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流雄鷹:第6軍軍長羅元發(2 / 3)

湍急的流水橫阻在麵前,湘水急切的咆哮震耳欲聾。就在位於廣西界首的湘水岸邊,紅軍撕開了敵人苦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鎖線,也把敵人企圖全殲中央紅軍的陰謀打得粉碎。生還的戰士含淚掩埋了烈士的遺體,抹去滿麵硝煙向傷殘的戰友揮手告別,踏上用油桶搭成的浮橋,跨過湘江繼續走上長征道路。

圓滿完成阻擊任務後,羅元發安排好傷員迅速過江追趕主力部隊。過江後羅元發知道,後衛紅軍繼續在江口邊阻擊敵人。最後,他們約有一個師的兵力被切斷,很多戰士犧牲在了湘水那邊,紅軍從中央根據地突圍到渡過湘江後,由8萬多人減少到3.6萬人。

紅軍從中央根據地突圍到渡過湘江後,敵人也從五路追剿改為兩個追擊兵團,一直尾隨紅軍到貴州。羅元發率領的紅3軍團5師15團,這時隻有600餘人,一直隨紅5師師部行動。國民黨軍為了追趕紅軍主力,死死地跟在紅15團的後麵。

1935年1月3日,羅元發率部前進到離遵義城不足30餘裏的地方時,突然下起了大雨。先頭部隊冒雨摸到城邊活捉了一名敵軍俘虜,經過審問從俘虜口中得到了城內的一些情況。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劉伯承親自率領紅1軍團第2師第6團,冒雨攻占了離遵義15公裏的外圍據點深溪水,隨後命令6團先頭部隊化裝成國民黨部隊混進城去,後麵部隊緊跟著打進城內,一舉殲滅了守城的敵軍。紅軍攻占遵義的消息使貴州敵軍非常恐慌,他們深怕紅軍攻打貴陽,於是從四處調集了很多兵力來防禦貴陽城,這樣才給了紅軍自長征以來非常難得的一段休息整頓時問。

1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軍委縱隊進駐遵義。

中央軍委進入了遵義城後,根據當時紅軍的情況,於1月15日至17日召開了具有曆史意義的遵義會議。這是一個曆史的轉折,它使中國革命和紅軍從危機和失敗中走向勝利。在遵義會議期間,紅3軍團集結在遵義城南麵,紅5師師部住刀靶水鎮。羅元發率領5師15團負責在懶板橙地區阻擊可能從貴陽方向來襲的敵軍。

羅元發率部剛剛住下兩天,天氣突降大雪。黔軍王家烈部一個師,企圖利用夜間偷襲15團防禦陣地。當敵人突然出現時,羅元發率部一邊阻擊,一邊與師部聯係。這才發現與師部聯係的電話線早已被敵人割斷了,紅15團隻好孤軍作戰。

彭德懷得知情況後,迅速從遵義趕回前線,指揮部隊打退敵人的進攻,保障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羅元發指揮部隊利用有利地形阻擊敵人,經過幾個小時的激烈戰鬥,偷襲的敵人終於被擊敗了。羅元發立即派偵察參謀熊奎去師部報告情況,這才知道,就在羅元發率部阻擊偷襲之敵時,另一部敵人也在夜間偷襲了師部。紅5師師部的損失較大,紅3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知道情況後對師機關在如此關鍵時刻缺乏應有的警惕性非常生氣,對紅5師師長李天佑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鬥智鬥勇:蜿蜒七百裏赤水保留下革命火種。

蜿蜒七百裏赤水,是川黔兩省邊界的重要水道,也是遵義會議後紅軍長征進軍途中的一道障礙,就是在這裏,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朱德等領導洞察形勢,全局在胸,以高超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圍繞赤水河與敵人鬥智鬥勇,上演了一出雄壯有力,彪炳千古的四渡赤水史劇。

