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對中外曆史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中國方麵看:①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華大規模輸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鬥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對日本而言,得到巨額賠款和台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
對遠東局勢來說,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三國幹涉還遼事件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鬥。
《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相比,金額更加巨大。
第一、《南京條約》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而《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而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台灣省是中國沿海第一大島,包括本島、澎湖列島及其他大小島嶼七十多個,與福建省隔台灣海峽遙遙相對,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占領台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清朝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馬關條約》的賠款數額更大,兩億兩白銀,而《南京條約》賠款是2100萬元。巨額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當時的財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萬兩。為了償付賠款,除了加緊搜括人民外,隻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洋債”。這筆巨額賠款,相當於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敵人之一。
第三、《南京條約》開放的五處通商口岸都在東南沿海地區,而《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兩省的財富。
第四、《馬關條約》規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從此,帝國列強取得了在中國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的權利,剝削廉價勞力和掠奪原材料,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
總之,《馬關條約》的簽定,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此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了。
《馬關條約》敲響了一個大國政權的喪鍾。如果說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啟建虜之頹勢”的話,《馬關條約》就是“傾覆滿洲專製政府”的一個關鍵點。由於《馬關條約》所引起的一係列連鎖反應,中國終於由清德宗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的半殖民地變成了公元1912年的全殖民地。
《馬關條約》戳破了一個腐敗政權的膿胞。滿清政權是一個以官員捐納製和實缺賄賂製為基礎的政權。對於一個當時的人來說,他所在的縣的知縣的官位可能是以一千兩銀子向政府買來,而實缺是以三千兩銀子向知府買來;知府的官位雖然是十年寒窗埋首八股得來,但實缺還是要以一萬兩銀子向總督買來;總督每年還是要給李蓮英等人無數賄賂才能保住。如果沒有外力將其打破,很難想象一個糜爛到底的腐敗政權會有自我糾正的能力。
《馬關條約》撕開了一個專製政權的鐵幕。甲午戰前,清廷朝野普遍認為民主國家決策程序複雜,不能盡快作出決定;民主國家人民擁有權利,不會為了君主的利益拚死作戰。但無情的戰爭把這些謊言扔進了垃圾箱。正因為民主國家決策程序複雜,所以不會作出錯誤的決定;正因為民主國家人民擁有權利,他們為保衛自己權利而戰的熱情要比為專製國家保衛君主利益作戰的熱情高得多。經過了甲午戰爭,“民主”、“共和”、“立憲”的思潮迅速地在中國漫延開來。
千秋功過
主戰日本,重建海軍;生性軟弱,喪權辱國
主戰日本,建立海軍 甲午戰爭,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主戰”。在中法戰爭結束後,清政府成立了海軍衙門。19世紀80年代末,清政府的海軍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水師,擁有大小70多艘軍艦。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強,擁有軍艦20餘艘,其主力艦皆購自英國和德國。南洋水師也有20餘艘軍艦,多係江南製造局和福州船政局製造,也有購自英國的幾艘炮艇。福建水師的20艘軍艦是福州船政局生產,還有幾艘購自英、美的炮艇。這些拚湊的軍艦,戰鬥能力薄弱,無力參加重大海戰。
甲午戰爭失敗後,中國海軍精華盡失,原北洋艦隊作為戰爭失敗的替罪羊,官兵被全部強行遣散,總理海軍衙門及內外海軍學堂全部撤停,清政府中的頑固派認為是辦海軍而招來了災禍,主張韜光養晦,徹底停辦海軍,否則會“欲禦侮反而適以招侮”。但在直隸總督王文韶等人的一力堅持下,清廷於清德宗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下令重建北洋艦隊,並準備聘用原北洋水師總查琅威理回華教練;清德宗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變法時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更是提出“非添設海軍、籌造兵輪無以為自強之計”。
