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流雄鷹:第6軍軍長羅元發(1 / 3)

從閩西走出的驕子,龍岩人民的驕傲。羅元發出生在龍岩龍門村一個普通家庭,英勇善戰讓敵人們聞風喪膽,果敢驃悍、敢做敢為讓世人敬佩。長征中一路過關斬將,牽著敵人的鼻子走,紮西整編、四渡赤水、草地行軍,力保中央縱隊過湘江。率部英勇抗擊數倍於己的敵人,胡宗南“三天占領延安”的企圖從此破滅。

羅元發是福建省龍岩縣五區龍門村人,1910年出生。北伐戰爭發起後,北伐軍兵分兩路,西路軍從廣州向湖南進軍,北上攻打武漢,東路軍分別由廣州、汕頭出發向福建進軍。羅元發的家鄉福建,當時是在吳佩孚、孫傳芳這些北洋軍閥和地方上的一批小軍閥統治之下的。大大小小的軍閥與當地的縣官和土豪、地主、流氓土匪勾結在一起,到處搶奪地盤,稱王稱霸,無惡不作。再加上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橫征暴斂,老百姓沒有活路可走。

羅元發於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從廣州農民講習所第6期結業後,隨北伐軍回到了家鄉龍岩,與鄧子恢、張鼎承、羅懷順、羅操等一起,在閩西地區傳播馬列主義,宣傳和發動群眾,組織農民協會和建立黨的組織。

正當中國革命的浪潮風起雲湧之時,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民黨軍隊在全國各地到處屠殺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閩西的軍閥和反動勢力也向人民發動了瘋狂的反撲。1927年4月15日,在羅元發的家鄉福建龍岩,反動武裝搗毀了縣的政治監察所,強迫農會解散,並下達了通緝鄧子恢等共產黨人的通緝令,從而使閩西的革命形勢急劇惡化,龍岩地區的黨組織轉入地下進行秘密活動。

1929年5月,江西軍閥朱培德調動了約3個師的兵力,分別從江西贛州、泰和、興國和寧都向瑞金的紅4軍發起全麵進攻,企圖一舉消滅紅4軍於贛南地區。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4軍由井岡山轉向敵人力量比較薄弱,而黨的組織和群眾基礎比較牢固的閩西地區。閩西地區經過大革命血與火的洗禮,使黨在閩西地區的影響非常大,而且幾乎各地都建立了農會組織。革命的基礎條件非常好。而且閩西地區的地形條件對紅軍也比較有利,這裏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地,非常便於與敵軍進行周旋。紅4軍進入閩西地區後,極大地鼓舞了當地群眾的鬥爭熱情。鄧子恢等將龍岩敵人的情況向毛澤東和朱德作了彙報,毛澤東、朱德當即決定率領紅軍攻打龍岩縣城。羅元發作為當地的農會骨幹分子,參加了配合紅4軍攻打龍岩縣城的行動,同年參加紅軍,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羅元發參加革命後,曾任龍岩縣地方武裝隊隊長、龍岩列寧青年隊隊長。1930年3月紅軍在福建成立紅12軍,軍長是伍中豪,政治委員是鄧子恢。羅元發所在的龍岩獨立團編為紅12軍第1團。由於紅軍發展很快,急需培養本地連、排軍政幹部,閩西蘇維埃政府在龍岩創辦了一所紅軍學校,羅元發被選到紅軍學校學習。雖然學期不到半年,但羅元發收益匪淺,使他學到了很多知識,這些對他後來的戰爭生涯產生了很大影響。

1930年6月,閩西地區的紅4軍、6軍和12軍劃歸紅1軍團建製。受當時“左”傾錯誤路線提出的“城市中心論”的影響,紅軍發起攻打南昌、九江、長沙等大城市的戰役。當時敵強我弱,攻打大城市隻能是雞蛋碰石頭。在錯誤路線的指揮下,紅軍主力離開了閩西地區。閩西僅剩下紅12軍和各縣地方武裝力量配合作戰。 紅軍主力離開閩西後,地方反動勢力乘機猖狂活動,向根據地發起反撲,敵人對閩贛根據地進行了三次“圍剿”,最後攻占了龍岩。為了保存紅軍的實力,羅元發隨紅12軍撤出了龍岩城。

