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79668874275,6972452430332038180,6866004984371088398,7107166765951487012,7218823931027786787,7172014433823132685]}],\"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start_container_index\":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清史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46298889724414989,707256932193486748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外國人眼中的曾紀澤
中國已迫使俄國做出了它未做過的事,把業已吞下去的中國領土又吐了出來。
——英國駐俄國公使德佛欏,公元1881年(清光緒七年)
我辦外國事務四十二年,所見人才甚多,今與貴爵共事,始知中國非無人才。
我堅信對於這些中國老爺們不能再抱任何幻想。他們十分傲慢,並且熟悉世界政治。我們的示威沒有使他們害怕,正如科托爾的示威沒有使蘇丹害怕一樣。
——俄國外交部大臣格爾斯,公元1881年
無論從哪方麵看,中國的曾襲侯創造的都是一個奇跡!
——法國駐俄國公使商西,公元1881年
從他發表的《中國先睡後醒論》看來,他實在是一位典型的愛國者……他在使歐八年期間,以堅定莊嚴的立場,處處為維護中國的尊嚴而奮鬥。他對歐洲的思想和習俗極為熟悉,並在符合他高貴身份的前提下,盡量采納了一些歐洲的生活方式。
——英國《北華捷報》
中國人眼中的曾紀澤
曾襲侯足智多謀,能言善辯,與俄國外部大臣布策反覆辯難,弄得布策無詞可答。
俄許改約,全恃曾襲侯口舌之力。
——蔡東藩《清史演義》
一八八〇年二月,清政府派駐英、法公使曾紀澤赴俄談判,要求索回崇厚所喪失的領土和一些重要權益,以挽回損失。這項任務是非常艱巨的。曾紀澤是一位有識見的外交官,他決心完成“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的使命。在談判中,他堅持“力爭分界,酌允通商”的原則,爭取改約成功。俄方代表先堅持原約,說“隻要照辦,無可商議”,後來,又說如要修改原約,必須將“中國沿海地方作為補償”,還要增加賠償“兵費”。曾紀澤臨難不懼,據理力爭。
——陳旭麓主編《中國近代史》
甲三(紀澤)讀書,天分本低,若再以全力學八股、試帖,則他項學業必全荒廢,吾決計不令其學作八股也。
——曾國藩
曾紀澤自光緒六年兼使俄國改換約章,正承崇厚失詞獲咎之後,俄人藉為要挾之端。約自我廢,勢難轉圜。其時沿海震動,以主兵事將起。該侍郎受任於危疑之際,力為其難,竟能廢已定之成約,折無厭之要求。易危為平,卒歸於好,不惟界務商務保全實多,而弭兵息民,大局所關,尤非淺鮮。約成之始,優旨褒獎。中外論者,鹹謂此舉始中國辦洋務以來所無,即泰西交涉亦未嚐有也。
——李鴻章
張之洞雖名重一時,若論兼通方略,似尚未能及曾紀澤。
——左宗棠