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文宗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春,張樂行率撚軍渡淮南下,與北上的太平軍陳玉成、李秀成部會師,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聯合作戰,在淮河兩岸抗擊清軍圍攻,並一度攻入湖北。
清文宗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撚軍主力回到淮北,一麵以圩寨戰抗擊清軍進攻,一麵以快速的流動作戰方式出擊豫、魯、蘇,殲滅大量清軍,並與太平軍配合進行了多次重要作戰。清文宗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冬,清廷調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全權督辦攻撚戰事。撚軍雖數次擊敗僧軍進剿,但因實行消極防禦方針,致使雉河集大營於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再次失陷,張樂行殉難,皖北根據地喪失。突圍而出的張宗禹等部,繼續以流動作戰方式,堅持鬥爭。清穆宗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夏,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失陷,撚軍與太平軍餘部在鄂、豫邊界會師,改編組成新撚軍,以複興太平天國為目標,推賴文光為首領,運用新的遊動戰術,並逐漸易步為騎,使撚軍變為一支約十餘萬人的騎兵武裝。
清穆宗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五月,撚軍於山東菏澤高樓寨取得全殲僧格林沁馬隊7000餘人的重大勝利,陣斃僧格林沁。旋擊敗湘軍和淮軍,粉碎欽差大臣曾國藩“以靜製動”和“聚兵防河”的攻撚方略。
清穆宗同治五年(公元1866)秋,撚軍在河南許州(今許昌)分為東、西兩部。賴文光率東撚軍留守中原地區,與清軍周旋。西撚軍由張宗禹率領西進陝西,與陝甘回民軍相互配合,取得灞橋伏擊戰、進軍陝北等作戰的勝利,後聞東撚軍被圍,轉兵東進救援,經山西、河南、進入直隸,於饒陽(今屬河北)之戰失利後,繼續轉戰於山東、河北地區。但東撚軍轉戰於河南、湖北、山東地區,遭李鴻章淮軍圍追堵截,日趨被動。
清穆宗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一月,東撚軍終敗滅於江蘇揚州地區。同年八月,西撚軍也於山東茌平徒駭河畔覆沒。
生平最開心之事
自己大婚選後
清穆宗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貪戀權力的慈禧太後為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準備大婚。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雖然青春年少,但也懂得選擇皇後應該以德為先,加上他最敬重的慈安皇太後也非常喜歡狀元崇綺的女兒。因此,比皇帝大兩歲的阿魯特氏,順理成章地被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選為皇後。
正式選後的那天,慈禧太後希望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選擇富察氏,於是,慈禧太後故意在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選後時間接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說是意見,其實是慈禧太後是帶著教訓的意思。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皇帝雖然明白慈禧太後的意思,但是,他還是希望按照自己的喜好來挑選未來的皇後。
於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將茶水潑到地上,命阿魯特氏和富察氏從潑了茶水的地上走過。富察氏愛幹淨,所以,她提起皮袍小心翼翼的走過。而阿魯特氏怕失了禮儀,於是,她按照平時走路的方式走過。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表示,沒有提著衣服走過的阿魯特氏知禮,而這是皇後必須的美德。所以,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不顧慈禧太後的反對,而選擇了阿魯特氏作為自己的皇後。這可能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一生最開心的事了。
生平最鬱悶之事
母親垂簾聽政
慈禧太後,於清宣宗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出生,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去世,又稱“西太後”、“那拉太後”、“老佛爺”,死後清朝上諡號為“孝欽慈禧太後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總共25字,為有史以來皇後身後哀榮之最。慈禧太後是清朝政府腐敗、軟弱、無能、殘暴的代表,是清文宗鹹豐十二年(公元1861年)至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間清朝的實際統治者。
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乳名蘭兒,是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台惠征女。於清文宗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因得清文宗愛斯覺羅·奕寧寵幸,於清文宗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進封懿嬪。清文宗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生子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次年進位為“儲秀宮懿貴妃”。 清文宗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八月,清穆宗愛新覺羅·奕詝病死熱河,遺詔立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並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讚襄政務王大臣”輔政。年號“祺祥”,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葉赫皇太後”。同年十一月,慈禧太後與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將八名“讚襄政務王大臣”分別革職或處死。改元同治,慈禧太後實行垂簾聽政,實際控製了國家大權。