1934年4月,北路軍集中11個師的兵力,開始會攻廣昌,彭德懷率領紅3軍團與敵展開激戰,曆經18天的頑強抗擊,廣昌保衛戰以紅軍的失利而告終。彭德懷在廣昌戰役剛結束時,當麵批評李德的瞎指揮,他說:“你們的作戰指揮從開始就是錯誤的”,毛澤東也對廣昌保衛戰提出尖銳批評。紅3軍團在廣昌保衛戰損失2700餘人,約占全軍團人數的四分之一,它給紅軍後來的作戰帶來了極為有害的影響。

7月,為了阻止由廣昌向白水鎮方向進攻的敵人,保衛中央蘇維埃政府的所在地——瑞金。任紅3軍團第5師第15團政委的羅元發,率部打響了在高虎堖地區的阻擊戰。這是長征前第五次反“圍剿”戰鬥最後一次血戰。當時敵人的企圖是,首先攻占奪高虎堖主陣地及萬年亭、黃陂地區,再沿驛前、小鬆市直取紅軍的重鎮石城,奪取瑞金。

紅3軍團軍團長彭德懷命令紅5師師長李天佑,在石城以北的高虎堖、萬年亭、驛前、小鬆市一線擔任防禦任務。根據彭德懷的指示,紅5師師長李天佑和政委陳阿金,命令紅13團守高虎堖主陣地,14團為右翼,15團為左翼,務必完成防禦任務。

羅元發接受任務後,立即和團長白誌文、參謀長何德全一起,帶領全團營以上幹部對防禦地域進行了詳細勘察,經過深入研究,認為高虎堖地區地勢較高,地形險要,西側有一條由石城通向廣昌的盱江河,河兩側正是組織防禦陣地最有利地地區。正當紅15團在前沿加修工事時,彭德懷軍團長在李天佑天師長的陪同下來到15團陣地。羅元發和團長白誌文走上前向彭德懷軍團長敬了禮,並向彭德懷報告了整個陣地工事構築情況。

實際上,羅元發麵對的敵人是陳誠、羅卓英指揮的國民黨6個主力師的兵力。敵人不僅有數百門大炮的火力優勢,而且還有大批飛機的支援。針對這種情況,羅元發要求部隊在挖築防禦工事或掩體時,每個人都要在掩體兩邊挖些防空洞。此外,他還要求部隊在陣地前沿設置了多種多樣的障礙物,如地雷、竹尖等。為了防備敵人飛機、火炮的殺傷,各部隊還組織了觀察警戒哨。發現情況,立即組織部隊及時隱蔽。但是,由於紅軍受到敵人的長期經濟封鎖,物資補給十分困難,加上連續的戰鬥的消耗,指戰員們都很疲勞。在這種情況下,要和數倍於己的敵人打一場拚命的硬仗,任務的艱巨和困難之大是不難想像的。

戰鬥打響後,羅元發率領紅15團堅守高虎堖、半橋北端高地以及西端鵝形陣地三個支點,敵人主力部隊在其飛機大炮的掩護支援下,開始向紅13團高虎堖防禦主陣地發起猛烈進攻後,企圖在左翼將羅元發的紅15團陣地突破。

羅元發靠前指揮,他看到敵人的大炮和飛機猛烈轟炸,把全團整個陣地炸得到處是泥土飛揚,滾滾濃煙,他不得不隱蔽在防空洞內指揮作戰,陣地上隻有幾個觀察員在監視著敵人的動向。敵人的炮火整整打了半個小時,炮聲一停,敵人的步兵約有一個團的兵力如同螞蟻般蜂擁而來。為了節省彈藥,羅元發要求部隊盡可能把敵人放近一些再打。

羅元發把15團2營放在前沿主陣地上,營長李金才作戰勇敢,指揮部隊沉著冷靜,待敵人一點點靠近時,他一邊命令狙擊手們去打敵人的督戰隊,一邊組織沉著應戰。一直等到敵人來到前沿主陣地跟前時,他才命令戰士扔出一陣手榴彈,隨後帶著大家再次向敵人中衝去,與敵人展開肉搏戰。

