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帝王——明文皇帝朱棣(3 / 3)

自朱棣舉兵以來,已經三年了,燕軍所克城邑,兵去後又為朝延軍隊所據,所得不過北平、保定、永平三府。雙方處於僵持狀態。這時有一批被罷斥的宦官從南京來投奔燕王。他們向朱棣透露了南京布防的情況,說南京空虛可取。朱棣決心迅速了結這場戰爭,“臨江一決,不複反顧!”

不過,朱棣撇下山東,徑直南下,實屬鋌而走險。南北朝時,以北魏的國力和太武帝之雄才大略,在擊破劉宋黃河一線之軍後,長驅江淮,兵臨瓜步,飲馬長江,也未敢渡江以爭江南。朱棣的這種戰術也隻能在那時特殊的形勢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殺功臣後,明廷已無堪與朱棣相匹敵的將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無恐。其次,“靖難之役”在那個時代的觀念中,純屬一家一姓內部之爭,所以建文帝朱允炆雖一再下詔“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歸順燕軍者多。不然,朱棣孤軍南下,建文帝朱允炆隻需堅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師會合,山東方麵則截斷燕軍的補給線和退路,那樣的話,朱棣處境勢必極其危險。因此,換上另一人,換上另一種背景,則斷不敢冒險采取這種戰術,置山東於不顧。

明惠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麾師南下,由館陶渡河,循徐州,與朝延軍隊大戰於齊眉山下(在今鳳陽靈璧西南)。不料朝延軍隊連連獲勝,燕軍幾員大將相繼戰死。朱棣下令有進無退,麾軍繼續前進。燕軍下泗州,克盱眙,循揚州,駐軍江北。然後,朱棣憑藉大江麾師強渡。穀王朱橞、李景隆開南京金川門迎降,朱棣率師進入南京,建文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明惠帝建文四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然後,朱棣以次年為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從此,朱棣開始了他22年的皇帝統治生涯。

生平最痛心之事

三子爭奪太子位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被立為燕王世子。朱高熾也是個書生,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走路都得需要有個人攙扶。一生嗜武的明成祖並不太喜歡這個兒子。

燕王起兵造反後,命朱高熾留守北京。前邊的文章中曾經講過,曹國公李景隆曾糾集50萬大軍圍攻北平。在這次戰役中,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擋住了朝廷50萬大軍,保住了北平。對整個戰爭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之役中最耀眼的一筆。在這場戰鬥中,建文帝曾寫信給朱高熾,許以封王,以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燕王朱棣麵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

由於朱高熾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經常留在後方。因此,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與燕王朱棣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朱高煦曾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際,朱棣也曾許願說“你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你的”。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之役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在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明太祖親自為自己選擇的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自己,朱棣經常率兵四處征戰,朱高熾則留守北平。朱高煦隨父出征,充任前鋒,屢立戰功。白溝河之戰中,朱棣被瞿能父子緊緊追趕,情勢危急萬分。這時朱高煦領數千精兵趕到,奮勇廝殺,才使朱棣脫離險境。東昌大戰,燕軍朝延軍隊擊潰,又是朱高煦率軍奮力抵抗,擊退了朝延軍隊。正是由於朱高煦這幾次在關鍵時刻挽救了朱棣的性命,扭轉了不利的戰局,為朱棣奪得江山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朱棣認為三子之中隻有朱高煦最像自己。因此,朱高煦更加受到朱棣的鍾愛。

明惠帝建文三年(公地1401年),朱棣差點中計殺掉朱高熾。原來,不但朱高煦對世子的位置虎視眈眈,而且朱高燧也暗中勾結太監高儼,監視朱高熾的一舉一動,多次在成祖朱棣麵前陷害朱高熾。方孝孺得知了這種情況,使用反間計,勸說建文帝朱允炆派人送給燕世子朱高熾璽書,勸誘他依附朝廷。高儼探知這件事,偷偷向朱棣密報,說世子要私通朝廷。朱棣將信將疑,征詢朱高煦的意見。朱高煦趁機在朱棣麵前詆毀其兄,說朱高熾本來就與建文帝朱允炆關係很好。幸好朱高熾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沒有開啟信封,直接命人將書信交給朱棣。朱棣看到書信,才幡然醒悟,暗歎自己幾乎誤殺世子。這件事表麵上看起來是建文朝的反間計,其實也反映了朱棣三個兒子之間的明爭暗鬥。