經過數年努力,至清德宗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重建後的北洋艦隊初具規模。同年四月,清廷任命葉祖圭為北洋水師統領,薩鎮冰為幫統。此後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北洋艦隊數艘軍艦被掠走,海軍建設再度經曆波折。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公元1905年),清政府在南洋大臣周馥建議下,命令統一南北洋海軍,葉祖圭任提督,同年葉祖圭在軍中去世,由薩鎮冰接任。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即位;次年,任命愛新覺羅·載洵和薩鎮冰為籌辦海軍大臣,把全國五支艦隊(北洋、南洋、福建、廣東、湖北)統一改編,分為巡洋和長江兩個艦隊,由程璧光任巡洋艦隊統領,沈壽堃任長江艦隊統領,薩鎮冰任海軍總司令。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海軍受命前往漢口鎮壓革命,但海軍官兵大都同情革命,準備發動起義,海軍提督薩鎮冰默認了起義行為。11月晚11時,薩鎮冰發出“我去矣,以後軍事,爾等各艦艇好自為之”的信號,黯然離開艦隊。11月15日,海軍九江易幟,宣告了晚清海軍滅亡,在清末海軍的基礎上誕生了民國海軍。
生性軟弱,喪權辱國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帝童稚即位,不諳人事。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即位時較之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還小兩歲,但這幼小可資教育並不是慈禧太後扶立的真正原因,因為,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六歲時即位一直在宮中接受著慈禧太後所期望的教育,可是最後的結果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個性倔強,獨斷專行。慈禧太後看上了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軟弱,想必能夠造就出一個漫柔敦厚、好學勤政又聽命於慈禧太後的皇帝。後來的事實證明,慈禧太後的判斷是萬分準確的。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在宮中接受著嚴格的教育,在毓慶宮行走的師傅是常熟翁同和和壽州孫文正公。兩人德高望重,是一代儒宗。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少年老成,不事嬉戲,孜孜好學。翁同和曾為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師傅多年,直到十六歲親政,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還是文理欠通、見書就懼的紈褲子弟。而光緒則完全不同,不僅忠實地接受著禮製繁複的宮廷教育,而且還極有耐心,對枯燥乏味的禮儀製度嚴格遵守。很顯然,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生性倔強,不願意接受任何強製性教育,而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則不同,懦弱的性格容易被權威、規製所塑造。因此,長大以後的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順從溫馴,遇事從不敢與慈禧太後違抗。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婚姻大事再不願意也隻能聽任擺布,接受事實,充其量是消極抗拒。這是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悲劇所在,也是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表麵上能統治中國達三十四年之久而沒被權欲旺盛的慈禧太後處死的原因。慈禧太後臨終前結束了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生命。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一生隻是慈禧太後的一個擺設,是大清王朝的一個假麵具,實在是哀莫大焉。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在位34年,在他在位期間,大量的喪權辱國條約簽定,如中日《北京專條》(公元1874年10月31日)?中英《煙台條約》(公元1876年9月13日)?中俄《裏瓦幾亞條約》(公元1879年10月2日)?中俄《伊利條約》(公元1881年2月24日)?中日《天津條約》(公元1885年4月18日)?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公元1885年6月9日)?中英《煙台條約續增專條》(公元1885年7月18日)?中葡《北京條約》(公元1887年12月1日)?中英《藏印條約》(公元1890年3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公元1895年4月17日)?《中俄密約》(公元1896年6月3日)?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公元1898年3月6日)?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公元1898年6月9日)?中與11國《辛醜條約》(公元1901年9月7日)?中英《拉薩條約》(公元1904年9月7日)?《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公元1905年12月22日)等,這是中華民族蒙受屈辱的印記?
