼
大學士——中堂。
總督——製軍、大帥、製台、製憲或督憲。
巡撫——中丞、撫軍、撫台、撫院或部院。
提督——軍門或提台。
總兵——總鎮或鎮台。
副將——協鎮或協台。
吏部尚書——天官。
禮部尚書——大宗伯。
戶部尚書——大司徒或大司農。
刑部尚書——大司寇。
兵部尚書——大司馬。
工部尚書——大司空。
左都禦史——總憲。
各部院左右侍郎——左堂或右堂,自稱部堂。
學政——學憲或學台。
道員——觀察或道台。
知府——太守、府台或太尊。
通判——別駕或州駕。
知縣——父母或明府。
都察院禦史——都老爺或侍禦。
官員的服飾及轎飾
大清的官員共分九品十九級。
一品——紅珊瑚頂戴(純紅),九蟒五爪蟒袍,仙鶴補服。準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二品——紅起花珊瑚頂戴(雜紅),九蟒五爪蟒袍,錦雞補服。準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頂戴(亮藍),九蟒五爪蟒袍,孔雀補服。準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頂戴(暗藍),八蟒五爪蟒袍,雪雀補服。準乘四人抬藍呢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白鷳補服。準乘四人抬藍呢轎。
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鷺鷥補服。準乘四人抬藍呢轎。
七品——素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鸂鶒補服。
八品——起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練雀補服。
九品——鏤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練雀補服。
未入流——鏤花金頂戴(白),王蟒四爪蟒袍,黃鸝補服。
監察禦史、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的頂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級,但補服的圖形卻一律繡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清朝的武官補服上所繡圖飾(蟒袍與文官同)
一品——麒麟。
二品——獅。
三品——豹。
四品——虎。
五品——熊。
六、七品——彪(小老虎)。
八品——犀牛。
九品——海馬。
清朝文官乘轎,武官騎馬。
晚清新官製
軍機處撤銷,成立責任內閣,下轄十部:外務部、民政部、度支部、學部、陸軍部、海軍部、法部、農工商部、郵傳部、理藩部。
改大理寺為大理院,國子監並入學部,太仆寺並入陸軍部。各省官製也有所改變。督撫之下,按察使和學政改成了提法、提學二司;交涉紛繁的省分,增交涉使;有鹽省份,仍留鹽發使(或稱鹽發道與鹽茶道);東三省是新設的省分,增設民政、度支兩司,代布政使職任;各省均將分巡分守各道裁撤,添設巡警、勸業二道;分設審判廳,增易佐治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