明惠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在渡過長江之前,曾經向朱高煦暗示過朱高熾體弱多病,事成之後有意立朱高煦為太子。就成祖朱棣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盡管如此,明成祖朱棣最終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這主要是由於明朝的內閣製度和封建社會長幼有序製度在某種程度製約著帝王,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廢之無名。還有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明成祖朱棣,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於明成祖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皇太子。

漢王朱高煦的封地在雲南,但他不肯就藩,以軍功向成祖朱棣表白,並說“我何罪,斥萬裏”。成祖也沒有辦法,隻好讓他留在自己身邊。朱高煦為了便於監視朱高熾的舉動,向成祖請求讓他的兒子去南京,成祖也答應了。朱高煦還請求增加護衛,成祖也同意了。

明成祖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朱棣將朱高煦的封地改在山東的青州,但他還是不願意就藩。因為朱高煦知道,離開京城,離開成祖的身邊,自己謀取太子位置就會更加困難。因此,朱高煦千方百計尋找借口,拖延時間。朱高煦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一功臣解縉遭到貶黜,幾年之後慘遭殺害,然後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好在楊士奇、徐皇後說服了朱棣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番樂安。

朱棣因為朱高煦在靖難之役時立有諸多戰功,對他多有放任,但對他的一些違法犯紀的事情也有所耳聞。早在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朱棣就將漢王府的屬官貶到交阯,以示警告。明成祖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朱高煦請求能留在南京。這時朱棣已經聽說朱高煦的諸多不法事,將其訓斥一通,拘禁在西華門內,打算廢為庶人。太子朱高熾為之苦苦求情,朱棣才改變了想法,隻是殺掉他身邊的一些不法之徒,削去了他兩個護衛。次年,朱棣將他改封樂安(今山東惠民)。這次朱高煦不敢遲緩,馬上就藩。然而,朱高煦此後仍然在暗中等待時機,圖謀奪嫡。

趙王朱高燧最為朱棣所喜愛。在被封趙王後不久,朱棣就命他駐守北京,掌管北京大小事務。明成祖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命朱高燧巡視西北邊務,實際上是負責西北的軍務。宦官黃儼以為有機可乘,勾結一些大臣,阿附朱高燧,參與到奪嫡的行列中。明成祖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發現了朱高燧的一些不法之事,將趙王府的長史殺掉,此後也不再信任他,北京改由皇太孫朱瞻基留守。朱高燧經過此事後,並沒有放棄奪嫡的野心,隻是更加隱蔽。

明成祖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明成祖身體偶爾不適,多日沒有上朝。朱高燧認為時機已到,指使黃儼等人散布謠言,詆毀太子,製造輿論,說成祖有意廢掉太子,將傳位於趙王。朱高燧還勾結興州後屯衛軍高以正,製造偽詔,陰謀讓宦官楊慶在成祖藥中下毒,事成後掌管宮中符寶,發布偽詔,廢掉太子,自立為皇帝。沒想到,高以正將此事告訴了姻親王瑜,請求他參與其中。王瑜畏罪,告發此事,並向成祖獻上偽詔。成祖盛怒,將高以正等人全部處死,在右順門親自審問朱高燧。朱高燧嚇得戰戰兢兢,不敢說話。仁厚的朱高熾在旁百般勸解,推說朱高燧並不知情,都是下人幹的。在朱高熾的勸說下,成祖朱棣才沒有嚴懲朱高燧。

由此可知,三子爭奪皇位是朱棣最為痛心之事了。

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65歲的永樂皇帝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隻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再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明延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千秋功過

削廢諸藩,鞏固邊疆;“誅十族”、“瓜蔓抄”

削廢諸藩,鞏固邊疆 雖然明成祖朱棣對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決定不滿,但當他自己執政後也認為藩王勢力太盛,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因此決定削藩。但朱棣不像朱允炆那樣文弱與寡斷,而是有威有謀,削藩有方:憑持重兵在手,將眾藩王或遷南方,或廢為庶人,分別解除了各藩王的兵權,使諸王的帝國之夢難圓。

朱棣親自從官僚中選拔人才充當自己的顧問,協助辦理政事。任命解縉、胡廣、黃淮、楊士奇、楊榮等人值文淵閣,參預機務。同時,又重用司禮監宦官,授予其“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官民隘事”等大權,使其與內閣的權勢相抗衡,而最後的決斷權屬於皇帝。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又在洪武朝“錦衣衛”之外,另設“東廠”,由親信宦官統領,專事偵緝、搜捕、懲辦所謂“妖人”、“叛逆”、“大奸惡”。