皇室謎團
愛新覺羅·載湉死因之謎
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38歲的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滿含悲憤地離開了人間。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臨終無一名親屬及大臣在身旁,及至被人發現,早已死去多時,可謂生前死後備受冷落、孤苦淒涼至極。
就在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死去的第二天下午,他的姨母及政敵、操縱晚清政權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也死在中南海儀鸞殿內,終年74歲。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和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先後去世的消息傳出,中外同感震驚。人們普遍認為,年紀輕輕的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反而死在七十四歲的慈禧太後前麵,而且隻差一天,這不是巧合,而是處心積慮的謀害。於是,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被人謀害致死的種種說法便由此而產生。
晚清禦史、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近臣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及徐珂所編著的《清稗類鈔》等書認為,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在病危期間,惟恐自己死後,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重新執政,推翻她既定朝政及平反她一手製造的種種冤案,於是令人下毒手將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害死。
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太後外傳》和德齡的《瀛台泣血記》等書認為,清宮大太監李連英等人,平日依仗著主子慈禧太後的權勢,經常中傷和愚弄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他們深恐慈禧太後死後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重新主政,會清算他們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為強,在慈禧太後將死之前,先把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謀斃。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談到,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信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皇上。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太後死去,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決不會輕饒了他,所以就借進藥的機會,暗中下毒,將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毒死。
曾經是清宮禦醫的屈貴庭在《逸經》雜誌二十九期上發表一篇文章說,在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臨死的前三天,他最後一次進宮為皇上看病,發現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本已逐漸好轉的病情卻突然惡化,在床上亂滾,大叫肚子疼。沒過幾天,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便死了。這位禦醫認為,雖不能斷定是誰害死了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但卻可以肯定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但也有不少史籍或接近宮禁者對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之死持自然病死之說。如《德宗實錄》、《光緒朝東華錄》、《清史稿·德宗本紀二》等所謂正史或官修史籍內,均載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係正常死亡;再如《萇楚齋三筆》卷六則稱:早在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二三月間,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久病未愈,早入膏肓,是時肝氣大發,以手扭太監頂戴,以足踢翻電燈,情勢日及。又,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臨終前一段時間,一直為其治病的六位名醫之一杜鍾駿所著《崇德請脈記》一書,對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之病情、診病經過以及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臨終前的病狀,敘述頗詳,證明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確實是正常死亡。
由於上述種種傳聞,使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之死成為清末曆史上一大疑案,眾說紛紜。關於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之死這一疑案無論當時或在日後,雖有種種傳說,但因事涉清代宮禁秘檔,人們無從知其真實內幕,均缺乏真實可靠的依據。那麼,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究竟是怎麼死的?讓我們且從太醫院禦醫和皇宮醫案(也稱“脈案”)談起。
在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宮苑中,都設置有專門為皇帝、皇後、妃、嬪、王公大臣等診治
疾病、調養身體的太醫院。在這裏,集中了祖國傳統醫學中的國醫高手,備藏了從全國各地搜集到的珍奇名貴藥材。太醫院有著上千年的曆史,積累了許多既穩妥又有一定療效的處方,以及許多寶貴的臨床醫療經驗,是祖國傳統醫學的精英薈萃之地。然而,皇宮醫學卻曆來被深鎖宮禁,秘而不宣。究竟皇帝及其後、妃等怎樣看病,禦醫又如何為他們把脈治病、施藥護理,等等,一向令人神秘莫測。
