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 / 3)

《母親》reference_book_ids\":[6926351771363183629,7127581580834376741,7216652315766295612,7077748986911656973,7023706544973892616]}],\"6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start_container_index\":6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愛新覺羅·載淳,生於清文宗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死於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公元1875年)十二月初五。清文宗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病死後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繼位。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說為患梅毒而死),終年19歲。葬於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縣西北)。其母為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後)。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順理成章、最沒有爭議的一個,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共有兩個兒子,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是他的長子,次子三歲就夭折了。所以,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即位時,隻有6歲,由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

就在剛剛去世,隻有6歲的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剛剛即位時,大清朝發生了幾件大事。

清文宗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八月初六日,禦史董元醇上疏朝廷,以皇帝年幼為理由,請求由皇太後暫時權理朝政。奏折中說:“雖我朝向無太後垂簾之儀,而審時度勢,不得不為此通權達變之舉”。遂引起清廷內部一場“垂簾之爭”。先時,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死後,六歲的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即皇帝位,大權掌握在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生前任命的“讚襄政務王大臣”手中。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生母、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不甘心受人擺布,企圖效法古人,垂簾聽政,一些朝臣也想借機撈取政治資本。董元醇上奏不久,內閣學士、兵部侍郎勝保,山東巡撫譚廷襄等故意違反清朝祖製,以黃折向皇太後請安,表示對垂簾之議的支持。對此,肅順等八大臣立即進行反擊。他們以小皇帝名義發出上諭,斥責勝保等違背朝廷體製,交部議處,並通令各級官員,今後不準向兩宮太後請安。董元醇上奏的第二天,葉赫那拉氏召見八大臣,讓他們照董元醇所奏傳旨實行,肅順等“勃然抗論”,並聲稱自己“係讚襄皇上,不能聽太後之命”。雙方爭論激烈,以至嚇得小皇帝啼哭不止,“遺溺後衣”。最後,肅順等以祖製無垂簾之禮為辭,駁回董氏建議。表麵上,“垂簾之爭”以八大臣暫時勝利告一段落,但葉赫那拉氏並未甘心,暗中勾了結恭親王奕訢等,加緊作政變準備。

清文宗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九月三十日,太後葉赫那拉氏與恭親王奕訢等在北京發動政變,從肅順等“讚襄政務八大臣”手中奪取了朝政大權。將載垣、端華等革職拿問,同時派人逮捕了尚在密雲途中的肅順。同年十月初一日,封奕訢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初五日改祺祥年號為同治;初六日命將載垣、端華賜自盡,肅順斬首示眾,景壽等五人或革職或遣戍。同年同十一月初一日,葉赫那拉氏與鈕祜祿氏在養心殿正式垂簾聽政。由於鈕祜祿氏性情“和易少思慮”,不願多問朝政,朝廷大權遂落入葉赫那拉氏一人之手。從此直到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慈禧太後去世,她掌握清朝最高權力達四十餘年。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荒淫程度比他父親清穆宗愛新覺羅·奕寧還要厲害。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有許多後妃,卻還要常常帶了兩個心腹太監,換上平民服裝,偷偷溜出皇宮,到京師的南城娼妓區去尋花問柳,夜間不回皇宮。據說,時間一長,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染上了梅毒,病倒了。起初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隻覺得渾身發燒,口渴,腰疼,小便不暢。太醫摸不透是什麼病,隻當普通的感冒來治。一連幾天,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燒熱不退;又便秘,頸項、肓背、腰部等處發出紫紅斑塊。到了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一月,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頭部、臉麵上都出現紫色發亮的斑塊,左邊臉頰上的斑塊被抓破,滲出血水,又頰腫得厲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著,腰部化膿,很遠就能聞到一股令人作嘔的惡臭。慈禧太後怕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從鏡子裏見自己的尊容會受驚,便命太監將養心殿內所有的鏡子都收藏起來,不便挪動的穿衣鏡等,用紅緞蒙上。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命人拿鏡子,皇後等人也以病人不宜照照子為理由勸阻。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宮中對於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患梅毒之事多方掩飾,隻說是出天花。一天,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皇後去養心殿探病,並向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訴說慈禧太後又為細微小事責罵她,還失聲哭泣起來。慈禧太後本來就不喜歡這個兒媳婦,並設下了監視的耳目。這天,慈禧太後聽說皇後去探視皇帝,便親自到養心殿東暖閣外偷聽他倆的談話。慈禧太後聽到皇後在訴說她的不是,就怒氣衝衝地闖了進去,一把抓住皇後的頭發,舉手就打,並且叫內廷太監準備棍杖,要嚴厲責罰皇後。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見狀,被嚇得昏厥了過去,慈禧太後這才沒有對皇後用刑。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病勢卻從此越來越重,於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二月初五死於養心殿東暖閣。