朱棣即位後,為了鞏固中央政權,發展經濟,明成祖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命刑部侍郎金純與工部尚書宋禮治理會通河,以暢通運道,縮短南北漕運的路程,確保水路運輸正常。當年七月,會通河故道浚成,南方漕船再不用遠涉渤海,由會通河可直達北京各地,會通河成為當時國家經濟的大動脈。

朱棣長期鎮守北京,深知北京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視北京為龍興之地。即位之初,朱棣仍以南京為京師,不過早有遷都北京的打算。但朱棣並非是貪戀王府舊地,更多的是考慮到如何加強北方的邊防。明成祖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征調工匠、民夫百萬人,開始修建北京城及其宮殿,做遷都的準備工作。

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的經濟得到了繁榮,疏通的運河保證了糧食的運輸,北京周邊的軍事防禦力量也得到了加強等,這些前期措施使得遷都北京水到渠成。明成祖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一月,朱棣公布了遷都的想法,自然得到了朝臣的一致擁護。明成祖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開始大規模營建北京,至十八年基本完工,前後用了三年多的時間,明成祖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明成祖永樂十九年 (公元1421年)正月,曆時十四年的工程結束後,遷都準備就緒,朱棣下詔正式遷都北京,改稱京師,以南京為留都,同樣設立一套政府機構,但諸司印信全都移至北京,北京從此成為明朝的首都,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然而,事情並非一帆風順。明成祖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宮中的奉天、謹身、華蓋三大殿遭雷擊起火,化為灰燼。朱棣以為是上天示警,下詔求直言反省。其實許多大臣家在南方,本來就不願意遷都。因此,大臣們借此事交相上疏反對遷都。朱棣很不滿,甚至殺死了言辭激烈的蕭儀。反對遷都的大臣不再敢指責皇帝,轉而攻擊那些擁護遷都的大臣。雙方爭辯激烈,朱棣命他們於午門外跪著辯論。戶部尚書夏原吉為穩定局麵,主動將責任承擔下來,才逐漸緩和了矛盾,遷都之議平息下來。

“朱十族”、“瓜蔓抄”朱棣攻取南京後,對那些不肯歸附自己的大臣肆意屠戮。朱允炆削藩的主要謀士黃子澄,先被砍去雙手、雙腿,然後方將其殺死,齊泰亦被“族誅”。對抵抗最為堅決的鐵鉉,朱棣非常憤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後才將其殺死。禮部尚書陳迪和兒子等六人同日就刑,朱棣在行刑前將陳迪兒子的耳鼻割下煮熟讓陳迪吃掉,並問味道如何。陳迪沒有懼色,回答道,“忠臣孝子的肉鮮美無比”,坦然就刑。

朱棣入京後,立即揭榜(懸賞捉拿)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建文帝臣子數十人,並清宮三日,誅殺宮人、女官以及內官無數,隻留下一幫曾向他通過風報過信的太監。朱棣又遷建文帝朱允炆的母親於懿文陵幽禁,殺掉建文帝三個兄弟。建文帝七歲的兒子太子朱文奎於亂中“不知所終”,想必是被朱棣殺掉。朱允炆另外的小兒子朱文圭當時才兩歲,還在懷抱之中,朱棣先把這個小孩幽閉於廣安宮,後來不知所終,想必也是被朱棣派人弄死,以絕後患。有記載說朱文圭一直幽禁在鳳陽,至明英宗時才放出,已經五十七歲,尚不能分辯馬牛,完全被禁錮成一個癡呆人了。

朱棣派人撲滅皇宮大火後,首先做的就是召文學博士方孝孺來起草自己的繼位詔書,因為在此之前,朱棣的謀士姚廣孝曾在北平時對他講,方孝孺是天下“讀書種子,”可以籠絡天下讀書人的心,絕不可殺。

方孝孺深受建文帝朱允炆知遇之恩,乃建文朝的耿耿忠臣,身穿衰桎白衣大哭於闕下。朱棣召其入殿,方孝孺也不施禮,依舊嚎哭不已。

朱棣勸說方孝孺:“我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啊。”

方孝孺止住哭聲,厲聲反問:“成王安在?”

