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勇善戰:紅3軍軍長黃公略(3 / 3)

天剛蒙蒙亮,黃公略指揮部隊借助濃霧的掩護,悄然進入了預定的正麵阻擊陣地。紅3軍擔負正麵攻擊的任務,是此次戰役的關鍵。黃公略命令部隊攻擊前進,迅速占領預定的製高點。

從29日開始,張輝瓚率領第18師經過一天的行軍,走得腰酸腿痛,餓得頭暈眼花。進入龍岡後如赴異國,如入陷阱。圩鎮鋪屋300餘戶人家,卻寂無一人,柴米油鹽一無所有,連鍋碗瓢盆都找不到一隻。但見遠山紅旗隱約,於是全師官兵感到人心惶惶。原來,龍岡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他們熱愛紅軍,支援紅軍,在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有組織地進行堅壁清野,積極開展各項敵後工作。不給敵人得到一粒米、一滴水,決心在這裏困死敵人、餓死敵人。

張輝瓚的“鐵軍師”下轄第52旅和第53旅的106團、105團共9000餘人,當敵先行團行進到小別村的石拱橋時,黃公略得到情報“敵人已逼近陣地前沿了。”黃公略迅速趕到前沿陣地觀察,然後下達了阻擊命令。霎時,槍聲、炮聲、手榴彈聲響起了一片。

張52旅的先頭部隊還沒來得及反應,瞬間倒下了一大片,有的連魂都沒有摸住便見了閻王。黃公略指揮紅3軍7師,正麵阻擊敵人,堅決頂住敵人的攻擊。命令8師、9師從側翼向敵攻擊。

敵人一次又一次的衝鋒,一次又一次被擊潰。黃公略親自坐鎮前沿指揮,巋然不動,不時組織部隊向敵人的陣地發動反衝擊。紅3軍的奮勇阻擊,為合圍順利完成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在紅3軍的奮勇抵抗下,敵人寸步難行,不久,紅4軍、紅12軍分別從龍岡西北、東北兩個方向,以排山倒海之勢包抄過來,將敵人四麵合圍,張輝瓚已經完全被鎖在“口袋”裏。紅軍的包圍圈在緊縮,敵軍陣地上如亂麻一團。

總攻開始了。刹那日,幾百支衝鋒號一起吹響,嘹亮的軍號聲震撼著山穀,敵人聞聲喪膽,我軍指戰員則在軍號聲的激勵下全力向敵人陣地衝去。

黃公略在作戰中一向靠前指揮,雖然他職務很高,打仗時總是身先士卒,與彭德懷等並列為紅一方麵軍中的主要戰將。龍岡之戰中,黃公略親臨前線指揮部隊,親自到最前沿觀察,子彈不停地打在身邊也全然不顧,終於掌握了最好的時機出擊。在衝鋒時黃公略總是跑在前麵,從而帶動起全軍,在部隊中也形成了勇往直前的作風。

黃公略指揮紅3軍配合紅4軍先後從亡固、下固一線奔襲龍岡。黃公略率部一舉搗毀了18師師部,活捉18師代參謀長周維黃、104團團長李月峰,特務連連長張達泉,生俘了張輝瓚警衛營全部官兵。國民黨南京交通兵團派往18師約一部15瓦無線電台及其電務人員也被捕獲。狡猾的張輝瓚見大勢已去,臨陣倉促化裝,當他爬到半山腰一片油茶林時,被幾個打掃戰場的紅軍戰士擒獲。

龍岡戰鬥結束後,“圍剿”軍總指揮魯條平心灰意冷,頓生掛冠之意。他在給蔣介石的報告中說:“龍岡一役,十八師片甲不還。”蔣介石斥責道:“十八師失敗,是事之當然,不足為怪。我兄每聞共黨,便張皇失措,何膽小乃爾!使為共黨聞之,豈不為之所竊笑乎?”

