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紅軍入川,揚威抗日戰場,馳騁東北大地,越戰越勇。作為第一批入朝參戰的誌願軍四個軍的軍長之一,搶占黃草嶺,激戰死鷹嶺,突破“三八線”,直插新興裏,率領42軍浴血奮戰,力挫美國王牌軍。回國後,毛澤東又親自點將,派他去保衛祖國的南大門,在守護祖國的南疆中建立了不朽功勳。
吳瑞林原名吳尚德,四川巴中縣人, 1915年7月出生於四川大巴山麓的一個貧農家庭,1928年參加青年團。吳瑞林13歲參加革命,17歲參加紅軍,20多年的戎馬生涯中,所參加的戰役戰鬥、立功負傷次數難以計數。他從一個小泥瓦匠在革命戰爭的烽火中成長為統率千軍萬馬,英勇善戰、征戰南北的戰將。
吳瑞林是四川省巴中市化成鄉吳家河人,自幼家貧,3歲喪父,靠母親帶著他們兄妹4人艱難度日。10歲起,他就離家自謀生路,先在通江當泥瓦學徒工,後到閬中磚瓦廠作學徒工。該廠有位姓王的老工人常給他講解革命道理,使他提高了階級覺悟,參加了黨組織領導的工會,投入到罷工鬥爭之中。1928年他經呂子謙、齊應元介紹,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
同年冬天,吳瑞林在通江以磚瓦工作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住在閬中的中共川北特委調他作秘密交通員,往返閬中到南部、南充、江油一線;第二年他被中共四川省委調作交通員,往返南充、閬中、江油、達縣一線。1930年秋天,中共巴中中心縣委成立,呂子謙任書記,他和齊應元任縣委成員,積極在巴中、閬中、達縣一帶開展地下工作,為後來發展地下黨,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31年至1932年,秦嶺巴山特大旱災,顆粒無收,政府為了安撫民心,出榜安民,允許災民吃地主的藏糧。吳瑞林利用這一合法機會,發動群眾自救,領導了聲勢浩大的吃大戶運動。
1932年11月的一天,巴中中心縣委突然接到特委轉來省委指示,說紅四方麵軍主力已轉移到平漢西麵,開始向川北運動,可能進入川北建立根據地。四川省委下達指示要求川北、川東兩地黨的地下組織從思想、宣傳、物資、生活以及發展黨團員等方麵作好迎接紅軍入川的準備工作。就在紅軍入川前,巴中中心縣委先後發展黨員100餘人,發展團員近200人,並在通、南、巴建立了秘密地下聯絡站,僅在通江縣城就在西門、東門、南門和北門都建立了聯絡站。各聯絡站都給紅軍提供了可靠的敵情、軍情和民情。
1932年12月中旬的一天,吳瑞林突然接到報告,說紅軍的先頭部隊已到了通江以北地區,部隊的軍官一個姓王,一個姓張,來的人很多,紅軍派人在打聽通南巴的情況。此時的吳瑞林十分高興,帶著喜悅的心情去兩河口迎接紅軍。先頭部隊誤認為他是國民黨的奸細,不容分辯就將他押起來,在他的要求下,紅四方麵軍總政治部主任張琴秋與他交談,得知他的身份後才將他放了。途中,盡管吳瑞林剛到流二溝不遠的地方遭到老土匪王三春的阻擊;在煙溪場見到紅軍後不被理解被捆綁、關押,但很快通過朱光、張琴秋、曾中生等首長的談話得到理解、受到歡迎,於12月22日在這裏迎接到紅軍的主力部隊。紅軍首長聽取吳瑞林的彙報後,立即繪製地圖,部署進攻通南巴,由總部將吳瑞林送到12師,師長曠繼勳叫吳瑞林帶路攻打通江縣城,因呂子謙、齊應元已在守城部隊裏做好了工作,城上掛起白旗,並放下梯子、繩索,使紅軍沒費一槍一彈就進了城,紅軍部隊勇猛頑強,裏應外合,於12月25日紅軍一舉攻占了通江縣城。爾後,他又繼續給紅軍帶路,連克殺牛坪、青江渡。