這場血戰整整持續了好幾個小時,敵人仍未能突破紅15團的防禦陣地。但是,15團自身傷亡很大,好幾個連隊隻有十幾個人在陣地堅持著,有的班僅剩下了一兩個戰士。很多活著的同誌身上負了重傷,1營3連指導員身上3處負傷,趴在陣地上仍堅持戰鬥。天黑時部隊的彈藥也所剩無幾了,戰士們就在黑夜裏偷偷下到山溝去摸敵人的屍體,尋找彈藥補充自己。

第二天拂曉,敵人又集中了所有的大炮,在1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對紅15團陣地發起了全麵的攻擊。敵人以一個師的兵力,首先對15團3營防守的鵝形陣地開了輪番攻擊。在國民黨軍左路縱隊第88師的猛烈攻擊下,紅15團雖然一次次進行頑強反擊,終因最後槍彈用盡,被迫撤出戰鬥。

高虎堖、萬年亭、驛前戰鬥,是羅元發率部參加的第五次反“圍剿”以來最惡的一仗,紅3軍團損失慘重,紅5師政委陳阿金也不幸犧牲。中共中央在第五次反“圍剿”的總結決議中指出:在敵我力量十分懸殊的情況下,單純陣地防禦結合“短促突出”的戰術,是不能阻止敵軍推進的,它“僅對於敵人有利、而對於現時工農紅軍是極端不利的”。

雖然紅軍在此役戰鬥中遭受嚴重損失,但戰士們在戰鬥中所表現出來的英勇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則是可歌可泣的。高虎堖戰鬥頂住了敵人主力6個師的輪番進攻。戰鬥結束後,彭德懷軍團長專門來到紅15團看望羅元發和戰友們,指出這次阻擊戰打出了紅3軍團的威風。

羅元發率領紅15團參加第五次反“圍剿”多次戰役,每次戰鬥都付出了沉痛的代價,羅元發清楚地記得,師參謀長、幾位營長和許多革命戰士都光榮犧牲了,這使他永遠難忘“左”傾路線給部隊留下的沉痛教訓。

盡管紅軍戰士們打得英勇頑強,但由於紅軍中“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使紅軍部隊日益削弱,從整體上遭受了重大的損失。根據地越打越小,最後竟到了無立足之地的地步,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利後,紅軍最終不得不撤出中央蘇區,被迫進行史無前例的兩萬五千裏長征,漫漫長征路由此開始了。

開始長征前,中央紅軍各軍團整整打了大大小小上百次的仗。原來紅軍根據地以江西為中心,包括閩粵贛地區形成四個縣的廣大地區。如今卻隻剩下瑞金、長汀等幾個縣了,其餘許多地方都變成了遊擊區和敵占區。羅元發率紅5師15團從前線撤下來後,按上級指示向瑞金附近地區集結。到了那裏,羅元發抓緊時間補充新兵,同時還補充了一些服裝。因為他已經知道,大規模的突圍行動已經不可避免了。

1934年9月,年僅24歲的羅元發目睹了長征出征第一天的情景。告別根據地的那一天,羅元發的心情特別沉重。沒有颯颯旌旗招展,也沒有雄壯號角長鳴,有的是根據地鄉親的揮淚送別,千叮萬囑,子弟兵就這樣默默離開故鄉,踏上戰略轉移的偉大征程。其實,在長征前不久,羅元發就已經知道紅軍要突圍離開蘇區了,因為行動倉促,也可能是怕敵人發現紅軍的行動,部隊沒有進行政治動員,就不聲不響地離開了蘇區。

出發前,羅元發與戰士們一起,默默告別中央蘇區的父老鄉親,父母送孩子,妻子送丈夫,很多人流淚送走親人。羅元發看到,滿臉皺紋的老大媽抹著眼淚拉著戰士們的手說,“盼望你們早點回來啊。”大嬸們抱著還不懂事的小孩子也來悄悄送行,戰士們一邊答應著說,老鄉們,我們一定會回來的,一邊也悄悄抹掉眼角的淚花。羅元發看得出來,當時軍民的戰鬥熱情很高,情誼很深。

赫赫有名的湘江血戰,是中央紅軍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以來打得最激烈、損失最慘重的一仗。廣大紅軍指戰員與優勢國民黨軍苦戰4晝夜,突破了敵人重兵設防的第四道封鎖線,但同時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當年,羅元發擔任紅15團政委,親曆了這場湘江血戰。多年以後,羅元發仍不無感慨地回憶道:“湘江戰役非常重要,我們打了四天四夜。彭德懷軍團長下命令,要我們不惜一切代價保證中央縱隊過湘江。這個任務很重要,中央縱隊過湘江,打破了敵人企圖消滅紅軍在湘江兩岸的企圖。過了湘江之後才有了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的十分重要的遵義會議。”