清穆宗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成年,慈禧太後宣布撤簾歸政,但仍陰持朝柄。這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生平最鬱悶的事了。不過慈禧太後權欲極強,在之後的清德宗光緒一朝也是把持朝政。次年,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病死,慈禧太後立宗室愛新覺羅·載湉繼承皇位,年號“光緒”,複行垂簾聽政。
千秋功過
智取權閹;荒淫享樂
安德海,清末宦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10歲入宮當太監。由於辦事靈巧,頗有眼色,安德海深得主子歡心,人稱“小安子”。安德海是慈禧太後手下紅得發紫的一個權監,他在慈禧太後麵前得寵後,連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也不放在眼裏,表現十分傲慢,處處事事找小皇上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茬,因此,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恨透了安德海。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還在當大阿哥時,就曾因安德海插話接舌,當著慈禧太後的麵大發雷霆,讓安德海掌嘴一百。慈禧太後雖然不大高興,但為了維護皇子的尊嚴,也未加阻擋。清文宗愛新覺羅·奕寧死後,6歲的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就問:“我當皇上,能說殺誰就殺誰嗎?”貼身太監問要殺誰。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在其手上寫了“小安子”。
清穆宗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時機終於來了。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得知安德海想出京為他置辦龍袍,於是靈機一動,來了個“我不管那閑事”。這時宮廷上下都知安德海是要找死,卻沒有一個人出來勸阻。安德海離京,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立即到長春宮綏壽殿去找慈安太後商量。慈安太後早知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有除掉安德海之意,同時也認為安的確是一大禍害,如不除掉後患無窮。但如何除掉安德海,確實費了一番心計:安德海離京期間,必有折子奏來。隻要慈禧太後不知,事情就好辦。於是,慈安太後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以慈禧太後近日身體欠佳為由,建議讓皇帝看奏折,學習處理政事。慈禧太後也同意,就傳懿旨:內奏處的黃匣子先送給皇帝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讓皇帝每天下了書房到自己的翊坤宮看奏折。這樣一來,就有了翦除安德海的良機。
清代有條祖訓:太監不許出都。慈禧太後這次派安德海赴粵置辦龍袍,是無心偶忘還是有意違規,不得而知。安得海服務內廷多年,按理不該忘了祖訓,而敢於以身試法,估摸是仗慈禧太後的勢,不信祖宗之法不可變的邪。話雖如此,安得海此行還是安靜一些好,畢竟不無顧慮。安得海卻不管這些,隻擔心“衣錦夜行,誰知之者”,刻意增飾裘馬車舟的規模,搞得跟王公出行似的。這麼一來就出事了。船隊甫入山東境內,山東巡撫丁葆楨便得到線報,說太監違規出都。素以清正廉直著稱的丁葆楨不禁大怒,當即派兵將安得海拿下。
清穆宗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八月初五夜,丁寶楨親審安德海。開始安德海傲然兀立,滿不在乎不開口。丁便大聲喝問:“安德海就是你嗎?”安德海說:“丁寶楨,你連安老爺都不認得。做什麼混帳撫台?”這時,王心安伸手在安德海頭上使勁一按,來了個“泰山壓頂”。安德海雙腿一軟,跪倒在地,他才說是奉西太後懿旨出京。可地方既沒見到明發上諭,安德海手中又沒有奉準出京的勘合,當然丁寶楨不認可。安德海惱羞成怒,輕蔑地冷笑道:“丁大人,你想把我怎樣?難道還要殺我不成?”丁寶楨厲聲斥道:“你攜帶婦女,擅用龍鳳旗,還有小旗子上那玩意兒;你一路招搖,驚擾地方,不要說是假冒欽差,就算果有其事,淩遲處死,亦不為過。”安德海這才軟下來,求丁寶楨高抬貴手,放他一馬。
丁寶楨為穩妥起見,先把安德海等人押曆城縣,並馬上修書一封奏明皇上,等候朝旨。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終於盼來了丁寶楨關於安德海的折子。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瞞著慈禧太後立即召見了恭親王奕訢和內務府大臣明善及其他有關大臣,決定讓恭親王馬上趕到軍機處,命軍機大臣寶望執筆擬密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旨曰:“覽奏曷勝駭異,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處,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速派幹員於所屬地方將該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問。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訊折回直境。或潛往河南、江蘇等地,即著曾國藩等飭屬一體拿來正法。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將此由六百裏各諭令知之。欽此。”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安排好一切。怕慈禧太後聞訊生出變故。特別叮囑,廷寄明天晚上一定得遞到。兵部驛使接旨後,以六百裏加急遞往山東。卻說泰安在捉拿安德海時,因有幾個隨從上街玩耍,漏網後連夜跑回北京,後由李蓮英將情況稟告了慈禧太後。所以,皇上的聖旨未到,慈禧太後的懿旨就先到了濟南。何毓福等人建議丁寶楨接旨不開讀,因為內容一定是赦安德海,如不遵照執行,便有欺君之罪:如開讀,放回了安德海等於放虎歸山,將來我們誰也不會有好果子吃。按規定辦沒錯,太後的懿旨應隆重開讀,先供奉起來,建皇亭接懿旨才行。於是,在院東建皇亭,以爭取時間等候皇上聖旨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