龍岡戰役共殲敵9000餘人,繳獲了敵人大量的武器裝備,補充、壯大了自己。龍岡戰役的勝利,證明了毛澤東同誌提出的“誘敵深入”戰略方針是完全正確的,也印證了黃公略和朱德、彭德懷力排非議,旗幟鮮明地擁護毛澤東主張的正確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魯滌平不甘心龍岡之戰的失敗,下令各部繼續進攻,其嫡係譚道源師向東韶轉進,未至東韶縣城即遭到紅軍主力圍攻,3000餘人被殲。

紅軍在5天之內,連續取得龍岡、東韶戰鬥的勝利,共殲敵1.2萬餘人,這是中央紅軍建立後殲敵最多、戰果最大的一次戰役。黃公略帶領紅3軍參加全部的戰鬥,特別是在具有決定意義的龍岡戰鬥中,他以寡敵眾,為友鄰部隊迂回包抄爭取了時間,所率的紅3軍殲敵占總數的一半,居功至偉。

龍岡戰役勝利後,毛澤東豪情滿懷,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1931年1月第一次“圍剿”被粉碎後,蔣介石在4月糾集20萬兵力向中央蘇區發起第二次“圍剿”,這次總司令是何應欽,他的戰術是“齊頭並進,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堡壘主義,使用的兵力比第一次“圍剿”時多一倍,西起贛江,東至福建建寧,綿延300多公裏。到4月下旬,敵人已逐步推進至富田、廣昌、建寧一線之線。當時,紅一方麵軍隻有3萬人,處於絕對劣勢地位。

麵對嚴峻的形勢,圍繞采取何種戰略方針,中共蘇區中央局展開激烈爭論,出現了幾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敵我兵力懸殊,3萬對20萬,應當分兵退敵,分兵可以使敵人包圍落空,可以轉移目標;另一種意見認為,應以紅軍主力將敵軍引出根據地,甚至可以轉移到四川建立根據地。而毛澤東主張堅持誘敵深入的方針,先往根據地腹部撤退,在退卻中尋找敵人弱點,集中兵力給予毀滅性打擊。

在討論中,毛澤東的主張居於少數地位,隻有朱德表示讚同。於是,毛澤東建議擴大討論範圍,聽取各軍軍長、政委的意見。在擴大的蘇區中央局會議上,黃公略、羅炳輝、林彪、羅榮桓等大批軍政首長支持朱毛的建議。中央局遂決定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

根據這一方針,從4月下旬開始,紅軍秘密集結於東固地區等待時機。東固位於中央蘇區腹地,在五個縣的接界處,而且距五個縣城都隻有五十多公裏。這裏地形險要、隱秘,均為崇山峻嶺,隻有五條羊腸小道通向外界,是個藏兵運兵的絕佳地點。

5月14日黃昏時分,紅軍總部突然截獲國民黨軍通話。由於國民黨軍在蘇區長驅直入,沒遇到任何有效抵抗,國民黨軍公秉藩第28師師部與留守處進行聯絡時,公然用明碼通知:“我們現駐富田,明晨出發去東固。”

從富田到東固相隔20公裏,隻有兩條大路相通,中間要經過一段險峻的隘路。

毛澤東迅速決定,紅軍主力從國民黨郭華宗師和蔡廷鍇師之間的空隙中秘密西進,鑽過“牛角尖”,然後突然以兩側包抄的方式,攻擊其後背。毛澤東將指揮部設在白雲山,當麵對黃公略、林彪和彭德懷部署任務:“黃公略的紅3軍、林彪的紅4軍負責攻打正麵,彭德懷的軍團全部用來打包抄,腹背夾擊,敵人一定會垮下來。”

5月15日午夜子時,各軍按照指令快速挺進。預定打響總攻第一槍的仍然是擔任中路阻擊任務的紅3軍。淩晨,毛澤東親自趕到紅3軍軍部。黃公略請示:“總政委還有什麼交代?”毛澤東說:“我一直在琢磨,從東固到中洞是否確實隻有兩條路?還會不會有其他路徑?我們去請教一下‘三老’(老獵戶、老藥農、老馱商)。”果然探出在東固到中洞的南側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山間小路。兩人經過商量,果斷決定改變原定行軍路線,尋小路直插中洞,提前到南側山嶺埋伏。

5月16日清晨,公秉藩師從固陂圩出發,在中洞稍作休息後,繼續朝東固前進。突然全師殿後部隊剛離開中洞,突然隨著一聲炮響,山穀震蕩,數千顆手榴彈從天而降,輕重機槍和步槍構成交叉火力網,將全師官兵壓製穀底,上萬名紅軍戰士從山崗密林中、草叢中跳出,猛虎般撲下山來。