紅軍攻戰遵義後,紅1軍團在遵義至鬆坎一線,紅3軍團在遵義至烏江一線,紅9軍團在綏陽地區,紅5軍團在湄潭方向牽製敵人。總兵力共19個團3萬多人。毛澤東、中央軍委分析當時形勢,決定由遵義北上向川南進軍,先搶占領赤水,準備在宜賓、瀘州間和宜賓上遊北渡長江,開創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據地,並同川陝根據地的紅四方麵軍會合。

蔣介石極端害怕中央紅軍北上與紅四方麵軍會合,急調川、黔、滇軍和中央軍150多個團,大約40多萬人,對紅軍進行截擊,並加強長江兩岸的防禦,妄圖把紅軍壓縮包圍在長江以南、烏江以北地區,聚而殲之。

當時敵軍總兵力超過40萬,而紅軍隻有3萬多人,而且紅軍已沒有根據地依托,敵強我弱,形勢嚴峻。毛澤東根據這一情況,為擺脫敵軍的圍攻,決定迅速北渡長江,向川西或川西北挺進,同時在戰略戰術上采取運動戰,尋找薄弱環節,各個殲滅敵人。為實現上述戰略意圖,將中央紅軍編為三個縱隊,紅1軍團為右路縱隊,紅5、9軍團及軍委總隊為中央縱隊,紅3軍團為左路縱隊,分別由各駐地出發開始北上。

1月19日,中央軍委電令中央紅軍各軍團:“迅速向赤水及其附近地區集中,以便爭取渡過赤的先機,在必要時並便於在赤水以東地域與追擊和截擊的敵人的一路進行決戰。”中央紅軍由遵義地區出發後,分三路向赤水方向急進。2月10日中央軍委發布各軍團縮編的命令,紅3軍團縮編為4個團,羅元發率部跟隨紅3軍團軍團部行動。

2月11日,當敵軍接近紮西時,毛澤東根據敵主力大部被紅軍吸引到川滇邊境,黔北空虛的情況,決定“避實擊虛”,出敵不意,攻敵不備,揮戈向東,重入貴州,二打遵義。當紅軍先頭部隊東進赤水河附近時,黔軍軍閥王家烈慌忙調兵向赤水河急進,企圖堵截紅軍東渡。紅軍先頭部隊一個團先敵趕到赤水河,從二郎灘搶渡過去。隨後,紅軍主力部隊於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把敵人甩開,使其圍堵紅軍的企圖落空。

二渡赤水,重入貴州,奇襲婁山關,再占遵義城。趁桐梓、遵義地區守敵兵力薄弱之機,發起了遵義戰役。在遵義戰役中,紅軍取得殲敵兩個師又8個團、俘敵3000人、繳獲槍支2000多支的勝利。這是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麵軍長征以來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敵軍的氣焰,有力地鼓舞了紅軍的鬥誌,極大地振奮了紅軍指戰員的士氣。

為此,毛澤東詩興大發,填詞《憶秦娥·婁山關》一首, 以記其盛,並抒發當時的勝利豪情——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以後,毛澤東在為這首詞寫的作者自注中指出:萬裏長征,千回百折, 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事實也的確如此。

2月24日軍委決定1、3軍團迅速奪取桐梓城,羅元發率紅15團隨紅3軍團作為右縱隊,迅速占領了桐梓縣城。

過赤水後,紅軍取得遵義大捷,打得敵人魂飛魄散。不甘心的敵人想再以封鎖和重兵進攻相結合的方式把紅軍消滅在遵義和鴨溪的狹窄地區,毛澤東早已看透了敵人的詭計,將計就計,指揮紅軍故意在遵義地區徘徊,誘使更多敵人向紅軍靠攏後,率領紅軍忽然北進,經茅台三渡赤水,再入川南,佯作北渡長江之姿。

這令坐鎮重慶的蔣介石大感意外,他以為紅軍又要北渡長江,連忙調集軍隊,企圖再次對紅軍進行合圍。這時候,毛澤東命令紅軍一部偽裝主力繼續向川南進發,主力紅軍則以秘密神速的行動,回師東進,折回貴州,再渡赤水。紅軍四渡赤水,在數十萬敵軍的間隙中穿插急進,直達烏江北岸。