“他自焚而死!”朱棣答道。

方孝孺又問:“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回答:“國賴長君”。意指自己

方孝孺咄咄逼人,“何不立成王之弟?”(意思是建文帝幾個弟弟都已成年),朱棣不得已,親自下殿走到方孝孺麵前,苦笑著說:“這些都是朕的家事啊,先生你不要為這些事費神。”

左右遞過紙筆,朱棣說:“詔天下,非先生不可。”

方孝孺奪過詔紙,在上亂批數字,擲筆於地,邊哭邊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朱棣怒急,大聲叫道:“怎能讓你痛快一死,即死,難道你不怕我誅你九族嗎?”

方孝孺大喝:“便誅十族又奈我何!”

此時,朱棣已皇位在座,頓呈殘暴本性。朱棣命衛士用大刀把方孝孺嘴唇割開,一直劃裂到耳邊。然後,命人逮捕其九族親眷外加學生,湊成十族,共873人,依次碎剮殺戮於方孝孺麵前。方孝孺忍淚不顧,最後被淩遲於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

方孝孺臨刑前做絕命詩,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尤,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庶不我尤!”

這之後,朱棣又興“瓜蔓抄”。所謂“瓜蔓抄”,含有順藤摸瓜之意,即轉相攀援,廣加株連,濫殺無辜。此事始於朱允炆的禦史大夫景清。景清在朱棣登基後並沒有馬上殉節,而是委身於朝班很長時間。

一天,景清身穿緋衣,暗藏利刃,準備行刺朱棣。朱棣見景清神色異常,命人搜身,得到利刃。景清當庭辱罵朱棣,不屈而死。朱棣命人將景清剝皮實草,係於長安門示眾,並令人用鐵刷子將景清的肉一層層刷下,還把骨頭打碎。景清死後,其街坊鄰居,甚至包括和景清稍有些關係的人都被殺。這種打擊麵比“誅十族”還要寬,因為“十族”還有明確的界限,而這種“瓜蔓抄”幾乎沒什麼界限可言,所以無辜受牽連被殺者不計其數。

建文朝右副禦史練子寧,在殿上怒罵,朱棣命人先割掉他的舌頭,此後寸磔而死,其宗族被殺者151人。

太常卿黃子澄,也被誅三族,淩遲處死。

建文朝監察禦史高翔,因其喪服入見,朱棣命衛士殺之於殿上,沒產誅族,又掘發高氏宗族墓地,焚骨拋屍,交雜狗骨馬骨四散丟棄。

建文朝監察禦史王度、宗人府經曆宋征、監察禦史丁誌、監察禦史巨敬,皆被朱棣施以族誅之刑。

建文朝大理寺丞劉端棄官逃去,被抓入殿。朱棣問:“練子寧、方孝孺是什麼樣的人?”

劉端笑答:“忠臣也!”

朱棣問:“汝逃,忠乎?”

劉端回答:“存身以圖報耳!”

朱棣狼性大發,命人用刀割去劉端耳鼻,獰笑著問滿頭血汙的劉端:“作如此麵目,還成人否?”

劉端罵道:“我猶有忠臣孝子麵目,九泉之下也有麵目去見皇祖!”

朱棣狂怒,親手用棍棒把劉端捶擊而死。

除了多位建文朝忠臣自己或全家自殺外,朱棣虐殺建文帝忠臣及其家屬共一萬多人。曆朝曆代異姓相伐相殺,從未有這樣慘屠對方官吏臣下的舉動。對建文朝遺臣的這場大屠殺,前後延續了十餘年,無辜罹難者成千上萬,難以盡數。其殺戮之慘,手段之惡,株連之廣,甚至超過了異族入侵,確為曆朝曆代所罕見,朱棣因此遭到後人的嚴厲譴責。

建文帝忠臣惟一善終者,隻有魏國公徐輝祖一人。朱棣召見徐輝祖,徐輝祖不出一語。由於徐輝祖是功臣徐達之子,家有免死的誓書鐵券,其弟徐增壽又因想投降朱棣被建文帝殺掉,朱棣才免其一死,革其祿米,把他一直軟禁在家。