紅軍部隊抵達巴中城郊時,先派他泅過巴河。偵察敵情。當紅軍決定搶占巴中製高點南龕坡,他又泅水將繩子拴到對岸大樹上,牽引突擊隊渡過巴河,搶占了南龕坡,迅速從側後攻占了巴中城。此時,紅軍部隊才確信了他們真是當地黨組織的負責人。總指揮徐向前、總政委陳昌浩特地表揚了他的帶路之功。陳昌浩、袁克服又立即給他辦理了入伍和由團轉黨的手續。1933年2月3日在通江縣城成立了川陝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以通江、巴中為中心建立了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
隨後,吳瑞林出席了川陝省第一次黨團員代表大會,被選為川陝省共青團省委委員,兩天後又參加了川陝省蘇維埃代表大會,被選為川陝省蘇維埃委員會委員、青工部長。這年3月,他被任命為川陝省少年先鋒團政委,率部參加反敵“三路圍攻”。不幸在空山壩戰鬥中身負重傷,傷愈後被調回紅四方麵軍總政治部任共青團團委副書記。
1934年底,中共川陝省委、紅四方麵軍總政治部為迎接中央紅軍入川,組成了專門迎接中央紅軍的工作團,由謝富治任團長,吳瑞林任副團長。工作團隨紅30軍行動。1935年6月,工作團在川西的懋功縣接到了中央紅軍。吳瑞林立即整理了一份川西少數民族座談會的記錄材料送給黨中央。毛澤東看了很高興。接著,朱德總司令又找他詳細了解了川陝蘇區的情況。爾後,他就隨部翻雪山,過草地,曆經千難萬險,終於到達陝北。
1934年冬天,吳瑞林被調到紅軍學校學習。
抗日戰爭爆發後,吳瑞林於1938年5月被派到山東魯西南開辟工作,先後擔任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4支隊6大隊政委、2支隊政委、中共魯東南臨時特委書記、中共泰山區特委、地委常委、軍事部長兼1大隊隊長、1分區司令員等職。指揮所屬軍民粉碎了敵人對“萊(蕪)、新(太)、泰(安)”,發動的“六路圍攻”,他在廟子戰鬥中不幸又負了重傷。
1939年秋,吳瑞林將軍率領山東八路軍四支隊第一大隊駐紮在高峪村。被偽軍知道後,密報了駐新泰的日軍。新泰日軍立即與駐萊蕪的日軍聯係,準備糾集各據點的日偽軍,來一個多方夾擊,要把一大隊消滅在高峪村。八路軍泰安敵工站科長尹奎元(東施村人),接到新泰敵工站的情報,連夜趕到高峪村通報了敵情,以英勇善戰,機智勇敢著稱的大隊長吳瑞林當即決定,在地勢險要的葫蘆崆設下埋伏,準備殲滅從萊蕪據點出動的日偽軍。
農曆七月十四日夜,部隊隱蔽地進入伏擊陣地。天微微亮,一向慣於拂曉奔襲的日軍始終沒有出現,偵察員報告敵據點沒有動靜,是情報有誤,還是敵人變了部署,部隊潛伏了一夜,秋雨淋濕了單薄的軍衣,山風呼嘯,戰士們凍得直發抖。大隊部決定留下孟繼合中隊就地警戒,部隊西撤廟子村宿營。天亮以後,200多名日偽軍越過了疲勞不堪而又麻痹大意的警戒部隊,經廟子村南向西開進,準備從西、北兩個方向包圍高峪村,他們發現了新戰士們涼在籬笆上的軍衣,立即呈扇形展開,向一大隊偷襲過來,一位姓趙的老大爺早起去田裏察看“風磨穀”的情況,發現敵情後便大聲喊叫著向村中跑去。日偽軍朝他開槍射擊,槍聲和喊叫聲驚醒了沉睡的部隊,部隊倉促應戰, 吳瑞林親自架起機槍向敵人掃射,掩護部隊迅速組織火力向敵人反擊。警戒部隊聽到槍聲一邊打槍一邊靠攏過來,與日偽軍進行了激烈的拉鋸戰,戰鬥進入膠著狀態。不料,從新泰據點出動,準備從東南兩麵包圍高峪村的日偽軍增援了上來,在南山架起小炮向村內我軍陣地轟擊。