四渡赤水以後,毛澤東指揮紅軍向南,突破烏江天險,佯攻貴州省省會貴陽。同時派出一部分紅軍進軍貴州東部。當蔣介石聲稱“要緊縮包圍圈,與紅軍在遵義地區決一死戰”時,紅軍的前鋒已經進入貴陽城外,貼出了“拿下貴陽城,活捉蔣介石”的大標語。蔣介石驚慌失措,指揮國民黨軍隊匆匆向貴陽以東增援。毛澤東出其不意,攻敵不備,指揮紅軍以急行軍速度向敵人兵力空虛的雲南疾進,兵鋒直指昆明。隨即虛晃一槍,向西北方向前進,於5月初巧渡金沙江。

紅軍飛渡大渡河,搶占瀘定橋之後,基本擺脫了國民黨軍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部隊向川西揮師北上,翻過空氣稀薄的大雪山後,直插懋功。

羅元發是紅軍的團政委,他深知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中,政治工作顯得尤其重要。但在長征途中,政治工作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政工幹部以身作則的模範行為。為了保持部隊的士氣和戰鬥力,羅元發要求全團的每一個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都要以自己的模範帶頭作用來影響和鼓舞部隊的士氣。當時的生活條件是非常艱苦的,一個多月來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更沒有吃過一頓飽飯,同誌們的身體都十分虛弱。盡管如此,部隊仍然保持著高昂的戰鬥士氣。大家都為著一個共同的信念,為了解放全中國受苦的人民,拯救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就是讓我們吃盡天下苦,我們的心裏也是甜的。

6月間,羅元發隨紅3軍團在鬆潘的毛爾蓋地區與紅4方麵軍會師了。羅元發看到,兩支紅軍部隊的會合,使紅軍的力量更加強大了,但更要做好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搞好與兄弟部隊的團結。羅元發遵照上級指示,在會合地點敲鑼打鼓地歡迎紅四方麵軍同誌的到來,同時召開聯歡大會,並相互寫信、互贈禮物和食品等。

讓羅元發感受很深的是,在艱苦的歲月裏,革命友誼真比親兄弟還要親。有一天,羅元發接到全團休整的命令,同誌們聽說後都非常高興。當時部隊太疲勞了,別說是讓休息幾天,就是一天或一個晚上,同誌們也都非常高興,首先要好好地睡它一覺。休整的當天,羅元發和團長到軍團參加團以上幹部會議。會上,彭德懷軍團長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要部隊抓緊時間休整,同時做好細致的思想工作,搞好部隊的團結。”會議結束後,羅元發按照軍團首長的要求,在全團廣泛開展了作風紀律整頓。通過休整,全團上下精神振奮,準備迎接新的戰鬥。

1935年8月底,羅元發率領部隊開始出發過草地。

紅軍過草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當時條件很艱苦,很多戰士都是邊走邊打瞌睡,根本沒有睡覺的地方。有的同誌掉隊了,我們就幫助掉隊的同誌,給他們打草鞋,幫助他們背槍,把馬給掉隊的同誌騎,大家互相幫助,什麼困難都克服了。長征最後能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家都不怕困難,堅持跟著黨中央走。

一望無際的草地上水草叢生,籠罩在一片迷霧中。太陽落山後草地上的氣溫變得很低,夜裏露營時,戰士們隻能一個挨著一個相互靠在一起取暖,第二天天還沒亮就又都被凍起來了。為了快些走驅趕寒氣,部隊一口氣走了7、8個小時,又遇天氣突然驟變,烏雲遮蓋了整個草原,緊接著就是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夾著比黃豆還要大的冰雹劈頭蓋臉的向戰士們襲來。而在茫茫草原上,沒有絲毫避身之處,戰士們就紛紛頂著臉盆、戴著草帽、打著傘、頂著被子往前走。冰雹過後,很多戰士頭上被打出了好幾個疙瘩,雨傘都被打成了篩子底兒。