“這些人是從天上掉下來嗎?”公秉藩根本來不及部署抵抗,一個萬人之師立刻分崩離析,很快被殲滅光。他混在士兵中當了俘虜,後來又領了3塊銀元的遣散費,逃出蘇區。

黃公略巧妙地將阻擊戰演變為伏擊戰,並以突然、迅猛的動作打亂敵軍指揮係統,為全殲公秉藩師立下了頭功。特別是他率軍從天而降的英姿,給在白雲山觀察戰鬥的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澤東贈給黃公略一個外號“飛將軍”,並把他寫入《漁家傲·反第二次圍剿》:“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紅軍1、3軍團在毛澤東同誌的正確領導下,粉碎了蔣介石的第二次進攻。紅3軍團在粉碎第二次“圍剿”之後,在福建建寧消滅國民黨軍的劉和鼎師,轉移到江西的黎川縣做群眾工作,進行擴軍和籌款,準備粉碎蔣介石的第三次進攻。這時,黃公略從報紙上看到,蔣介石委任黃公略的堂叔黃漢湘為宣撫使,進駐南昌。這是“宣撫”誰呢?當然是蔣介石在兩次大舉進攻失敗後,企圖以陰謀手段分裂紅軍,“宣撫”黃公略。

日益顯赫的名聲給黃公略和他的家庭帶來巨大的負累。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四處張貼布告,懸賞緝拿黃公略的首級,並不斷提高賞格。黃公略每打一次勝仗,他的賞格就升一級。當“朱、毛、彭、黃”齊名時,黃公略首級的價格被提升到10萬元。“朱、毛、彭、黃”威名遠揚後,喪心病狂的國民黨湖南軍閥何鍵挖了黃公略的祖墳,把黃公略的父親、祖父的遺骨都扔入湘江。他先派人將黃公略的母親和妻子押到長沙,然後在報紙上大造所謂“黃公略既將母與妻子送來長沙,足見悔過情殷,投誠心切”的輿論,借以混淆視聽,進行要挾。蔣介石委任黃公略的堂叔黃漢湘為宣撫使進駐南昌,並派黃公略的長兄黃梅莊為參議,勸誘黃公略“歸正”。蔣介石自以為這樣雙管齊下,必有所成。

按照蔣介石的旨意,黃梅莊果然來到黎川,還帶了一名青年特務,裝扮成學生。進入紅軍防區時,自稱是黃公略的親戚,警戒部隊把他送到紅3軍團指揮部,彭德懷安置了他的住宿,接著了解黃梅莊的情況。經過了解,彭德懷知道黃梅莊與黃公略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人品卑劣,小時候經常虐待公略和他母親,不給黃公略上學的錢,平江起義後還將公略的母親趕出家門。於是彭德懷與滕代遠、鄧萍等人商量,認為這個時候黃梅莊前來探視兄弟,一定另有蹊蹺。當弄清了黃梅莊的真實用意後,彭德懷安排手下人將其軟禁起來。隨後,彭德懷將這些情況寫信給黃公略,征求他對兄長的處理意見。黃公略不顧老母和妻子尚在敵軍手中,在複信中寫道“一刀兩斷,義無反顧。”按照黃公略的意見,彭德懷將黃梅莊處死,割下他的頭顱密封,放進小皮箱裏,並讓隨行的青年特務將這件“禮物”送與蔣介石。同時附有署名黃公略的一封信。信的大意是:“蔣賊賣國,屠殺工農,罪當處剮;漢湘附逆,亦當引頸受誅;梅莊甘當走卒,還爾狗頭,以儆效尤。”

蔣介石收到“禮物”後,嘟啷著對侍衛說:“我真奇怪,共產黨像是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怪物。”不久,他將宣撫署撤銷,從此不再對紅軍將領抱有幻想。

黃公略大義滅親,極大地鼓舞了指戰員粉碎敵人“圍剿”的鬥誌和信心。對這一大義滅親之舉,毛澤東曾向全軍予以表彰,一時成為激勵全體指戰員保持革命氣節的生動教材。

黃公略犧牲後,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十分惦記黃公略留在家鄉的妻子劉玉英和愛女黃歲新的情況,多次派人到湖南湘鄉桂花樹高模衝打探尋找。然而,一次次的尋找都沒有結果。1939年徐特立到八路軍駐長沙辦事處工作時,才和黃公略的遺孀劉玉英母女倆取得聯係,徐特立本想送她母女倆到延安,以告慰黃公略的在天之靈。但劉玉英說還要侍奉婆婆。徐特立隻好囑咐她帶好女兒,等革命勝利了再來接她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玉英和黃歲新被送到北京,彭德懷將黃歲新視同己出,代國家擔負起了撫養烈士遺孤的責任。