部分新戰士驚慌失措,有的竟鑽進穀垛遭敵殘殺,日偽軍趁機衝鋒,我軍漸漸抵擋不住,吳隊長隻好組織部隊且戰且退,他親自持機槍帶領一個排掩護部隊向村北九龍山撤退,撤到村北一片豆地時臀部負重傷,從此落下殘疾,日偽軍恨其稱曰“吳瘸子”,吳瘸子令日偽軍聞風喪膽,新萊蒙地區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1940年5月,吳瑞林被調回八路軍山東縱隊1旅2團任團長,率部參加了三戰楊家橫的戰鬥,在第三次戰鬥中,他又負了重傷,治愈後留下了腿跛的後遺症(被敵人稱為是瘸子)。但他依然率部轉戰在沂蒙山區,指揮反日偽軍的掃蕩戰和討伐偽皇協軍的戰役。西破津浦路、北破膠濟路、時南時北、時東時西,到處打擊敵人。日偽軍一聽到“吳腐子”的隊伍來了,便倉皇逃遁。
1943年秋,吳瑞林被調到魯中軍區第2分區任司令員。
在層巒聳翠的沂蒙山中,屹立著兩座壯麗而雄偉的崮頂,這便是使日寇聞名喪膽的南北岱崮。在全民抗戰進行攻堅階段的關鍵時刻,時任魯中第2分區司令員的吳瑞林,率部用生命和鮮血,在這裏抗擊了數倍敵人的猖狂進攻,獲得了山東軍區首長的肯定和讚揚。
1943年11月,日軍糾集了臨沂、臨朐、萊蕪、蒙陰、沂水等縣的精銳部隊和大批偽軍,準備對我魯中根據地進行“掃蕩”。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決定,魯中軍區以少數兵力,憑借南北岱崮的有利地形,吸引敵人的主力,遲滯他們的行動,以便讓轉到外線的我軍主力尋機殲敵,粉碎敵人的“掃蕩”。
11月13日,天還沒亮,岱崮周圍飄起了日本旗。日軍的大隊人馬,分數路擁進了岱崮山區,首先向北崮發起攻擊。
南、北兩岱崮,相隔約8000米,中間隻隔一條山梁。兩崮各有十幾丈高,像刀削一樣陡直,矗立在萬山叢中。削壁的隙縫中鑿有梯道,可以攀上頂峰。橫跨在隙縫的山岩上,築有一座小小的瞭樓,這是上崮的唯一通道——“南門”。根據魯中軍區司令員王建安的命令,吳瑞林指揮第2分區與兄弟部隊一起扼守南崮。吳瑞林憑借險要地形抗擊敵人,日軍連續攻擊了兩天,始終被攔阻在崮下,不能前進一步。兩天之後,敵人因受南崮側擊,不利於對北崮的攻擊,便把全部力量轉向南崮。8架敵機突然出現在上空,咬著尾巴輪番轟炸。爆炸聲震耳欲聾,山頂上煙霧漫天。
吳瑞林命令第2分區的主力“青年突擊隊”守衛南門,這個突擊隊有3名共產黨員,戰士們差不多都是20歲上下的小夥子,身高體壯,作戰勇敢,而且異常精明。這時候,吳瑞林在陣地前沿,看到敵人來勢洶洶,就叫全體戰士蹲在工事裏蔭蔽,隻留自己觀察著崮下的動靜。
轟炸一停,鬼子吼叫著向南崮衝了過來。
吳瑞林迅速指揮突擊隊員,開始用步槍射擊,以後把手榴彈投向敵群。鬼子還沒衝到懸崖底下,就倒了大半,氣得望著削壁的山崮不停聲地喊叫。
戰鬥間隙,吳瑞林與第2分區政治委員王一平深入陣地前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來到戰士們中間,吳瑞林看到,同誌們在聚精會神地準備射擊,有個戰士在防空洞的石壁上劃著什麼。走近一看,見上麵已劃滿了橫七豎八的杠杠,中間還夾著幾個圓圈。吳瑞林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就問戰士。那個戰士告訴說:“這是我們做的殺傷敵人記錄,一條杠是打死一個鬼子兵,一個圓圈是打死一個鬼子官。”吳瑞林說:“這不成了鬼子的簽到簿了嗎?”做記錄的戰士笑著說:“是啊!有我們八路軍在這裏,鬼子不簽到怎麼行呢?”小戰士那烏黑的濃眉大眼閃耀著驕傲的神色。
差不多每天都是這樣——白天是敵人向我輪番攻擊;夜間是我們的小部隊向敵人出擊。有時我們把地雷埋到山下,炸得鬼子死傷累累。有一天還炸壞了一門小炮和一挺機槍。這樣的激戰持續了幾天,鬼子始終被阻在懸崖底下。“皇軍”威風掃地,惱羞成怒,便又繼續調集兵力,把岱崮重重包圍。