草地上的天氣變化無常,再次入夜後,又飄起了鵝毛大雪,狂風大作,氣溫更低了。天冷,草地上又到處是泥潭和水窪,戰士們都無法睡覺,隻能站一會坐一會,實在熬不住了就背靠背的聊天,唱革命歌曲。

草地行軍過程中,戰士們不僅要與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抗爭。由於缺少糧食,後來戰士們每人每天隻能吃到幾兩青稞麥和野菜混煮的湯水,加上缺鹽少油,個個麵黃肌瘦,渾身無力,幾乎連笑的力氣都沒有了。

羅元發拄著棍子,走在冰冷荒涼的草地上,進入草地沒幾天,已有許多可愛的戰友永遠再也站不起來了。越往前走,看到倒在草地中的戰士就越多。許多戰士的姓名至今也沒人知道。他們大多是由於糧食的奇缺活活餓死的。羅元發所在團1連3班有個戰士,為了讓大家走出草地,他平時就以各種理由把自己的糧食讓給別的同誌吃,後來自己卻餓死在行軍路上。

由於艱苦的條件和過度的疲勞,很多戰士高燒不退,病號越來越多,荒涼的大草原不知奪去了多少戰士的生命。但大家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走出草地,北上抗日!

長征最重要的影響是黨中央和全國人民,長征時廣大紅軍指戰員就是聽毛主席的指揮,聽黨中央的指揮,才戰勝了沿途的各種困難。敵人圍追堵截,天上飛機轟炸,翻雪山過草地,什麼困難都克服了,就是因為一條:“相信黨,聽黨的話,緊跟黨中央,就一定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從16歲投身革命起,羅元發就始終抱有一個信念,“要跟著共產黨幹革命,隻要跟著共產黨走,就是對的!”因此“相信黨、聽黨的話,緊跟黨走”成了羅元發此生不變的信念。

走啊,走啊,羅元發也記不清經過了多少個難熬的冰冷寒夜,他們突然看到了幾間民房,一打聽才知到了班佑地區。這時,前方傳來了紅1軍團先頭部隊突破臘子口,消滅甘肅魯大昌一個旅的消息,羅元發聽了非常受鼓舞,精神也來了,在他的身旁,許多傷員和病號也堅持要自己繼續往前走。羅元發以非常快的速度率部隊走出了臘子口,進駐到哈達鋪地區進行休整。由於紅一方麵軍減員過大,黨中央決定將紅一方麵軍改編為陝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支隊政治委員。紅1軍團改為1縱隊、紅3軍團改為2縱隊。

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羅元發參加了粉碎國民黨軍對陝北紅軍第三次“圍剿”的戰鬥,這次戰鬥勝利後,羅元發到延長縣宣傳動員了700多人參加紅軍,紅軍隊伍逐漸壯大。中共中央決定,紅軍擴編後重新恢複紅1軍團紅1師番號,羅元發任紅1團代政委,陳正湘任團長。隨後,羅元發與陳正湘率紅1團奉命東征北上抗日,東渡黃河後在上關鎮和兌九峪地區與閻錫山部隊進行了激烈戰鬥,殲敵700多人,俘敵300餘人,攻占吉縣城,直到趙城、洪洞,控製了同蒲鐵路線。紅1團撤回陝北後,羅元發升任紅1師政治部主任。

“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啊!許多革命先烈、戰友都犧牲了。”這是羅元發多年後在回憶紅軍長征時發出的感慨。羅元發16歲便參加了革命,1929年毛澤東率紅軍三打龍岩城,他參加了工農紅軍,隨即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二至第五次反“圍剿”戰鬥和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裏長征。羅元發參加紅軍後,沒有與家人聯係,家鄉的人民都以為他犧牲了,直到他參加黨的“七大”之後,參加保衛延安的戰鬥,人民才知道羅元發在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