清太醫院沿襲明製,其官署最初設在正陽門內東交民巷內。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清政府屈服西方列強的壓力,被迫與之簽訂不平等的喪權辱國《辛醜條約》。依據條約第七款,將這一地區劃為各國駐華使館區。太醫院隻得另在地安門外建立新署,現在遺址尚存,但已是麵目全非。太醫院在紫禁城內東牆下,上駟院之北,設有待診、休息的處所,舊稱“他坦”,歲月流失,現已傾毀無存。
清太醫院為五品衙門,其最高行政長官為院使。副職二人,稱為左院判、右院判,官居六品。太醫院有禦醫十三人官居八品;醫士二十人、醫生三十人(皆沒有品級),享有從九品的待遇,統稱禦醫。清初按醫科分為: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口齒、接骨、傷寒、咽喉、豆疹十一科。清德宗光緒時期,合並為五科,即大方脈、小方脈、外科、眼科、口齒科。平日,有太醫院院使、院判及其屬員在宮中當班。每當皇帝駐蹕園庭,或出巡各地,太醫院禦醫也隨之前往。太醫院禦醫在從事醫療活動中,皆建有詳細的病曆,即所謂“醫案”(又稱“脈案”)。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保存有大量的清代皇宮醫案。其中包括皇帝、皇後、妃嬪、皇子、公主、太監、宮女以及王公大臣的原始診病記錄、內務府抄件、帝後用藥底簿、配方秘本、禦藥房、禦膳房和禦茶房的各項記錄,以及皇帝及個別皇後的起居注、皇帝有關醫藥的朱批、宮中敬事房的檔案,等等。特別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以後諸帝及其後、妃等的脈案保存得較為完整,其中尤以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脈案為最多。清代皇宮的醫案總數約有四萬件。在這些醫案史料中,其診治處方大都出自太醫院禦醫之手。但也有少數非太醫院的官方處方,如施煥、呂用賓、陳秉鈞等地方名醫為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診病的處方,便是其例。這些人都是懂得醫道的大小官員,或在京城,接近宮廷,或在地方,而由地方總督、巡撫奉詔保舉來京入宮為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看病的。
在清宮醫案中,既有當年禦醫為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診病用藥的原始病曆,也有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本人口述或親書病史病狀的“病原”,尤其是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臨死前半年的“脈案”保存得相當完整。這些珍貴的原始記錄,應是解開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生前病狀及其死因的重要而可靠的直接依據。根據這些珍貴的診病原始記錄,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清史檔案專家會同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學專家,對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病案進行了深入係統的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對揭開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死因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依據。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之所以會在壯年夭亡,首先,這與他一貫體質積弱,自幼失於調養有關。從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早年的醫案及其自述的“病原”得知:他自幼體弱多病,且有長期遺精病史。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37歲時,在親書的“病原”中說:遺精已經將近二十年,前幾年每月遺精十幾次,近幾年每月二三次,經常是無夢不舉就自行遺泄,冬天較為嚴重。腰腿肩背經常感覺酸沉,稍遇風寒必定頭疼,耳鳴現象也近十年。可見,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體質一直不好。另據清德宗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十二年(公元1886年)的脈案,知其經常患感冒及脾胃病,湯藥、丸藥很少有不用的時候。這時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年僅十五六歲,即已弱不禁風,失去抵抗病菌之力而多災多難。這些檔案記載與民間的傳聞以及一些文獻中所記述的情景頗為相似。
其次,成年以後的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體質雖未見好轉,遺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繼續。但從醫案記錄來看,在清德宗光緒十五年至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之間,其診病吃藥的次數卻相對有所減少;到清德宗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71年)末及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以後他的病情卻突然加重,體質直線下降。據當時醫案記載,其病狀紛紜,甚為複雜。如清德宗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正月初八日的醫案是這樣記載的:朱焜、門定鼇、莊守和、張仲元請得皇上脈息左寸關沉滑稍數,人迎見浮,右寸關沉滑而數,兩尺細弱,沉取尤甚。頭痛惡寒,身肢酸痛。麵色青黃而滯。……頭覺眩暈,坐久則痛。左邊頰頤發木,耳後項筋酸疼。齶間偏左粟泡嗆破,漱口時或帶血絲,咽喉覺擋,左邊似欲起泡,右邊微疼。……舌苔中灰邊黃。左牙疼痛較甚,唇焦起皮,口渴思飲,喉癢嗆刻,氣不舒暢,心煩而悸,不耐事擾,時作太息。目中白睛紅絲未淨,視物眯朦,左眼尤甚,眼泡時覺發脹。耳內覺聾,時作烘聲。胸中發堵,呼吸言語丹田氣覺不足,胸中窄狹,小腹時見氣厥,下部覺空,推揉按摩稍覺舒暢,氣短懶言。兩肩墜痛。夜寐少眠,醒後筋脈覺僵,難以轉側。夢聞金聲偶或滑精,……心中無因自覺發笑。進膳不香,消化不快。……下部潮濕寒涼。大便燥結。小水頻數時或艱澀不利等症。本由稟賦素弱,心脾久虛,肝陰不足,虛火上浮,腠理不密,感受風寒使然。今僅暫用疏風寒之中,仍寓養心扶脾潤肺生津滋養肝腎之劑。尚宜節勞靜養調理。所開出的藥方是:防風二錢,川芎一錢五分,薄荷八分,羌活一錢五分,雲茯神苓各二錢,元參三錢,幹地黃三錢,霜桑葉二錢,花粉二錢,桔梗二錢,幹草八分,建曲二錢,引用甘菊二錢,生薑三斤。此日脈案可謂詳盡,而自此以後二三年脈案,大都與此相近,且病情逐漸加劇。到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疾病不斷惡化,從未好轉,從脈案中的記載,可以看出其病已入五髒,氣血雙虧,病情日趨嚴重。
