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1 / 2)

本書寫成於1961年,出版於1980年,1984年重印一次。由於將在下麵說明的原因,三十多年來我不僅一直不願再版此書,甚至不願參加有關張獻忠的任何學術活動。但是,去冬今春在四川彭山江口的岷江水下考古發現了大量與張獻忠有關的文物,頓時在全國引出有關張獻忠的海量議論,被媒體稱為“張獻忠熱”,不僅省市各媒體先先後後對我的采訪紛至遝來,遠在北京、廣州的媒體也都進行數次采訪,交換意見。在這些交談之中,不少人都希望能夠再版這本舊作以供大家參考。近年在彭山召開過兩次學術會議,來自全國的專家就彭山江口沉銀問題進行研討,幾位與會者在會上會下也都提到了這本舊作,還有兩位帶來了他們過去購買的此書要我簽名留念,他們也說此書目前還有再版的必要。

此書有再版的必要,可是怎樣再版呢?我很猶豫。

我必須公開承認,寫成於五十多年前的此書內容有問題,問題的麻煩還在於我雖然明白有問題卻又無法解決這些問題。而且,不僅我自己無法解決,估計全國的專家目前都無法解決,都不可能提出能夠讓學術界取得共識的解決辦法,更不能得到取得共識的結論。為什麼?因為這是一些在曆史研究中無法回避的基本理論問題。由於曆史的原因,這些問題在改革開放以前是曆史研究的熱門話題,而且有了定論。可是,近年來的曆史研究對這些幾乎已成定論的基本理論問題發出了不少很值得重視的質疑。又因為不再是熱門話題,所以雖然質疑者不少,深入研究者卻不多,新的成果更不多,短期內完全看不到有解決問題的可能,盼不到有一個被學術界公認的結論。例如:

中國古代社會是什麼性質的社會?多年來所說的封建社會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又有些什麼主要特點?有學者說秦以後的中國古代社會不是封建社會,那又是什麼社會?主要特點又是什麼?

中國古代社會有沒有階級、階級屬性和階級鬥爭?用不用階級分析?如果沒有階級、階級屬性和階級鬥爭,不能用階級分析,古代社會中極為嚴重的社會矛盾與衝突又是什麼原因?什麼性質?如何評價?

中國古代社會中有沒有農民起義?如果有,對於農民起義應當如何評價?如果沒有,從陳勝、吳廣到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領導的極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應當如何定性?對陳勝、吳廣到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應當如何評價?

中國古代社會多次出現過中原地區的華夏族誓死抗拒邊區少數民族武裝進攻的戰爭,出現了一批著名的領導人物,過去都稱他們為民族英雄,諸如嶽飛、文天祥、袁崇煥、史可法……現在有很多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請問,我國是否應當承認古代有抗金、抗遼、抗蒙、抗清的民族英雄?

我明白,以上這些問題在學術界有分歧,在網上更是不僅僅有分歧,甚至到了意見各異者勢同水火、相互攻擊的地步。

我這本舊作寫成於1961年,當年的我毫無疑義地認為中國古代社會是封建社會,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農民起義是這種矛盾發展到最嚴酷時期的暴力革命,農民起義的領袖是反抗暴政的英雄人物,對封建社會中所發生的矛盾和衝突應當進行階級分析。

雖然近年來有過不少的思考,我至今仍然認為以上理論是基本正確的,因為我還沒有發現有一種更正確的理論能夠對我國古代社會中所發生的種種矛盾與衝突給予更好的理論指導和合理解釋。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所以此次再版時我沒有對此書進行改寫,除了改正了當年的文字錯誤和排印錯誤之外,決定按原樣再版。

但是,有幾個重要問題必須在這裏向讀者進行說明,請讀者在閱讀此書之前有所了解。

除了上述理論問題在本書中是一望可知,明明白白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之外,本書的時代特色也十分鮮明。我對張獻忠的研究和本書的寫作時間是在1958年到1961年,正是“大躍進”的年代,我十七到二十歲,還在讀本科,太年輕的我必然要受到時代大潮的影響,歌頌階級鬥爭,讚揚農民革命,以至在筆下表現了明顯的偏激。我不想遮醜,更不想化妝美容,當年就是這樣,我願意把這種時代的烙印如實地保留下來,讓它成為今天的讀者了解當年的一個實例。

作為一本曆史著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是對曆史事實敘述與闡釋的真實。如有歪曲、造假,就絕對沒有出版的價值。本書名為《張獻忠傳論》,有傳有論,有些部分還屬多年聚訟、爭議未絕。我最近又重讀一次,自信本書的史料挖掘是豐富的,史料運用是嚴肅的,史實論辯是求實的,雖然時過五十多年,還沒有發現重要史料有所遺漏,對於若幹史實考辨的立論仍然可以成立,所以我才敢大膽地將此書再版。在這裏,我願意坦率地向讀者表明我的態度:有關理論問題的分歧(如明代末年的社會衝突是不是階級矛盾?李自成、張獻忠軍隊是不是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張獻忠是不是英雄?)實屬正常,既然目前難以定論,也就沒有與我爭論的必要。但是,在史料的運用和史實的分析上,歡迎批評,歡迎辯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