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在經曆“康乾盛世”之後,它的繁榮就隻是在靠祖輩的餘蔭,特別是到了晚清時期,閉關鎖國的政策讓大清王朝的形勢岌岌可危。但從鹹豐之後的同治朝開始,直到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海戰”失敗,在這三十餘年的時間裏,大清國卻出現了極其少見的興旺發達時期,史學家把大清國的這段時期稱作“同光中興”。
在曆史的長河中,這個時期雖然很短,短得就像夜空裏的流星一樣,一閃即逝,但它卻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及許多難以解開的謎團。
一個王朝在走向沒落的時候出現中興,這種情況在曆史上幾乎絕無僅有,卻實實在在地出現在了清王朝。它不僅讓江河日下的大清帝國又苟延殘喘了將近五十年,還推動了整個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曆史進程。甚至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同光中興,中國與世界各國接軌的時間就要推遲很多年。同光中興局麵的到來,對中華民族的振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也許很多人都會有相同的疑問:“繼康乾盛世之後,大清國為什麼又會出現同光中興局麵呢?”
在晚清時期,曾經出現了三位給後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正是因為這三個人攜手齊力,才能力挽狂瀾,讓“病入膏肓”的大清朝又多支撐了幾十年。
這裏我們要講的左宗棠,就是其中一位。
左宗棠的功業和建樹是多方麵的。他潛心研究過農學,自詡“湘上農人”。他將茶葉由安化引到湘陰,並普及開來;他將棉花種植由江南推到塞北,成為籌邊時耕戰結合的重要內容。他係統研究過地理,特別是水利、水運,對國計民生的關注絲毫不亞於對軍事的興趣。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造船廠——馬尾船廠;他開設了中國第一家毛紡廠——甘肅織呢局。他是洋務運動的先驅。
但左宗棠最值得後人稱道的偉業,莫過於西出陽關收複新疆。
第一次赴京會試,二十二歲的左宗棠就已開始打量西北,關注新疆的置省和屯墾。他寫詩說:“石域環兵不計年,當時立國重開邊。橐駝萬裏輸官稻,沙磧千秋此石田。置省尚煩他日策,興屯寧費度支錢?將軍更莫紓愁眼,生計中原亦可憐。”
收複中國六分之一的國土——新疆,這是左宗棠個人的榮耀和驕傲,更是國家之福。
1983年,開國將領,與左宗棠同為湖南老鄉的王震將軍在跟左宗棠的曾孫談話時,說:
“解放初,我進軍新疆的路線,就是當年左公西征走過的路線。在那條路上,我還看到當年種的‘左公柳’。走那條路非常艱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條路就更艱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則,祖國西北大好河山很難設想。”
左宗棠的大才,在當時就被讚為“橫覽九州,更無才出其右者”。
曾國藩說:“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當時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梁啟超對他的評價是:“左公乃五百年來第一偉人!”
但凡有才氣的人,多少都會有點“怪”,左宗棠也不例外。
盡管四十一歲才出道,左宗棠卻一直無視官場潛規則,從安德海、大太監李蓮英,到他的恩公曾國藩,甚至包括後來權傾朝野的李鴻章,他都得罪了個遍。他為官從政一根筋,最後卻封侯拜相,成晚清重臣,國家柱石。他是外國人眼裏對中國國土貢獻最大的人。
本書就來為大家詳細講述這位亂世能臣——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