殘暴如此,坐穩龍椅後的朱棣很想換張臉皮以“仁德”形象留諸後世。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的甲辰科舉考試,本來第一名狀元是孫日恭。考試官員最後把錄取名單呈給朱棣過目,這位皇帝一反常態,細細研讀,竟咬文嚼字起來:“孫日恭第一名,不行!日恭兩字合起來就是‘暴’(古文是豎版,所以兩個字看上去就是‘暴’字)。朕一向以仁心為本,平生最惡殘暴苛刑,隱暴於名的人斷斷不能為我大明狀元。”批來批去,從三甲之中點了一個名叫邢寬的人為狀元。邢寬,乃“刑寬”的諧音,以此來顯示永樂皇帝治下輕刑薄賦、仁德四海的“太平景象”。

身後謎團

朱棣的生母之謎

明成祖朱棣出生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正是元末群雄並起、互相征伐的戰亂時期。但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舊曆年底,朱棣七周歲時,朱元璋才為其正式取名為朱棣。朱棣不僅名字起得晚,而且其生母是誰,居然也是個謎,這在常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但這個謎確實存在,數百年來一直撲朔迷離。

朱棣自稱是馬皇後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謂嫡子了。但自永樂年間以來,各種官方史書和野史上都對成祖朱棣的生母問題有所記載和猜測。二十世紀以來,李晉華、傅斯年、朱希祖、吳晗等一批知名學者都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翔實的研究,就連陳寅恪這樣的學術大家也對這個問題懷有興趣,並給傅斯年提供相關史料。但據曆代學者考證,朱棣的生母應該不是馬皇後。到底生母是誰,也說法不一:有的說朱棣與周王朱楠是馬皇後所生,而太子及秦王、晉王等都是庶出。有的說朱棣是達妃所生,太子與秦王、晉王則是馬皇後所生。有的則說朱棣的生母是碩妃。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說法。

明成祖朱棣自稱自己是孝慈高皇後(即馬皇後)所生。馬皇後,鳳陽宿縣(今安徽宿縣)人,濠州紅巾軍郭子興養女。元順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郭子興將其許配給部將朱元璋。當年朱元璋受到了郭子興的猜忌,馬氏多次從中調解周旋。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冊封馬氏為皇後,對她十分信賴,多次聽從她的意見寬免大臣過錯。因此,有人將她與曆史上的賢後——唐代長孫皇後相提並論。

《太祖實錄》和《太宗實錄》都說朱棣為馬皇後所生,後來的史籍如《明史》等正史多因循這種說法。

但是除朱棣外,馬皇後親生皇子都有誰,又有著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認為馬皇後生懿文太子、秦王、晉王、燕王、周王。朱棣在奪取皇位後,馬上讓人編了一部叫《奉天靖難記》的書,為自己篡奪皇位辯解。該書開卷就標榜自己是馬皇後的嫡子:“今上皇帝(指成祖朱棣),太祖高皇帝第四子。母孝慈高皇後生五子:長懿文太子,次秦王,次晉王,次今上皇帝,次周王也。“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馬皇後隻親生燕王,周王、懿文太子、秦王、晉王都不是馬皇後親生。其實仔細推敲起來就會發現,《太祖實錄》為成祖朱棣所修(成祖為了抹殺自己即位前的真實事實,曾兩次改修《太祖實錄》,刪減篡改之處甚多),《太宗實錄》為宣宗所修,其中自然也有粉飾的成分,當然宣稱朱棣為馬皇後的嫡子。

社會上更加流行的卻是另外一種說法,即成祖生母是蒙古人洪吉喇氏。洪吉喇氏是元順帝的第三福晉,是太師洪吉喇特托克托的女兒。元順帝敗走蒙古,朱元璋入大都(今北京)後見洪吉喇氏貌美,就留在身邊。然而,洪吉喇氏入明宮時就已經懷孕,所生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所以,朱棣即元順帝的遺腹子。其實這隻是民間的傳說而已,徐達攻陷大都是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而朱棣生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兩者相差達8年之久。這種情況可能由於朱元璋刑罰過嚴、朱棣殺戮過重,從而導致民情激憤,因而編造謠言以發泄胸中的不滿情緒,以至於以訛傳訛。

還有其他一些說法,比如說成祖是達妃所生,或元主妃不是洪吉喇氏而是翁氏,等等,但都影響不大。實際上,朱棣的生母爭論的焦點是成祖到底是嫡出還是庶出?以上看法都可以歸納到這個問題上來。朱棣非馬皇後親生而生母為妃的說法,經過明史專家李晉華、吳晗等人的精細考證,已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朱棣為何一再強調自己是嫡出呢?這是因為明朝的皇位繼承製為嫡長子繼承製,隻有嫡子繼承皇位才是深得人心的,否則會危及皇權的穩定。特別是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將建文帝趕下台後取而代之,更恐難以服眾。朱棣擔心後人說他篡權,所以才千方百計強調自己嫡出的身份。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伎倆,是不足為怪的。