武功

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撚軍起義

鎮壓太平天國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將大筆軍費和巨額賠款全部轉嫁給勞動人民。由於五口通商,外國的工業產品湧進中國,質高價廉的工業產品排斥了中國傳統的家庭副業和手工業,使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失去生計。同時,地主加緊了對農民的盤剝,土地兼並更為嚴重。清政府的捐稅,年年增加,使農民不堪重負。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50年),廣東、廣西和全國許多地區,水災、旱災、蝗災,連年不斷,廣大農民家破人亡,陷入絕境。農民反抗鬥爭多達110次。特別是兩廣地區,由於受到鴉片戰爭的直接衝擊,社會動蕩更為激烈。

如前文所述在此期間,洪秀全被《勸世良言》中的單一神權思想和基督教的平等觀所吸引,把基督教的平等觀和中國農民的“天下太平”、“人人平等”的平均思想結合起來,從農民階級的要求和利益出發,先後撰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同時期,馮雲山在紫荊山區的廣大貧苦農民和燒炭工人中,宣傳反清思想,開展拜上帝會的組織工作。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前後,拜上帝會與地主團練的衝突日趨尖銳,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醞釀和發動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同清政府互相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太平天國堅決地同侵略者進行英勇鬥爭,先後重創“常勝軍”、“常安軍”、“常捷軍”,並將華爾打死,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安慶失陷之後,太平軍在江蘇、浙江的根據地也相繼失守,隻剩下天京及其周圍小塊地區,這時,天京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形勢日益危急。李秀成提出“讓城別走”,另辟根據地的主張,被洪秀全拒絕。清穆宗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六月一日,洪秀全病逝。同年七月十九日,湘軍挖掘地道,用火藥轟塌城牆,經過激烈巷戰,天京陷落。大部分太平軍將士壯烈犧牲,少數人突圍。幼天王和洪仁玕在江西被俘,英勇就義。李秀成在天京突圍時被俘,被曾國藩殺死。太平軍餘部轉戰大江南北,一直奮戰到清穆宗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

中國曆史上這場空前規模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前後奮戰14年,縱橫18省,威震全中國,最終在清政府和外國侵略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

鎮壓起義軍19世紀初,安徽北部及河南、山東、江蘇等省部分地區的農民秘密組織“撚黨”,以反抗封建壓迫、尋求生活出路。

清文宗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河南南陽、南召、唐縣(今唐河)等地撚黨聚眾起義。次年,張樂行、龔得樹等複於皖北雉河集(今渦陽西北)一帶起義,聚眾萬餘人,攻克河南永城等地。

清文宗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軍北伐進入黃河、淮河流域,撚黨紛起響應,在豫、魯、蘇、鄂交界地區,形成十餘支相對獨立的隊伍,並逐步由分散、零星的鬥爭趨向聯合。

清文宗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秋,各路撚軍首領聚集雉河集“會盟”,公推張樂行為“大漢盟主”,建立五旗軍製,發布“救我殘黎,除奸誅暴,以減公憤”的文告,宣布撚軍行軍作戰19條軍紀,為進行大規模反清鬥爭創造了條件。隨後,撚軍5萬餘人轉戰於皖、豫、蘇地區,殲滅清軍和地主武裝,使隊伍迅速發展至十餘萬人。但由於組織鬆散,武器簡陋,缺乏訓練,且因參戰清軍由少變多,撚軍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隻有張樂行等少數幾支主力於正麵阻擊清軍,餘多守寨自保,致使雉河集根據地被清軍攻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