朝鮮戰爭發起後,即將赴朝指揮作戰的彭德懷前去看望劉玉英母女。劉玉英知道了彭德懷的情況後,提出讓黃歲新給他當女兒。彭德懷笑說,你隻有一個女兒,還是給我做半個女兒吧!。同時,彭德懷又囑咐黃歲新,作為革命的後代,黨和人民給你提供上學的機會,一定要努力學習,不辜負黨和人民的希望。盡管彭德懷後來遭遇坎坷,但黃歲新堅信彭伯伯不會反黨、反人民,她還經常去看望彭德懷,直到彭德懷去世。在黃歲新心裏,她一直都把彭德懷當成是自己的父親。

蔣介石發動的第二次“圍剿”失敗以後,不出兩月,又開始進行第三次“圍剿”。這次蔣介石親自指揮,兵分幾路,總兵力約30萬人,以陳誠、衛立煌、羅卓英、蔣鼎文、趙觀濤、熊式輝等為各路總指揮,采取長驅直入、齊頭並進的戰略戰術,首先迅速占領蘇區的縣城及主要交通要道。紅軍采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戰術,主力部隊千裏回師,從閩西返回興國迎戰。

1931年7月1日,蔣介石正式下達進攻命令,30萬大軍兵分數路,向蘇區挺進,紅軍主力僅3.3萬人,形勢非常危急,紅軍處於空前被動的處境。國民黨各路軍隊雲集在興國周圍地區,將3萬紅軍包圍得密不透風,紅軍處於北、東、南三麵受敵和西臨贛江的困境。紅軍被迫繞道閩西的將樂、連城到瑞金,經興國至老營盤,從贛江邊上的富田突破敵人的薄弱部分,采取“避實就虛”的策略,在敵陣空隙之中專揀雜牌弱敵打。

在細雨迷蒙中,紅軍主力乘敵人頻繁調動之空隙,從崇賢、興國縣城兩地敵軍之間的結合部迂回穿行,轉移到良村、蓮塘。在翻越一座大山時,路太窄隊伍走不快,黃公略親自打著黑罩裹著的小馬燈找到第二條下山的路,並走在前麵帶路,紅3軍分成兩路下山,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倍。

黃公略於8月在興國突圍後,率領紅3軍與兄弟部隊一起,取得蓮塘、良村戰鬥的勝利,初步穩定了局勢,其後又在黃陂和老營盤戰鬥中再次發揮奇兵的作用。毛澤東興奮地說:“終於在蓮塘打了第一個好仗。”

蓮塘、良村戰鬥勝利之後,黃公略又按照部署率紅3軍佯攻龍崗,紅軍主力揮師東進,集中兵力殲滅了駐黃陂之敵毛炳文第8師。毛澤東率部千裏回師興國,在5天之內三戰三捷,他又派羅炳輝率12軍佯作北上吸引敵人,掩護紅軍主力西出突圍。直到8月底,蔣介石才如夢方醒,知道又中了毛澤東的調虎離山計。他隻好再令部隊西移,幾十萬大軍跋山涉水,怨聲載道。蔣介石力不從心,仰天長歎,無可奈何地怏怏而退。

9月6日,黃公略率領紅3軍經茶園崗,繞出長龍,進抵老營盤。因大水衝垮橋梁被堵在老營盤、黃土坳、墩丘一線宿營,黃公略怕敵人逃跑,在來不及與總部聯係的情況下,按計劃進入老營盤陣地。黃公略決定將部隊隱蔽在這裏,待敵路過時,出其不意從側後予以猛烈襲擊。在霧幕的掩護下,黃公略率軍部和第9師,嚴陣以待。