與世界同步

睜眼看世界

1403年,巴葉齊德一世卒,奧斯曼王子穆罕默德一世、蘇萊曼一世和穆薩為爭奪王位,各據一方,奧斯曼三子內戰爆發。至1403年,穆罕默德一世重新統一奧斯曼,內戰結束。

1403年,西方第一個民間出版行業組織——“書業公會”在英國成立。

1403年,前新加城國王拜裏迷蘇剌在馬來半島西南部建立馬六甲王國。

1404年,葡萄牙探險者占領大西洋東部的加那利群島,這些島嶼成為該國進行越洋探險的前沿陣地。

1405年,文萊人首領穆罕默德在加裏曼丹島北部建立了文萊政權。

1407年,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與西勃良第公爵讓爭權,法蘭西統治集團分裂為奧爾良派和勃良第派。同年11月,路易一世被刺殺。

1409年,比薩宗教會議召開,廢黜羅馬教皇格雷裏哥裏十二世和阿維尼翁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三世,另選菲拉爾伊為教皇,改名為阿曆山大五世,設立波洛尼亞教廷,但格雷哥裏十二世和本尼迪克特十三世拒絕退位,遂形成三教皇並立的局麵。

1410年,波蘭的波希米亞雇傭軍在坦能堡戰役中大破條頓騎士團。次年,波蘭與條頓騎士團簽訂了《第一次托倫和約》,條頓騎士團割讓薩莫吉希亞予波蘭。

1412年,西西裏國王馬丁卒,無後代,巴塞羅那王朝結束。同年,卡斯提王子費爾南多一世兼稱西西裏國王。自此,西西裏國王長期由外國君王兼任,費爾南多一世兼領西班牙兩個最強大的邦國,奠定了日後西班牙一統的基礎。

1413年,法蘭西巴黎人卡博希起義,迫使政府分布《卡博希法令》,規定成立三個會議以處理公共事務。

1415年,君士坦丁宗教會議召開,決議解散波洛尼亞教廷。同年,羅馬教皇格雷裏哥裏十二世退位,羅馬教廷亦解散。

1415年,波希裏亞宗教改革領袖胡斯出席君士坦丁宗教會議,被宗教會議宣判為異端分子,並予以處死,引起了波希米亞人的公憤。

1415年,葡萄牙王子、航海家恩裏克斯率領船隊抵達摩洛哥的休達,在當地建立起葡萄牙第一個殖民地,開始形成了葡萄牙殖民帝國。

1416年,意大利舞蹈家多梅尼科的舞蹈論文集《關於舞蹈和指揮合唱的藝術》手抄本問世。

1417年,紐倫堡伯爵弗裏德裏希兼稱勃蘭登堡選侯,也稱為弗裏德裏希一世,建立了勃蘭登堡,史上稱之為霍亨索倫王朝。自此,霍亨索倫家庭在德意誌北部漸漸強盛起來。

1419~1434年,發生了捷克胡斯戰爭。

1420年,法蘭西戰敗,與英格蘭簽訂了《特魯瓦條約》。法蘭西國王查理六世被迫承認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為其繼位人及攝政,並將盧瓦爾河以北土地劃歸英格蘭。

1420年,紹納人卡蘭加部首領尼亞齊姆巴·穆托塔在今津巴布韋和莫桑比克建立莫諾莫塔帕王國。

1421年,穆拉德二世繼為奧斯曼國王。穆拉德二世在位期間,在小亞細亞發動統一戰爭,消滅各加齊政權,並進而入侵東南歐。

1422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和法蘭西國王查理六世卒,亨利六世繼為英格蘭國王。同年,亨利六世兼稱法蘭西國王,以貝德福公爵約翰為法蘭西攝政。

1423年,邁森侯爵弗裏德裏希四世改任薩克遜-維滕堡選侯,又稱為弗裏德裏希一世,並將邁森和圖林根地區並歸薩克遜——維滕堡。自此,韋廷家庭開始統治薩克遜——維滕堡地區。

1423年,歐洲發現現存最早的有印發時間的印刷版畫《聖克利斯道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