湍急的湘水是國民黨軍眼中的“第四道封鎖線”,左右有湘敵桂敵夾擊,後又有國民黨中央軍主力等軍隊尾擊,情勢十分危急,隻有打過江去才有出路,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紅軍行走到全州和興安之間的界首和鳳凰嘴,決定在這裏搶渡湘江。

中央軍委決定分四個縱隊從新安、全州之間渡湘江,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紅5師負責掩護中央機關縱隊渡江。紅5師奉紅3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的命令,以急行軍日夜兼程每天100餘裏的速度,搶占湘江渡口。為此,軍團長彭德懷專門找到紅5師師長李天佑,將一個炮營配屬給紅5師。

紅5師師長李天佑接到中央軍委的命令後,指示紅14、15軍團立即行動,阻擊廣西敵軍,掩護中央機關縱隊過江。隨後,羅元發接到李天佑轉來的中央軍委電報說“不惜一切代價,全力堅持3至4天。”

當時,中央軍委的主要領導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都在中央機關縱隊的隊伍裏,湘江水流湍急,江麵很寬,要過江必須要架浮橋,身後還有幾十萬敵人尾追,由此,湘江戰役成為紅軍長征以來最緊張最激烈的一次戰役。

羅元發和團長白誌文、參謀長何德全,仔細研究了上級交的任務後,便迅速帶領部隊到達製高點,構築工事,組織防衛。不久部隊派出的偵察員傳來報告:敵廣西白崇禧第7軍兩個師,正步步迫近,相距大約10公裏。我們隻兩個團兵力,麵對敵人兩個師,陣地自然條件又不好,三四天的任務確實很艱巨,但戰士們情緒高漲,作好了一切戰鬥準備。

雙方一經接觸,戰鬥就十分激烈。敵人離羅元發的紅15團距離很近,炮火打得到處煙霧滿天,很快擴展到看不清敵我戰線了,炸彈聲和手榴彈聲響成一片。敵傷亡慘重,驚慌潰退。羅元發抓住機會,指揮戰士們猛烈開火,步槍機槍一齊向敵人射去。第一天的戰鬥,紅15團我們打垮了敵人多次進攻,陣前留下遍地屍體,但是15團自身也傷亡130餘人。

炮火不停地在身邊炸出碎片塵土和煙霧,戰場籠罩在一片嗆人的濃煙中,一個營的敵人衝上來,被一營打下去。更為慘烈的戰鬥發生在第二天。

第二天剛剛拂曉,敵人又集中兵力發起進攻,在炮火配合下,敵人兩個團步兵向紅軍阻擊陣地反複衝殺,猛烈進攻,戰鬥更加激烈。由於敵人炮火配合步兵進攻更加猛烈,紅15團傷亡越來越大,一個個重傷員從羅元發的旁邊抬過去。這個時候,15團三個營長已經有兩個犧牲,全團傷亡達到200餘人。不久,羅元發和團長白誌文也都負了傷。白誌文團長負重傷已經不能動了,羅元發頭部也受了傷疼痛難忍,但他還是堅持留下繼續指揮戰鬥。

到了第三天,戰友們越來越少,部隊傷亡更大,在激戰過程中,前沿的幾個小山頭丟失了,有的陣地是在戰士全部陣亡的情況下丟失的,一個個重傷員從指揮所旁抬過去,野戰工事幾番被摧毀,戰士們就從土碎石中爬出來重新戰鬥;子彈打光了,就與敵白刃格鬥,羅元發又心疼又著急,“警衛、通信、參謀、幹事都上戰場!”他一咬牙,把所有能參戰的人都組織起來投入戰鬥。就在這天的戰鬥中,師部派來代理團長的師參謀長胡震光榮犧牲。有的連隊隻剩下十幾個人,戰士們仍然堅守陣地。營長負傷了連長主動代理,連長負傷了排長代理,而紅軍的陣地卻一直堅如磐石。戰鬥結束時,全團幹部戰士傷亡過半,大約有700人。全團有一半多人為掩護中央縱隊過江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湘江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