到了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春,也就是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臨終前半年,其病勢已十分嚴重,宮中禦醫已均無良方可施,眼看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就要不行了,清廷這才急忙征召江蘇名醫陳秉鈞、曹元恒來京入宮診視。緊接著又向直隸、兩江、湖廣、山東、河南、山西等督撫發出電旨:入春以來,皇上欠安。在京各醫,診治無效。希各處精選名醫,迅速來京,恭候傳診。各省接此電旨,很快就保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名醫來京。並分別致電直隸、四川、雲南、貴州等省督撫,告知速送川續斷、蘇芡實、北沙參、苡米、廣陳皮、桑寄生、杭白菊、茯苓、甘枸杞等禦用上品藥材。可為時已晚。此後,主要由以上諸人為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診脈開方,如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三月初九日,江蘇名醫曹元恒在醫案中寫道:皇上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病勢十分嚴重,在治療上不論是寒涼藥還是溫燥藥都不能用,處於無藥可對症的嚴重病狀。隻得開些平安藥:鱉甲心三錢,水灸;新會皮七分、雲茯苓三錢、飛辰砂三分、拌;石決明四錢,鹽水煆;鹽半夏一錢五分、粉羆榭三錢、杭菊瓣一錢、炒穀芽四錢,水煎服。同年五月初十日,陳秉鈞更在“脈案”上寫有“調理多時,全無寸效”之語,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病狀更加複雜多變,髒腑功能已經全部失調,死亡隻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本人對自己病情日益加重也十分著急,在他親述的病原中,一再指責禦醫們無能。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五月二十六日,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因自己的病雖“屢易方藥,仍屬加重”而斥責禦醫們:“病勢遷延,服藥總覺無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同年七月十七日,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責備禦醫:“服藥非但無功,而且轉增,實係藥與病兩不相合,所以誤事!”同年八月初七日,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更申斥禦醫是:“每次看脈,忽忽頃刻之間,豈能將病詳細推敲?不過敷衍了事而已。素號名醫,何能如此草率!”等等。這些斥責嚴詞,在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病原中經常出現,反映了焦躁絕望的心情。
清宮醫案的確告訴人們,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是病死的。但是,從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這也是事出有因的。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雖與慈禧太後以“母子”相稱,實際上他並不是慈禧太後親生。光緒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載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侄子。清穆宗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出生在宣武門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蔭齋,其父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弟弟。其母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後的妹妹。從這些關係講,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既是慈禧太後的侄子,又是慈禧太後的外甥。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公元1875年)十二月初五日,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患天花病死。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死時年僅十九歲,身後無子,按“兄終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為獨生子,則應從其最親近的親屬中選一子弟繼承帝位。大臣們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大伯父即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長子愛新覺羅·奕緯之孫愛新覺羅·溥倫作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後不同意,表麵上是因為愛新覺羅·溥倫之父愛新覺羅·載治不是愛新覺羅·奕緯親生子,同樣是由旁支過繼,實際上是因為若要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子侄輩繼位,自己身為祖母便無權以太後身份臨朝。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二天,慈禧太後壓製眾論,一人做主,執意讓隻有4歲的載湉入宮即位為帝。載湉,也就是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一方麵是因為慈禧太後親生之子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去世後,無子嗣繼承皇位;更重要的還是慈禧太後權欲熏心,找個兒皇帝,可再次創造機會垂簾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