敵人的又一次攻擊開始了,不知敵人從什麼地方調來了兩門大炮,天天朝崮上轟擊。工事一次又一次地被炸塌,王瑞林指揮部隊一次又一次地重新修複。崮頂的泥土翻了身,小樹、荒草全倒下來,隨手抓把泥土,就可以撿幾塊彈片。崮上僅有的兩口鍋也被炸爛了,盛糧盛水的山洞也被炸塌。戰士們隻得每天從坍塌的山洞裏挖些幹煎餅吃,敲些冰塊解渴。沒有水,更沒有時間,誰也沒洗過臉。每個人都蓬著頭,原來紅潤的麵龐都變成醬紫色了。身上的衣服越來越破,一縷縷灰褐色的棉花拖在外麵,象吊著條條流蘇。
次日一大早,大隊敵機又來轟炸。吳瑞林正想離開防空洞到前沿去,剛走到洞口,一陣濃煙帶著惡臭迎麵撲來,他立時覺得迷迷糊糊,站不住。恍惚中,似乎聽到有人在喊:“鬼子使用毒氣了,用毛巾把鼻子堵起來!”以後,什麼也不知道了。直到嗅著一股撲鼻的尿味,他才逐漸蘇醒。這時,吳瑞林意識道:“你不是負傷,而是中了鬼子的毒氣彈!”
窮凶極惡的日本鬼子見毒氣沒有摧毀岱崮,又想出了更為無恥的辦法。一天黎明,他們端著明晃晃的刺刀,把幾個老鄉趕上山來。鬼子上到半山,躲在山石後麵不動了。老鄉們都隻胡亂穿著幾件單衣,凍得直打顫。他們來到山崖底下,一個年紀較大的老鄉喊著:“八路軍同誌!……鬼子叫我們上來送信,要你們投降。同誌們可不要相信……”老鄉滿含著淚說不下去了。
吳瑞林聽了以後,心裏又難受,又氣憤。他命令戰士們向老鄉們喊話:“鄉親們,你們回去對鬼子說吧!隻有打勝仗的八路軍,沒有投降的八路軍!”老鄉們下山,鬼子見欺騙無效,大炮又朝崮頂轟開了。
敵人見無計可施,又向我軍陣發起了強攻。日本鬼子借著一道新修的工事,用火力掩護著衝上山來。吳瑞林命令戰士們沉住氣,等到敵人靠近時,吳瑞林一聲令下,戰士們用牙齒咬開手榴彈蓋子,一伸手便打出去三顆手榴彈。鬼子被打倒幾個,有一些鑽進石縫,盲目地向上打槍。吳瑞林又命令大家往下滾石頭,戰士們不顧身受重傷,把幾塊大石奮力推下去。大大小小的石塊順著梯道滾下去,一陣石雨把鬼子打得不死即傷,攻擊被遏止了。
經過連續數日的苦戰,崮上到了最緊急的關頭。給養和水幾乎沒有了,剩下的彈藥,也隻有幾百發子彈和幾十顆手榴彈。這時,陣地上不但和上級失掉了聯係,和北崮之間的聯係也中斷了。
吳瑞林立即派人查找通信員,一邊與上級取得聯係,但是難以走出陣地。槍聲沉寂下來之後,吳瑞林再次派人去山下察看。在山腳下的草叢裏,他們找到了兩個同誌的屍體,走到跟前方才辨認出,這是第2軍分區的一個通信員和一個偵察員。從草叢周圍的情況看,他們在犧牲前和敵人作過一番頑強的搏鬥。通信員的步槍扔在一邊,刺刀折斷了,槍托砸爛了,槍栓不知去向。他身邊散丟著一些粉碎的紙片,嘴角上掛著些嚼碎的紙末。偵察員手上套著5根手榴彈弦,麵前不少匣槍彈殼。戰士們在附近的一塊石頭底下,找到了他的匣槍,槍膛已經空了。看了這種景象,我們心裏異常悲憤,默默地把犧牲的戰友掩埋起來,就動身回崮了。這是上級首長派他們來岱崮送信,和敵人遭遇壯烈犧牲了!因此,前沿陣地和上級的聯係也就中斷了。
吳瑞林率部在陣地上堅守了4天4夜,按照上級的指示開始突圍。衝出重圍後,吳瑞林同迎接他們的魯中軍區司令員王建安和政委羅舜初勝利會合了。見到這些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們,魯中軍區首長真是有說不出的高興。大家和吳瑞林親切地握手、擁抱,審視著一張張熟悉的麵孔。這時候,屹立在群山之中的岱崮又浮現在吳瑞林的眼前,它像這些英雄們一樣,閃耀著勝利的光輝。
吳瑞林因指揮著名的岱崮保衛戰,獲得山東軍區和羅榮桓司令的嘉獎。