7日淩晨5時許,黃公略下達進攻命令,紅3軍猶如猛虎下山,老營盤之敵國民黨軍蔣鼎文的獨立旅倉促應戰。黃公略及時下達命令:“全線展開猛烈攻擊!”紅3軍從北、西、南三麵發起猛烈攻擊,槍彈、手榴彈,暴雨般地向敵人傾瀉。此役,黃公略率部在老營盤殲滅一個獨立旅約4000餘人。

到了9月中旬,“圍剿”中央蘇區的敵人已成驚弓之鳥,無心戀戰,各尋生路,紛紛退出蘇區。毛澤東指揮紅軍在興國縣與東固交界的方石嶺、張家背等地截住敵蔣鼎文第9師一部和韓德勤第52師全部。經過半天激戰,將敵全部殲滅。

至此,第三次反“圍剿”戰鬥已取得決定性勝利,紅3軍於方石嶺全殲敵52師後,剛剛打掃完戰場,黃公略奉毛澤東命令,率紅3軍7師、9師轉移,撤往瑞金一帶休整。按照計劃,黃公略帶領部隊由西向瑞金、石城、寧都地區移動,主要任務是休整部隊和拔除蘇區內地主武裝盤踞的土圍子。9月15日下午3時,部隊行至東固附近的六渡坳時,突然遭到國民黨軍飛機的襲擊,看到國民黨軍隊的飛機前來偵察、轟炸,紅軍中許多戰士對飛機非常陌生,有的麵對敵機的轟炸不知所措,黃公略命令先頭部隊立即躲進樹林隱蔽。

在指揮部隊隱蔽中,黃公略本來已經在路溝裏躲好,因一個參謀跑來報告7師部隊還在路上行進,黃公略著急地說:“快通知7師就地隱蔽。”

這時參謀回答說:“7師正在大道上行進,兩旁都是農田,沒有掩蔽物。”

黃公略奮不顧身地從隱蔽處跳出來,迅速跑到路上指揮部隊向敵機射擊,以掩護7師的指戰員趕快隱蔽。行進間的紅7師聽到地空交火的密集槍聲,知道情況緊急,迅速衝過開闊地帶,向山林奔去。黃公略不顧個人安危,指揮部隊對空射擊,突然被低空盤旋的敵機掃射擊中腹部。毛澤東聞訊,立即帶人趕來,指示全力搶救黃公略,但黃公略終因傷勢過重,失血過多於當夜犧牲,年僅33歲的黃公略那顆革命的火熱的心停止了跳動。臨死之前,他用渾身的熱血和全部生命,喊出了發自肺腑的強音:“同誌們,一、二、三次反‘圍剿’我們勝利了,但要繼續奮鬥,爭取全國革命的最後勝利。”

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淚珠橫流。沉浸在勝利與歡樂之中的全軍將士,一片悲哀。

黃公略是紅一方麵軍深孚眾望的一員大將。他的犧牲,是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重大損失!

黃公略是中國工農紅軍和蘇維埃運動的締造者和組織者之一,為湘鄂贛邊革命根據地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9月17日下午,紅一方麵軍在興國水莊頭召開第三次反“圍剿”戰爭勝利祝捷大會暨黃公略軍長追悼大會。紅軍總政委毛澤東和總司令朱德分別講了話,同時,毛澤東親撰挽聯,懸掛會場兩側。挽聯雲:

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而今竟犧牲,堪恨大禍從天落;

革命戰爭有功,遊擊戰爭有功,畢生何奮勇,好教後世繼君來。

為了紀念黃公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東固六渡坳和瑞金葉坪修建了“公略亭”,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步兵學校改名為“公略步兵學校”,並以吉安,吉水兩縣的紅色區域為主,成立了“公略縣”。

黃公略的不幸遇難,彭德懷悲痛欲絕。彭德懷用手捶著胸,眼淚像斷線的珍珠,落濕了軍衣。他是條硬漢,從來淚不輕彈。可這一回,他流淚了,陷入痛苦的回憶。此前,彭德懷與黃公略兩位革命家惺惺相惜,並肩作戰,為紅色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一代將星就此殞落,彭老總一直不能忘懷這位為革命立下大功的親密戰友。建國後,他曾兩次回到老區親自為黃公略掃墓。

黃公略這位威鎮敵膽的虎將,屢經大戰、惡戰、苦戰,從來沒有帶傷掛彩,但是,他卻倒在一次普通的行軍途中,犧牲在反“圍剿”戰鬥的大捷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