岱崮保衛戰勝利後,吳瑞林率部在臨沂、費縣之間作戰,使魯南和魯中連成了一片。爾後他揮師北上,攻克蒙陰縣城。1944年8月又攻克了戰略要地臨沂城,不久他就升任山東縱隊警備2旅旅長兼政委、第2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
抗日戰爭勝利後,吳瑞林與肖華一道被派到東北,奉命組建東南滿軍區。肖華任司令員兼政委,他任參謀處長,負責接收安奉鐵路和安東市,指揮部隊活捉偽省長曹承宗,擊斃偽安東警察局長“王扒皮”,俘偽職人員700餘,擊斃日軍中將顧問以下500餘。隨後,他任安東保安縱隊司令員,遼南軍區司令員兼獨立1師師長等職。
解放戰爭初期,遼南軍區遭敵10倍於己的兵力包圍,吳瑞林率主力獨1師突圍,在退卻中連打三個漂亮的擊潰戰。到1947年5月,又率部配合北滿、遼東部隊向敵反攻,經月餘戰鬥,收複了遼南7縣,得到了中央軍委、東北軍區的嘉獎。同年在夏季攻勢中,他率部攻打大石橋,殲敵獨立3師,創我軍以一個師殲敵一個師的戰例。
1948年2月,吳瑞林指揮解放營口的戰役,迫王家善暫編58師起義,殲滅固守營口敵軍萬餘,繳獲軍艦兩艘,攻克了營口,切斷了敵之海上運輸,得到中央軍委嘉獎。接著他就調任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副司令員,參加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衝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後,經過激戰,全殲錦州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60軍宣布起義,新編第7軍也放下武器投誠,長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吳瑞林率部與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餘人。吳瑞林所屬部隊衝進廖耀湘的“剿總”大廈時,闊氣的會議廳裏還擺著作戰地圖和“沈陽防禦體係”的精致沙盤,地圖上標示著廖耀湘兵團覆滅前由蔣介石親自作的最後部署。憤怒的戰士們衝進廖耀湘兵團的作戰指揮所,其中一張桌子的記事牌上還留著嶄新的筆跡:“頭可斷,血可流,東北不可丟!”真是讓人覺得既可氣,又好笑。
11月2日,沈陽宣告解放。吳瑞林看到,沈陽城的大街小巷被巨大的人流擠滿了。沈陽市民高舉著毛澤東畫像和五彩繽紛的旗幟,敲鑼打鼓,扭著秧歌,踩著高蹺,擁上街頭,歡呼全東北的解放。在江河般奔騰咆哮的狂歡人群中,不時走過一些冷冷清清的俘虜群,老百姓對押解俘虜的解放軍戰士連聲喝彩:“這一天可盼到了,還是你們行啊!”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了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實現了東北全境的解放。
1948年底吳瑞林率部入關,參加平津戰役,一舉搶占豐台要地,創一個軍繳獲敵坦克車106輛的輝煌戰例。1949年春人民解放軍進行編製調整,吳瑞林任42軍軍長,北平解放後,他又指揮了安(陽)新(鄉)戰役,殲敵3萬餘人,爾後又率部參加了解放恩施和四川的諸多戰役。在進軍中南時,42軍沒有過長江,一直在河南剿匪。1950年2月,42軍奉調東北從事生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